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7-19日,跟随北大考古同学沈领,再次游走中原大地,看考古遗址,寻华夏祖迹,欣赏最新的发掘成果,收获满满,值得好好总结一下。</p> 5月7日,搭乘高铁抵达郑州,从南京出发的水教授也搭乘同一趟车,在终点站汇合,然后乘地铁到达当日入住的新华中州国际酒店。晚餐在萧记烩面旗舰店,下午先掼蛋。 是日晚餐菜单:凉菜6款:烧鸡、荆芥、黄瓜豆腐丝、蒸菜双拼、五香鱼、素丸子;热菜6款:肉丝带底、萧记熬炒鸡、扒羊肉、尖椒炒肉片、槐花炒鸡蛋、麻辣豆腐;主食:三鲜烩面、米饭、羊肉灌汤包、素包子。属于河南家常菜,很可口,槐花炒鸡蛋特别好吃;扒羊肉、羊肉汤包和羊肉汤烩面也受喜欢羊肉的朋友喜欢。 酒店位于杜岭街,就是出土赫赫有名的两件商早期杜岭方鼎的地方,街心花园门口竖着郑州商代遗址的石碑,花园中间矗立着巨大的方鼎仿制品,周围鲜花盛开,舞曲声声,现在和过去,有点分不清。 酒店欢迎我们入住的字幕循环播放。 8号,出发去渑池。酒店附近就是郑州著名地标二七纪念塔,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建于1971年,白天整点播放《东方红》乐曲。 从郑州到渑池的车程大约3个小时,利用这段时间,原河南省文物局局长80级考古师弟田凯,以从1923年开始的中国现代考古发现为依据,梳理了先夏文明的发展框架,高屋建瓴,受益匪浅。 第一个景点是仰韶酒厂,门口这句话不是吹牛的。没想到仰韶酒这么有文化,更没想到酒厂里有一个很不错的博物馆。 世界酒史馆以7000年前的仰韶文明为起点,以“仰韶有酒”为主题,“陶韵千年”为线索,分设“仰韶有酒、辉映世界;渑池酒会、壮绝古今;古陶酿酒、泽被千年;仰韶玩酒、乐在其中”四大展区,展示仰韶与世界酒史的渊源流变和古今中外酒世界的缤纷多彩。 根据学界已经证实的观点,仰韶先民在6500年前就发明了谷物发酵酒,为世界最早。 仰韶文化时期(7000-5000年前)制陶业发达,谷物种植普及且收获颇丰,继陶食器之后,出现了小口尖底瓶、漏斗、尖底大口瓮等酿酒器具,以黍、粟等谷物为原料造出中国最早的谷物发酵酒。 仰韶酒厂在酿酒原粮、酿酒工艺方面加以创新,酿出了中国白酒第十三种香型白酒——陶融香型白酒。 细长的小口尖底瓶用于酒液的澄清,矮胖的小口尖底瓶用于祭祀,设双耳便于双手把持,仰韶酒最高级别天时系列的太阳、月亮、星星三款,其酒瓶采用小口尖底瓶造形,上桌需要用特殊的架子。 华夏先祖认为酒是天之美禄,为通神之物,只能用来祭祀神明和祖先,小口尖底瓶与酒文化密切相关,与酒有关的文字都有它的影子。 建于1999年的万吨洞藏酒窖分地上、地下六层,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贮藏原酒万余吨。 参观仰韶酒厂的生产、灌装、仓储车间,看到仰韶酒业全力推进酿酒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成果。 离开酒厂,很快就到了著名的仰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渑池县城北6公里的仰韶村。仰韶村遗址是仰韶文化的发现地、命名地,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地,1961年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公园占地约2800亩,计划总投资3.2亿元。主要有仰韶文化博物馆(尚未开放)、发掘纪念点、文化断层面、考古展示区等景观。 游客服务中心门口这个一圈圈的结构,实际上是一个镂空的小口尖底瓶景观小品,瓶口对着博物馆大门,与博物馆上下呼应。 最靠近游客中心的是韶乐广场,根据马家窑类型彩陶盆舞蹈人,用舞蹈者五人做镂空饰品,再现先民载歌载舞盛景。 仰韶遗址至今经过四次发掘。1921年冬中国北洋政府聘请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及袁复礼先生等人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仰韶文化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1951年6月28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调查团夏鼐、安志敏等4名专家学者到渑池县对仰韶村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上图为根据夏鼐、安志敏、王仲殊资料图创作的仰韶村遗址第二次发掘纪念点场景雕塑。 