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5月16日上午离开黄山南大门后,驱车来到黄山市黟县宏村。<br>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约十多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坐北朝南,背靠黄山余脉雷岗山,西面有邕溪河和羊栈河流淌而过。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古朴典雅,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br>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首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宏村的一大特色是它有着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统。宏村的祖先将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内,开凿了一条近1米宽的水圳,九曲十弯,为各家各户提供生活用水,同时也起到调节气温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水圳在村子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构成了宏村独特的风貌。<br> 宏村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平面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蹄,形状惟妙惟肖,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h3> <h3> 我们在宏村入口处停车场寻找车位时,遇上一位来此为自家民宿找客源的女村民,一番讨价还价后决定就住她家。于是她叫丈夫用摩托车将我们的行李驮回家,她自己带着我先生将车停到不收费的奇墅湖停车场,我们从宏村入口处正常进村。<br> 进村后映入眼帘的宽大水面就是南湖。时值正午时分,艳阳高照,游人不多。平静的湖面倒映出屋宇、桥梁和游客的身影,给人既明丽又雅静的感觉。</h3> <h3> 湖边有众多绘画的学生,这是南湖的一大特色。炎炎烈日之下,学生们选择树荫下面聚精会神地作画,并无慵懒之态。</h3> <h3> 我们沿着南湖向村西头边走边看,先生和那位女村民停妥车后,很快赶了上来,于是我们一起跟着她往家里走去。<br> 走往村西头,远远就看见了两棵高大的古树,一棵是银杏,一棵是红杨,树龄都在500年以上。银杏树因周围道路维修而被遮挡起来了,红杨树下则坐着许多疲惫的游客。近20米高的古树毫不吝啬地撑起巨大的伞盖,为游客遮挡烈日。这两棵大树是“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风水树,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h3> <h3> 从古树边第一条小巷进入,再向右拐,就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徽派民居门楼,走进小院,正面是一座三开间两层小楼,右侧是两间平房,窗明几净,整洁舒适。与男主人聊天得知,为适应村里旅游发展,前些年将家里老宅拆了,盖了新楼,现在生活全靠开民宿了。家里还提供餐饮,我们点了几个当地的特色菜,外甥女第一次吃上臭鳜鱼,非常开心。吃完饭已经2点多了,抓紧时间休息一会儿。<br> 至下午4点多钟,休息好了的哥哥姐姐,精神矍铄地开始游览宏村了。此时太阳已逐渐偏西,光线也温柔了许多,我们直接去了宏村的灵魂之地——月沼。<br> 月沼,位于村落中央,状如半月,故称之“月沼”,系牛型古水系的“牛胃”。明永乐年间(1403—1423年),宏村76世祖汪思齐勘察、开挖此池塘,并凿西溪引水入池,供族人防火、饮用和洗涤;其后裔汪升平等人因地制宜,最终确立了池塘的形状并扩大了规模。<br> 月沼碧绿清澈,水平如镜,宁静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边的山景,充满诗情画意,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美景令人陶醉。</h3> <h3> 月沼四周青石铺地,粉墙黛瓦的屋宇整齐有序地分列周边,高低错落有致,倒影跌落水中。处处是景,步步入画,移步换景,美仑美奂。</h3> <h3> 在月沼北畔正中有座“乐叙堂”,为汪氏宗祠,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建于明永乐年间,是宏村唯一的祠堂,也是现存唯一的明代建筑。</h3> <h3> 祠堂结构严谨,细节精湛,给人浑厚庄重典雅的感觉。可惜游人太多,无法拍照。汪氏先祖牌位两侧有副对联写道:“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尊祖敬宗才有好儿女,读书积善方能光门第,我由衷地赞叹,宏村的祖先太睿智了!这不正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嘛。