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高中生物学科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p class="ql-block">为丰富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拓展视野,增强学习兴趣,2024年春季学期南丹高中生物教研组在高二年级开展了以“探发酵工艺魅力,扬传统文化精髓”为主题的第二课堂。内容涵盖果酒、泡菜、腐乳等各种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将生物学专业知识与美食文化相融合,通过真实情境的展现,在情境中发挥学科育人功能,推动由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型,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成长"赋能"。</p><p class="ql-block">活动前,备课组长罗云凤老师带领备课组教师精心策划和准备,老师们在课堂上介绍传统发酵产品的制作原理和注意事项,随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p> 发酵工程 <p class="ql-block">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蜕变,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食物,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早已超越了它'吃'的本身,而是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p> 果酒的制作 <p class="ql-block">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之后张骞将其引进中国开始种植。葡萄酒制作主要是利用酵母菌发酵的原理。葡萄皮上的酵母菌在无氧状态下,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主要制作流程为:挑选葡萄、冲洗、晾干,除去枝梗,压汁、装瓶,加糖、密封,酒精发酵、过滤。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还选择了 芒果,苹果等不同材料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不同材料制作出的果酒口感有何不同。</p> 泡菜制作 <p class="ql-block">泡菜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就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制作泡菜是利用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蔬菜中的单糖、二糖分解为乳酸,而不改变菜的品质,使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同学们按照制作泡菜盐水、切菜,装瓶,加入辣椒和各种香辛料,加入泡菜盐水,装瓶,密封的步骤来进行。大概7-10天就可以开盖品尝了。</p> 酸奶的制作 <p class="ql-block">酸奶是老少皆宜的饮品。有些人喝了鲜奶会腹胀,喝酸奶却不会,这是因为经过乳酸菌的无氧发酵,鲜奶中大部分的乳糖被分解半乳糖和乳酸,半乳糖和乳糖相比更容易吸收。主要步骤有将牛奶倒入碗中,加入少量酸奶作为引子(目的是提供乳酸菌),加白糖搅拌均匀,保鲜膜密封,在37-40度的温度范围内,发酵8-10小时就可以品尝了。</p> 米酒的制作 <p class="ql-block">米酒又叫醪糟,主要是利用甜酒酵母菌发酵而成。酵母菌在无氧状态下把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制作流程为糯米先浸泡6-8小时,放入蒸锅中蒸40分钟,蒸好的糯米取出,自然放凉到30度左右,加入适量凉开水和适量甜酒曲,搅拌均匀密封发酵48小时,打开后甜甜的酒香就扑面而来啦。同学们还做了米酒汤圆,一起品尝自己制作的美味。</p> 腐乳的制作 <p class="ql-block">腐乳又称豆腐乳、乳腐、霉豆腐等,是以大豆为原料,经加工磨浆、制坯、培菌、发酵而制成的调味、佐餐制品,是中国传统民间美食,早在魏代就发明的发酵豆制品之一,在东南亚地区同样存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经过了霉菌(主要是毛霉)的发酵,使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更高,维生素含量更丰富。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看到豆腐块上长出“毛绒绒”的毛霉菌丝,兴奋不已。</p> 分享美食,分享快乐 <p class="ql-block">丰富多彩的美食制作活动结束了,同学们在静静的咀嚼,轻轻的回味中,感受唇齿间非比寻常的韵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美食制作的妙不可言,形成了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和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p> 结语 <p class="ql-block">第二课堂的开展,丰富了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改变了学生对生物课堂的认识。课堂不再是只有图片、视频甚至只是文字的枯燥知识,而是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利用的有灵性的、可操作的实用的知识,同学们在第二课堂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与动手实践的成就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