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传统的中国文化教义都离不开劝学和读书的内容,读书求知也心灵鸡汤的常客。追求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则需要机会与努力。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和相继而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们这些“老三届”“新三届“初高中学生,去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同时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曰,“当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为你打开了另一扇门”。中国成语也有相近意思的说词,“失之东偶,收之槡榆”。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为我们这些没有条件上正规大学的人,开辟了新的求学求知渠道。于是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和函授大学快速发展。通过这样的大学,给了我们找回了失去的学习的机会(真的想学的话),亦或实话实说,寻求获得在社会生活存续和向上发展的一张门票一学历证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入学的条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3年的夏天,那时我在液压件厂财务科工作,当时科里的年轻人中,会计专业学历最高的是全日制中专,余者皆无专业学历。电视大学开始招生,好多人都报名。那是因为参加这个学习,是半脱产且单位给报销学费的,学杂费一年七百多元,比一年的工资还多,对于这个给时间还给出钱的好事儿,不争取那是傻子,当时有没有学习能力的人都报名了。如果都去学习谁干活?意外的是财务科领导竞然都批准了。事后他跟我们说,不让谁去都不好解释,而且是要入学考试,他判断你们是瞎闹腾,让你报名就能考上吗?我当时是财务科业务骨干之一,对于我去报名就是持这样的心态,不希望能干活的人去半脱产学习。果然参加考试的人,大都在第一科考完就弃考了。我考得也很差,在纠结的心绪状态还是坚持考完所有科目。考试那天(三十四中考场)看到一个大男孩,腿上缠着绷带,拄着双拐参加了考试,当时觉得很励志很赞,后来一上课才知道他是我们班的同学袭建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成绩出来一看傻眼了,四科总分200分只有一科及格的!没想到最后竟然录取了!还好从最差的那一拨人中挑出来了(矬子里面拔大个)。我被录取超出科长的预料,他指着我干活呢,但又不能收回承诺。所以又给我一个附加条件,“你可以去学习,但科里有事要随叫随到”。为了得到学习的机会,我只能接受了这样的不平等条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报的是工业会计专业二年制大专。实际授课的地点,在原农牧车辆总厂的大楼内,离我上班的地点很近。由该厂教育中心负责组织这个班学务,市电大安排具体授课和考试。 </b></p> <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我的入学通知书</i></p> <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我的入学申请书,表内打上知青的标记 ,下面是入学考试成绩。</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个班总共开设了29门课程,那时市电大同时开设了不少的各类专业的班级。教材是中国电大统一印发的,基本是国内同专业院校的现行教材,只是少有辅助教材。教肓大跃进形势下师资来源确实困难,齐齐哈尔地区没有财经院校,大学中的财经专业也很少,师资严重缺乏。我们厂原来的财务科崔科长,因为是五几年财经大学本科生,都被齐大招去做财经专业的讲师了。电大上那儿去找那么多能够讲授大学课程的老师?没办法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标准的代名词),是否能保证教学质量,现在看叫法“你懂的”!那时候是“彼此彼此”!教育大跃进洪流滚滚而来,难免泥沙俱下。但这就是那时候的现实,现实就有存在的合理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负担给我们电大学生学管理或授课老师大致由四部份人员组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部分是管理我们这个班的老师,他们是农牧车辆总厂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第一个接触的是梁超老师,他是我们的第一位班主任老师,高个子,瘦瘦的,五十岁上下的年纪,己经秃顶,说话和气,管理班级工作能够体谅学生实际困难,三个学期以后他调离了。接手我们的是阎玉雅老师,是我们班同学武文艳的妈妈,也是工业会计专业老师武金锋(农贸车辆总厂总会计师)的夫人。阎老师对我们很好,管理宽松行事通融。临近要毕业的时候又换了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关迎华老师,对我们是公事公办,没有什么亲近感。这些老师的工作就是收学费、组织上课和考试处理学生的一些杂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部分是是市广播电视大学本部的专职教员,人数相对较少,他们主要负担各个教学点的基础学科部分的教学工作。这些老师属于专职专业,多年从事教学工作,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亦不错。例如,教我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线性规划的数学女老师,讲课逻辑性强丝丝入扣,语言生动,大家也愿意听她的课,解答问题很耐心。非常遗憾,姓什么叫什么我都给忘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部分老师是电大外聘的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本市大专院校和部分党政机关。这些教师主要讲授专业理论课,经济理论、经济原理和计算机语言等。讲课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在大学就是教那个课程的,轻车熟路,讲的很生动,问题点的也很清楚。有的不是专业教师,从事政经工作的领导(可能以前学过这个专业),没有教学经验,看起来就像是没有备课(没有看到他拿出教案),基本上是读教材式的照本宣科,然后自习或布置作业。临考试了,画一画考试重点。这一部份中的大学教师(没有请到教授给我们上课体验),少有实践经验,讲课时基本理论阐述条条是道,很少联系实际不接地气。