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梅黛奧拉--一個建在石林之上的希臘“九華山”</p> <p class="ql-block">卡蘭巴卡鎭位於希臘中部偏北班都斯山脈的邊緣地帶。沿著雅典嚮北的公路一路疾行,走出帕爾納索斯山後不久,就看到了前方不遠處出現了陡峭巍峨的石柱群,細心的人還發現,在一些石柱的頂端影影綽綽地顯現出了人居的景像。預感告訴大家,這定是我們行將入住的新目的地--離梅黛奧拉最近的城鎭卡蘭巴卡了。</p><p class="ql-block">5月8日,卡蘭巴卡小鎭的這一夜尤為安靜,顛波了一天的旅友們早早地就進入了夢鄉,在夢中,興許有不少人已仙遊了梅黛奧拉呢。</p> <p class="ql-block">5月9日,晨起餐後,帶著好奇與興奮的心情,一干人等便上了“梅黛奧拉”。</p> <p class="ql-block">“梅黛奧拉”在希臘語中是“懸在空中”的意思,教徒們認為,那是“離上帝僅一步之遙”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地質變遷的千百萬年前,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地殼在運動中能造化出今天<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此獨特的</span>群峰銜接,石柱林立的模樣,完全是一種偶然。可是,當站立其間,幾乎所有人都不會不為大自然這鬼斧神工的傑作而感到驚詫。</p> <p class="ql-block">這裡拔地而起的柱石,形狀各異,高低錯落,據稱最高的海拔超過了400 m,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個的石柱之上,竟分布著大大小小的修道院,且最多時竟多達二十幾個。這讓我不僅聯想到了皖南的九華山。千仞之上,百丈崇阿,那一個個禪修的寺院與此是不是有很多的相同點呢。</p> <p class="ql-block">說起東正教,就不能不說說天主教和羅馬帝國了。公元前3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歴山大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區,以色列進人了希臘化統治時期,隨之猶太教開始與希臘文化相融合。公元前2世紀羅馬帝國開始興盛,不久,以色列國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此後猶太教內部由於對羅馬帝國的統治持不同態度而形成不同的教派。其中之一,以耶穌為代表的一派被正統猶太教派斥為異端,耶穌亦被迫害致死,致使該教派脫離了猶太教,建立起一全新教種,也即“基督教”。早期的基督教在羅馬帝國是非法的,受到官方殘酷打壓,直到公元4世紀才得以合法並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國教。</p> <p class="ql-block">之後,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狄奧多西一世皇帝將帝國分給了他的兩個兒子,形成了東西兩個羅馬帝國。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在內憂外患下覆滅。但作為基督教的教廷,仍保留在羅馬的梵蒂岡。時間到了公元11世紀,為了正名“正統”,融合了包括希臘文化區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王朝)在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會宣稱自己才是嫡傳正統的基督教,至此,基督教出現了第一次的分裂,形成了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羅馬公教”和以東馬帝國東部的希臘文化區為主的“東正教”。</p><p class="ql-block">16世紀歐洲進行了與文藝復興齊名的宗教改革運動,至此,基督教出現了第二次分裂。改革派建立了“新教”,它是從原來的“羅馬公教”中分孽而出的,並自詡為“基督教;而原來的“羅馬公教”卻因堅守原有教義,崇拜天主、耶穌和聖母,改稱為“天主教”。</p> <p class="ql-block">由此可見,文化是會隨著社會發展而傳播的,希臘文化區在公元2世紀前後已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逐漸地由多神崇拜轉嚮了一神崇拜。從這個時候起,一神崇拜的信仰已經慢慢地在這個地區蔓延,最終取代了原生的古希臘人信奉的帶有浪漫色彩和古典神話傳說的多神崇拜的宗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說到這,不禁要談一點我對多神論和一神論的看法了。多神論的產生,是人類走嚮文明的一必然階段。它是人類出現了自我的意識後,在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過程中唯心地產生出的主觀意識,也是早期的人類為尋求世界萬物終極淵源的遐想;而一神崇拜,雖然也是客觀唯心主義的產物,但顯然摻插進了人的主觀意志,是一種誘導他人形成群體性行為的意識,這種意識是帶有普遍教化的和理性主導的人類行為。</p> <p class="ql-block">因此,這種行為一經宗教化、神聖化,就會對人形成極強的控制作用和鼓動作用。</p> <p class="ql-block">在這樣的作用下,虔誠與信仰就變成了一個人、一個群體一種目的性極強的自發的行為。而這種行為甚至可能會通過自虐的形式去表達。</p> <p class="ql-block">也就是在這樣的一種宗教的氛圍下,為了尋求一種由客觀唯心論造就出來的執念,並在執念的驅使下,一些人就會將執念轉化為行動,進而步入所謂“修行”的行列。