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

董三儿

<p class="ql-block">《浅谈书法》</p><p class="ql-block"> 古老的中国书法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薪火相传、繁衍生息。我们的祖先把书法写在骨上、竹上,写出了天人合一,写进了历史的长风,撩 醉了上下5千年的心。书法是独属于汉字的艺术,天地乃大,可以笔书,横竖撇捺,铮铮风骨。眼观其易,书方知难,人间万事,大多如此。</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的一天,有幸和书画家蔡世珍老师在同一个采风团队前往邯郸,观赏了当地的抗金洞和响山堂石窟,在游览途中,蔡世珍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随团有几十人的老、中、青,蔡老师算是一行中最年长的一位艺术家了,他出生于解放前。那天一早我们去了抗金洞,还开了很长时间的座谈会、颁奖会……抵达响山堂的时候,大家似乎都没有力气爬上响山堂石窟的至高点了。随队少有的几位艺术家克服旅途劳累终于登上了顶峰,这其中就有最年长的蔡世珍老师,他是为了欣赏石窟里的摩崖隶。在他久久地抚摸题壁的那段时间,我就站在他的旁边,我看到了他的眼里噙满泪水,待他依依不舍的离开后,我便上前,小心翼翼的抚摸了那块摩崖隶,当时的感觉像是在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对话……也就是那时起,我产生了学习书法的意念,融入探求书法真谛的文化长河。</p><p class="ql-block"> 2019己亥末、庚子初(2019年年底)至2022壬寅冬月(2022年年底)的3年大疫,从各个方面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场大考,不管是身体免疫力、财务免疫力、价值免疫力还是心里免疫力,在天灾面前都表露得一览无遗。3年宅家抗疫的日子里,我选择了阳光向上,勤思敏学,除了在每天的平平仄仄中寻找乐趣,我还挥毫泼墨的苦练书法,我在力争展现给大家的是一位崇德尚艺、不辱使命的新时代艺术家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付出了,也得到了。2022年是3年大疫的最后一年,也是我的本命年,这一年我如饥似渴的笔耕不辍并收获着。 我的诗创已有200多首了,我想,如果把它们用毛笔字书写出来,是必会多一种墨韵,墨香能致远。书法作为一种技法,张扬的是它的文化特色,中国书法的传承,更多的应该是技法以外的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隋唐之后,恢复了科举制度,写毛笔规范字成为文人仕进、做官和想通过科举制度晋升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它是一个从实用角度出发的技术性训练,所以古人留下的传统观念是要先学楷书。喜欢赵孟頫的字体,他的字书风秀美,朗俊飘逸……尽管世人对他的口碑不佳,丝毫没有动摇过我对临摹赵孟頫楷书的执着,同时,边习字边了解中国书法史。</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书法界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论断,“字因人贵”、“字因人废”。</p><p class="ql-block"> "字因人贵"其含义正如北宋欧阳修所言:“爱其书者兼取其为人”。古人“字因人贵”的代表人物北宋欧阳修推崇颜真卿“字因人贵”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书合一”,即书品与人品融为一体。颜真卿为人尊严刚劲,忠义气节受到历代书家、文人士大夫等阶层的极力推崇。颜真卿是盛唐时代精神的体现,更是士大夫的励志典范。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宪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到了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组部部长。</p><p class="ql-block"> 关于"字因人废”,北宋沈作喆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远离奸佞人之书,因为“佞人书迹”容易对人造成染污:“佞人书迹,入眼便有睢盱侧媚之态,唯恐其污人,不可近。”</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字因人废”最典型的代表之一秦桧,北宋人,任末任左司谏、御史中丞。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名将岳飞,被世人所唾弃,遗臭万年。秦桧在中国书坛的影响大,沿用至今的宋体是他发明的,按一般的习惯,应该叫秦体,由于他人品太差,杀害忠良,成为千古罪人,人们痛恨他,所以把他创立的字体命名为宋体,他也是历史上“字因人废”最典型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再说赵孟頫 , 对于赵孟頫的书法,古代文人普遍对他的评价不是很高,古人"以人论书。"赵孟頫出生于宋末1254年10月20日,崒于元朝的1322年7月30日。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赵孟頫自五岁起提笔学书,对书法的热爱情有独钟,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书,区别于那些书法家,赵孟頫倡导的却是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在书法上,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精究各体。其书取法钟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李蜀、赵构等。 赵孟頫擅篆、隶、楷、行、草,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人称"赵体",与颜卿真、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关于书法,赵孟頫有其独特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日笔法,二日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尤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宋朝也曾掀起过民族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p><p class="ql-block"> "宋朝科举繁盛,尊儒重教,遍地书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文人儒士群体。他们多读圣贤书,以国事为重、以尽忠为先、以尽孝为念。</p><p class="ql-block"> 当元军南下,宋朝顷覆时,世民流离失所,仓惶逃奔。宋末文人最终迎来三个归属,一:誓死不从。二:投靠元朝。三:入野归山。载入史册的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为代表的"宋末三杰"奋起抗元,壮烈牺牲外,还有70多名南宋进士殉国。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文天祥作的那首《过零丁洋》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爱国诗。辛苦遭蓬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由科举入仕的文天祥在战火硝烟中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如风中柳絮,个人又何畏雨中浮萍?人总有一死,惟愿爱国之心长存。如他所愿,宋末尽忠报国的诗人文天祥的诗作及他的故事流传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宋亡入野归山的文人儒生通过诗词绘画等寄托故国哀思,可谓画史不知亡国恨,犹将铅粉记前朝。 比如首创墨兰的画家赵孟坚(1199——1264)字子固,号彝斋;工诗文,善书法,擅水墨白描,画水仙、梅、兰、竹、石,用以表现其清高坚贞的品格。 赵孟坚是一个传统的儒臣,宋亡后,隐居广陈,寄由画露根兰来抒发他的丧国之痛,常以梅兰水仙等表现清高坚贞的品格。 </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说书画同源,的确,丹青墨韵是抒发文人墨客对时代所赋予的命运及再现人格魅力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的赵孟頫,想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行书书法中所呈现出的那种外柔内刚的特色,寓意着一种清高自负的情怀,那何尝不是书家的内心独白及处世之道? 南宋末年,曾任真州司户参军的赵孟頫在宋亡时选择的是入野归山、隐居不仕。