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尾泉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古村落,在一些历史文化传承中,最使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饮食文化。</p><p class="ql-block">说起饮食文化,我的几个婶娘们就是饮食文化的传承人。那时候,我们家人口多,做饭的事就靠母亲和几个婶娘们轮流做。因此,她们在做小吃方面各有所长,都有一些成功经验。下面就分别说说婶娘们的做法。</p><p class="ql-block">一、大伯母的酸汤寸寸面</p><p class="ql-block">说起大伯母的酸汤寸寸面,那可真是一绝。不吃不知道,吃了忘不了。</p><p class="ql-block">那么,大伯母的酸汤寸寸面是怎样做的呢?为什么那样的香?!那样的好吃!带着这个问题我还留意观察了大伯母做酸汤寸寸面的工序。她先取适量的小麦面粉用水搅拌均匀和好,用力搓揉一阵子,把面团拿起来感觉光滑时,就将面揉成像馒头形状的面团压平成圆形,然后用擀面杖在面板上擀开,切成小韭叶宽,约两寸长的面条备用。再给锅里倒上适量清油(植物油),烧八成熟,就把提前准备好的葱花、花椒粉、盐醋等放进油锅,这叫炝醋。酸汤面的关键是炝醋,醋炝好后从锅里舀出备用。然后根据面的多少往锅里添水,待水烧开先下面条,等面条完全熟了,就将炝好的醋加入,一锅香馥馥的酸汤面就做成了!这样的工序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难就难在多少面,添多少水,调多少醋,放多少盐,这是做寸寸面的要点。听大伯母说:“做酸汤寸寸面,主要是调醋和盐,一定要掌握好。调的几样东西里,有两样东西放多或放少了都不好吃。第一样,醋放多了酸地吃不成;第二样,盐放多了咸地吃不成;但放少了却提不起味。所以,各种调料都要掌握适中,这样做出来的酸汤寸寸面才好吃呢!”</p><p class="ql-block">二、二伯母烹饪羊羔肉</p><p class="ql-block">尾泉村养羊的历史悠久,主要养的有滩羊(绵羊)和驹里(山羊)。这两种羊品种优良,其肉质细腻,骨肉匀称。特别是羔羊肉最适宜烹饪,入口滑嫩细软,味道极鲜。因此,二伯母不但爆炒的羊羔肉好吃,适合大众口味。还在红烧羊羔肉、黄焖羊羔肉、清炖羯羊肉方面都做了深入探索,可以说是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二伯母的羊羔肉为什么做得那样好吃呢?一是羊羔肉的来源优良。产羔的母羊常年在荒草梁上吃草,那里属二阴山场,自然条件优越,境内山大沟深,水草丰美,气候凉爽,生长着多种散香的花草。山中经常流淌着富含矿物质的小泉水,羊渴了就喝这种山泉水,每天在山上吃带有药材味的草。小羔羊除吃奶外,还吃嫩草,因此,这样的羊羔肉一经烹饪,香味四散,食不厌弃。</p><p class="ql-block">二是二伯母烹饪羊羔肉的做法独特。她先将够毛(羔羊产下后30至40天)的滩羊羔或山羊羔肉剁碎,用清水淘洗干净备用。再给锅里倒入适量植物油加热,熟至八成后放入葱段、花椒、姜片翻炒,然后把备好的羊羔肉放入锅中继续翻炒,待肉变色时,加少许酱油和食盐用大火爆炒出香味,注入适量开水焖煮四十分钟即可食用。</p><p class="ql-block">二伯母烹饪的羊羔肉色、香、味具佳,没有膻味,是一道极具特色的地方风味美食。靖(靖远)、景(景泰)两县吃过的亲戚朋友都说好!</p><p class="ql-block">三、母亲烙的干面锅盔</p><p class="ql-block">锅盔是尾泉人常烙的一种面饼。它存放时间较长,携带方便,是人们出远门劳动时首选的一种食品。</p><p class="ql-block">干面锅盔,尾泉人基本上家家都会做,但做得好吃,让大人小孩都爱吃,那可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事。</p><p class="ql-block">母亲烙的锅盔,开水冲泡不易散化,咀嚼时香中带甜,回味无穷。干面锅盔的制做工序十分严紧,首先取所需小麦面粉用水和好,加入酵头,在面板上揉搓均匀,装入灶上用的盆中,放置到比较温暖的地方让它发酵,待面发起时,加入适量蓬灰水(也就是现在食用的减面子)。