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子弟遍天山

且听风吟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物以稀为贵”,但对于艺术品收藏来说,在认知“稀”之外还要加个物以“知”为贵。</p><p class="ql-block"> 老家藏友收了一批老字画,同一上款人,价亦不高,惜大多佚名,止有一二件查有寥寥数语,看罢便再未放在心头。几月后一日在另一藏友处闲谈,说起此事,朋友说,他全部买下来了,其中有一套四条屏书法系清代长沙望族徐氏某某的手迹,并找出相关资料给我一看,确实不假,其人名头虽小,但人物背景、经历甚为丰富,且墨迹仅见;本着文化挖掘、保护、宣传的意义,于我却甚为相契。几番商量,虽是物有所值,却已是之前朋友售出价上溢价不少,所以说:物以知为贵,学无止境,诚不欺也!</p> <p class="ql-block">  书法4条屏尺寸:136/34.7cmX4</p> <p class="ql-block">  该四条屏系徐鼎潘临“石门颂”部份文字,书赠“凤池仁兄法家大人”,隶书厚重、规整、颇见功力,落款:桂丛弟鼎藩,铃印:鼎藩,桂丛。</p><p class="ql-block"> 上款人为王绳祖,字圆圃,一字凤池,四川眉山人,光绪间举人,光绪四年(1878)任南康知府。游庐山名胜,颇多题咏,卒于任,终年七十五岁。著有《五经诂》《圆圃文抄》《梅山诗集》《五经精义》《诗品》《诗鸪》等。</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失之交臂是对于书款中“桂丛弟鼎藩”,因不识“丛、藩”二字,又不愿请教他人,又从何处得之其名?人一生中,难免经常花点知识补习费,实是物以知为贵也!(其它几件书法都系同一上款,或称凤池太尊大人,清代知府时人尊称为“太尊”。)</p> <p class="ql-block">  后经查找、整理徐鼎藩生平如下:</p><p class="ql-block"> 徐鼎藩(1848—卒年约1912至1918年之间)原名树琨,字桂从,家族中亦称“桂馨、桂生”,出生于今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戴公桥村。系出长沙望族徐氏,为徐树铭(道光进士、工部尚书、金石鉴赏家)、徐树钧(咸丰举人,官至布政使,金石收藏家)两人堂弟,附贡生出身,同治间从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留为刘锦棠(首任甘肃新疆巡抚,湘军重要将领,湖南湘乡人)掌书记。后魏光焘(湖南邵阳人,时任新疆布政使,后任新疆巡抚,累官至两江总督)编纂《勘定新疆记》提名徐鼎藩参与编纂。</p><p class="ql-block"> 累官至甘肃候补知州,补用直隶州,赏加四品衔,升用知府。历署新疆拜城,阜康等县,精河直隶厅同知,赏戴花翎,诰授中宪大夫。署理拜城知县时,手拓数十本汉代《刘平国刻石》分赠海内名家。历史学家马雍认为该本是“所见第二期拓本中之最佳者”。</p><p class="ql-block"> 儿子徐崇立(1872—1951),清光绪二十九年举人,内阁中书,著名书法家,学者。</p><p class="ql-block"> 长沙徐氏“立”字辈中名人中,尚有教育家、革命家徐特立( 1877年—1968年 )为徐崇立堂弟,徐特立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为“延安五老”之一。</p><p class="ql-block"> 长沙徐氏始祖明洪武初由江西丰城迁浙江衢州,再转迁湖南长沙驿步门外(今望城),其族人才辈出,道光七年(1827)长沙徐氏三修族谱,审定从第十八世起的新派语十六字:“树立本经,敬宗克孝,才达名儒,庆延华诰。” 代表人物有徐树铭、徐树钧、徐鼎藩、徐树锷、徐桢立、徐崇立、徐特立等。</p> <p class="ql-block">  作者收藏徐鼎藩侄子徐桢立书法。</p><p class="ql-block"> 徐桢立(1890-1952),字庚甫,号绍周,又号馀习居士,湖南长沙人,民国时期著名学者、词人、书画家。曾教授于湖南大学中文系,讲授词章理学。抗战胜利后,湖南省筹修省志,成立湖南省文献委员会,被聘为委员,分掌文史考古工作,建国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及湖南省政府参事兼湖南省文史馆馆员。著有《馀习盦稿》《馀习盦楷则》《九疑木石吟》《丽辞景旧》等,又主修《宁远县志》《道县县志》。</p> <p class="ql-block">徐鼎藩拓刘平国刻石拓本拍卖纪录。