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探访潭溪渡古桥</p><p class="ql-block"> 端午时节,听说鄱阳县谢家滩镇西河上有座明代古桥保存至今,于是前往一探。</p><p class="ql-block"> 从九江市驾车走国省道,用时大约两小时到达潭溪渡,如果走高速路更快,只需一个多小时。潭溪渡古桥,车几乎可以开到桥头,到达时发现这里不是景区,完全是一处日常生活状态的乡村,古桥还在用,仍然是西河两岸人们出行的通道,走在桥上,发现这桥由大块长条石构件搭建而成,看上去十分坚固,有人说建于宋代的,也有人说是建于明代的,总之确实古旧。仔细观察了一下,古桥南岸两侧有伸入水中的坡道,北岸却没有,结合这地方叫潭溪渡,说明这里很久以前应该是个渡口,这就怪了,既然古代就有了桥,为什么还要在此设立一个渡口呢?想想也就释然了,这桥不高,往来上下游的交通船无法钻过桥孔前行,客人须在此下船,住在这里两岸的人借助石桥回家,继续往前走的人则要到桥的另一边换船继续前行,所以这里实际形成了一个十字路口,可以想见,此处在古代也是一处热闹繁华的人群集散地,只不过由于近代公路交通发达,潭溪渡作为渡口的作用消失,繁华不再了,伸入水中的用于停泊船只的坡道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妇女们洗衣服的场所,我到时恰恰有几个妇女正在洗衣物,流水声、鸟鸣声、洗衣声、嘻哈闲聊声交织在一起,一派恬静的乡村田园生活景象。</p><p class="ql-block"> 漫步桥上,发现桥上既有古代条石,也有现代钢筋水泥修补的痕迹,颇有时空倒错的感觉,估计是以前的巨大条石损坏后不容易获得,不得已用水泥补上。</p><p class="ql-block"> 原本觉得此行到此就该结束了,没想到走到桥的尽头处,透过一颗参天古树和茂密丛林,发现前方一百米的田地中还有一座古老路亭。路亭也叫街亭、凉亭、茶亭,是古代一些积德行善之人为方便赶路的人避雨、遮阳、歇脚而出资修建的,通常在房梁上会书写修建的年月和修建人的姓名,这个亭子我之所以称它为路亭而不是街亭、凉亭、茶亭,是因为街亭、凉亭、茶亭一般都设在路边,这个亭子不同,从古桥过来一条蜿蜒土路正好穿过亭子延伸向前,而且附近没有其他建筑,显然是为了方便在附近田里劳作的人避雨乘凉和去渡口乘船的人等船时临时歇脚用的。从路亭每根柱子下部的方孔分析这里以前应该嵌有木板供人坐着休息,现已无存,仅有一根条石代替,能看出这条石一端断口不齐,规格与古桥条石相同,应该是桥上条石损坏断裂,移至此权当座位使用了。</p><p class="ql-block"> 路亭有房梁三根,梁上有文字,第一根字墨迹斑驳,书写年代辨认不出,隐约看出是工师叶某某、潘某某字样,第二根梁书写有鄱阳谢家滩乡人民委员会制字样、第三根梁书写有二零一四年工师潘某某字样,说明古往今来一直是有人在维护修葺的。</p><p class="ql-block"> 梁上字迹均为端正饱满的正楷墨书,这就要说到在古代科举取士年代,科考试卷上的正楷字是必不可少的,这不是因为正楷字好看,而是学生幼时学写毛笔字时父母或教书先生必同时教授其写字如做人、一笔一划里含有做人要行为端正、做事要正直中庸的道理,如果正楷字写不好,说明你对端正做人、中庸做事的道理领悟不够,因此就算你再有才、再能干,也万万不可被提拔重用,清朝龚自珍便是一例。龚自珍可谓才华横溢,善写行书草书,但就因为其正楷字写得不好,被主考批为楷书不周正,屡次参加选拔考试都不被重用,气得他让家里的厨子、佣人、丫鬟通通练习正楷字,之后每每有同僚替他惋惜时他都梗着脖子说:正楷字算什么?我家佣人丫鬟都会写!并写了一首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暗示朝廷用人不要拘泥正楷字写得好不好而是要看真才实学,但无论怎样,大家都知道龚自珍吃了正楷字这个亏。</p><p class="ql-block"> 今天从这个路亭房梁上的正楷字看来,尽管这个工整的正楷字不见得就是修建亭子的工匠写的,但他也要找乡间正楷字写得好的人来执笔,他们也懂得应该以正楷字正身示人的道理,可见写字如做人这个传统在这个房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京城闲客,端午闲暇,值鄱阳县多云微雨凉风习习,面对清风古桥,思绪不羁,一时难以驾驭,扯得好像有一点远了哈……</p><p class="ql-block"> 2024.6.11于江西九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