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巴英垂钓</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五六岁起始,巴英河的垂钓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是长辈们为我们开设的从小就要静坐得下、耐得寂寞的必修课程,是修身养性、磨练心性、待人处世的入门要领。 </p><p class="ql-block"> 巴英河发源于凤山县长洲乡那老村久伦山谷地,凤山境内称砦牙河,由西北向东南流入东兰县境,叫巴英河。流经巴畴乡的那浪村、巴英村,至板加村汇入红水河,全长21公里,流量为每秒1271.6立方米。该河水就山弯,“S”状流来,弯弓的河道安然挡住了湍急的河水,为河鱼提供了繁衍生息的舒适港湾。巴英河贯穿巴英村,其下游千余米处与红水河交汇,两河汇流,河鱼往来自如。由此,巴英河的鱼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极为珍稀,诸如桂花鱼、芝麻剑、鲤鱼、草鱼、鲶鱼、鲫鱼、罗非鱼、油鱼、鲈鱼、鳜鱼、蓝刀鱼、鲮鱼、鲢鱼、花骨鱼、石斑鱼、刀鳅等等。而刀鳅,即中华刺鳅,巴英河流域的方言叫“辣锥”。其脊背一排尖刺,锋利如锥,故名。香煎,或焖黄豆,或打汤,都是人们垂涎三尺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巴英是垂钓的天堂。我们祖祖辈辈垂钓所用的鱼竿,是屋前屋后自种的毛尖竹,根粗尾细,韧性极强,越老越黄越经用。杆根削个半尖,好插入泥沙,稳住鱼竿。鱼钩是母辈们用断了头的针什,先往火炭里烧软尖部,然后用刀背轻轻锤平靠近针尖的部位,再用刀口在锤平的地方刻出“Y”状作为勾卡,再用刀背压住一角折弯成半钩。然后花一角钱购买四五米长的胶线作钓线,一头掏在竿尾,一头拴住鱼钩,在离鱼钩约半尺的地方掏个小石头,作下沉之用。每家每户都有三五条鱼竿,代代相传,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 巴英鱼是好钓的。最喜吃的饵料是蚯蚓,河边土肥泥厚,挖开即得,放入小竹筒里,泥土盖于其上,蚯蚓会乖乖地钻入土里,任你一条一条、一截一截地穿钩。天有不测风云,鱼有不食之时。垂钓最佳的时节,是春夏季的早晨和傍晚,午间鱼群飘逸闲荡,不大逗留觅食。垂钓时,鱼儿头一二回试食,别忙着提竿,待第三四次拉钩,就得赶快掀竿钩上鱼嘴。我们钓得最多的鱼为鲤鱼、鲶鱼、鲫鱼、辣锥鱼、草鱼、塘角鱼、鲮鱼等。由于这段河河底和河边都是卵石,河水流畅,鱼的味道特别地鲜美。那时的我,常常是钓完鱼拎着一串串鱼回家,三四两大的鱼都舍不得吃,破肚后在火灶上腊干。一边砍下毛竹,取其中一段,破成20公分宽的竹板,削平表面,用篾条隔行编串,四条竹板为一块,用四五条鱼夹在中间,捆紧四角,两块合成一个鱼夹。一个鱼夹能卖到五角钱,然后用来买作业本、衣服或凉鞋之类,那种满足感难以言状。</p><p class="ql-block"> 不知钓鱼是否与运气相关联。年纪比我们小些的美念小姑,她未能上学读书,但人勤心巧,精于钓鱼,每每下钓,大伙一字排开,就是她钓起最先、钓得最多,因而大伙都争相靠近她,好像鱼总是围着她的鱼钩转似的。但不管别人怎么靠近,甚至与她互换位置,也还是她钓得多,同伴都羡慕她运气好。然而,她活不过十二三岁,就因病早早离世了。她短暂的人生,因钓鱼而留下浓墨重彩的故事。后来,不少人茶余饭后谈论,命好命不长,巴英鱼有灵验,照顾短命的人儿。此后,钓鱼也蒙上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阴影,我辈每当忆起,总是慨叹不已。而我父亲对我的钓鱼,却从没有指点迷津,或提出指标要求,反倒常说:“世上的东西该是你的,就是你的,迟早而已;不该是你的,强求也没用,凡事顺其自然!”</p><p class="ql-block"> 位处巴英河谷的板丘村,壮话“板”是“村”的意思,“丘”是“寿”的壮话音,即“长寿村”。相传父辈的父辈的祖公廖普达那一代,板丘村还只是六户人家的小村,一个当地壮族视为仅次于春节的中元节傍晚,三个后生破天荒地钓得6条各二三十斤的大鲤鱼,全村老少饱餐美食,男的还划拳猜码,好不热闹。恰在此时,外村一“风水”先生过路进村,欲叫人划竹排送他过河,老者叫得口干舌燥也依然没有人听见,由此不明不白招非惹是。