因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经人举荐,后被元世祖赏识被召回入职。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赵孟頫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也因此他成为书法史上争议颇多的人,被鄙薄其为人,因而被贬低其书风,正所谓"薄其人逐薄其书。" </p><p class="ql-block"> 书法历史上至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赵孟頫本身是宋朝皇室后裔,他投降了元朝,并且在元代还坐上了高官,被后世文人骂为不忠君的“二臣”,说赵的字有媚骨,赵的字低俗,不能学,试图废掉他的字……</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我去五台山采风,在返京的列车上,偶遇五台山一位写书法的僧人,在谈及中国书法史时,他刻意提到了赵孟頫,他感叹于赵书的字里行间蕴藏的那种身处凌辱却刚直不阿的傲骨。从赵孟頫的楷书中也可以看到柳宗元、王羲之、李蜀的影子,古人讲究学习书法,取法乎上,赵孟頫临摹过他们……</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书法上,传说赵孟頫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将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临摹了500遍,所以从书法的勤奋程度以及天分上面,赵孟頫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所以他能够“日书三万字”,才名冠绝天下。赵孟頫在楷书上能够比肩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在经历了宋四家的巅峰之后,还能够比肩于唐人,赵孟頫确实有着非凡的才能。</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在继承了传统书法的基础上,消繁就简、变古为今,他的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晰,也便于初学者学习。他的字外似柔润其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形神并茂,正是他所处的时代造就了他的这种艺术个性。这也是初学者需要重视并掌握的书写技巧。人们惯用行楷来定义赵孟頫的楷书,这是因为赵孟頫在书写楷书时略掺入了行书的笔法,使字看上去流美动人,书写赵体时,点划需圆润华滋,但结构部白确要注意方正谨言、横直相安、撇捺伸展、重点安稳。唯其此,才能真正掌握赵孟頫楷书的真正特点。</p><p class="ql-block"> 初临时不懂法,只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反复临帖,好在那本书帖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650年——676年)的绝诗和律诗,我很喜欢,尤为喜欢王勃的那首代表之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p><p class="ql-block">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p><p class="ql-block">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p><p class="ql-block">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p><p class="ql-block">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p><p class="ql-block"> 此诗的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晰高远。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的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p><p class="ql-block"> 喜欢边临帖边背诗,临完一本书,诗词也背下来了,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临帖讲究取法乎上,临帖取的不仅仅是法,更是一种精神,临帖是书法学习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书法和写字互为至高境界。高境界的写字水平就是书法,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而高境界的书法水平就应该是高水平的写字,互为至高境界,如果你认为书法本质就是纯艺术就不对了,文学造诣,思想层级是书法艺术的根,书法只是表象。</p><p class="ql-block"> 我很幸运,赶上了信息时代,打开手机,各种书法教学视频映入眼帘,打开百度随时可以搜到赵孟頫的楷书及古代名家的书体……我每天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查笔法笔划,从小视频里找老师,看他们是怎样运笔,听他们讲解范字之后,反复练习,直至写到自己满意为止。</p><p class="ql-block"> 初学书法,布白对我来说确实是一大难点。古人云,初学习字,先懂布白,布白指的是结构,结构的规律和结体的规律,因为它里面包含着我们中国古典的传统审美理念,主次有别的这种规律。比如说一个字里面,主笔要去伸展,所有的比划都要围绕主笔去收或者是放,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唐代楷书的笔法非常强调笔画的起收和折点。 楷书的法度严谨,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后,比划才会越写越精,结构越写越准。</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诗词是中国人专属的一种表达体系,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诗词与书法巧妙的结合,可以含蓄优雅、富有哲理的表达出各种情感,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及传承。</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强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感召下,作为当代书画艺术大使,在2022年新春之际,我以诗词和书法的形式为一带一路上的十个国家(大使馆)送去了由中央电视台总台设计制作的新年明信片。在明信片上,10国外交官分别留言祝福恭祝春节好。巴基斯坦外交官在明信片留言中写道:中国的艺术是独特的,特别是绘画和书法有着与众不同的哲理表达方式。两国的艺术交流能够加深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友谊,我非常感谢并致以诚挚的祝福,喀麦隆文化参赞在留言中写道:中国有着卓越和有趣的文化,我很欣赏你们的文化,我很高兴能在中国工作看到你们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2023年在法国举办的《中欧书画名家国际艺术交流展》中荣获了本次展览的"最佳创作金奖。"</p><p class="ql-block"> 文化兴国之"文化"二字对国家而言指的是国家的文化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其历史和传统的体现,是其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的载体,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础。没有文化历史的国度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犹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不会长久。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是穿越时空、溯古通今的桥梁,是国与国之间共筑一带一路文化桥梁的精神枢纽。当下,交流、互鉴、密切人文交融的同时要保持各自原有的文化特色和传承,只有每个国家注重自身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才能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保持其独特性和特色、才会使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切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0日 董彩霞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