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羡慕的防水元宝棉鞋

Qian Guoyi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小学同学阿云女士口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我,感觉那时候南方杭州的冬天特别阴冷,经常是雨夹雪,或者即使不下雪的天气,天空也往往是阴沉沉的,到处刮着湿冷刺骨的寒风,地面上也都是湿漉漉、滑溜溜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概在我上小学二年级(或是三年级)那个冰冷的冬天吧,有一天就是这样的阴冷天气。我穿着一双单薄的雨鞋去学校,只有一层橡胶底和低帮的雨鞋,踩在冰天雪地的路面上,两只脚上的冻疮生生地疼,所以当时我老是琢磨着,如果有一双可以在湿地里行走的棉鞋穿,就太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就是我童年时冬天穿的那种单薄的雨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惜让人比较悲催的是,当时我不仅没得有可以防水又保暖的棉鞋穿,而且我们的教室只是个普通的平房,屋顶的瓦片,抬头就看见。四周的墙壁,是由泥墙与木板隔断的混合体构成,只是这些木板隔断的缝隙都明晃晃的——可谓四处漏风,到处透着冬天凛冽的寒气。加上教室里也是寒酸到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所以外面的温度与教室里的温度,基本上是彼此互通共享的。虽然地面好像有简陋的、走起来会嘎吱嘎吱作响的地板,但脚底下始终是哇凉哇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想来,我们这个武林桥小学的初小段分部,大概是以前的庙宇?或是街坊老人们口传中的清朝末年的粮仓改造的吧?差不多是个比较大的四合院结构。那年我们这个班,就在该院子西侧一排平房的某个教室里上课,这排平房只有朝东这面有窗户和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院子东侧一排房子,好像是有二层楼的,楼下也是类似的教室。楼上是教职员工的家属宿舍,同样也是青瓦下面,加泥墙与木板隔断的混合体。当时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和她的家属,好像就居住在这家属宿舍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院子南侧是一个所谓的大礼堂,高高的人字形屋架顶,被下面粗壮的木柱子支撑着,木柱子与地面接触处,还垫有硕大的石墩子。这个礼堂的南面、东面和西面,几乎都是全封闭的高大的泥墙,北面的东、西两段是教室的墙,中间一段既没有门、也没有墙,完全是赤裸裸的,遇到风雨天的课间休息,我们小朋友差不多都在这个礼堂里玩耍,唯一遗憾的是这里终年照不到阳光,整个礼堂的光线,好像永远有点偏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于院子的南侧,就是一个紧贴万寿亭街的学校大门了,两扇转动时发出咿咿呀呀声音的木轴大门,厚实而庄重,显示着学校的神圣和庄严。在这四合院结构的中间,还围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天井广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我凭五十多年前的记忆,草绘的当时小学轮廓图,可惜记忆有点模糊了,肯定有许多误差,只能示意了。如果各位老同学有更准确的记忆,也可以提示我修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在冰冷中总算熬到下课,大家赶紧跑出教室,小男生们就在那个黑乎乎的礼堂玩耍躲猫猫的游戏,或盘起一条腿用另一条腿做单腿跳的“斗鸡”游戏,或者干脆绕着大柱子嘻嘻哈哈地追逐打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小女生们,则在教室门口屋檐下的走廊里踢毽子、或跺着脚以便暖和脚踝。而我和几个小女生背靠着教室的窗户墙,紧紧地排挤在一起,玩着“轧出运气”的儿童游戏,大家用肩膀彼此努力地挤阿拱的,只想着把别人挤拱出去,顺便也可以活动一下筋骨暖和身体、还有哇凉的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在我玩的开心乐乎时,突然看见在这个四面建筑物合围的中间,就是那个露天小广场上,有个三、四岁左右的小姑娘——是我们班主任王老师的女儿,穿着花布棉质元宝鞋在那里踩雪和趟水,也玩得不亦乐乎,旁边还有一位上年纪的姥姥,跟着在后面陪伴。那天是雪刚停云未散,略显坑洼的露天小广场上,除了积雪,还有一些小水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感到好奇——怎么棉质元宝鞋可以趟水踩雪呢?难道果真有可以在水里行走的棉质元宝鞋吗?于是就过去想探究一下。走进一看,千真万确是一双花布棉鞋!只是好像在水里并没有被怎么打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不解地问旁边的那位姥姥:这棉鞋怎么可以走在水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姥姥有点自豪地回答说:这是我们东北的棉鞋,在鞋面上涂抹了桐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可是姥姥浓厚的东北口音让我没听明白是什么油?这时上课铃声响了,于是我就心急慌忙地回教室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来也巧,第二天下午,一个冬日里阳光灿烂的时刻。我下课出来,看见对面二楼走廊的栏杆上,那位姥姥在晒那非常双显眼的东北大红花布元宝鞋。好奇心再次驱使我走过去仔细探究。大概昨天那位小女孩玩得太嗨了,有些许水从上面的鞋帮口灌入,部分地方有点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对那位姥姥再次问道:你昨天说在棉鞋上涂的是什么油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姥姥看我认真,她也笑眯眯地认真回答说:是桐油,一种桐树上的果子压榨出来的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后,还耐心地解释道:我们东北太冷了,冷到可以把人的脚趾头都冻下来。因此在东北外出,必须穿棉鞋,即使在下雪天或者化雪天外出,也不能穿你们南方这种单薄的雨鞋。于是为了防水,我们给棉布鞋涂上防水的桐油,只是过程比较复杂,每涂一遍桐油等待晾干后,再涂上一层桐油,如此反复涂抹,需要涂好几次后,就可以像油布雨伞的面料那样,既保持柔软保温,又有一定的防水作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哦,是这样的。当时,我看着这双能防水的东北花布棉鞋,很是羡慕,心想如果我能穿上这样高档的防水棉鞋,脚上的冻疮就不会这么疼痛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现在,只要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挨冻的脚、以及让人疼痛的冻疮,就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那双令人羡慕的、元宝形的花布防水棉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