老路谈兵法·解三国(97)刘备托孤说的是真心话吗?

机器人

<p class="ql-block">题字:方德存,中国榜书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便是著名的“刘备托孤”。</p><p class="ql-block">在人们普遍看来,“刘备托孤”既反映了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也表达了刘备的一片诚心。然而,历史上对“刘备托孤”之事,是有不同看法的。</p><p class="ql-block">裴松子注《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中注:“孙盛曰:备之命亮,乱孰甚焉!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p><p class="ql-block">作为东晋中期官员、史学家的孙盛,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备给诸葛亮的遗命太糊涂了!后世有人说这是刘备为了表达他托孤给诸葛亮的诚意,并且以此来统一蜀汉国内的人心。有品德的君子说,不对,如果所托付的人是忠臣贤良,就不需要这样去教诲他,如果所托付的不是合适的人,则不应该开启这篡权叛逆之路。所以古代天子的遗诏,必定会留下告谕之言;欺诈虚伪的言辞,一定不是托孤之时该说的话。幸而恰好刘禅为人昏庸软弱,没有猜忌阴险的性情,诸葛亮为人威严而有大略,足以约束和制止那些敢于反对的人,所以使得相异或相同心思没有条件来自我兴起罢了。不然,恐怕一定会产生疑忌和嫌隙而导致为非作歹的不逞之徒制造灾祸混乱。把这样的事情称之为刘备托孤之时为表达诚意的变通办法,不也是很疑惑糊涂的吗?</p><p class="ql-block">那么,刘备真的会如此糊涂吗?非也!恰恰相反,这正是刘备的深谋或者说心计所在。</p><p class="ql-block">刘备作为当世英雄,自己一生打拼下来的江山,不会拱手让人,他所说的“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不可能是他的心里话。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是天下共知、记入史册的诸葛亮的承诺。而凭刘备的性格与涵养,他是不会直来直去地施压诸葛亮表态的。</p><p class="ql-block">怎么办呢?《孙子兵法·军争篇》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于是,刘备就导演了这么一出“托孤”的大戏,他没在意古代天子遗诏的所谓大忌,而是通过一番“掏心掏肺”的话,把诸葛亮的诤诤誓言“勾”了出来。看得出来,刘备的“感情牌”,打得实在了得!</p><p class="ql-block">当然,刘备太了解诸葛亮的为人了,更了解自己的儿子刘禅,他知道自己的这番话是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的,所以才敢无所顾忌地说了出来。</p><p class="ql-block">刘备打出的另一张“感情牌”,就是对刘禅的嘱咐:“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番话是说给儿子听的,更是说给诸葛亮听的。看,我都命刘禅把你诸葛亮当成父亲了,你诸葛亮再有二心岂不天理难容?这相当于给诸葛亮又戴上一道“金箍咒”。</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都尽显了刘备的老练、老到、老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吴巨峰题)</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6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