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注意啦,九渡中学七四届油山班的同学集合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班 级 集 结 号</p><p class="ql-block"> 作者:油山班谢春林</p><p class="ql-block"> 游方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沉寂半世纪,</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老同学:</p><p class="ql-block"> 我们相忘于江湖久矣!</p><p class="ql-block"> 吹响班级集结号,</p><p class="ql-block"> 不为出征,</p><p class="ql-block"> 只为我们云中相聚。</p><p class="ql-block"> 搜索所有同学合影,</p><p class="ql-block"> 见影如见面!</p><p class="ql-block"> 高矮胖瘦,</p><p class="ql-block"> 本班从不嫌弃。</p><p class="ql-block"> 嘻笑怒骂,</p><p class="ql-block"> 全部照单收乞。</p><p class="ql-block"> 上传大家的时代照片,</p><p class="ql-block"> 为的是收拾一片好心情,</p><p class="ql-block"> 延续我们伟大的班级友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完——</p> <p class="ql-block"> 谁曾想象:我们五十年后集合在网络同学群,全体依然整齐归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我们容颜难挽,却依然慷慨激昂;跨越了二个世纪,我们的一世同学情感依然初心不改……</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国家复兴中出生,有过美好的童年生活,度过了三年的自然灾害,经历了“文革”的动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满怀理想,踏进中学的校园,聚集在油山班。</p><p class="ql-block"> </p> 如今的油山中学。 传承红色文化在校园。 演唱者:油山班 曾广飞 现今的九渡中学 <p class="ql-block"> 想当年:那朗朗的早读声迴荡校园,煤油灯下孜孜不倦的晚自习常常延至深夜;课堂里倾听老师的答疑解惑,课堂外的嘻笑玩耍;考场上细心审题,对答如流。智力竞赛灵活多变,勇夺头名;文艺演出亮相登场,运动场上英姿飒爽,雄风展现……五十年了,常在脑海中回放。</p> <p class="ql-block"> 当年九渡中学的蓝球队成员。</p> 部分同学的影象。 油山中学四十年校庆留影。 <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我们,受益于启蒙老师,特别喜欢化学课。蓝师荣老师把我们带入了化学知识的海洋,有文为证:</p> <p class="ql-block"> 硅酸盐及其制品</p><p class="ql-block"> 作者:油山班 谢春林</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物质结构和物质变化的科学。我们要为革命学好化学。</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蓝师荣老师给我们第一堂化学课的开场白,离开了课本,好念好记,就像现在突然听广飞唱《油山颂》样,被惊艳到了。以后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学得津津有味。金属活动顺序表和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背得热火朝天。郭爱福老师随口说了一句,他们上学时是背到第36位元素,我们几个硬是偷偷地背到"钌铑钯"为止。高一的有机化学也是如此,从烷烃炔通式到单糖多糖,好象学了就了不起似的。幻想着长大后自己穿白大褂手拿试管做化学试验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事情在九渡中学发生了逆转,第一堂化学课,就让我们彻底无语,课程内容是″硅酸盐及其制品″,内容包括水泥和陶瓷。老师口齿不清,乡下话授课,无实验,无实物,及其不适。最大的实验就是去参观土陶作坊→安罐窑下。这更加刺痛了我们″幼小的心灵",因为乡下民俗认为,陶瓷生产是个下等工作,名曰火烧师傅烧窑佬,是读书人不齿的事情。宁可种田也不干这个,我们的化学梦就彻底的破灭了。</p><p class="ql-block"> ——完——</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我们在一起学习的同时,也一起参加劳动。一起打扫教室,一起种菜,一起上山砍柴,一起开阔学校操场。我们挥汗如雨,却从没怨言。通过劳动,锻炼了我们的体能,还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沒法得到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我们住校生活,朝夕相伴,相伴下河淘米和洗衣,相伴回家和返校。一瓶干腌菜,一瓶萝卜干,常常共同分享,其乐融融!在每周往返学校的途中,为省五分钱,宁可徒步爬山涉水几十里。如今的后辈听说此事,觉得很不理解,简直是天方夜谭!</p> <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看看我们曾经的“天”吧:</p> <p class="ql-block"> 中学时代的饭与莱</p><p class="ql-block"> 作者:油山班 陈兰香</p><p class="ql-block"> 看到同学们晒的过端午节的各种美食,从内心感恩时代,给予了我们幸福的晚年生活。联想我们中学(1970至1974年)在校吃的饭与菜,真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初中和高一在油山中学三年,高二在九渡中学一年。我们在学校里吃的饭是自己带米,学校专人负责蒸(以柴伙和木屑为燃料)。同学们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背着米和菜返校。那时每周带的米都是定量的,尽管家长让多带些,保证身体生长所需,但都会自觉地搭配带些红薯芋仔等杂粮,把它放在米上面蒸着吃。如果没有计划好,后面几天的米不太够,那就多放水,吃较稀的饭。</p><p class="ql-block"> 而菜则由家庭条件决定,很自主,似乎丰富多彩。在油山中学期间,油山垦殖场的职工子女,可以与校教职工一样每餐在学校食堂买菜,我们称之为"水菜″;而吃农村粮的同学,只有带"干菜",如腌菜干、萝卜干、自制鱼干或买的咸鱼干、剁辣椒、霉豆腐等,这些基本菜交替着带,偶尔有一小罐"巴子"(指各种腊货)就是奢侈了。许多同学带干菜时,再备上一小包盐、一些辣椒粉,其作用是带的菜不够或变质不能继续食用时,在米里放点盐,这样蒸熟的米饭就有咸味,没有菜也吃得下;二是饭面上蒸的芋仔压烂加盐一拌既当饭又当菜;三是买一两酱油(当时老师跟代销店营业员沟通,方便学生卖的最少量)泡辣椒粉,当几天的菜。</p><p class="ql-block"> 在九渡中学期间,大家都是自带菜,商品粮的同学也没有"水菜″吃。学校允许附近的学生自主决定是否住校,这样附近的男生同学一般回家住,在学校吃中饭,他们往往采用独特的调皮方式解决中餐的菜,把路上"搞到″的各种菜,到学校的备用灶上做了吃(女生根本不知道有此灶,又在何处)。</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那特殊年代我们中学四年的饭和菜。它,也许没给我们足够的营养,却养成了我们一辈子节俭和惜物的习惯,更让我们永远铭记着“米袋子”和“菜罐子”里充满的亲情和慈爱!</p><p class="ql-block"> 一一完一一</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我们虽天真无邪,却含蓄腼腆,男女界线分明,彼此之间,从不说话。如今网上同学群中相聚,却相谈甚欢。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旧,诉不完的思念,道不尽的喜悦……毕业后,啥时开始接触交谈,却无从考查,有谁记得?又有谁说的清楚呢?让我们珍惜这份缘分,铭记永恒的同学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令同学们羡慕的是: 同班同学二对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喜结良缘,成为人生的最大赢家。借此,祝福他(她)们永结同心,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谢春林 陈兰香夫妇及家庭成员</p> <p class="ql-block"> 韩系平 朱小英夫妇及家庭成员</p> <p class="ql-block"> 我们有过理想,有过追求,有过美梦。也经历过彷徨,经历过疾苦,经历过错失。如今青春不再拥有,白发布满须头,再也回不去那过去的岁月。但我们知足,我们无悔,我们长乐!让我们漫步夕阳,在健康的道路上越走越远!</p> <p class="ql-block"> 编 辑 : 彦 至</p><p class="ql-block"> 时 间 :2024、6、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