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净土,奇峰异石

房建华

梵净山在我国算不上名山大川,比起五岳诸山,以及黄山、庐山、天山、武夷山等都逊色好几个等级,根本无法比肩并论。但在贵州,却几乎家喻户晓,因为它不仅是贵州第一高山,更因其独特的旅游地位引人注目,其知名度似乎仅次于黄果树瀑布。 我对梵净山感兴趣已经很多年了,令我一直蠢蠢欲动的原因并不是它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齐名,是我国的第五大佛教名山;也并非因为它历史文化深厚,是中国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而究其“初心”则是它的奇特造型,是因为它在高山之颠突兀而立了一个擎天之柱,且在擎天柱之上又筑起了一座“空中之城”,如此奇妙的梵净山标志性景观着实令人震撼,难以忘怀。(直到这次登上了梵净山,我才知道这个“擎天柱”叫“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 今年4月25日我们一行五人驱车从广西进入贵州,从黔东南到黔南,再到黔西南,黔西;后经贵阳到黔北,黔西北,从赤水折返黔东北,在游历了贵州21天之后,于5月14日抵达铜仁,准备攀登梵净山。(这张照片是从网上“借来的”,因为我实在找不到这样的角度能够拍摄) 梵净山属武陵山脉,且是武陵山的主峰,广义的梵净山方圆有六、七百里,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是楚国的“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至汉代即归属“武陵郡”,此后一直是武陵山脉被尊崇的神山、圣山。 从地形看,它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也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它的东面不远处即是湘西的凤凰古城和著名的张家界。上图较远处那个最高耸的山峰叫凤凰岭,是梵净山的最高峰,海拔2572米。 但狭义的梵净山,即梵净山景区其实是它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标志则是两个被称为“金顶”,且紧紧相邻的小山峰。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红云金顶”;另一个是下图的”老金顶“,海拔2494米。所谓游览梵净山,除了远眺武陵风光外,实际上最终就是游览攀登或仰望观赏这两个“金顶”,因为这是梵净山的核心地带,历史文化集中体现的标志性景点。 梵净山很美,但要看到两个“金顶”并不容易,要爬上两个“金顶”更不容易。<div>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说在攀我们在到登梵净山前复杂、矛盾、纠结的心理。这是因为我们一行五人最小的64岁,最大的已78岁,平均年龄70岁。腿脚不便,膝盖不灵,体力有限已是自然。这是其一。 </div> 其二,虽然我们早已打听好到景区后可以先乘游览车完成10公里的山路,到达山脚下的索道起点鱼坳,然后坐缆车向上抵达万宝岩 ,省去少走6600个石阶的艰难困苦,但出了索道还是看不见“金顶”,必须沿着木栈道,再爬1200个台阶才可以到达“蘑菇石”景点,唯有到了这里,才可以看见两个“金顶”,才可以勉强说登上了梵净山。因此,能否爬上最后的1200个台阶,是别无选择的关键。我们这些70多岁的人敢不敢走?能否坚持走完最后的这段路?自然成为了我们的心结。 其三,贵州多雨,梵净山的气候更是阴晴难料,常常山下晴朗,山上阴雨,两个“金顶”每天都有因天气不好,风雨太大,或能见度太低不定时关闭的可能。此前,我们看过不少攀登者发布的视频,或穿着雨衣冒雨攀登;或因未带雨衣被淋得浑身湿透,好生狼狈;或因衣服单薄被冻得哆哆嗦嗦,无计可施…….,这一切,又既让我们祈盼运气,又心生畏惧和担忧。 尽管心里有着许多忐忑和忧虑,但在5月15日那天清晨,我们毅然决然地踏进了梵净山景区的山门。<div> 感谢天公,当地人告诉我们这里已三天未下雨了,祝贺我们赶上了不错的天气;我们也自我庆幸在贵州这一路我们似乎有着走到哪里,那里就晴天的运气。</div> 我们很顺利地坐着景区游览车走完了10公里的景区山路,抵达了缆车候乘区,但这里已是人山人海。 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排着长龙一般的队伍,在曲曲折折的栏杆里慢慢前行,等候着乘上缆车。据说这里每天都是如此,人们熙熙攘攘,喧闹着、等待着、亦步亦趋地缓慢前行。 梵净山的索道全长3.5公里,将我们用近20分钟的时间,把我们送到高差海拔1200米,一个叫万宝岩的地方。透过缆车的玻璃,可以看到悠久的时光和古老的地质塑造出了梵净山巍峨深厚、清雅空灵的青山密林,峥嵘奇伟、溪流纵横的峡谷沟壑。 梵净山由于山体庞大且垂直高差大,森林覆盖率达98%,有植物和动物两千多种,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不仅有满山遍岭的各种植物,栖息着各类动物,而且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唯一的生存地,另外大鲵、白颈长尾雉、云豹等许多珍稀动物也都在此生活。据说在地球的同纬度上,能保留有如此丰富的原始生物群体非常罕见。 