</p> <p class="ql-block">  对于徐鼎藩其人,除了作为湖湘子弟随左公西征收复新疆,后作为湘军将领、新疆首任巡抚刘锦常部下,留下参与新疆地方建设,参与编纂《勘定新疆记》外,因官卑位末,边疆路远,岁月流转,其它事迹遂不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在整理这篇文中的资料时发现,其在任拜城知县时因参与发现、保护、捶拓流传了一处汉代石刻《龟兹将军刘平国石刻》,因之声名广播、文史留芳。其大概情况据北大朱玉麟教授、新疆拜城文旅局吐逊江二人所作《刘平国刻石的早期保护和拓本流传》~以徐鼎藩为中心一文,摘要整理如下:</p> <p class="ql-block">  刘平国刻石记录了东汉时建立此处关亭的相关情况,晚清时被左宗棠幕府施补华、徐鼎藩等因故发现,遂各自先后捶拓数十本拓本,分别题跋、盖印,分赠海内亲友、名家,当时引起金石界的轰动和研究,清末民初罗振玉、徐树铭、徐树钧、吴士鉴、鲁迅等名人皆收藏研究过,近年拍卖公司偶有徐鼎藩手拓本上拍,也累获追捧。2014年12月在国家典籍馆“金石拓片展“中,也曾展出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刘平国刻石拓本,钤有徐鼎藩“徐桂丛手拓本”“姑墨令章”、“金石长年“等章。</p><p class="ql-block"> 2016年,拜城文物工作人员在刘平国刻石附近捡得一块带有文字的石刻残片,识别出残缺的文字为“徐鼎藩建“字样。后经初步研究,确认徐鼎藩就是参与了刘平国刻石的早期发现、保护和捶拓流传的新疆地方官员。</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得知:光绪五年被发现后,施补华、徐鼎藩等担心碑刻损坏,于光绪九年由时任拜城知县的徐鼎藩负责在石刻摩崖上盖建了保护性建筑~石屋,后损毁,残石至2016年被发现,堪称“新疆官方在没有文物保护法的年代里最早采取的文物保护措施”。其实际情况,则通过日本大谷探险队在1903-1913年间三次前往刘平国刻石制作拓片的记录得到证实,即在刘平国刻石的崖壁上,确实盖有小屋。</p> <p class="ql-block">新疆拜城博孜克日格河赛开塔木遗址发现的徐鼎藩残石。</p> <p class="ql-block">  上三图为晚清长沙王运长临徐鼎藩手拓《刘平国刻石》部份图片,藏友提供。</p><p class="ql-block"> ( 王运长(1874-1928),字翊钧,号寄觚、长公、觚头陀。湖南长沙人,光绪贡生,晚清官员、书法家、词人、收藏家,长沙坡子街(师古斋纸庄)即为王运长所题,湖南博物馆藏其隶书多件。)</p> <p class="ql-block">  时光悄悄流逝,不知湮没了多少名士风流!有太多像徐鼎藩这样的人物悄无声息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徐鼎藩又是幸运的,因为文化载体的留存和传播,百多年后还有我或他人,依旧在试图解读、追寻他曾经的印迹,曾经的参与、保护、传播的文化,也必将让他和它长存在历史文化长河之中。</p><p class="ql-block"> 我在解读徐鼎藩这个人物时翻阅查找的资料中发现,在跟随左公西征的队伍中,有太多像徐鼎藩这样的湖湘子弟,收复新疆后留在当地参与建设和管理新疆。我辈后人应感激、怀念左公及千千万万西征的将士和那些湖湘子弟,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因此付出的牺牲,那些有名和无名的先辈,都应该被铭记,被怀念,他们都是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 以杨昌浚(湖南湘乡人,湘军将领、著名诗人,为左宗棠征西的重要助手,后官至闽浙总督、陕甘总督)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作结尾:</p><p class="ql-block">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弟子满天山。</p><p class="ql-block">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p><p class="ql-block"> 李鹏辉 </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2日终稿于长沙东塘寓所 </p><p class="ql-block"> 《暂得山房杂记》 十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