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口人说樊口2/樊口的三条老街

金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樊口老街,因水而兴,几经迁徙,历史上曾有三条“老街”,即“衙门港街”、水府庙“北市”和“坝上街”。</p><p class="ql-block"><b>樊口最早的街,是长港南岸西山脚下衙门港街,也叫金子矶镇。</b>西山与雷山之间,有个狭长的杯湖,衙门港是其泄水港。这里逐渐成为长江中游的商品集散码头街市,商贾云集,生意兴隆,官府设有衙门,常驻兵负责沿江防务治安和邮传,征收过往船只税务。这一带山水相依,风景秀丽,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呤诗作赋。唐代诗人、大将军元结曾隐居街后的抔湖和退谷。谪居黄州的宋代文豪苏东坡常过江来会友游玩,品酒呤诗凝美句,“步上西山寻野梅”。</p><p class="ql-block"><b>樊口第二条街,是长港北岸洲尾“北市“</b>。明清时期,由于对岸洲尾冲积沙滩挤占,衙门港街前水面逐渐变窄,过往船只没法在此停靠,只好泊岸于长港北岸薛家沟至水府庙一带,这里很快形成一条临河合面街,街长一里多,中间道路用红砂石和青条石铺砌,两边店铺、作坊林立,有各类商户和手工业者数十家,街市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特点,规模比衙门港街大,史称“北市”。这样,原衙门港街成为人们记忆中的老街。 </p><p class="ql-block"><b>樊口第三条街,是横跨长港南北两岸的“坝街“。</b>自从1926年修筑樊口横坝和民信闸后,隔断了长江直达樊湖地区的惟一水道,于是外江、内河的商船集结在樊口横坝内外,进出物资在此集散。当时,一些外地人在坝上投资建房经商,北市的店铺、作坊也相继迁到坝上,逐步形成了以坝上街道为中心,东起民信闸、西至和平巷(包袱街)的新集镇。这样,街坝合一,亦坝亦街,颇具特色,樊口坝成了樊口街的代名词。从此,原有水府庙“北市”日渐式微,淡出人们视野,步衙门港街后尘,成为第二条“老街”。 </p><p class="ql-block">坝上新街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码头,大坝两边的内、外河停满大大小小的商船。樊湖周边各县山里的石灰、煤炭、木材、楠竹、山货,还有湖畈盛产的粮食、棉花、水产品等,都要经九十里长港运到樊口坝再分销外地;从长江运来的食盐、布匹、百货等各种商品物资,也得翻过樊口坝才能转运到湖区各县乡镇。那时,装卸搬运货物没有什么机械,全凭人力肩挑背扛,当地把码头挑夫叫“挑箩的”。码头上有个公会,管理扁担号100多条,后增加到后来282条,认号不认人。除了照顾筑坝建闸压土地的农户,扁担号对外出卖。挑箩的人买一条扁担号,要交四五十块光洋,还得办酒席,请码头公会的客。282人分成头班、二班,内河外河的活路轮流做,按担数计酬发工钱,每担发个几寸长的小竹片,叫“欢喜”, 每天凭“欢喜”结算。码头上有两个包头,叫“会长”,还有开票收款计数的管理人员,他们的工钱按挑箩的人最高收入靠,另加一些提成。</p><p class="ql-block">坝上商铺作坊林立,门类齐全;旅店客栈、酒楼饮食、药房诊所、货栈仓库、茶馆戏院应有尽有,每当夜幕降临,坝上开始沸腾起来,商铺、酒店、茶馆、戏院灯火通明,忙了一整天的商人、船夫和挑夫,又三五成群地寻乐来了,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确实十分热闹,连县城的人都跑过来玩,一时被人们称为“洋街”、“小汉口”。</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四十三军渡江,5月15日,在城关大西门广场召开万人大会,庆祝鄂城县解放,6月10日,鄂城县人民政府成立,县政府机关就设在樊口街,原属黄冈县的“飞地”樊口,也划归鄂城县,成立樊口区,又称“五区”。之后几十年樊口街一直是区、镇机关所在地。街上新增国营商店、食堂、供销社,建有机械厂、钟厂、米厂、棉花打包厂、造船厂、拖拉机站、装卸运输、内河航运等各类企业,还有中小学、医院、大型国家粮食储备库等,106国道、武大铁路从街区贯穿而过,水陆交通发达,水利设施逐步完善配套。</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后,樊口街道建设开始西移,逐渐发展成鄂州市西部新城区,2006年7月筹建挂牌成立省级开发区——鄂州经济开发区。如今,年近百岁的“坝上街”,同“衙门港街”、“北市”的命运一样,成为樊口第三条“老街”,原有内河居委会、大闸居委会和迁建的长堤村、杜沟村合并,组成拥有近万人的“樊口社区”,也是“樊口公园”的一部份。</p><p class="ql-block">樊口老街虽说失去昔日风采,少了闹市喧哗,但是,守护湖区人民安全的樊口堤坝、闸站巍然屹立,其首屈一指的水利枢纽的地位无可撼动,老神在在,底蕴犹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