很快,我们便到达了万宝岩。转而在绿树鲜花掩映的木栈道上开始了艰难的“楼梯”攀登。一开始,我们还能连续走几十个台阶,但很快就变成每向上十几步,都要停留一会,歇一歇,缓解一下心跳的起伏。不到半小时,就感到双脚越来越沉,汗越来越多,身上越来越无力,只能不时地找个地方多坐一会,稍稍好点了再继续前进。这时,也会看到不少“半途而废”的人因为坚持不下去,而掉头逆行,选择了下山。 据说,因最终无法完成这1200级台阶的攀登而放弃欣赏和观看“金顶”的人不在少数,所以有人说,凡是能到达蘑菇石的人都是英雄一一只有走过这段路程的人才能体会到这句话真得很有道理。 上下这两张照片是我在攀登途中,躲过繁枝茂叶的遮挡,用长焦拍摄的老金顶山巅的局部,因为这个角度也只有在当时所在的那个点能看到。记得在看到老金顶的那时那刻,犹如走了很长且黑暗的隧道突然看见了光亮,感觉曙光就在不远的前方,疲惫一扫而空,非常激动。 在经过了大约一个半小时走走停停的艰难攀登后,我们一行五人,包括我已经78岁的姐姐,都以令人骄傲的勇气,先后到达了蘑菇石,完成了我们到梵净山的第一个目标。此时天气晴朗,空气清明,能见度很好,感觉这都是上天对我们的惠顾,保佑我们不枉此行。 蘑菇石可能是因为上大下小有点类似蘑菇的造型而得名,高9.4米,也因它像一方巨印倒置于平台之上而被称为“翻天印”。据说它已有10亿岁的年龄而屹立不倒,我不知道10亿年是怎么测算得出的数字,但当我看着它奇特巍峨的身姿,不仅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神奇,也感到了人生命的短暂。 上面是老金顶的“全身照”,有传说它远看恰似农家蒸饭用的甑子,因此黔东一带谐音把“梵净山”叫做“饭甑山”。 这是红云金顶,海拔2336米。它突兀崛起,一柱通天,石青质硬。从峰底到峰顶100米,但从山腰到峰顶有一裂隙,使之成为两个山头,两峰间相距最窄处不足一米,而深度却有三四十米。两峰间架有一座宽不足2米,长度接近6米的“金顶天桥”,凌空高悬于天际云端,据说它不仅连接了两峰,方便了往来,更是连接起了现在与未来。(上面这张照片也是从网上“借来的”) 红云金顶也称“金刀峡”。相传是释迦牟尼与其弟子弥勒来梵净山修行时,因慕其地势绝妙,都想在此设置道场。燃灯古佛知道后,便手执金刀,朝金顶一刀劈下,将一峰分成二顶,释迦居左,弥勒归右,解决了一山供奉两佛的难题。此情此景据说唯有梵净山一处。<div> 现在山巅的两座寺院,分别称北岳庙和南岳庙。目睹此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胆量和智慧,在如此高耸入云的地方建造寺庙,其施工之艰难真是难以想象。</div> 红云金顶是梵净山的标志,它千万年屹立不倒的雄姿和积淀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不仅吸引着无数怀着朝仰圣迹之心的善男信女来到这里,礼拜释迦和弥勒,追求自己的心愿,而且也吸引着类似我这样喜欢名山大川、山水风光的人前来一睹它的身姿,感受它的原始质朴和雄伟神奇。 红云金顶的山顶距离峰脚不过100米,但想到巅峰处看看“无限风光”并非易事。一是因想去的人太多,而上面极狭窄,需要在峰脚下预约,每一百人为一个单位,分批放行。其间隔时间20到60分钟不等,有电子显示屏提示。 二是极难攀登,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自信的体力,因为你一旦进入上行的队伍,就必须坚持到底,很多地方狭窄的只能一人勉强通过,没有空间允许你走回头路。 三是山上风云莫测,一定要带着雨衣和厚点的外套,以防天气突变,最好还要有防滑手套,因为很多路段垂直近90度,要手脚并用拽着铁链攀登。很多人都因准备不足而饱受痛苦。 因此,攀登红云金顶,考验的不仅是你的意志、胆量、和体力,还有天气和时间。我们那天就因为人太多,预约时间一晚再晚,预约后即便到时允许登顶,加上中途再等待放行,至少需要四个小时才能下来,然后再徒步下山到缆车点,再返回住地估计天已经很晚了,只好遗憾地放弃了。 上面这张照片显示的是从金顶返回的路,据说路也很不好走,很多地方非常惊险。 这个位于红云金顶山脚下的较大平地,叫普渡广场,寺庙群叫承恩寺,是梵净山的主体建筑,赭红色的墙壁、深灰色的瓦片、弯曲的道路,镶嵌在绿意盎然的梵净山上,颇有几分庄重和威严。人头攒动的地方是攀登红云金顶的入口,在那里预约、等待、放行上顶再下顶返回。 这是其中的一座“燃灯殿”,因时间关系我没有进去。 这块颇有特色的巨石,它一层层的样子,有点像摞在一起的书页,仿佛是为了记载了大自然的沧桑变化而累积于此。 这是我在上山路上看到的一红腹鸡,正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行人,期盼着能获得一点食物。 有人说,梵净山是一块净土,是人间远离尘嚣的“伊甸园”,特别是在2018年被国际组织批准成为中国第53项世界遗产后,这片“梵天净土”显然越来越喧闹,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使得古老的梵净山更加引人注目,已成为贵州旅游的重要打卡地。 梵净山曾被古人称为“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独隆”的“武陵之宗”,我们能在古稀之年前来一游,不惧艰辛,勇攀高峰,目睹它的风采,领略它的壮美,了却心中一愿,是非常高兴且值得骄傲的。 希望此文的介绍和我们的经历对于没有去过,也想去的朋友们有所帮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