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说再见的五台山,端午节五台山朝台(6月8-10日)

杰哥

<p class="ql-block">百人朝台-五台山殊胜之地</p> <div>朝台不同于观光旅游,每一个台顶都需要依靠自己的双脚抵达,每一步都寄托着对自己,对家人的关心和祝愿。更是对未来和未知的期许,每一次朝台,在佛家看来,都是500年的修为,对自己不仅是一份美好的记忆,更可能遇见最美的自己!五台朝拜之路天气多变、路途漫长,徒步完五台不只需要良好的体能、更需要坚定的信念与优良的装备。<br></div> 6月8日一行人浩浩荡荡的从不同的集合点上车,高高兴兴的前往五台山,进入6月份大家都在期待中准备着出现前的行装,本次朝台选择与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叠加,多了一份思念,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div>13:30到达大坪村,有块大平地,大家下车收拾休整后开启了第一天的朝台之路:大草坪村-古南台-南台-水草滩村(有队友第一天晚上直接狮子窝)</div> 朝台,原本指虔诚的佛教信徒朝拜五台山的壮举,朝拜黛螺顶为小朝台,上五个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为大朝台。现在增加了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徒步大朝台,他们以“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为目标,成为五台山另一道靓丽的风景。——题记 今天有好几个户外(天津、山西、河北)的徒步爱好者从这里出发上山,保守估计有300人从同一地点出发,从下车的地方到古南台距离1.5公里左右,但是有900的爬升,走几步小水泥路,就开始了爬升,上升过程中有3个小的平台,第一段小草地,牛路,上到一个打卡断崖,第二段为小树林,高高的小松树,第三段就是今天最难走的龙翻石,大小石头错落的堆放在一起,这里也是最后一段路,过了这里就看到古南台的红墙了 端午节前后的五台山是最美的,该绿的全部绿,山上有各种野花,这段爬升最多的就是:狼毒花(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圆柱形。茎丛生,平滑无毛,下部几木质,带褐色或淡红色。单叶互生,较密;狭卵形至线形,长1~3厘米,宽2~10毫米,全缘,两面无毛;老时略带革质;叶柄极短。头状花序顶生,直径约2.5厘米,花多数;萼常呈花冠状,白色或黄色,带紫红色,萼筒呈细管状,先端5裂,裂片平展,矩圆形至倒卵形;雄蕊10,成2列着生于喉部;子房上位,上部密被细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果卵形,为花被管基部所包。种子1枚。花期5~6月。) 感恩一路为大家付出的师傅<div>朝台路上有补给点,还是西瓜,最关键是超级的甜,截止目前这个西瓜也是吃过最好吃的,带着甜蜜祝大家端午节安康,一切顺风顺水,2024的学子们心想事成,王哥给我们展示刀工</div> 五台山古南台也叫皇图垴、南神顶、小南台,俗名南神垴,垴即山岗、丘陵较平的顶部。古南台是相对原始。古南台所建之寺庙是五台山地区最早的寺院,汉文帝代王期间(公元前197年)游猎于此。《魏书•地形志》中即有记载,早于佛光寺和显通寺大约680多年。<div>古南台的山势前人用“孤峰突起,层恋叠嶂,怪石嶙峋”描绘,“突起”表示不与邻山连接,“层恋”主指上中部红砂石层层相恋,并且相恋出许许多多巧夺天工的奇石,可谓灵迹遍地、奇景满山。<br>由于古南台是五台山最有灵气的宝地之一,曾来此休息,被当地人民成为“南神垴”。汉文帝是一个有福之人,莫名其妙皇位就落到了他的头上,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br>南神垴灵迹:<br>古南台的东侧腹部有汉窑,是五台最早的文化遗址之一。<br>古南台东侧古建有名寺西明寺,是佛陀波利取回“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徒经寺院,是朝台古道第一寺。<br>古南台东北部悬崖绝壁上有“天然西明大佛”<br>古南台东部有高耸入云的文殊石佛。<br>古南台东部悬崖高处有石猴。<br>古南台最高峰有文殊茶海。<br>古南台东侧有58年大闹钢铁的小货车道和铁矿坑遗迹。<br>古南台南侧有通告9米的靡马座,相传汉文帝拴马休息之地。<br>古南台制高点有佛脚印巨石。<br>古南台西侧南屏山建有奶奶庙一年一度的庙会在这里举行。<br>古南台顶部有棋盘石、抗日炮台三座、工事等军事遗迹。<br></div> 五台山随处可见的玛尼堆,都是玛尼堆,但是每个地方有着不一样的寓意,云南有更大的,为家族的冢 五台山南台,位于台怀镇南12公里,海拔2485米,面积200余亩。