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索隐,见微知著——小景点蕴藏的大历史

无欲则刚

<p class="ql-block">  扬州,犹如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每一砖每一瓦都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老的街巷交织着岁月的痕迹,丰厚的人文悠扬着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在繁华的都市之间,有一些看似不起眼、游人鲜至的小景点,犹如历史的珍珠,散落在时光的长河中,它们虽然不如那些经典景区繁华热闹,但却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讲述着一段段千年以前曾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邂逅“古邗沟”</span></p> <p class="ql-block">  无意间,走近了一条小河。</p> <p class="ql-block">  再近一看,这可不是简单的小河,原来是邗沟故道!</p> <p class="ql-block">  扬州是大运河的原点城市,而这里就是原点的原点。</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这里开挖了第一锹土,邗沟的历史启笔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开幕了,扬州的繁华上演了……</p> <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吴王夫差肯定没有想到,当他挖起第一锹土的时候,他打开的是一条影响了中国国运2500年的南北大动脉;更想象不到的是,这一条本来是运送兵马的河道,后来变成了世界上含诗量最高的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  开邗沟,引长江水向北入淮河,夫差得以北上争霸;从汉代到唐代,这里都是运河的主航道。</p> <p class="ql-block">  2500年来,邗沟被视为扬州的文明“源头”,亦是大运河的前身及开端。运河因古邗沟得以生,扬州因运河得以荣。</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已经被改建为城市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古邗沟也有了城市排污排涝的新用途。</p> <p class="ql-block">  古运河的波光潋滟与精美的园林、历史的宁静与新时代活力在同一个空间实现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  漫步于古邗沟故道,站在明清时期修建的“邗沟桥”上,透过斑驳的显得沧桑的石额,仿佛仍能看到一支支满载货物的船队,缓缓前行。</p> <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之恩泽以及吴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濞“</span>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对扬州的贡献,古邗沟与古运河的交汇处重建的吴王夫差广场和邗沟大王庙。</p> <p class="ql-block">  吴王筑城、挖邗沟,水蕴邗城,默默流淌了2500年的河水将继续演绎属于它的故事,将继续托起扬州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梦醒古唐槐</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条小巷,一株古唐槐,一场槐树下的美梦, 演绎出了一则寓意深远的警世通言。</p> <p class="ql-block">  “南柯一梦”的成语故事,流传千古,妇孺皆知,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扬州老城区的古巷一隅,一直默默“站”立着的古槐,正是当年故事中的那棵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资料外延:南柯一梦,是汉语中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出自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南柯太守传》载:一日,一个叫淳于棼的人醉倒在自家院子里的一株古槐旁。朦胧中被两位使者请入“大槐安国”,国王任命他为“南柯太守”,并且被金枝公主选为驸马,淳于棼很快就成了那个国家的显贵,任太守三十年,权倾朝野,享尽荣华,并育五男二女。后来,国王命令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兵与敌军作战,吃了败仗,皇帝盛怒,下令撤掉他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醒来后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安国,原来却是树根下的一窝蚁穴,而“南柯”只是朝南伸出的一根树枝。后来世人就用“南柯一梦”来寓意世间荣辱不过是一场梦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柯一梦”的成语典故多次被历代文人所引用,毛泽东的“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指的也是这株大槐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条两米宽、三百米长的古巷叫“驼岭巷”。在古迹遍陈的扬州市区,这条巷子显得很普通,虽有“最美驼岭巷”之名头,但民居和建筑并无特色,只有“扬州八怪纪念馆”和明代的“西方寺大殿”以及从灰石青砖的缝隙中生长出的藤类蕨类植物,令人依稀联想着当年的古风。</p> <p class="ql-block">  由西往东走进巷子深处,在一个居民院落旁,一株历尽沧桑的古树,豁然呈现于眼前——它就是“南柯一梦”中被称作“大槐安国”的那棵著名的古唐槐树。</p> <p class="ql-block">  1300岁高龄的老槐树据说植于唐代,如今的它历经世事沧桑,虽然树干早已腐朽中空,只剩半边皮壳,但却依然枝繁叶茂,树冠亭亭如盖,生机不减,挺拔伫立,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时刻等待着向到此的游人们讲述那段当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棵古唐槐,堪称扬州文化底蕴的见证“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功过隋炀帝</span></p> <p class="ql-block">  提及扬州,永远都无法绕开的人物便是隋炀帝杨广~他独钟扬州,在位14年,曾三下扬州,最终崩于扬州、葬于扬州。</p> <p class="ql-block">  他把扬州定为“陪都”,从而将扬州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度,他对扬州的崛起、长盛功不可没,是扬州繁华篇章的执笔人。</p> <p class="ql-block">  今年2月3号刚刚开园的、在被评为201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隋炀帝杨广与其夫人萧后合葬墓遗址上修建的、状似“落地的皇冠”的“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向人们打开了尘封的历史长卷,静静诉说着那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皇帝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上小下大“覆斗”式帝陵遗址建筑,沉默地看着眼前镜鉴池中自己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  而南北长49米、东西宽14米的长方形景观水池镜鉴池,则倒映着杨广在位14载的49年人生,也提醒后来人“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p> <p class="ql-block">  隋朝(581-618 年)的建立,终结了自西晋末年以来近 300年的分裂局面,使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p> <p class="ql-block">  公元604 年,杨广即位,炀帝在位14年,推行科举,兴建东都,经路西域,重开丝路,开凿运河,三征辽东,成就了诸多至今影响深远的功业。</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大运河的开凿,是历史在他身上留下的最显著的烙印~为了将江南财赋运入关中地区,从公元605至610年,隋炀帝前后耗时6年,征发数百万民工,最终开凿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杭州,全长4000多里,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隋唐大运河。</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缘于北上伐齐称霸,那么,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则是联通南北漕运,繁荣了经济,巩固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p> <p class="ql-block">  站在虚拟的水殿龙舟之上,感受着拂面的微风,听着激昂的乐章,想象着当年绵延二、三百里的船队浩浩荡荡沿运河驶向江都的磅礴气势,辉煌与荣耀足以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而彼时的隋炀帝却没有想到,正是这些“辉煌”和征战,“覆舟”之力已在悄然汇聚……</p> <p class="ql-block">  隋朝从一个短暂盛世的王朝,很快变成民怨沸腾、义军蜂起的乱象末世。“雄主”杨广在其即位的第十四个年头,被部下宇文化及缢死在“江都宫”,徒留“好头颈,谁当斫之”和“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的慨叹……</p> <p class="ql-block">  寓意“天圆地方”的帝陵遗址内,圆形穹顶正中间象征帝王的紫微星正对下方的隋炀帝墓室,50米左右见方的夯土以原状呈现在今天的人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穿越千年,聆听历史回响,隋朝给历史留下了深刻教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艘行驶在运河上的龙舟,最终在黎民百姓掀起的滔天巨浪中沉没。</p> <p class="ql-block">  如今,龙舟已然不见,但大运河水依然奔流不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一路前行……</p> <p class="ql-block">  对于隋炀帝的功过,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有诗概之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