我的记忆中有一个老同志(据说是某委办的)讲课,好像是讲“国民经济概论“课,课堂上照本宣科读教材都打奔儿!无法进一步讲解,最后学生们意见大了,学校不得不换人。个别兼职教师确有混饭吃之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部分是电大外骋的专业课教师,来自大中型工业企业总师和大专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讲授专业灾务课程如:“工业会计”“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那时的企业总师大都没有高校的学历,有的是几十年的专业工作务实经验,讲授专业课中的务实操作部分,讲的清楚明白,收放自如。这对于我们现在或今后的专业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毫无疑问的学以至用,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他们对专业理论推演仅限教材讲述,很少旁征博引地展开。这对于未来我们这些学生的发展定位来说,也许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外聘的老师中也有刚刚走进大专院校的年轻教师,看上去二十几岁,听上去课堂语言生涩,板书扭捏,程式化的回答学生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老师和我们这些学生一样,同为那个时代所造就,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特征,是那个年代的众生相之一,我永远感激他们的施教之恩,将被我们铭记。</b></p> <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全体同学的毕业合影</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的同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班里同学总共25人,6男19女。年龄最大的33岁,我是第二大,最小的只有18岁。大都来自企业单位的职工和机关干部,只有几同学是尚未参加工作就来学习的。我们厂子来了三位,另两位财务科庄亚芳和销售科凌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同学按生存状态大概可以分成三拨人。第一拔是成熟度相对高一些的,已经参加工作多年,在单位或是领导或是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程石山班长是科長,我是副科长,王维群会计主管,苏慧娟会计主管,张志勇审计大员,彭怀业务主管。这些人工作任务重,家有老小负担,文化底子差。学习比较认真,基础课吃力,由于有工作阅历,专业课相对轻松理解能力强,相对守纪律。另一拨人是,已经参加工作末婚的年轻人,在单位从事一般会计工作或其它工作,大都文革后的高中生,学习不怎么吃力,学习性趣不高,有的是拿证后报学费或自费,所最看重的如何通过考试。最后那拨自然是小弟小妹了,沒工作或刚参加工作,是由家庭主导来参加学习的,大都自费,没有工作和生活压力,他们时间自由度很高,除专业实务课外学习不吃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学之间的关系还算不错,既无纠葛也无绯闻。大家都奔着一个目标努力,一定要拿到毕业证书。学习写作业,大家都能互相研究一下,互相提示一下。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通讯工具。只能在课间时间沟通一下,个别的通过单位固定电话联络沟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个班原本是半日制三年,毕业证是二年制大专。后来大家一串联,二年制专科以后升本科怎么办呢?一起向学校提出了改为三年制大专的课程,为修够必要的学分,将学习课目增加了6~7门儿。这后来给有工作重任我造成了不小的学习压力。多年后也设听说那位同学再修大当本科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校期间没有聚会,临近毕业时去公园玩了一次,拍拍照,吃了一顿饭,算是聚会。毕业以后各奔东西,工作重任,生活负担陆续而至。大家都很忙联系很少,只是个别人偶尔能碰上一面,很有亲切感。毕业以后和我联系较多的是王喜文同学,我对他的业务工作对给予很大的帮助。2015年我去审计局找他,被告知他罹患肝癌去世了,年纪轻轻的令人错愕!两千年以后我去哈市工作,基本上和大家断了联系。</b></p> <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与班干部合影。</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我的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开始学习之前,既有期待也有忐忑。期待的是大学的学习是什么样?与我们过去在中学的学习有何不同?忐忑的是怀疑自己的学科基础,对这样的学习是否能适应得了?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个问题基础学话薄弱。开学伊始五门课程,头大的是微积分!微积分基础是高中的代数和三角函数,而我是老初一的底子!初中确切的上课时间两个学期,而且又扔下十几年了。现实面前没有捷径可走,只能硬啃!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三角函数图像及公式,记不住就用计算纸,画出图像图形并标出公式关系夹在书中。作题时拿来进行比对。用了大量的时间在高中数学上徘徊,“学了微积分补了高中数学”!跬步式的努力终有斩获。微积分两次考试,分别得到了80分和92分成绩,大幅超出自己预料,学习的自信心受到强力鼓舞!而对于与本专业关联性较强的经济类专业课程,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些。尤其对一些理解性问题,毕竟自己就在工业企业,有工业生产环境和工业企业法规制度了解的基础,学习这些科目比较容易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而另一个重要收获是把自己此前的务实操作和工作经验,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层面来认知。改革开放时期政策法规,变化的非常快,非常多,而这个新的认知,对于理解新经济政策和新经济法规相对容易很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十年代计算机还是新鲜事物。我们的课程中开设了计算机basic编程语言,只有一次上机操作体验,那也就是十几分钟的事情,虽然是考察课,我也非常感兴趣。有兴趣就学习的扎实。