五台山其它四座台顶皆连起伏的系列山脉,唯有南台是另为一峰。远望山形,莞如一匹卧马,站立山巅,又觉得好像立于覆盆。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繁花似锦,千峦弥布,五彩缤纷,因之取名为“锦绣峰”。<br><br>  南台顶上现存寺庙一处,名普济寺。据《清凉山志》载:普济寺建于宋,明成化年间予以重修。性善诗中对普济寺有这样的赞颂:“策杖寻幽上翠巅,清凉春尽景芳妍。千崖花缀千崖锦,五顶峰连五顶天。梵召绕陵日月,经堂寂寞锁云烟。真容欲睹知何在,极目苍苍意惘然。”这足以说明南台风光之秀丽。原普济寺内有明洪武二十年(1387)晋王、颖国公等游台碑记和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葺碑记。寺内3间前殿,内供脱沙弥勒佛像;5间正殿为文殊殿,殿前有文殊画像碑;后殿为石窑洞3间,内置一尊石雕佛像和两尊菩萨塑像,其中,石雕普贤菩萨像,做工精细,色泽古朴,当为宋,元时期遗物。普济寺现有三佛殿和后殿两处主要建筑,三佛殿内供横三世佛,而后殿内则供狮子吼文殊菩萨,佛相庄严古朴,笔触细腻遒劲。 南台的古塔 从南台下来,快到气象站的位置,天空出现了祥云,一片乌云遮挡 了太阳,但是无法阻挡它的光芒,洒向大地,给有缘人光 我们晚上在水草滩农家乐入住,第二天早上起来,今天大家准备6点准时出发,但是男队友们4点吃完早餐就跃跃欲试,想立马走,女队友早餐相对晚一些,这次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们第二天走的路做了调整,大家基本都是第一次走,都在等到6点的到来.......<div>水草滩-金阁寺-愿诚寺-静心圆-般若寺-火烧寺-狮子窝-清凉桥-吉祥寺-西台-八功德水-中台-澡浴池(挂单)<br></div><div>从农家乐出来走一段公路,路过金阁寺,从小山沟进山,要路过一片塔林</div> 晨曦在山坡上的老黄牛,迎接前来的我们 他来了,他来了 一路有很多造型各异的十队,就是以前的烟囱,又像堡垒 般若寺是历史上三部《清凉山志》有载的古刹精蓝,唐代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著名高僧无著入化,正式取名大般若寺;到明代,成化年间曾在大螺顶参禅三十余载的高僧立禅和尚又在此重建寺宇,弘扬佛法,成为当时香火极盛的道场之一。著名诗僧觉玄有诗道:“有缘尊者信前生,童子开门远方迎。尽说曾游般若寺,不知谁在里头行。”;另有瞿太虚大师、性善法师作诗赞叹,均描述了大般若寺的殊胜景象和道场庄严。<br><br>般若寺是核心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始建于盛唐,重修于明清的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出家披剃多年,且又德行广布的妙性法师入住大般若寺后,发愿予以全面修复。经过多年的努力,已获批“山西省五台山大般若寺管理委员会”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并已初步修复了一座大殿,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资深古建研究人员进行了论证,作出了修复的分期规划,有望得到彻底修复。妙性法师爱国爱教,一切以戒为师,多年来精研佛法,决心以史为镜,仿效先贤,恢复古刹面貌,传承历史文化精华。 狮子窝<div>狮子窝座落在竹林岭(又称狮子岭)上,它东邻竹林寺,南近金阁寺,是中西二台的要冲,与五台相连,狮子窝是五台山著名的大道场之一,这里崇山峻岭,云雾缭绕,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真可谓景色迷人的人间仙境。<br>清朝康熙帝,寻父曾路经此地,被山风吹落头纶,遂入寺朝拜万佛塔并题诗一首(已失传),其孙乾隆皇帝为狮子窝赐名《大护国文殊寺》。事后派大太监王忠送金佛两尊,供奉在万佛宝塔上下两处,并施银数千两,寺院万佛塔再度重修。<br>自清乾隆年间至十九世纪末,几百年间,《大护国文殊寺》和万佛宝塔,历经苍桑,屡遭破坏,所有佛殿毁坏殆尽,寺中及塔中佛像,文物被洗劫一空,文革其间,曾有人以破“四旧”为名几次炸毁万佛塔,所幸苍天有眼,炸塔未遂,万佛塔虽幸存下来。<br></div> 狮子窝的由来<br>相传,很久以前文殊菩萨从离隔万里的印度佛国乘狮东来,行至五台山竹林岭上,仙狮驻足不前,且吼声不断,恰似雷鸣,文殊菩萨乃大智圣者,顿悟到,我佛弘法喻狮子吼,看来此处必是弘法之地。遂点一道场,念其仙狮缘起,起名“狮子窝。”<br>从此之后,这位菩萨便云游五台并逐一建寺演法,由此五台山成为佛门圣地,文殊道场。 万佛宝塔塔座为石砌八角束腰须弥座,座的上下部分雕仰覆莲瓣,束腰浮雕动植飞潜图案。座上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身,高三十五米。