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浙大旧址3一求是书院

双鱼

<p class="ql-block">  求是书院旧址位于上城区大学路3弄5号,原是蒲场巷普慈寺的一部分,它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浙江首所新式高等学堂,它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也是浙江大学的根。最近这里刚修缮完,还未布展,经马衡老师联系,特许给我们这些浙大西迁后代临时开放一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求是书院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求是书院的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王宽福介绍求是书院的历史演变</p> <p class="ql-block">一、求是书院的创建</p><p class="ql-block"> 求是书院的创建和几个重要人物有关,他们是汪康年、陈汉弟、林启和廖寿丰。在甲午战争战败后最早提出在浙江办新学的国人是杭州人汪康年(曾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维新时期著名的改良派报刊活动家),他1895年回杭后联络友人陈汉弟(曾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幕僚,辛亥革命后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长)四处奔走竭力鼓吹“兴教育、图自强”理念,但由于浙江官绅从中梗阻,久久未能遂愿。直到1896年初林启和廖寿丰分别从衢州、河南调任杭州知府和浙江巡抚,汪康年和陈汉第找到这些昔日领导,他俩均是革新派,因此非常赞同汪康年、陈汉第创办新学的主张,在他们的游说下,去考察了汪、陈推荐在大塔儿巷的新学“育英义塾”(前身是1845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宁波创办的崇信义塾,1867年从宁波迁到杭州改名为育英义塾,是教会学校之江大学的前身)。而后他们才下定决心要建立一所新式书院,一面紧锣密鼓推进办学所需要的条件(修整院舍、争取赞助、制定办学章程、物色教师和管理人员、招生考试),另一面由浙江巡抚廖寿丰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七月十六日,向光绪皇帝递交《清浙江巡抚廖寿丰创办求是书院兼课中西实学事奏折》,并获准。奏折中明确:“书院名为‘求是书院’兼课中西实学,以培养人材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地址并饬杭州知府会商绅董,就普慈寺后现有群屋量加修治,委该知府林启为总办……。”1897年求是书院正式办学,寺大殿作书院办公室,殿后有东西两斋,为学生教室和宿舍。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杭州知府林启兼任总办、举人陆懋勋为监院、贡生陈汉第任文牍斋务(实为副监院),第二年陆懋勋应礼部试入词林,陈汉第由文牍斋务升为监院。书院当年招收“举贡生监”30名,次年扩充学额,分设内、外两院,以原有30名为内院生,另招外院生60名,以有志于讲求新学者为合格。书院不仅在院培养学生,而且首创派学生出国留学。1898年至1902年就资送何燏时(爕侯)、许寿裳等32人赴日留学。</p> <p class="ql-block">汪康年曾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幕僚,维新时期著名的改良派报刊活动家</p> <p class="ql-block">陈汉弟,曾任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幕僚,辛亥革命后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浙江巡撫廖寿丰关于创办求是书院给光绪帝的奏折及皇帝的朱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杭州知府林启</p><p class="ql-block"> 林启字迪臣,福建侯官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陕西学政、顺天府乡试同考官、浙江道监察御史。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可慈禧太后却挪用建海军的经费去建造颐和园。在京城做过10余年御史的林启听后十分气愤,1894年毅然上书:“请罢颐和园之役,以苏民国”,得罪了慈禧太后和亲贵大臣被外放到浙江任衢州知府,他在衢州任职虽不到两年,却做了许多好事,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重视生产,发展经济;二是兴办教育。后来又调到杭州任知府,他摒弃一切官场陋规,刚正廉明,勤于治理,倡导务实之风,杭州市民称他“守正不阿,精明笃实。”林启最大的政绩,还在于他兴办教育,林启在杭州任内创办了三所新式学校:分别是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前身)、蚕学馆(现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养正书塾(现杭高、杭四中前身)开创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p><p class="ql-block">他官邸设在城东皮市巷内。离他住地不远的地方,有两座寺院,一是报国寺,在场官弄;二是普慈寺,在蒲场巷,其时报国寺已不复香火,据说成了清政府储藏武器弹药的库房;普慈寺则在数年前刚刚完成翻修重建,殿宇规模宏大,为杭州东城梵刹之冠。蒲场巷普慈寺不法僧人案有伤风化、欺行霸市,林启是查办普慈寺案将恶僧逐出山门,寺产收归国有。用以办学1897年经御批建“求是书院”,成为当时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场所,邵裴子曾说求是书院“为浙江革命思想重要源泉之一。</p> <p class="ql-block">杭州知府兼求是书院总办(校长)林启</p> <p class="ql-block">  林启十分关注蚕桑,在任衢州知府时,就大力提倡发展蚕桑。调任杭州知府后,他看到由于蚕桑技术落后等原因,“蚕病蚕窳而丝劣”,蚕丝生产衰退,农民养蚕欠收,就兴办了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的蚕学馆(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前身),目的在于除去蚕之微粒子病,选育佳种,把优良的饲养技术传授给学生,然后推广到民间。蚕学馆在金沙港一带择30多亩地为馆址,经费由布政司拨给。蚕学馆学制为两年,学生多为秀才,向全国招生。林启自兼总办,请在法国留学时学过选种的江生金任总教习,聘请了日本蚕学家轰木长子、前岛次郎、西德德太郎等为教习。还派毕业生去日本学习养蚕和制丝技术。蚕学馆的兴办,对全国蚕桑丝绸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浙江蚕业学校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林启又在大方伯原圆通寺建立了养正书塾。