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邂逅一座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康兆妮</p><p class="ql-block"> 孟春、烟雨、桃花、古城、一群平时无私奉献爱的女人,在“三八”节这一天,美丽邂逅。</p><p class="ql-block"> 窗外,雨声滴滴,空气潮湿带着寒意,车内,热情似火,温暖的气息在车窗形成可以作画的水雾,歌声在座位中传递,高低起伏,全然没有定调,大家天南地北地歌唱,不定内容,不定风格,抒情歌曲、军旅之歌、儿童歌曲,任意发挥。</p><p class="ql-block"> 一下车,刚刚还在喧闹取乐的同事们,突然安静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看着那庄严的城门,深色的石砖在烟雨中带着几分神秘,几缕烟雾为城门勾勒出动人的轮廓,周围的建筑与城门融为一体,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卷,门楣上书“客家古城”几个大字,几百年厚重的历史迎面扑来。</p><p class="ql-block"> 踏着被雨水冲刷得发亮的青石板,我从东边的迎阳门进入古城,在大门的右侧,我被一个类似壁橱的青麻石吸引了, 它造型古朴简练,犹若一张开大口的神兽,神秘而威严。原来,这是一个“惜字炉”,它上部出檐,类似悬山顶,檐上有七根竖向瓦梁,两侧有鱼尾造型,正脊较为突出,两侧有鱼尾状纹饰,上有宝葫芦顶,上部石板从右到左刻有四字楷书"敬惜字纸"。中间开有两个眼睛状洞,为出烟口,下部开有一稍大的拱形洞口,为送纸口,兼取灰口。</p><p class="ql-block"> 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习俗。《燕京旧俗志》:“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由此衍生“敬惜字纸”的行为规范:凡是写过字的废纸不能去踩踏,不能用于裱糊、包裹,更不能用来当厕纸,必须要送到"惜字炉"焚化,以此来表达对文字(文化)的尊重。这种传统体现了古代客家人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同时,"敬惜字纸"的传统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谦逊、谨慎的品质,提醒人们在处理文字时要认真、细致,不可轻率对待。走进古城另一处建筑,清代进士钟一诚手书的“锄经种字”匾依然镶嵌在门楣。字体虽显斑驳,但“锄经种字”的思想已经融入了耕读传家的客家人的血液,成为客家人生存处世的哲学基因。小小的一个惜字炉、一个被视若珍宝的牌匾,让我们对自己的祖先崇文重教和耕读传家的精神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定南县城建县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这里是古县衙所在地。行走在古城间,一砖一瓦,一景一物,都是时光的沉淀,像一坛陈醋,等你细细品味,青光石板悠悠巷陌,不经意间,仿佛时光倒流,触摸到了古城最初的模样。在这里,仿佛躁动都能被抚平,随意一处,都能得到一份恬淡静谧。</p><p class="ql-block"> 一家蓝衫店吸引了我们,里面的衣服只有靛蓝,朴实深厚。客家蓝衫是穿在客家人身上的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千年历史的典型符号和图腾象征。蓝衫与汉服一脉相承,又与岭南本土服饰相融,见证了客家文化的变迁。朴素简单的装饰和颜色便于劳作,布料、染料取材于大自然,防虫保暖效果极佳……这些无不彰显出客家人节俭、朴素、勤劳、聪慧的性格特质。客家蓝衫传承至今已有千年,透过蓝衫,可以看到客家人勤劳节俭和朴素包容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古城见证了沧海桑田,也呵护传承着非遗文化。客家服饰草木灰染、定南瑞狮等非遗文化与古城文化,像一对旧时老友,在目视下依偎静坐,互诉衷肠,让这雨中暮色显得温暖明亮。</p><p class="ql-block"> 一面古香古色的旌旗,在烟雨中飘扬,上书“柴火咖啡”,脑海不禁显现出一个画面,三五知己,围坐炭炉,炉上烟雾缭绕,缕缕香气四溢。细细的雨丝,沾湿了盛开的桃花,在慢煮光阴的安然里,这座写满岁月的客家古城,温润静雅地讲述着时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孟春、烟雨、桃花、古城、一群被传统文化浸润的女人,在“三八”节这一天,成就一段美好时光,古代与现代在这片土地连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0613《河源晚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