塔身中空,可登至五层。一至四层有专券拱门,供入眺望。塔身面部饰黄、绿、蓝三彩琉璃,上置万尊佛像。佛像侧有太监、内宫监、商贾,平民等施主姓名。塔檐为仿木构件,檐角原悬一百零四枚铜铃,现在已无。塔身上为仰莲华盖,内置风磨铜宝珠三枚。塔身第五层上嵌琉璃塔铭:直隶真定府年完工,名:“佛像典翠琉璃塔。”造型古朴,巍峨壮观,是五台山密檐式塔的典型。 从狮子窝出来可以沿着公路也可以沿着山脊,距离很时间基本是等同的,翻过山脊可以看到卧龙寺和吉祥寺 吉祥寺原名古佛庵,位於中台南麓溪上,在繁峙县茶铺乡富庄吉祥沟。创於唐代,思昙和尚重建,离尘和尚继修。明弘治年间,比丘尼净玉易庵为铁瓦殿。<br>寺宇坐北向南,占地两千六百平方米。北有罗汉屏,南有说法台,东西两峰飞翼夹铺,上出瀑布流泉,奇花锦绣,碧草芬芳,游人至此,莫不光临礼谒。<br>寺内原有山门,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和东西配殿,客堂、禅房,僧舍、经房,方丈院等建筑。<br>主要建筑是大雄宝殿五间,内供横三世佛,两山间为十八罗汉,像设庄严,金碧辉煌。文殊阁五间,内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三大士,法像造型优美,神态庄重慈祥。灯笼文殊菩萨身穿袈裟,面带笑容,银须飘洒,衣纹流畅,手提红灯笼,坐在虎背上,姿态优美,神态自然,活似一位现实生活中的长者。若要站在佛像面前,倍感和蔼亲近;若要左右移动,便会觉得他那壑智的眼睛在随你转动,真是栩栩如生,瑞相天成,怪不得许多游人爬山涉水也要到此一饱眼福,礼拜灯笼文殊。<br>殿院两侧为方丈院、禅院、经房,僧舍,计五十馀间。经房内有《大正藏》、《碛砂藏》、《频伽藏》、《龙藏》和《续藏》,专供僧人借阅研究。<br>在文殊殿前还有一座造型优美的覆钵式白塔和清代石碑两通。此外,在该寺各殿中,都有几尊带有密宗特点的造像,是该寺为密宗道场的表像。 回观我们从狮子窝到吉祥寺的路 从吉祥寺开始,我们一路爬升,前往西台 这次带着大家先寻找牛心石,从西台的背面切道上西台,这里有一条非常好的石板路,还有土地庙 八功德水西来寺后面的崖壁上有很多石刻雕像,但是大部分都已经被掏走,不知道是移走保护了,还是破坏了,目前只有一个坑<div>西来寺是一座具有1250年历史的千年古刹,它位于西台北侧3 里处,纵览五台圣境八功德水位于五台山的西北隅,海拔2500米。 <br></div> 八功德水:八定水: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 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功德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定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定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沐浴清香、用之不伤体等八特质。 <p class="ql-block">在八功德水的西北面,有两块石台突兀地耸起,徐霞客在《游记》里描述道:“寺北面,左为维摩阁,阁下二石台耸起,阁架于上,阁柱长短,随石参差,有竟不用柱者。其中为万佛阁,佛俱金碧旃檀,罗列辉映,不啻万尊。前有阁二重,俱三层,其周庐环阁亦三层,中架复道,往来空中。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此。”</p><p class="ql-block">​图/二圣对谈石</p> 这次我们从八功德水出来,没有沿路返回,而是选择了从山沟直接切到西台牌坊的位置,在前往中台的路上,行走在大草甸子上,开启了我们的创意拍照模式 6月9日我们行程的第二个晚上,在澡浴池挂单,偶遇最美的日落,今天纸牌日落,没有来得急去拍日照北台 我们团队最爱的义工们,给大家准备斋饭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早早的起来,今天我们准备4点出发,有的队友一激动,居然2点就开始收拾了<div>西台-西来寺-八功德水-中台-澡玉池-北台-华北屋脊-法云寺-鸿门岩-东台-黛罗顶-停车场,完成我们63公里的行程<br></div> 北台顶<div>灵应寺:灵应寺创建于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  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原殿内正面有韦驮菩萨像,韦驮菩萨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国年间李相之的游记中对灵应寺有这样的记述∶两殿摆设,都很整齐。正殿五间,特别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笃实。