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本书的出版

陈贵郴

<p class="ql-block"><b>为了一本书的出版</b></p><p class="ql-block"><b> 在我国湖南郴州大地上矗立着一块湘核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寻找铀矿而献出宝贵年轻生命的核工先驱而建立的。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罗布泊浩瀚无际的戈壁滩上一声巨响,蘑菇状烟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世界为之震惊,国人为之欢庆。</b></p><p class="ql-block"><b> 如今距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已有60个年头。人们总有一个疑问萦绕在心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铀矿究竟在何处?这铀矿是哪个地质队发现的?又是怎样发现的?他们为寻找铀矿付出了怎样的代价?</b></p><p class="ql-block"><b> 为了解开长期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这些疑问,回顾这段可歌可泣的光辉战斗历程,缅怀逝去的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核工子弟陈贵郴决心写一本书,书的题目是《我们的父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光环背后的故事》。他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广大核工弟子的热烈拥护和响应。</b></p> <p class="ql-block"><b>  为了写好这本书,陈贵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便着手准备。他自费走访了全国许多地方,拜访了许多知情的老同志,查阅了许多与此有关的档案材料,经过多年的反复斟酌,酝酿思考,终于写出了纪实报告文学《他们用双手托起了共和国的蘑菇云》。这是全书的压轴之作。为了丰富充实全书的内容,他还发动近百位核工子弟拿起笔来跟他一起书写父辈们献身核工业的光辉业绩。我早年曾在核工子弟学校教过书,陈贵郴是我的学生。他中学毕业后下过乡,当过兵,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又转业到原单位,当过工区党支部书记,分队长,阅历丰富,办事干练。为了写好这本书,他还跟我取得了联系,邀请我担任该书的副主编并要求我写几篇文章和审阅全稿。这些核工子弟大多是我的学生,他们中学毕业后基本上都下过农村,后来参加了工作,学历不高。我对他们从手机上发来的文章逐字逐句精心修改。然后将所有文章汇编成册,印成初稿。陈贵郴将约有30万字的一本初稿书册从桂林寄至我的住处苏州。由于时间紧迫,我整整花了三天时间,几乎通宵达旦,认真审阅修改一遍,然后又从苏州用快递寄回桂林。最后,《我们的父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光环背后的故事》一书,由环球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还被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出版这本书是为了给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周年献礼,也是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b></p><p class="ql-block"><b> 这本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广大读者认为这是一本由核工子弟集体书写,反映我国原子弹铀矿早期决策、开发全过程,以及核工业战线最基层的广大工人,干部以及科技人员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中艰苦创业,英勇奋斗的书。以前只知道前三强,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看了这本书了解了湘核先驱同样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脊梁。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英名和光辉业绩将永远为历史所铭记。</b></p><p class="ql-block"><b> 苏州市第六中学退休教师葛文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