这圆通寺里原有和尚,但这些和尚不守清规,倚仗官势,做了许多坏事,被百姓告发。林启对此事进行了调查,掌握确凿证据后,查封了寺庙,并挫败了在寺院旁办广济医院的英国人梅藤更想要霸占寺院的企图,将园通寺改为养正书塾(现杭高、杭四中前身)。1901年11月,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辛亥革命以后,改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1923年,和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1927年起高初中分置,高中称为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初中称为省立杭州初级中学(即杭初后来的杭四中)。林启为杭州中等学校的创办开了先河。</p> <p class="ql-block">养正书塾</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立第一中学</p> <p class="ql-block">现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p> <p class="ql-block">  1900年4月24日,林启就殁于任上,享年62岁。林启去世后,他的后人要把他的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杭州人民则要求把他安葬在西湖旁,双方争执不休。最后,还是因为林启生前十分仰慕隐居孤山的林和靖,为了表达对林和靖的敬意,恢复林和靖当时隐居的环境,林启在孤山补种了百株梅树,让梅香永飘孤山,永伴林逋。还留有“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林家子孙才不得不同意把林启安葬在孤山北麓。林启墓的墓门做成石牌坊,牌坊石柱上的对联是:</p><p class="ql-block">树谷一年,树木十年,树人百年,两浙无两;</p><p class="ql-block">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p><p class="ql-block">横额为:古之遗爱。</p><p class="ql-block"> 1951年为纪念林启校长的办学之功德,四校(浙大、浙理工、杭高、杭四中)校友筹款在孤山北麓墓旁建了林社,1955年,林启墓迁到了鸡笼山,林社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先后被多家单位当作办公用房。直到1997年,浙江大学建校100周年,林社恢复。里面主要展示林启生平、在杭事迹及林社的变迁,时任校长潘云鹤题写了“林社”匾额。同年林社东侧绿地上,建了一座林启坐像,身穿长袍,倚在一张小圆桌旁,望着他最爱的孤山视角下的湖光山色。供后敬仰凭吊。</p> <p class="ql-block">后孤山林社</p> <p class="ql-block">林社旁林启塑像</p> <p class="ql-block">三、浙江巡抚廖寿丰</p><p class="ql-block"> 廖寿丰(1836~1901),上海嘉定人,咸丰八年(1858年)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改庶吉士,为国史馆编修。清光绪七年(1881年),任浙江粮储道。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奏请浙漕海运,折漕收银。光绪十三年,为贵州按察使,次年调浙江。光绪十六年,任福建布政使。旋至河南,任布政使与护理巡抚,革除河工陋规,修筑孟县小金堤石坝,疏通济河,导黄河入海。光绪十九年,为浙江巡抚。奉旨推行“新政”,办蚕丝厂,开蚕学馆与武备学堂,发布制茶新法,试行内河小轮船,请设求是书院等,给杭州知府林启和地市官员推进革新以巨大支持。后引疾回归家乡,捐银3000多两,在故里创办清华书馆。</p><p class="ql-block"> 廖家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自创廖氏家训,教导子孙有方,后代人才辈出。廖寿丰和其高祖父廖鸿章、祖父廖文锦、父亲廖维勋、弟弟廖寿恒等4代5人均为翰林,书写了“一门四代五翰林六进士七举人”的“翰林世家”的传奇佳话。</p> <p class="ql-block">浙江巡撫廖寿丰</p> <p class="ql-block">求是书院大学路门</p> <p class="ql-block">求是书院大殿门</p> <p class="ql-block">侧视图</p> <p class="ql-block">四、浙大的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随着社会变革,求是书院经历了求是书院——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1901年,清政府准备实行新政,同年9月下诏:“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廖寿丰接到了这个指令后,在当年的11月就把求是书院更名为“求是大学堂”。转年的1902年,又将求是大学堂改名为“浙江大学堂”。又过了一年,这个学堂又更名为“浙江高等学堂”。到191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此办法的第14条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于是本校又更名为“浙江高等学校”。1912年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却以学制不符为名,取消了各省高等学校,其中包括了当时已经更名为浙江高等学校的求是书院。1914年,随着最后一届学生毕业,浙江高等学校停止办学,校史似乎从此中断。于是,求是书院停办之后无校史的观点和问题也就在学界出现。虽仅有18年,但师生们“勤”“诚”之风孕育并逐渐形成了“求是”学风和后来浙江大学提倡的“求是精神”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世纪,兴办工业教育以适应浙江经济的发展已是当务之急,在有识之士何炳堃等人的努力下,1910年11月26日,浙江巡抚增韫专折上奏清廷获准,筹办浙江中等工业学堂。1911年3月27日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正式开学,校址设在杭州蒲场巷场官弄报国寺(原铜元局旧址,也是后来浙江大学工学院地块),许炳堃是第一任校长,同年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创建,校址在杭州市马坡巷,金兆棪是第一任所长。1912年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更名为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而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改名为浙江中等农业学堂。1913年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又更名为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而浙江中等农业学堂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设农学科,校址迁至杭州笕桥。