殿顶的瓦是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棋盘形。门额巨匾上书∶毗卢真境,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庆年间(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对灵应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为三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br></div> 幸运的我们有与日出相遇了,北台的日出超级的美,仿佛我们融入进去了,成为一副最美的画 北台顶龙王殿 回望中台、澡浴池、美丽的山脊 行走在山脊的我们 法云寺<div>法云寺内有千佛塔,是中国现存古塔中排名第四的宝贵文化遗产,被誉为“华东第一塔”。这座塔为楼阁式建筑,底座宽3.4米,高29米余,青砖垒砌,四方、七级、中空,每层有腰檐、栏顶、普柏枋、圭形门,塔壁内外有砖龛560个,每龛雕有一大二小三尊微型佛像,共计1680尊。<br>在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法云寺虽未提及具体建筑特色,但其作为朝台人们的庇护所,可见其在五台山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br></div> 从法云寺开始,我们一路沿着山脊,徒步前往鸿门岩,一路的美景,行走在草甸的牛、马,山下的台怀镇,游离中的徒步者 老牛带着孩子迎接每一位路过的人 鸿门岩:鸿门岩为五台山的北大门,地处海拔2500米的地方,是从大同前往五台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去往华北高峰北台顶的必经之处。大多数来五台山的人,所能到达的顶处便是这里,因为这儿是比较接近北台顶的地方。从此处到东台顶约3千米,到北台13千米,从这里到北台顶约需1小时路程。鸿门岩处有一块纯白的牌坊,上书“清凉胜地”四个金灿灿的大字。牌坊旁立有两块石碑,一块上写着“鸿门岩”三个大字,另一块上标注了鸿门岩到台怀镇、东台顶、北台顶等地的方向和距离。站在这里上可遥望北台顶,下可俯视山野风光,视线很好,风景怡人。 和牛合影,变成了牛人 彩色牛 从鸿门岩前往东台顶<div>从鸿门岩到东台顶,路程大约是3公里,可以走盘山路,也可以走小路直接拔升,主要看个人体能,上升200米左右,耗时约30~60分钟,到达这里的时间大约在8点左右,东台作为朝台路上的首站,是看日出的不二之选,也可以在台顶吃斋饭,补充一些热水。东台又名望海峰,台顶供奉的是聪明文殊菩萨,海拔2795米。在台顶看完日出、吃完斋饭简单休整一下就可以出发往下一个目的地:黛螺顶前进了。<br></div> 望海寺正殿文殊菩萨之一。东西配殿各为三间石窑洞,内供石雕文殊像。一九九八年,东台顶又新增铜铸聪明文殊像一尊,铜像通高两米,金碧辉煌,令人敬仰。近年,望海寺又建莲花殿一座,以全新的寺容喜迎八方来客。<br><br>东台顶原建望海楼一座,高十六米,三层五间,四面有露明柱十六根。此楼是专为游客和信众们观日出而建筑的,后被毁。一九八五年,在政府的支援下,望海寺住持本如法师於原址重建望海楼。此楼巍然壮丽,极为壮观。登上望海楼,极目远望,近可及河北省阜平,远能望见山东省渤海,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br><br>东台日出是五台山的一大自然景观,历来吸引著无数的僧俗登山朝日。每当旭日初升,霞光万道,静谧的望海寺完全浸沈在一片云山雾海之中,配上浑厚的晨钟声,愈发显得庄严肃穆。 标准的造型来一波 开始下降了 山坡上的牛群 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和黄庙共存的佛教道场,这次五台山大朝台,领队把原计划逆时针改为顺时针朝台,我虽然没有全程徒步下来,但是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让自己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尤其第二天从西台徒步到东台,全程4万多步,一步步走下来,很有成就感<br>我喜欢大朝台路上的风景,蓝天,白云牛儿马儿自由自在,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佩服那些自始至终徒步走完的队友们。 从去往水神庙的三岔路口开始,一路就出现了大片的松树林 这里就是我们准备下山的地方,猜一猜在什么位置 路遇挂经幡,祈福端午节,浓郁的酥油味,清香的白酒味,迷人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山涧 11:20顺利抵达黛螺顶 台怀镇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条件从三条途径中首选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长108米,净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起名叫“大智路”。