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8日在夏布小镇,“千年荣昌墨彩华章荣昌历代书画展”中有我父亲刘乾书先生的四幅作品展览,由荣昌书协唐伟,李建国及荣昌中学校收藏提供。非常感谢他们把我父亲的画珍藏的这么好,并提供给这次展览活动。由此,也勾起了我对父亲深深地怀念,于是做了这篇美篇,与大家分享父亲的绘画岁月。</p> <p class="ql-block"> 刘乾书先生,号三书,重庆荣昌安富人。生于1923年12月28日,逝于2013年11月16日,享年90岁。刘乾书先生一生酷爱绘画艺术,研习绘画七十余载。曾在1943年至1945年就读于抗战时期由上海迁至重庆壁山的国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师承教育家国画大师吕凤子校长及谢孝思等教授,系统学习了中西绘画艺术,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刘乾书先生擅长传统中国画,其作品保持了传统的绘画技法,尤以山水、花鸟最为擅长。线条流畅,浓淡兼宜,色彩鲜明,生动灵气,创作独特,形成了传统技法与创作艺术的完美结合。其作品被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友人珍藏,也深受国内友人的喜爱。其艺术经历和部份作品分别载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20世纪当代书画家作品精萃》、《当代中华艺术名家金鉴名录》</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刘乾书先生去逝一周年时,我们为他老人家印刷了一本精美的画册《刘乾书先生画集》,以表达我们的无尽思念,也向大家展示父亲一生为此付出的心血,也与大家共同分享父亲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画集》由我们家人书写了《序言》,概括了父亲一生对绘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经历。每每翻看画集,都要再读一次《序言》,父亲绘画时的点点滴滴又浮现于眼前,仿佛就在昨天.....现将画集的《序言》摘录,再读父亲的绘画经历。</p> <p class="ql-block"> 序 言</p><p class="ql-block"> 《刘乾书先生画集》本应在父亲生前就应编辑出版,因为他生前愿望之一就是能把自己画的作品归集成一本画集,不为流芳千古,只为给他所爱的人、关心他的人、以及子孙后代留点纪念。可是,我们做子女的没能及时完成父亲的这一心愿,以至于父亲没能在生前看到他一生喜爱和珍藏的作品归集成书,对此,我们深深地感到内疚和自责。今天,在父亲逝世一周年之际,我们整理出147件父亲的国画作品并分类编辑成集,献给父亲,以告慰他老人家的在天之灵,寄托我们无尽的思念。同时,也将这本画集献给读者,以传递我们永不磨灭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从我们记事的时候起就知道父亲喜欢画画。听父亲说,他的母亲很喜欢刺绣,绣出的图案栩栩如生,受到乡邻的称赞。也许是受到祖母的影响和家乡陶瓷艺术的熏陶,父亲从小就喜欢画画,上中学时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更是热爱绘画艺术。抗战时期,由国画大师吕凤子先生担任校长的上海国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迁至重庆壁山。1943年,父亲怀着对绘画艺术的热爱,毅然报名来到国立正则艺专就读。在艺专,父亲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理论和中西绘画技法,并主攻中国画,兼学西画,由于得到国画大师吕凤子先生和谢孝思教授及老师们的悉心指导,父亲的绘画技能有了很大提高,为他后来中国画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父亲虽然走了,但他老人家给我们留下的在绘画艺术道路上不断研习,不懈追求的精神是永远抹不去的。</p> <p class="ql-block"> 父亲对绘画艺术的喜爱可用执着和酷爱来形容,七十多个春秋从未改变。虽然,历经无数的艰苦岁月,但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条件下,他始终对水墨丹青情有独钟,从未放弃过追求书画艺术,一直在绘画艺术的翰海中不懈地探索和追求。 </p> <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由于工作地点的不同,父母是分开居住的。我们兄妹三人随母亲生活,但每到学校放假回到父亲在安富的家里,总看见父亲在租住的简陋陕窄的小青瓦公产房里聚精会神地画画。工作空隙,他也要在一米见方的小天井旁边的方桌代画桌上挥上几笔。每到休息的那一天,他更是如痴如醉地作画,他的学生,也常常围在画桌旁边,看他作画,听他讲解绘画的技法。就在这样一间简陋的租住房里,父亲从来没有停止过绘画。废报纸、包装纸、水纸都是父亲作画的工具。由于颜料很贵,父亲往往用水调墨画画。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激发创作灵感,父亲也曾多次去长江三峡写生,到黄山奇景领悟,赴峨眉青城览秀,充分吸收大自然的天然美景,开阔了视野。</p> <p class="ql-block"> 1985年父亲退休后和母亲随我们搬进了县城,租住的地方太小,没有了专门画画的空间,可父亲还是不愿放弃,待吃过饭后,在吃饭桌上铺上纸又画起了画。看着父亲对画画如此地痴情,作为女儿的我在单位农行营业部废弃宽敞的空楼上为他搭了一间简陋的画室,父亲对此觉得非常满意。在这里,父亲尽情地发挥着他的创作灵感。画的山水、花鸟、古代人物都日趋成熟和精湛。后来父亲又随我们搬了几次家,可是没一处有原来那个空楼一样安静的环境,但父亲仍然孜孜不倦追求着他的绘画事业。每搬一次家,父亲就在窄窄的阳台上搭上一块木板,阳台就成了他的画室,每有空闲的时候,那里就是他"忘乎所以"作画的精神家园。直到有了他和母亲自己所购的住所,父亲才算有了一个真正属于他自己画画的"一席之地"。在这里,父亲更是灵感激发,熟练而奔放的用墨和色去制造他心中的图景。每每沉浸在那浸润着墨色交融,浓淡轻宜恰到好处而浑然一体的绝妙境地。</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中国画作品始终保持着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写意工笔线条流畅,浓淡兼宜,色彩鲜明,画面完整,构图饱满,用笔生动自然,创意独特。