1920年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再更名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4年秋,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升格为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p> <p class="ql-block">求是书院俯视图</p> <p class="ql-block">求是书院改名浙江高等学堂的报导</p> <p class="ql-block">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报国寺铜元局旧址)</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迁至笕桥)</p> <p class="ql-block">求是书院偏殿</p> <p class="ql-block">在玉泉校区的求是书院界碑</p> <p class="ql-block">  1927年5月30日浙江省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议决设浙江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和筹备处,将浙江高等学校和陆军小学旧址作为浙江大学研究院院舍,6月1日省务会第16次会议议决拨罗苑(今平湖秋月一部分)及文澜阁旧址(今浙江博物馆所在地)归浙江大学研究院使用。后因研究院规模较大,经费多,经筹备委员会会议决定研究院暂缓设立,先办大学。当时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设四个中山大学,第一中山大学在广州,第二中山大学在武汉,第三中山大学在杭州,第四中山大学在南京,第三、第四两校分别在浙江、江苏试行大学区制,1927年7月15日第三中山大学宣告成立,任命蒋梦麟为校长,校址在原浙江高等学校旧址蒲场巷,改组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为工学院、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为劳农学院,同时筹建文理学院,并接受浙江省政府教育厅的行政职权。1928年根据大学区组织条例规定按省命名大学区,第三中山大学遂于1928年4月改名浙江大学。后又接大学院(中华民国大学院)令,大学区要加“国立”两字,故于1928年7月1日起改称国立浙江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p> <p class="ql-block">求是书院周边小道</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p> <p class="ql-block">21世纪求是书院及周边</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门及门上雕塑</p> <p class="ql-block">求是书院东侧</p> <p class="ql-block">五、求是书院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过</p><p class="ql-block"> 随着浙大的发展,大学路的老浙大已显过小,从1953年起开始在老和山下建设玉泉新校区,1957年,随着化工系的迁入,大学路校舍的调出,浙江大学完成了从大学路时代向老和山时代的变迁。大学路校舍被浙江省中医学院(1953年创立时为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现为浙江省中医药大学)、浙江医疗器械厂、浙江药品检验所、浙江中医研究所、杭州卫生实验院、浙江省杭州卫校、西冷冰箱厂、杭州市少体校等近十个单位所分割。</p><p class="ql-block"> 吴江新医生介绍:1956年,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就正式迁入大学路160号了,阳明馆和求是书院旧址都属浙江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改名浙江省中医学院。他是1977年就读浙江省中医学院的,1982年毕业。读书时这个大殿是食堂,周围有一些厢房是我们的宿舍。后来在现在希尔顿饭店的位置陆续建了学生宿舍(希尔顿饭店现在还保留了一幢),大殿周围的厢房就拆掉了,接着要拆大殿再盖一栋大楼,有学生就提出这是浙江大学的根拆掉就可惜了,中医学院的学生会就联系找了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派专家来作了鉴定,初步确定了应给予保护的范围,也得到了浙江大学的响应和积极支持,中医学院建大楼就改在阳明馆的位置。2000年浙江省中医学院也整体迁至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新校区。2006年2月,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这段历史是当时浙江省中医学院学生会一位负责人在和吴江新医生交流中谈及的。</p> <p class="ql-block">吴江新医生介紹浙江中医院学生保护求是书院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大殿的樑</p> <p class="ql-block">有特有花纹的地坪</p> <p class="ql-block">  最后在1997年8月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求是书院地块从浙江省中医学院所属范畴中划出归杭州市文物管理所管理。2019年10月,求是书院又被纳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 class="ql-block"> 大殿门上“求是书院”匾额是文史学家、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社员张令杭先生所题,他是沙孟海先生的长婿,曾任马寅初先生秘书。</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学校牌(1997年8月29日)</p> <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求是书院被纳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由文史学家、著名书法家、西泠印社社员张令杭先生题写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新建"求是大讲堂"</p> <p class="ql-block">罗苑群合影</p> <p class="ql-block">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寻访人员大合照</p> <p class="ql-block">边走边谈</p> <p class="ql-block">走向下一个地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