关于这路名和台阶的级数,都与佛教常识有点关联。黛螺顶风景照(3张)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阶。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黛螺顶坐东向西,占地近27000平方米,有殿堂房屋50余间。殿建构筑华美雅致,布局严谨规整,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天王殿供奉的是弥陀菩萨,后面是韦驮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专司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为“大智路”。这条路如天梯般陡立奇峭,渐次登临之间,鸟瞰四周景色,浩浩然若凭虚御风。且石阶曲折处又多置平台,还有围墙小亭,边登边歇,领略佛国风光。这条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虔诚的佛教徒一步一叩首的情景。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黛螺顶(40张)此路是由台湾高雄宏法寺住持开证法师捐款50万元人民币,由山西省宗教局和省佛教协会等有关部门支持修建的。走这条路比较近,但直上直下,对于年老体弱的游客来讲走起来比较费劲,左边是古道,坡度舒缓,小径回环,虽多少绕点远,但攀登起来不太费劲。除此而外,还有条捷径,那就是1995年8月修建的空中索道。坐在缆车上不用费力,几分钟便可到达离寺门不远的平台上。不过,坐缆车需要付费。穿过写有“大螺顶”的木牌楼,可见山门外西南角有一汉白玉望景亭翩然立于眼前,玲珑剔透,招人喜悦。站于亭内。放眼望去,远处台顶隐约可见。若是冬日,四周山峰尽皆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若是夏日,千山皆绿,排青滴翠;流水沉碧,风光如画。星罗棋布的寺庙坐落于万绿丛中,若隐若现,几多玄妙,几多神秘。多高的山上也有水,因之多高的山上也有树,多高的山上也有庙。站于望景亭内,空气清纯,香风甜润,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也是够高危的了,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 山中有很多小黄花以为是金莲花,这朵才是真正的金莲花 中唐、傅姐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更是把自己的大爱洒向人间<div>一路陪伴、鼓励,等待....</div><div>tender这次对自己最大的战胜,朝台圆满</div> 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左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br>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五台山,更与尼泊尔的蓝毗尼花园、印度的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br>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br>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永平十一年,摄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表演、说明、验证,因此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故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 和队友们一起是最开心的时刻 每位队友首先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这次去五台的每位队友都超级的优秀,我们用脚步丈量了五台山的距离,让我们有缘一起相伴前行<br>感谢每一位队友<br>感谢蜘蛛,㚴糖,格格,忘不了、王哥为我们护航<br>我们端午节五台山朝台圆满归来,我们一起过了一个不一样的端午<br>祝大家端午节安康<br>期待我们下次再聚,相约在山间<br>杰哥永远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