走不了的“风水”先生,鼠眼一斜,歪计中来。他进屋一番好话,佯装满腔关爱,食味正浓喝意正酣的一村老小,见有来客就格外高兴,争相敬酒,哪料知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他对族长推腹:我左看右看,你们这个村人财两旺,靠的是横卧村前形如巨龙的那条石头,依我看这条龙好像要走的样子。如果“龙”走了,你们村就穷光蛋了,我有个办法可以把他永世留下来,那就是用柴火烧它七天七夜,不知道你们信不信。村民们哪里愿意一夜间从鱼米之乡变为一穷二白!于是,异口同声应承下来。</p><p class="ql-block"> 次日,全村老小齐上山,打下推积如山的柴火,然后就按“风水”先生的指点,分毫无差地在“龙”的腹部烧了七天七夜。大火熊熊,火焰冲天,到了第七天天将破晓的时候,随着“嘣”的一声巨响,“龙”首尾分家了,各卷成了一块大方石,村头、村尾各一块,周身碣色。如今,这两块大方石依然如故,石边各有一棵百年老枫树默默相守,如胶似漆,那景那情仿佛人间仙境。在枫树的下方,各有一眼小泉水,水清色赤,传说是龙喷出的鲜血染成的,原本是常年流水,自那以后只有每年的七月才喷涌呼叫,似是“龙”在诉说沧桑不幸的身世。</p><p class="ql-block"> 小泉流进的那段河——佳兰,鱼穿梭不息,是人们垂钓的首选之地。河中那形如金字塔的石山,宛如神来之石,耸立深水处,是鱼儿觅食衍生的如意居所,靠边垂钓,总不会空手而归。如今,巴英大桥横跨其上,昔日绿草茵茵的草坪似乎逊色了许多。徜徉其中,物是人非,顿时倍感历史的久远。</p><p class="ql-block"> 2023年,随着东兰至天峨二级公路的开通,巴英村另建起了两座标致的交通大桥,跨河而过,车水马龙。于是,板丘村青壮年投资投劳,将这座“退役”闲置的旧公路桥,改造成“钓鱼桥”。孔桥长百余米,桥两边搭建着长凳,桥棚种有百香果,为人们遮风挡雨,供人们观光娱乐,让人们任意垂钓。由此,有人戏说:“北京有钓鱼台,巴英有钓鱼桥,巴英比北京还牛!”</p><p class="ql-block"> 在巴英,垂钓是永恒的话题,延绵不绝。一切在不经意间,我早已变为城市的农村人了,但当年与发小们结伴垂钓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在垂钓中,我们读懂岁月,读懂人生。不敢说今天能清心寡欲舞文弄墨是当年垂钓养就的习性,但至少也不无关系吧?</p><p class="ql-block"> 巴英垂钓,生活之钓,生命之钓,生性之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廖庆堂(满堂吉慶•廖),1960年生,男,壮族,广西东兰县人,中共党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在各级报刊发表《农家大事》《生生长流东兰州》等千余篇作品;出版散文集《根是一条河》及长篇传记《韦祖珍将军传》《姜茂生传》《覃国翰传》《韦国英传》《黄松坚传》等著作。其中《韦祖珍将军传》《黄松坚传》分别荣获河池市人民政府第一届、第三届“刘三姐文学艺术奖”;散文集《根是一条河》荣获第七届壮族文学奖。主编《半边红水河》《八龙诗歌集》《河池壮族蚂虫另 节》等文集;系《河池扶贫史》执行副主编、《河池政协志》执行主编。</p><p class="ql-block"> 历任罗城县委办副主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天河镇党委书记,河池地区扶贫办、河池市工业园区管委会、河池市政协外事联谊委员会副主任,河池市政协常委、河池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一级调研员,河池市作家协会主席等职。现受聘广西拔群干部学院教授。</p> <p class="ql-block">巴英风雨桥下的竹排情调</p> <p class="ql-block">巴英特有的旱谷</p> <p class="ql-block">九曲十八弯的巴英河</p> <p class="ql-block">巴英房桥</p> <p class="ql-block">巴英廖邓宗祠</p> <p class="ql-block">廖庆堂公开出版的部分著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