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参观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有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初夏的北武当山峰峦叠翠,满目青山,美丽的来水小溪“鱼翔浅底”浪花追逐飞快地流向远方。群山环抱的山西省方山县来堡村就像一位文静的少女簇拥在山谷中,要不是绿油油的田园风光、干净整洁的街道、“于成龙文化廉政教育基地”等风景、牌匾,一代廉吏于成龙故里就“养在深闺人未识”,给人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豁然开朗的感觉。6月5日,人民银行吕梁市分行党员、进步青年一行70多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感触颇深,意义深远。</p> <p class="ql-block"> 全体党员塑像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最神往的境界!尽管参观的时间非常短暂,我也要惜秒如金,尽情享用,专心致志地聆听导游如数家珍的解说。前些年吕梁市投巨资,先后对于成龙故居、墓园、廉政文化园进行恢复修缮。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是依托于成龙耕读生活45年的故居修建的全国首家集廉吏故里、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产业为一体的廉政文化主题园。园区以传承弘扬我国五千年来为官清廉的思想和逐步形成的廉政文化为主题,旨在打造一个国内廉政文化和廉政风采的展示平台。文化园修缮之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文化园组织了近百场相关活动、论坛和会议。三晋大地的于成龙热不断升温。</p> <p class="ql-block"> 于成龙廉政文化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 在去参观于成龙出生的窑洞路上,我和同伴们穿过一条曲折坎坷的山径。不多时,我们来到一个破旧的窑洞前。讲解员介绍说,这便是于成龙诞生的地方。他们家原来有五间窑洞,因年久失修,都全部倒蹋了,前些年才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修复了这一间。我们争先恐后在窑洞前拍照合影,然后才走进窑洞。里面有一大张床,屋里摆着一些家具,非常简单。来堡村地处吕梁山深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闭塞,土地贫脊,物产奇缺,村民生活十分拮据。看到眼前的窑洞,可见于成龙家境一斑。而就在这破旧的窑洞里,奇迹般地诞生了我国历史上唯一被誉称为“天下第一廉吏”,“古今第一廉吏”的古代官吏。</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的御书</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于成龙少年时就读的学堂。这是一间窄小的房屋,里面摆有七、八张课桌椅,展览馆用蜡像复制了当年教学课堂的原样,栩栩如生。讲解员满怀深情地给我们讲述,于成龙少年时读书的故事。有一次,于成龙读李白的诗作《嘲鲁儒》:“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不由得感慨万端,拍案而起:“学者要识得道理,从头做去,诵咏呻吟,有何用哉?”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于成龙不喜欢做纯粹的学者才子,只想致力于实际生活中的学问,注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能办实事的才干。于此可见他日后为官处事的风格与早期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p> <p class="ql-block"> 于公安国寺修身楼</p> <p class="ql-block"> 方山县广为流传的两句俗语“贵人遭磨难,于成龙砍过碳。”说的是于成龙年轻时,曾在离家乡不远的韩家山一带的煤矿挖过煤,干过苦力活。白天挖煤,晚上搭住民居挑灯夜读。有史书记载,他赴大原参加会试落榜,返乡后曾教过书、卖过酒。很难想象一个饱读诗书的士子,会如此落魄。但他不管处境如何,都从不伤志,不绝望,不埋怨,一如既往勤奋好学,以至后面成就了事业。</p> <p class="ql-block"> 于公廉政园</p> <p class="ql-block"> 于成龙少年时代,曾经在永宁城西的安国寺刻苦攻读。《重修安国寺记》记载:“先王父清瑞公为诸生日,苦志静修,尝下帷于僧舍东楼。时寺僧纯天者参禅而通儒,与先王父朝夕谈心,遂称为方外交云。”还记载说,于成龙住寺攻读长达六年之久。他读书时住的房子,后世称为“于成龙读书楼”,现仍保存完好。于成龙在寺中,除了刻苦攻读儒家经史,还阅读了不少佛教经典,熟知了许多佛教文化知识。受寺中佛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和出家人清净素斋的影响,为他后来形成的心地善良、勤俭质朴的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全体党员庄严宣誓</p> <p class="ql-block"> 崇祯年间,山西战争频发,灾荒不断,可谓天灾人祸叠加。于成龙的读书生活就是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中度过。他凭着坚轫不拔、刻苦攻读和奋力拼搏的精神,二十三岁取得“副榜贡生”的身份。次年,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发生特大旱、蝗灾害,崇祯十五年正逢乡试年,按于成龙的情况,乡试是必然要参加的,结果因为家乡发生劫难,没有去成。可见于成龙读书进学,参加考试,获取功名是何等的艰难与困苦。</p> <p class="ql-block"> 于家后人修茸家训楼</p> <p class="ql-block"> 那是怎样一个惊涛骇浪的时代!大喜大悲起伏跌宕,哪有民生的福祉。不过那个时代,我们的先辈们能为此过苦役一般的生活。难怪出现了为民请命的“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讲故事的人本来就心怀对于成龙的敬畏,讲述得生动形象,感人至深,让我感到震荡心灵,留下一颗滚烫的心迹和人生挣扎的记录。</p> <p class="ql-block"> 于公"廉”字楼</p> <p class="ql-block"> 于成龙生平事迹展览馆是廉政文化园的标志性建筑,共有三层,大门是古代宫殿建筑,雕龙画凤,古香古色,庄严肃穆。