<br> 虽然人多拍不了好照片,但我还是拍下了被称为“巾帼丈夫”胡重娘的画像,这张画像能与宗族男性祖先一同放进祠堂祭拜,实属罕见,也从侧面说明了胡重娘的贡献之大。<br> 她是宏村76世祖汪思齐的夫人,汪思齐在山西粮道任职二十余年,一切家政族政均由夫人打理。她携家族弟兄同心协力,筹集各方资财开展引水进村工程,掘开水圳月沼,建造礼门家祠。汪思齐卸任返乡极为叹服,称重娘为“巾帼丈夫”。</h3> <h3> 离开月沼,沿着水圳兜兜转转,我们又走向了南湖。路边600多年前修建的水圳,依然川流不息,还有村民在其中洗涤物品,体现出这一工程强大的生命力。</h3> <h3> 南湖位于宏村的南面,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宏村经永乐到万历年间,人口繁衍,光靠月沼蓄水已不够用,又在万历丁未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清嘉庆甲戊年秋,浙江钱塘名士吳锡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br> 夕阳西下时的南湖比中午时分更好看。平静的湖面倒映着绿树青山和远峰近宅,宛如天空之镜。倒影浮光,水天一色,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更加幽深、雅静、清新。还有一些身着汉服的年轻人,不停地变换姿势在拍照,构成了一幅幅美好而独特的图画。</h3> <h3> 当晚,我们在村里的商业街上闲逛,整条街上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餐厅饭店桌桌满座,菜肴飘香,各种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花样繁多,不时有商家向游客发送各种试吃品。总之,热闹程度超乎想象。</h3> <h3> 17日上午,在商业街上吃过早餐,我们兜兜转转走到了村东头,路边的民宅都做起了茶馆、饭店和民宿,大红灯笼高高挂,整洁又热闹。</h3> <h3> 从东南角往西折返,又来到南湖边。只见阳光照亮中堤,游人登上画桥,岸边微风拂面,水上树影婆娑,又是一派清新灵动、美仑美奂的景像。勤奋的学子们已经在湖边展开画板,认真作画,他们也是南湖美景的一部分。</h3> <h3> 我们走上中堤,越过画桥,来到位于南湖北畔的“南湖书院”,参观这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书院占地约6000多平方米,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组成。志道堂是讲学的地方;文昌阁供奉孔子牌位,供学生在此瞻仰膜拜;会文阁是读四书五经的场所;启蒙阁是启蒙读书之处;望湖楼是闲时观景休息之地;祗园是内苑。<br> 此书院修建于明末时期,最初为六所私塾,取名“依湖六院”。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六所私塾合并,更名为“以文家塾”,亦称“南湖书院”。<br> 书院门前设有木栅栏,前临一湖碧水,后依连栋楼舍,黛瓦粉墙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环境非常优雅。据介绍,曾任清政府内阁中书、民国时驻英、日公使、民国代总理大臣的汪大燮,当代著名科学家、澳星发射研制专家之一李小鹃等学者,就是在这里启蒙的。<br> 两百多年前,宏村人给予书院如此优雅的环境和良好的设施,让孩子们读书明理入仕,足以证明徽商贾而好儒,名不虚传。</h3> <h3> 置身古书院内,“老顽童”们又当了一回“小书童”。</h3> <h3> 身着汉服的小姑娘们,又来到古书院里拍照片了。</h3> <h3> 出书院向北走,看到一处较新的建筑“乐彼园”、“宽和堂”等。看介绍得知,“乐彼园”最初是宏村汪氏家族的一处园林居住地,“宽和堂”是乐彼园的正堂,“宽和”二字取自汪氏宗族在创业过程中的人生感悟,原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宏村文人汪以文返乡后主持“以文家塾”时就住在这里。太平天国战乱中被毁,解放后成为宏村小学的操场,于2011年恢复重建。宽和堂门口有副对联:“胆欲大心欲细智欲圆行欲方,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体现了宏村先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虽是复建项目,但用料讲究,雕刻精美,典型的徽派民居风格。</h3> <h3> 此时已近中午12点了,我们在书院西侧面临南湖的一户村民家的饭店里用了午餐,餐后回住宿处取行李,民宿主人热心地用摩托车将我们的行李送到停车场,我们又一次走到南湖边,与“画里乡村”作最后的告别。<br> 游览宏村收获不小,“画里乡村”令人心旷神怡。但也留有遗憾,宏村的古民居中,木雕、砖雕和石雕都非常细腻精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有些民居还将水圳引入宅内,形成水院,开辟了鱼池。“承志堂”就是其中一幢大型宏伟精美的民居代表作,有“民间故宫”之誉,我们却没有走到。我多次来过宏村,但哥哥姐姐是第一次来,我没有当好向导,甚感抱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