这里说的适量,就是要将面、水的比例掌握好。特别在放灰(水)时,要根据面的多少,发酵的程度,加入提前泡好的蓬灰水(这叫放灰),放灰很难掌握,放多了减大,吃起来有灰腥味,不好吃;放少了减小,烙出来的锅盔颜色发青,色泽不艳,吃起来有酸味。</p><p class="ql-block">母亲烙出来的干面锅盔,看起来洁白中略带焦黄,有两寸多厚,快出锅时散发出一股麦香味,一闻到让人食欲大增,吃一口津道有味,嚼一阵口留余香。</p><p class="ql-block">四、四婶母做麻腐包子</p><p class="ql-block">麻腐包子吃起来香,做起来难。难就难在“典麻腐”。</p><p class="ql-block">四婶母做麻腐包子,先将上好的麻子用石磨或碾子碾碎,然后放入灶上用的盆子里,倒上适量清水搅匀,把上面的麻汤用细筛子过滤,将麻渣除去。再将过滤好的麻汤倒入锅中点火烧沸,这时候就往有沸泡的地方典(浇)水,那里泛泡典那里,典到麻汤结块时就行了,这就是——典麻腐。</p><p class="ql-block">麻腐典好后用勺子舀到筛子里过滤水分。在麻腐过滤水时,就往发好的面里放碱。放碱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看面的多少;二是看面发的程度掌握碱量。然后揉匀备用。</p><p class="ql-block">这时候就给过滤好的麻腐里加(调)点清油、葱花、花椒粉、食盐,还可配以洋芋丁等。然后就将麻腐馅搅拌均匀,将发好的面擀成小圆形,再放上麻腐馅包成带皱纹的包子上笼蒸之二十分钟既可餐食。</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四婶母做的麻腐包子味道纯真,别具一格,左邻右舍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五、五婶母的臊子面</p><p class="ql-block">五婶母做臊子面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做时程序不乱,好像乱了程序味道就不鲜了!</p><p class="ql-block">五婶母做臊子面有荤、素两种。荤的有羊肉臊子面、大肉臊子面、还有鸡肉臊子面等;素的有清汤臊子面。清汤臊子面不放肉类,只用清油(植物油)、葱花、花椒面、姜粉、盐醋等,还调少许酱油(调味加色)。肉臊子做起来就比较复杂,先要将上好的羊肉或大肉洗净切成筷头大的肉丁,然后给锅里倒上适量清油(植物油)开火烧红,再把肉放进去翻炒,待肉变色后再加花椒粉、生姜沬、酱油等。肉臊子炒熟后倒入适量开水,再调入食盐和陈醋,最后放葱花(这叫生葱熟调货)。这样,一锅香喷喷的臊子就做成了。</p><p class="ql-block">在做臊子之前,就要先把面薄擀细切。手工揉面、擀面、切面都是技术活。农村里有句俗语:“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说的意思就是面不好揉。如果不用心学习是绝对做不好的。五婶母和面时还要给面里加点碱,碱一加,面团变硬,一般人揉都揉不到一块。再说,面擀开后要切成毛线一样细的面条,这就需要技术和功夫,没有这两下子,你别想做好臊子面。</p><p class="ql-block">五婶母在做臊子面方面可以说是行家里手,她做的臊子面筋道有味,真正做到了一清(汤清),二白(面白),三红(辣椒红),四绿(葱花绿),这就是正宗的水川长面(也叫臊子面)。五婶母的娘家人原来系老水川人,水川人的长面做得好!五婶母传承了水川长面的做法。所以长面做得特好!堪称一绝。凡是吃过五婶母做的长面,无人不夸!无人不赞!</p><p class="ql-block">上面只说了婶娘们对几种小吃的做法,其实不只是这些,还有手抓羊肉、羊肉泡馍、羊肉面片、酸菜炒肉片、鸡蛋摊馍馍、烧锅子、转转馍、花卷等。</p><p class="ql-block">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饮食做法,我们要不断地发现、整理、学习、传承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使之发扬广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