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不扫兴的父母

狐聊

<p class="ql-block"> 我是90后,在我很小的时候,大约是94年到01年左右,农村的经济还是很落后的,我记得村里有时候会邮来一批救济衣,村里的妇女们一听到发放救济衣消息后立刻就往村长家跑,那批救济衣从整齐的一捆一垛,经过妇女们粗糙,黝黑,有力的大手掌扒开、挑拣后,像菜市场被挑下的烂菜叶子,东一片,西一块,最后也不知道被哪些更穷的人家捡去当好衣服穿了。我记得可乐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也是奢侈品,家家户户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买2大桶,饭桌上每个孩子分一杯,刚尝到可乐是什么味,还没被可乐呛到痛快,桶子里都一滴不挂,还没过瘾的我们会在桶里重新灌满水,往里倒些醋,再加点白糖,最后一手握住瓶盖,一手拖住瓶底,左右用力一摇,变发明出不用花钱就能喝倒吐的自制饮料。</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提到小时候比较艰苦的例子,是想表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极易产生一批扫兴的父母,这和他们更加艰苦的经历脱不了干系,为躲大旱年,拖家带口、背井离乡、一路乞讨、吃糠咽菜、择地而栖、另辟土地,在山崖壁凿个窑洞安定下来,后来打了粮,换了钱,才能箍个砖窑像样的生活下来。很多父母对以前的生活都有这抹不了的阴影,以至于在后来日子不艰难时,还把金钱物质看的及其重要,孩子要吃个火锅,父母会觉得准备那些食材也是很贵的,不如喝粥,吃米饭省钱,孩子要买本书,父母会怀疑你把书买来读了吗,有用吗?孩子要走出去旅游,父母除了担心孩子的安危,同时也要计较出去一趟得花多少不用花的钱,孩子需要父母陪着过生日、成人礼、毕业典礼,父母又会觉得耗着那么长时间,早能把家里的地收拾了,能把工作多干点,多赚点钱。就这样孩子只能眼巴巴的望着别人家的父母,他们或许祖辈都比自己优越,他们或许比自己父母多读几年书,思想开明了,又或者扫兴或不扫兴本身就是一种遗传,父母总是爱别人家的孩子,孩子总是羡慕别人家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也从羡慕别人家的父母的孩子变成了一位母亲,在饱尝了扫兴、嫉妒、羡慕的滋味后,变得像一只穿山甲,外表是开朗活波的铠甲,实则内在敏感且自卑,所以想争取当一位不扫兴的妈妈,在孩子关键节日不缺席,用心去体验孩子的童真快乐,在孩子做错事时,不要不问缘故吼叫打压、忽视疏导,在发现自己有错时,不要假装淡定、固执己见,在孩子有合理的物质需求时,不要太计较开销,适量的给予孩子。一代人造就了一代人的活法,把上代父母的活法遗传到我们这一代,孩子根本无法接受,所以,争取做个与时俱进,不扫兴的妈妈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