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小时候懵懵懂懂,长大后不知不觉就懂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战国时,诗人屈原有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灵魂所在,中华文明因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我庆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千百年来成为烙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泉,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神话传说转入信史时代,从百年征程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疫情暴发之时,老家人开始了新一轮修谱工作,发起人是村主任和几个成功的企业家,五百年前本是一家。不同于以往修谱的时候,村中的年轻人已然没几个了,一半以上的房屋长期闲置,留下的几乎都是以农为生的庄稼人。村中的小学已经关闭近二十年了,一代代年轻人随着升学就业,和家乡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鉴于目前族人分散全国各地的实际,将族谱电子化成了当务之急。他们通过万能的网络,找了几个热心家族事业的老中青搭班子,开始了艰辛的修谱历程。寻宗亲、建群聊、续族谱、修祖茔,前后花费四年时间,最后实现了电子族谱和印刷族谱并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翻阅族谱,我们这个传承近六百年的大家族,足以感动每一个后裔子孙。确切地说,张氏始祖自明成化元年迁入,迄今559年之久,传承二十代,谱上留下名字的超过一万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始祖张佐、张佑兄弟自枣强东迁,定居岳阴,到第五世时,同辈男丁已有十八人,此时正值“康乾盛世”,很快迎来了乾隆元年的第一次修谱,排定的字辈依次为“思□国文 永聿可建 道明学成 功立安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小山村,似乎容不下越来越多的后生了。后裔瓜绵椒衍,播居星散,大抵沿着淄河两岸逐水而居;也有迁徙更远地方的,比如迁晋陕、闯关东、下江南的族人。族谱有记载的达百人之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了续修族谱工作,距离一修族谱将近二百年。在以车马邮路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开展修谱工作必然留下不少缺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化大革命时,族谱属于“破四旧”之列。可幸有几本族谱躲过去了,得以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新世纪,村中人开始了第三次修谱工作,与上一次修谱又间隔了七十来年。限于当时族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水平,对二修时的缺憾考究搁置下来,重在搜集七十年来族人的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四修族谱已告竣,也实现了和远迁的一些族支后裔成功对接,可惜年代久远,不少已经成了断支。更为痛心的是,现在的年轻后生似乎已经对族谱不感冒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族谱是一个姓氏家族的传承记录,尤其是有着数百年传承的大家族,更具历史沧桑和厚重感。就拿三修族谱时确定的世辈歌来说,“道明学成 功立安康 友爱天生 肇基维良 继续修谱 仁孝发祥”,饱含着对家族未来发展更好的深情祝愿。不由让我想起始祖“吾两人生则同徙一地,殁亦同葬一茔,使后世子子孙孙各本天良,亦无歧视私念”的指天而誓,不仅兄弟情深、孝友动人,而且为后世子孙树立了良好家风传承的生动典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溯一百年前,红色的火种点燃了淄博大地,张明富(字学五)、张道修(字子珍)成了博山地区的早期共产党员。张明富1926年7月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博山任教,同年11月被发展为中共党员,编入中共博山小组。1927年4月,他参加了国民党博山县党部的选举,与共产党员蒋敦鲁、蒋西鲁一并被选为县党部执行委员。同年7月,在中共山东区委作出学生党员在暑假回原籍参加地党组织活动的部署后,张道修由青州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回到博山,被编入四乡特别党小组,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8年6月,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任滕聘三为博山县整理党务委员、指导委员兼常务委员,在博山开始“清党”,张明富、张子珍等人被警察抓捕,关押在源泉二郎山监狱。但他们始终未暴露共产党员身份,被拘月余后具保获释,之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当时博山全县共有21名共产党员,一个家族就有两名知识分子加入,确实是岳阴张氏的光荣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村中主路边的那棵有着五百多年树龄的国槐,三个人都合抱不过来,树干似已中空,依旧枝繁叶茂、蔚然成荫。每当回老家祭祖时,远远地望去,有多少感慨流落心底。老槐树寄托着我们这一代游子永远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爱我的家乡,爱我的宗族,即便寄身远方的都市,依然会在夜深人静之时细数儿时的回忆,那份恬静、那种祥和、那样家风、那般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