展厅按梯形结构布局,有宽大的展厅,也有狭窄的通道,像一个深不可测迷宫。一楼用图片、文献、文物、塑像、肖像和三维、大数据等形式详细地展示了于成龙生平事迹,生动翔实,感人至深。讲解员告诉我们,目前已收集于成龙相关文物资料和当地民俗文物资料三千余件。我特别留意到一进门就看到的那尊于成龙塑像,这位天下第一廉吏慈祥地站立,深情地目视前方,是那么真切至极,使我怦然心动,真觉受到了先辈精神的感应,对他起了崇拜的冲动,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于公祠堂</p> <p class="ql-block"> 于成龙生于忧患,寒儒励志,谒选出山,历任罗城知县,合州知州,黄州知府、福建按察使,闽省布政使,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垂暮之年达到了人生功名事业的高峰,因积劳成疾仙逝于任上,享年68岁。在他23年的为官生涯中被三举“卓异”。去世后谥号“清端”。</p> <p class="ql-block"> 于公故里</p> <p class="ql-block"> 于成龙少时志存高远,聪明好学,熟读儒家经史,遍览佛典道藏,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髄。45岁之前,在方山县多处地方留下求学的生活足迹。正是方山钟灵毓秀的文化土壤,培育出于成龙这个旷世奇才,中国古代官吏的“卓异”</p> <p class="ql-block"> 于公广场</p> <p class="ql-block">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于成龙已至天命之年,他以“副榜贡生”的身份赴京参加吏部考试,获得“候补知县”的新资格。但因父亲于时煌年老体衰,他暂时不想补缺上任,便回乡继续侍奉父亲,为父亲养老送终。到顺治十五年其父病故,于成龙因为要给父亲守孝三年,还是没有急着出去做官。顺治十八年春天,守孝三年完毕后的于成龙,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正式进入仕途,这年他45岁。</p> <p class="ql-block"> 于公后花院</p> <p class="ql-block"> 吏部掣签,即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到哪个省任职。于成龙抽了个“下下签”,被分配到刚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岭南广西罗城。当时罗城地处广西极其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气候湿热,烟瘴弥漫,地势险恶,又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落后。去那里做官,如同充军发配。于成龙在京掣签之后,盘缠已经花光,他用赊账的方式,从北京的脚行雇了骡马脚夫,带着复杂的心情,赶回家乡永宁,为上任做准备,一路的饭钱店钱,也由脚行先垫支。</p> <p class="ql-block"> 于公故里</p> <p class="ql-block"> 返乡途中经清源县,于成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找同年好友王吉人商谈,听听朋友对赴罗为官的看法。王吉人早年当过浙江萧山知县和江苏苏州府同知,正“丁忧”在家。他是阅历丰富,了解官场,熟悉南方的官场老手。他直言不讳,极力反对于成龙到罗城上任,劝他不必冒生命之危险,当这个芝麻官,把上任文凭缴还吏部,从此与官场决裂。于成龙听朋友一番话,喝着闷洒,低头不语。王吉人知道于成龙执拗倔强的性格,也就不多劝说,最后两个好友,互道保重,挥泪而别。</p> <p class="ql-block"> 祖传 耕读</p> <p class="ql-block"> 于成龙回到来堡村,把求官的情况告诉了老母亲和妻子、儿子,一家人听了,喜愁交加。喜是于成龙终于做了官,愁是他这一走,天南海北,远在他方,也许一去无回。好在家人知道他的为人处世,都支持他去做官,齐心协力为他走马上任做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冰心玉壶</p> <p class="ql-block"> 永宁到广西相距甚远,行走六、七千里路,所需盘缠不少,家里所存银钱不多,老母亲决计典当岀售部分田地和房产,凑足一百两银子。于成龙一行六人依依不舍地离开永宁,踏上奔赴仕途之路。途中于成龙还特意拐道到稷山县,看望老朋友武祗遹,既是与老朋友道别,更想向老朋友吐露此行为官的心情与心声。据史料记载,当时于成龙对武祗遹毅然讲了这样一番话:“我辈虽无科第身份,上古之皋、夔、稷、契,岂尽科目中人耶?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勿味‘天理良心’四字。子素知我于莲池书院者,敢为子质言无隐。”这是于成龙的肺腑之言,言语间彰显出他忠于“天下苍生”、“天理良心”的赤诚之心,是他投身官场忠贞报国,服务民众,致力于太平盛世的思想基础。后世把这段话视为于成龙的“上任名言”和“从政誓言”。</p> <p class="ql-block"> 于公池塘</p> <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著名的人物。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回眸历史,不能不提起他们的名字,品读他们的著作,了解他们成长的轨迹,评断他们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影响。于成龙官位并不十分显赫,但在20余年的宦海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身,深得百姓爱戴。在世时朝野称赞为今时清官第一。他的生平事迹,被评价为“吏者之师”,“廉圣”。他在为官时定下的《示亲民官省六条》,提出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六条戒律。于成龙作为封建官吏中清官能吏的典型代表,尽管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清廉为民、务实担当,忠贞爱国的精神,至今还是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于是口赞一绝“一生正气治贪官,赤胆忠心解屈冤。别去回眸廉政院,霞光万道映廉园”作为今天的结束语。</p> <p class="ql-block"> 于家深潭</p> <p class="ql-block"> 于氏家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