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没有亲历过死亡的人,难以描述死亡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看过国内外有关死亡体验的视频或节目,或故作平静、或颤栗惊悚、或极度恐惧、或拼命挣扎,都是对生的渴望,对死的不甘。</p><p class="ql-block"> 感觉到“假”,死亡,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体验,其余都是作秀。</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3日,我因肺栓塞陷入昏迷,真正体验了一把死亡的感觉。说出来难以置信 ,死亡是无感觉的。回顾起来,被询问起来,脑海里浮现的是云中漂浮的美感。这种美,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一种和美的能量,一种痛快迷离的感觉。没有感官的疼痛,没有黑暗的恐怖,更没有疑惑和挣扎,平日里的焦虑、病痛、忧思统统没有,此时的状态是舒适,极度舒适,好像不费力气,就到天堂的大门口散了散步。</p><p class="ql-block"> 天堂是什么样子?天堂大门是什么样子,我没有看到。</p><p class="ql-block"> 只觉得通往天堂的梯子很长很长,长在云端。人是飘着向上爬的,没有臭汗淋淋,也没有腿脚疲乏。总之,很舒服,是那种彻底放松、无牵无挂的舒服,是一种极端自我的升腾。看来,只有死亡,才可以实现放松到极致的自由…</p> <p class="ql-block"> 死后是进天堂还是地狱?我这种又活过来的人是没资格评价的。</p><p class="ql-block"> 但根深蒂固的认知里,人死了大多数是上天堂的,至于地狱,那是为灾孽深重的人准备的。</p><p class="ql-block"> 天堂是什么样子?想象过无数次,从来没有想明白。</p><p class="ql-block"> 应该是食物充足,无灾无难,亭台楼阁,鸟语花香…</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经历亲人死亡是六岁那年,爷爷去世,母亲恰巧在上海出差,打长途电话给父亲,说爷爷已经不能进食了,问他有没有想吃的东西,爷爷说想吃肉,一口也行,能吃到肉就死而无憾了。当时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家不再供应肉蛋,我父亲是抗战时期的老干部,身体不好,享受一月半斤肉的待遇,母亲让父亲把家里的肉票买了肉,用盐腌渍了带回上海。父亲风风火火的买了肉,带着我(因为我不到七岁,坐火车不要钱),回了上海。</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列车从济南到上海,要坐轮渡过长江,小小的我觉得坐火车时间很久,久的要凝滞了一样。回到上海,爷爷已经下葬,心心念念中的一口肉自然也没吃到口。时值六月,大家以为因天气热,爷爷没等到我们到达就下葬了。父亲却莫名的发了很大的火,原来,父亲并不是因为没见到爷爷最后一面,而是因为奶奶趁原则性很强的共产党员的大儿子未到家,请静安寺的和尚为爷爷做了一场很大的法事,父亲说这是封建迷信,一个共产党员的父亲怎么能这样做!奶奶抱着我偷偷的说:做法事是要把爷爷送到天上去,那里有好多好多的肉,让他吃个够!不做法事爷爷要下地狱的,只能做一个饿死鬼,游荡在人间不肯轮回。</p><p class="ql-block"> 吃肉就是上天堂吗?想起坐火车时,我高烧不退,列车员送来一碗土豆烧肉和大米饭,好香呀,可惜我吃不下,最终父亲替我吃掉了。是不是父亲已经陪爷爷走了一回天堂的路?打这时起,我对土豆烧肉情有独衷。因为奶奶的话,让我感觉吃肉的快感和幸福,那是就是一种上天堂的感觉哦!</p><p class="ql-block"> 我大逆不道的认为,死亡不可怕,吃不到想吃的才可怕。所以,天堂可以满足食欲是我的第一印象。</p><p class="ql-block"> 后来了解了“层次需要论”才知道“吃”只是生命的本能,满足于不饿,是生命的最低追求,追求于食物的精美和滋味是生存需求的最高阶,所以,天堂里的人应该是食无不丰,食无不尽的。更重要的是,你想要啥有啥,想干啥干啥。</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日子,经历了很多次亲人朋友的离去,不知道他们上没上的去天堂。大家对死者的祝福都是希望逝者能够上到天堂,至于上不上的去,各派讲的很多,无非是劝人向善。世间万物皆有生死,这是规律,天堂地狱都在身死之后,身后之事,想也是没有用的。</p> <p class="ql-block"> 走在天堂的路上,又被拉回现实,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一抹光,停驻在眼皮上,仿佛有天使伸出手指,调皮的拨弄沉沉的眼皮,光,越来越白,越来越亮,指引我向前走,走出虚幻,走进现实。渐渐的,感知到周围有人在走动,有天蓝色的,也有白色的,一时间不知道自己在天堂还是人间…我想动,抬不起手脚,侧眼看,身体绑着各种仪器,四肢都有输液器,行动不能自如。此刻,感觉不到疼痛,只有一种没有依靠的慌张,渐渐的,脑子更加清明,“是死了又活了”?脑子里一个疑问显现。在急症抢救的一天一夜,左右两张床不断更新新的病友,有的转去病房,有的转入停尸房。我开始思考死亡这件事儿,第一想见到的人是自己的老伴,我死了,母亲还有其他的孩子,女儿有自己的家庭,就是可怜了不会家务的老伴,如此,想见到他,并对他交代点啥的感觉愈加强烈,这是一种煎熬,比病痛更加难受的煎熬,有一种“欲诉闲愁无说处”的难耐。我慢慢去想,出了抢救室见到老伴第一句话应该是什么,是告诉他我还活着?以及一辈子没在人前说出口的“我想他,我爱他”一类的情话?想了很久,没想起所以然。等到见到他,第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吗?他笑笑说:吃过了!原来没有我,他也可以吃饭,可以过日子,立刻释然。</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现实世界里,一个人在预知自己死亡之前对于生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怕死,是人的精神本能。