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到泾阳,重温革命历史,游郑国渠,看历史兴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齐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6月12日早8点宝鸡桥南的近30名离退休军休干部从体育馆出发,大巴车历时半小时到宝鸡中医医院前,同家住谓河以北的另30多名军休干部一起。前往泾阳集体参加别开生面的“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党课活动。</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大巴车历时2小时20分,于11点10分到达“安吴青训班”,亦称“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专门培养青年工作干部的学校。1937年10月由西北青年救国会主办。原址陕西三原斗口镇,1938年1月迁云阳北安吴堡。主任冯文彬。教育宗旨是:在最短期间授予青年各种最低限度的军事政治知识。课程有抗战基本理论(社会科学、三民主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军事课程(操场动作、武器使用、步兵技术、游击战术)。学员除上课外,着重自学。学习期限半个月至 3 个月。截至 1940 年 4 月共办 12 期,培养各种青年干部万余人。1940年初迁延安,改名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较高水平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青年运动干部。 </b></p> <p class="ql-block"><b> 安吴青训班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45公里处泾阳县安吴堡。安吴青训班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培训青年干部的重要场所。1937年洛川会议以后,西北青年训练班从延安迁到泾阳,于1938年春迁至此地,共举办了6期训练班,毕业学员13000多人,培养了大批青年干部。1940年4月撤回延安。毛泽东为青训班题词,朱德亲赴视察并作了题为《抗日形势》的报告,林伯渠经常在此讲课。青训班班部设在安吴寡妇周氏正院,现保存十分完好,想想看此训练班为我党培养了13000多精英,后来为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多大的基石。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怎能欣欣向荣,无往不胜,靠的是后继有人,承上启下,人才济济才是得胜之源。有时我常想,为何我一生平平淡淡,不是我傻,主要是我身边没人,若有诸葛亮,至少可成一个扶得起的阿斗,若有周公谨,我也会火烧赤壁,让十五万曹军灰飞烟灭,若有陈胜、吴广,我就会大声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只叹生不逢时,天不佑我。</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下午2点50分我们来到“郑国渠”,首先值得一说的是,郑国不是国,郑国是个人,是河南人,(当时的韩国,国都在今天的新郑)郑国渠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水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 ,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使得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正所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人类社会的兴衰更替,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与得失。历史事件,如同万花筒般各异,每一个事件都是一幅独特的画卷。然而,这些看似迥异的历史事件中,却蕴含着普遍的规律和智慧。这些规律,就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线索,贯穿于历史的长河中,指引着现实社会的发展方向。</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郑国,乃韩国一水利专家,他为了自已国家免遭灭亡,生灵免遭涂炭,调秦国国力、财力、人力修渠十年,缓兵十年,但富了关中,强了虎狼之师的秦国,秦国灭六国之战略方针就是“远交近攻”,第一个被灭的,还是你韩国,大不了延迟了十年而也,因为你离他最近,包括而后的赵、魏、楚都在他周围,“六国论”曾这样写道“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意思就是“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我自认为,一则是它抗秦,二者是离得太远,到最后我堂堂秦国,只能是“打到东北去,统一全中国”</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现实社会的发展变迁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观今宜鉴古”就是告诉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在审视当今世界时,我们应当借鉴历史经验,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