尤为山水花鸟画,技法精湛,画风纯正,厚重灵动、创意深远。无论山川河流、枝叶小鸟及万物生灵皆生动富有灵气,别具新意地表现了大自然生命的原生之美、博大之美、雄奇之美。墨和色的运用和交融达到了一种艺术高度。每每我们欣赏父亲的画就会陶醉在画中情境,犹如人在画中行。每幅作品都是那么灵动自然,清雅淡逸,意境空灵,余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父亲在这精彩纷呈的墨色世界里畅游,并享受着一次次创作的快乐。在创作之余,无论是对完成的作品还是未完成的作品,他都会端起一杯清香的茶,长久地端详着自己用心描绘的画作,慢慢地解读、细细地品尝那一点一笔的滋味和意境。父亲的艺术信念非常坚定,长期驻足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之中,以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人格品质,以坚忍不拔的执着态度从事着自己喜爱的艺术。即使父亲病重卧在病榻上,他还对我们说:"等我好了回去,我还要重新整理我的画"。正是这份对于艺术的信守,使得父亲的作品构成一个丰满而自足的世界,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父亲抛开了世俗的宣泄纷尘,超凡脱俗似地走进了自己的桃源,用笔墨丹青恬恬静静地描绘着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吟咏!用他独特的视觉语言,展现出他心中描绘的笔墨情趣与神情意韵,笔墨中的意境充满着与自然生命会心的交流。我们以为,绘画其实已经成为父亲的一种生命哲学,他在描写物象形态时,已经不再仅仅是对外在客体的直接描摹,而是寻求传统哲学与外部世界的统一。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杯茶,体现了父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践行,他的笔墨技巧和对自然的感悟以及自身品德融为一体,真正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父亲曾经踏上过三尺讲台,先后在现在的昌元、双河、清升、清江等中心校及青烈中学、棠香中学任美术教师。后来父亲离开了教书岗位,在安富供销社工作直到1985年退休。退休后受聘于荣昌中学、昌州学校、荣昌师范校教美术。在荣昌中学13年教学中,开创了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美术院校的先河,培养出多名优秀的美术人才。</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追求绘画艺术,他的作品受到了参观者们的高度评价和美术界人士的充分肯定。1979年父亲的写意国画《迎来黎明满园春》入选江津、内江、乐山三专区书画联合巡回展;1981年花鸟画《红梅》入选重庆市职工书画展;1982年父亲与全国四大画虎大家之一的阎松父、以画猴子著名的周北溪等画家一起在江津地区美术作品联展中同作一幅画;1986年受邀为大足石刻宝顶山寺院画16张罗汉图,至今仍珍藏在旅游圣地大足石刻宝顶山大雄宝殿内;1992年荣昌中学90周年校庆,为配合学校庆典,举办了个人画展,次年国庆节再次举办个人画展,均受到社会各界好评;1995年受邀为重庆市经贸访日代表团出访作荣昌工艺折扇画赠送日本友人;1996年参加荣昌县书画义卖展,全部收入捐献给了希望工程;1998年作品《山水、花鸟》选入世界书画家华北分会展出,获得银奖,作品由主办方珍藏;1999年作品《东方之鹰》参加北京"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研讨会"荣获二等奖。其艺术经历载入了《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20世纪当代书画名家作品精萃》、《当代中华艺术名家金鉴名录》、《科技中国人人才库辞典》;父亲的作品也被国内外爱好者作为珍贵的艺术品珍藏,也多次被政府部门,学校及友人作为珍贵礼品赠送海内外嘉宾。</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16日14时35分,父亲经历了九十个春秋的生命,与我们永别了。荣昌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同事们为父亲写了一幅挽联"乾坤铸就满园锦绣,书画凝成一代心灵"的藏头诗,真诚地赞誉了父亲一生的书画情。</p> <p class="ql-block"> 父亲走了,但我们从来都不曾觉得父亲离开了我们,他慈样的笑容、他有点沙哑的声音、他走路柱着拐杖的身影、他吃饭很香的样子,一直在我们的脑海里,犹如一切尽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每次回到父亲的住所,当我们看到父亲的画桌以及画桌旁泛黄但很整齐的旧画刊书报;父亲用得已发叉的画笔和画桌上残留着墨香的色盘、砚台、笔洗、镇纸;父亲的画柜和一卷卷他亲手卷上并系上带子的画卷;父亲画画时坐的藤椅以及那上面已经磨的很光亮的平绒坐垫、父亲喝了几十年并爬满了茶垢已经无法洗出本色的茶盅;父亲的……,就感觉我们依然和父亲在一起。这些物品仍旧像父亲在的时候一样,摆放在它们原来的位置,没有一丝改变。</p> <p class="ql-block"> 敬爱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p> <p class="ql-block"> 《刘乾书先生画集》的印刷,要感谢关心他的县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以及亲朋好友们的大力帮助和支持,才使父亲的画集顺利的编印出来,才得以实现父亲生前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再次感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儿子:刘正坤 刘年坤</p><p class="ql-block"> 女儿:刘钢英</p><p class="ql-block"> 女婿:甘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4年10月31日于荣昌</p> <p class="ql-block"> 父亲画集共分为山水、花鸟、人物、扇画四个篇幅,这些画作是父亲一生的心血。我将在美篇〈我的父亲刘乾书先生(二)〉里面贴出部分,敬请各位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