毕业后的第一年,与当时的齐齐哈尔化校计算机室刘副主任,共同用Basic语言编写了“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可惜那时的企业的计算机太弱了连硬盘都设有,程序运行的还行,输入数据后就宕机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个困扰我的问题就是时间。我们是半脱产学习,每周有三个半天是上课时间,自习和作业都只能自行安排。上学之初与单位有约,有重要工作时随叫随到。因此,遇到企业工作会议需财务业务汇报;遇到主管局和财政税务单位检查工作时;遇到银行贷款吃紧公关时;遇到季度年度决算时,都要请假缺课。在课堂上被单位叫走的情况也有发生。当时家里有多病老人,孩子才三岁。每天下班后收拾停当了后都快八点了。这时开始学习写作业,如果没弄完,只得向后伸延,渐成常态,长此以往逐体力透支。上课睡觉是常有的事儿,有一次我鼾声大作 老师停止讲课把我摇醒,闹个大红脸,引得全班哄堂大笑!1985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学习完了已近午夜,突然虚脱大汗淋漓不能自己,是母亲和妻子用自行车把我架到医院挂水。好在并无大碍,医嘱休息和营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个问题就是捷径的诱惑。不用讳言电大学生考试作弊,是那时公开的秘密!此事的发生和存在有其客观条件。对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山大,真学实考过关不易。二是监考人员(多为电大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知道考生水平和不易,知道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及格太多对他们脸上无光,所以睁一眼儿闭一眼,即便是抓包了,也只是吓唬吓唬而已。有一次监考把打小抄的纸折抓到手里,只说了几句吓人的活,考后又去监考那儿求请说小话,虽吓的不轻最终过关。而已经尝到甜头考生,便越发地胆大,而且有示范效应,一发不可收拾。在班里面,有时平时学习和作业并不怎么样的同学,考试成绩反倒很好。在捷径的诱惑面前,我也很纠结,也想方便一下自己,但终究坚持下来,没有越过那道自设的底线。在我的成绩单上没有几个高分,多数分数是70分上下(没有不及格的),但有百分百的真实性保证!第六学期的审计学考试成出来后,我竟然是37分!出现不及格的学科,觉得很尴尬,同时又觉得不可能,向老师提出了复核请求,结果是核分错误,纠正后为74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之后,当我看到我的档案中的学习成绩表之时,我心依旧坦然。</b></p> <p><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这是我的毕业成绩单,这个文件在我的档案里头发现的,用手机拍了下来。</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我的论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飞快,不觉之间到了开始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对车间责任成本核算方法的探讨》。是探讨在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管理成本的计算方法。我的论文辅导老师是崔启明老师(齐齐哈尔大学教授),是我在工厂时的前任科长。论文的写作可以说是“素材充分水到渠成”。因为此前在工厂内部,对车间一级的成本核算工作,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和方法研究,进行了诸多有益的试错。而我写这篇论文则是对这些实践活动的系统归纳和整理与进一步改进理论探索。先后进行了六七次的修改,那时的修改可不像现在电脑上操作修改文件那么容易,要一笔一划的写,改了就要重写,改成一次稿就得重抄一遍,最后竟用两本稿纸!后来我妹妹帮我打印(铅字打印蜡纸后再油印)的审定稿。论文总共20页8千多字和九张图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专科毕业写毕论文,是可以不进行答辩的,但当时的电大也在教学探索,就让那些评为优秀的论文的来试着进行论文答辩。我有幸被选中,体验一下什么是答辩。由于好多事情都是自己做过的,在答辩时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只是事先画一套大的讲解挂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毕业以后又赶上工作调动忙得不亦乐乎,我的论文我自己并没向省级刊物投稿。究竟是电视大学投的稿还是主管局投的稿至今我都不知道。1987年在一次会计工作会议(我未与会)上时说我的论文获奖了,并且在《龙机财会》杂志上发表。别人告诉我才知道这事。奖品是一套两本的中国大字典。但没有想到的是,在技术职称评定时(国内首次评定技术职称),这个获奖论文又发挥了作用。齐齐哈尔市只有6个人获得被破格进升会计师职称,我是其中年令最小的,而这个破格条件之一就是有省级刊物获奖论文,意外之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光阴荏苒,转瞬即逝四十年,回首往事,历历在目。那段求学的历史,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不经意间对我的生活和业务技能发展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也使我的生命过程,有了绚烂的一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4.05.30夏门随想随记)</b></p> <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在论文答辩会上讲解论文挂图。</i></p> <p><i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毕业论文获奖证书。这是一个复印件,原件在评职称过程中弄没了。</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临近毕业,同学们到公园去聚会,只有十六人参加。照片中间年长者为受邀参加的前班主任梁超老师。</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临近毕业,同学们到公园去聚会,部份同学合影。</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毕业时我为大家编写的通讯录,那时条件有限,排好版用打字机(不是打印机)打出来,同学录三个字是我用毛笔写的。然后复印、裁剪和装订成小册子。虽然通讯录的内容已经过时,但那是历史的印痕,再读前言仍然能够拨动我的心弦,回荡着感慨的涟漪。。</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配乐曲二胡独奏《咋夜星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