由于在医院工作,我数次见到濒临死亡的病人,一双双眼睛闪着的,是对生的强烈渴望,脾气暴躁的人,也会对走到病床边的人报以善意的微笑,仿佛提醒来人,“救救我!救救我!”或告知来人“我好了,不痛了!”</p><p class="ql-block"> 不想死!是我们的追求…预知到死亡,才是恐怖的源泉。可以说,没有预兆的死亡,是真正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我感受的死亡瞬间是没有预知的,所以,当时的感觉就是极度舒适…</p><p class="ql-block"> 假如我就此离世,我想我会是个幸运的人。</p><p class="ql-block"> 有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可我认为赖活着不如好死。什么是好死?比如睡梦中死掉,前一刻活如日常,后一刻无疾而终。赖活着的状态就多了,或者穷愁潦倒,或者辗转病榻,或者身陷囹圄…不管哪种方式的赖活着,肯定是要遭罪的,身体的疼痛,精神的恐惧,曲折动荡,意志消沉,孤独寂寞,仅情绪的压力,就会折磨的人生不如死。</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不怕死,怕的是赖活着。</p><p class="ql-block"> 讨论怕死还是怕死后的那点事儿?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认识不同,对待亦不同,但“死亡”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因为它和我们每个生命息息相关。司马迁曾言“人固有一死”,生和死一样是自然规律。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死亡?</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死,唐朝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宋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豪迈;唐朝李白:“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是一种淡然;宋代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一种思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超脱。</p><p class="ql-block"> 以此来论,“死”不可怖,可怖的是精神之死和社会之死。正如卡鲁斯所说:“死不是人生的最大损失,虽生犹死才是。”臧克家在纪念鲁迅时写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认为,我们退休了就会社死,然而,我们退休后上侍父母,下管小儿,使父母有所依,小儿有所靠,大大减轻了社会的负担,对社会有用,就不是社死,因此,我们不是虽生犹死!</p><p class="ql-block"> 大病不亡,是上天的恩赐,我开始考虑,在今后的日子如何活好和把死前的事情做好。</p> <p class="ql-block"> 我们肯定了自己的社会价值,知道了活着的意义,就有了活着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讨论死亡,一定避不开“死亡”到底惩罚了谁的疑问。</p><p class="ql-block"> 死亡不是亡者的痛苦,只是亡者的别离仪式。</p><p class="ql-block"> 人一生的过程,由胚胎的萌动,到儿童的青雉,到青春的勃发,再到垂垂老矣,经历多次身体和精神的嬗变,这种嬗变是由里而外的,每一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风格,最后都定格在死亡的一霎那,归于沉寂的瞬间,应该是光耀的生命努力的最后一博,这一搏对于逝者是平静,对于生者却是巨大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去梵蒂冈旅行,在圣彼得大教堂的一侧看到了米开朗基罗24岁时创作的“耶稣之死”雕塑。奇怪的是,当时对死去的耶稣并无怜惜,而对于圣母的表情产生莫名的悸动。死亡,过于沉重,面对儿子的尸体,悲痛的圣母连表情没有过多修饰,甚至都模糊了。怀抱死去的儿子和对上帝意旨的顺从难以契合,死者已矣,生者如坠地狱,这位绝望母亲的撕心裂肺,从雕塑中散发着冰冷的气息,即使酷夏,人流如织,彻骨的寒凉也拂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认为,死亡不是对死者的惩治,而是对生者的戕害!</p><p class="ql-block"> 当我死里逃生,面对老母亲的担忧,老伴的焦急,女儿的心痛,亲朋好友的急切时,我真正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可贵,我活着是有意义的,所以,我要活着,要好好活着,成为亲人朋友坚强的依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经历濒死,想象死亡那点事儿,觉得一切在生死面前已然不重要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想法,在漫长的病后调理中渐渐浮现出来,一句话:往后余生,好好去爱。</p><p class="ql-block"> 如何爱?</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说法:往后余生,只爱自己,我对于此种说法不敢苟同。</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爱”?有许多种答案,“爱”涵盖了人类一系列的情感和行为。通常被描述为情感联系、婚姻、亲密关系和家庭。