梅黛奧拉也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產生了。</p> <p class="ql-block">起初,來此修行的僅僅是為數不多的精研教義慾求神聖境界的少數人,因為在這遠離喧囂的地方,才更容易擺脫塵世的干擾去作深入的反省和懺悔,如此才能盡快地縮短自己與“天主(上帝)”旨意之間的距離。</p> <p class="ql-block">其後,隨著一神崇拜的天主教的盛行,到了公元11世紀東正教在希臘文化區得到了快速發展,更多的僧侶也注意到了這個“離上帝(天主)一步之遙”的地方,他們紛紛隱循而至,以堅忍的毅力,用簡單的工具,就地取材,在一個個石柱的頂端修築起修道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經僧侶們的努力,到15世紀,梅黛奧拉已聲名鵲起,遠播四方。鼎盛時,梅黛奧拉修行的修士已多達千人,修道院也達到24所之多。這𥚃不僅成為了希臘帕薩里亞區東正教的最具權威的中心,而且還在其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吞併過程中,也成為了抵御泛伊斯蘭教文化的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世俗化了的希臘,宗教信仰僅僅衹是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淡化了的宗教氛圍使得宗教設施象徵性的意義更甚於現實性的意義。梅黛奧拉這個曾經的宗教中心,在規模上也由原先24個修道院逐漸減少到了今日的6個。</p> <p class="ql-block">這是現在僅存的6個修道院中的其中之一,也是我們前往遊覽參觀的由修士們組成的一所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城堡式的建築,堅實而古樸。</p> <p class="ql-block">內院層層相接、高低錯落,順著通幽廊徑而入,竟又能別開生面了。</p> <p class="ql-block">一個小小的飾物,卻也讓一片肅穆的環境中生出了非同凡響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走上廊臺,憑欄遠眺,還真有種懸浮於半空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在倉儲房的後面,有這樣一個吊籃,它是“懸浮”半空的寺院,過去從山下獲取補給的運輸工具。</p> <p class="ql-block">透過開放式的補給間嚮外張望,可以看到在數百公尺外的柱石頂部,還建立著另一個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現在,纜車已取代了吊籃,成為了今天僧侶們所依賴的運輸工具了。</p> <p class="ql-block">瞧瞧這位“離上帝僅一步之遙”的健碩大鬍子修士,是否已摒除了麈囂的煩惱,而悟出了人生的真諦?</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修道院既是宗教場所,更是遊覽聖地,每個修道院每天都要接納數以百計、絡繹不絕的遊客。</p> <p class="ql-block">柱石丘巒之下那片紅頂的建築群,便是卡蘭巴卡鎭所轄的區域。</p> <p class="ql-block">石丘之上今天來了位自詡“關中大爺”的“陝西”漢子,如此裝束,讓我這個有著50%陝北血統的人都感到吃驚。這哪是“關中大爺”?分明是雲南的景頗小伙嘛。哈哈,這純屬調侃了,其實他是我們同行的老嚴,由於熱心、率直、樂於助人,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為“老嚴同志”。</p> <p class="ql-block">這一畫面,我以為是本次所攝畫面中最具梅黛奧拉特色的經典畫面,所以也用於了“封面”。</p> <p class="ql-block">疊次而立,綿延逶迤的大山,襯托出了梅黛奧拉超凡脫俗的神韻。</p> <p class="ql-block">背負青天,依山而立,也讓梅黛奧拉有了一種立身群雄的氣勢。</p> <p class="ql-block">與百丈山岩合璧,又別於山岩而俏麗,則使得梅黛奧拉呈現出風情百種。</p> <p class="ql-block">這裡是今天梅黛奧拉唯一的一個由修女組成的修道院。也是我們遊覽參觀的第二個梅黛奧拉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僅從這樣的一個局部,我們便感覺到它與其他修道院相比,又多了幾分嫵媚。</p> <p class="ql-block">其實,它也是處於大山之巔,</p> <p class="ql-block">就地勢而言仍不乏險峻之虞。</p> <p class="ql-block">可從整體布局看,它又泰然自若,</p> <p class="ql-block">穩如盤石。</p> <p class="ql-block">再看其內,花團錦簇、五彩繽紛。</p> <p class="ql-block">處處都散發著女性天性中那種對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和對祥瑞與和睦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遊覽的時間並不長,<span style="font-size:18px;">祇有</span>短短的3個來小時,但梅黛奧拉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卻是極深刻的。除了它獨具的那些讓人驚詫的“懸浮”奇境,觀覽還使我們對於不同的文化產生了新的感悟,而如此的感悟,當然會有助於我們更多也更深刻地去了解這個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