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州大佛寺石窟

严子健(姥记者)上海

<p class="ql-block">彬州市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州市城西312国道旁,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北道的第一大石窟寺。原名应福寺,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和超度在豳州浅水塬大战中阵亡的将士所建。北宋仁宗皇帝为养母刘太后举国庆寿时改为庆寿寺。明景泰年间称其为大佛寺,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石窟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大佛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石窟依山傍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架木为楼、凌空飞阁。在400米长的岩面上,开凿洞窟130孔,佛龛446处,造像1988尊,历代题记170余幅。特别是高20米的大佛是世界窟内最大的阿弥陀佛造像,自古被誉为“盛唐石窟艺术奇观”。</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明镜台,清代康熙42年修建的砖木结构楼阁,是在原唐代的木护楼被毁的基础上修建的。共五层,第一层门楣上刻“觉路”二字。第二层砌筑三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三字,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自第三层之上全部为木构建筑,各层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整体轮廓为方塔形,每层辟有门窗,造有栏杆,拾级而上,可以登临眺望。</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石窟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长安地区佛教建筑和艺术的代表,是中国石窟寺形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演变的特殊见证。作为中国现存初唐和盛唐时期保护完整、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寺,它还使人们认识到中原地区佛教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从而印证了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大佛石窟内正中有石胎泥塑三圣像,阿弥陀佛居中,观世音菩萨侍左,大势至菩萨侍右。主尊结跏跃坐于六角莲座上,面方圆,肩宽厚,造型自然丰满,神情端庄肃穆,佛教艺术的初唐(618~712年)风格表现明显。背光雕饰繁缛、精美,上雕7尊坐佛,22躯飞天以及火焰纹、菩提树叶等纹饰,凸显主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身躯挺立,略微倾斜。窟内四壁佛鬼密布,大小造像共计400余躯,最小的仅2厘米。大佛窟为初唐洞窟的典型代表。这是用手机拉拍的大佛石窟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佛寺石窟的西侧,有罗汉洞和丈八佛窟等。</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位于大佛寺石窟的东侧,为一处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有造像696尊,千是言其多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佛龛的造像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和佛装的地藏菩萨像等。佛像均呈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各龛里的菩萨造像,呈现优美的大“S”造形,形象千姿百态,大多袒胸露腹,飘逸飞动,如歌如舞,反映了唐代自由开放的社会时尚。</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在自驾游参观了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后,在回上海的路上顺道游览了这个相对小众的世遗景点的。(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