</p><p class="ql-block"> 人的负能量,往往是因为只看见了自己,只关注自身的需求,从心底隔绝了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从生物学本能来说,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爱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给予的、深层次的情感介质。可以说,“爱”是从给予中获得幸福和满足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只爱自己,一定会忽略了和你有关的人或物,使自己变得狭隘、自我、不愿付出、只求索取…这种情感的泛滥会毁掉你一生辛苦建立起的亲密关系,变得越来越自私、多疑、狭隘、自卑、没有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所以,活着,好好去爱,珍惜眼前的亲人、朋友、爱人,真诚的给予和付出,从中获取满足感和幸福感,汲取生命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当我了无牵挂,我希望自己能及时离去…</p><p class="ql-block"> 歌德曾经在自己75岁时写到:“人活到75岁,总不得时时想到死,我们不会因此感到不安。太阳看起来好像是沉下去了,实在不是沉下去,而是不断辉耀着。</p><p class="ql-block"> 对于歌德那样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来讲,身体的死亡,就像太阳的升落一样,因为,人们需要他,他的思想和精神是不会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死亡的。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亲戚或余泣,他人亦已歌”了。我们的死亡意味着尘归尘,土归土,是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意义的消亡,身体归零,精神归零,白茫茫大地很干净。</p><p class="ql-block"> 所以,活着不要盲目的羡慕别人,仰慕名人,戚戚然留有遗憾,而是深耕自己,让自己的草原水肥草美,在活着的时光里给亲近的人丰富一方休憩的田园。</p><p class="ql-block"> 余华在《活着》里说过:“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你离去,不要心有不甘,就当是“携 取 旧 书 归 旧 隐 , 野 花 啼 鸟 一 般 春 。”“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归隐,让灵魂在天堂的花园里徜徉。</p> <p class="ql-block"> 生命总会消失,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用爱来获取无限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要做到忘记昨天。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要总在过去的回忆里缠绵,不要总是想让昨天的阴雨淋湿今天的行装。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沉溺于过去的回忆中无法自拔。过去的经历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现在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其次,我要活好当下。</p><p class="ql-block"> 我可能变得世俗。比如:更在意眼前的一粥一饭是否品相精美滋味鲜浓,更在意自己的衣着合体舒适,符合自我的审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透露出生命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我可能变得慈爱。对他人报以微笑,对朋友伸出援手,对亲人敞开胸怀,用善良和爱去温暖自己的周围,让人感受到爱与希望,从而获取自己内心满足和充实。</p><p class="ql-block"> 我可能变得阳光。一心向阳,享受人生的每一个过程。向阳的过程,是汲取正能量的过程,向阳的时光,让你的内心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心中向阳,无惧风霜。</p><p class="ql-block"> 走在人生的后半程,我更加欣赏沿途的风景,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印记下自然和人生交织的每一个瞬间。细细品味,慢慢欣赏这自然赋予我的人生美景,体味自己的感受,让每一次经历,都成为我精神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为未来早做打算。</p><p class="ql-block"> 攒好钱,看好房是基础,解决好自己该解决的人生难题,不给后代留下麻烦。最重要的是系好与老伴和儿女的纽带,生前争取不拖累他们,死后洒掉骨灰,融入大海…</p><p class="ql-block">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人生不售来回票,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当我的生命体撒向浩渺的大海,我会变成一朵快乐浪花,随着海浪的起伏,获得永恒,享受那极致的美丽和自由…融入大海,看春暖花开,我想,这或许就是我生命终结后的天堂之旅了。</p><p class="ql-block"> 生的终止不过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正如唐伯虎所言: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