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儿时的坝坝电影

夏天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坝坝电影也叫露天电影,对于六七十年代的儿童来说,在那平淡艰苦的岁月中,是一道最迷人的风景,露天电影也是我们儿时的精神盛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我七八岁时就开始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追着放映员一个大队一个大队跑,一部电影连续看三四遍,离家实在太远了才作罢。那时为了看一场电影,步行七八公里的崎岖山路是常有的事。我记得最远的一次是到相邻公社看电影,走了十五六公里山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是暑假,每次听说哪里要放电影,不管多远都要去。时常是家里还未煮晚饭,就邀约院子里的几个同伴出发,看完电影回家。大人们早已入睡,我们也只好饿着肚子上床睡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在我们大队放电影,就如同过年般兴奋。我们放了学就迫不及待地回家,三扒两咽地吃完晚饭,随后扛着条凳到大队的晒谷场,在紧邻放映机的正前方抢占好位置,随后围着放映员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放映员说大家把银幕杆立起,我们一群孩童跑向银幕杆,大孩举杆顶,小孩掌杆底,把银幕杆立得直直的,这时放映员才把事先杆子上套好绳子的另一端系在周边树上或房屋柱子上,若是叫我们搬移放映箱,此时我们感到无上光荣,也够我们在其他小伙伴面前炫耀好一阵子。除了我们小孩兴奋快乐外,大人也一样,下午劳动的状态和劲头跟平时就完全不一样了,干劲十足,目的是早点收工回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散落各处的人们陆续向电影坝聚集,纷纷抢占着我们周边的好位置。青壮年尽量挤到靠近中间区域站着看。真正苦恼的是像我们一般大小的邻村孩子们,因为个头小,又没有带条凳,只好站着。经常被前面的人挡住了视线,有时没办法,直接站到银幕的最前面观看,但离银幕太近,需要仰着头,看一场下来,脖子酸痛。有时,干脆就到银幕的背面去看,那里人少观看视野好,只是看什么都是反的,特别是字幕看得很别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记得来我们大队放电影的师傅叫黎昌海。由于时常放完电影后忘了把影片带倒回去。第二晚又接着放,这里影像是从后倒着向前的。大家看见他,如同打招呼般说道:“黎昌海,放倒电影”。他脾气特好,每次听后只是笑笑。他每次在放映前便会念上一段顺口溜:“老乡们大家晚上好,放映之前听我讲一讲,观看电影不打闹,矮板凳往前靠,高板凳往后放,树上不能爬高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文化生活匮乏,电影种类单调,一般都是战争片《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和《英雄儿女》。另外还有一些时代印记的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等。几十年过去了,那些电影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别是经典台词依然是烂熟于心。如“我胡汉山又回来了”“不见鬼子不挂弦”“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更是成了口头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今不忘《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小兵张嘎》中的嘎子。他们是我们的偶像,嘎子用自制木头枪顶着鬼子的腰“不许动,举起手来!”成了我们儿时游戏的经典动作。《董存端》中的董存端举起爆药包高呼“为了新中国,冲啊!”也成了我们表达英雄气概的标准造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坝坝电影,是我们儿时唯一有声有形的精神食粮,承载了我们儿时永恒的记忆。伴随我们度过快乐的童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