1980年和1981年,为探寻仰韶人的居住和生活状况,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渑池文化馆的配合下,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上图为第三次发掘纪念雕塑,包含发掘手铲和月牙纹彩陶罐,月牙纹彩陶罐是这次发掘的代表性器物,也是该遗址历次发掘所得到的唯一一件完整器物。 2019年,为配合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行了第四次考古勘探工作,发现仰韶早期、中期、晚期以及龙山文化时期文化遗存,前后延续时间长达3000年。上图为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第一区。 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第二区。 考古遗址公园还是考古知识的普及场所,用灯光将说明打在土墙上,考古小白可以直观看懂文化断层的含义。田局师弟现场教学,在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层上面压着龙山文化(距今5000-4000年)层,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就很清楚了。H代表灰坑,指窖藏用于存放食物,废弃后做垃圾坑使用,出土彩陶、夹砂陶等残片。考古现场一般用汉语拼音首字母给不同种类的遗迹编号,再比如Y指窑。 余秋雨先生为仰韶遗址题字。 午餐在老洛阳面馆,说是面馆,但和普通餐厅一样,各种冷热菜齐全。 河南的面食比米饭更受欢迎,黄河鲤鱼看着不错吃起来没那么好。 下午抵达三门峡,参观虢国博物馆。大门口的阳燧放大复制品总是很吸引眼球,这件虎鸟纹阳燧,1956年出土于M1052虢国太子墓,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凹面镜聚焦取火的器物,原件直径只有7.5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br> “虢”字的金文,左上部表人的手部,下方的寸表示兵器,右半部是虎,原意是手持兵器与虎搏斗。虢国是西周王室的近亲,好勇彪悍能征善战。虢也通郭字,此地也是郭姓的发源地,每年举行郭氏宗亲祭祖典礼。 博物馆马路对面就是黄河公园(上图),是离黄河最近的博物馆。馆外的草地(下图)就是虢国墓地,大部分已经回填。这里经过上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大规模发掘,探明墓葬有800多座,已发掘250多座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出土35000多件玉器、青铜器等文物,填补了中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 序厅的大型壁画《虢颂》由河南博物院艺术总监徐雷创作,左侧描绘征战四方,中部是祭祀天地,右侧是农耕采桑狩猎等社会生活。正中描绘了本馆的镇馆之宝“人龙纹玉璋”。 前1046年,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封于荥阳,为东虢,虢叔封于宝鸡,为西虢。前782年前西虢迁三门峡,史称南虢。前767年东虢国被郑灭,其后裔被周平王复封子爵,在山西平陆建立北虢,依附南虢。前658年,晋借道虞国灭了北虢。前655年,晋再用假道之计灭了南虢,晋军回师顺便灭虞,这就是唇亡齿寒的由来。西虢东迁后原地虢民建小虢,前687年被秦灭。这张地图标明了五个虢国的位置。 虢仲是周文王的弟弟,这是其墓中出土的青铜圆壶,壶盖内有铭文:虢仲作旅壶。壶是盛酒器,旅有陈设的意思,指器物在祭祀的时候摆放陈列之用。 这件金光闪闪的兽叔铜盨是1990年从一座虢国女性贵族墓地出土的,可能是墓葬的密封做得特别好,出土时竟没有一点锈蚀,是本馆的镇馆之宝之一。铜盨是兽(单)国(大概现在山东菏泽)贵族兽叔奂父为了女儿孟姞远嫁虢国而作的陪嫁品,器和盖各有相同的铭文记述此事,是研究西周婚嫁制度的珍贵实物。 虢仲墓中出土的铜方彝是盛酒器,盖子模仿建筑中的最高形制重檐庑顶。 虢仲墓出土的虢仲铜盉,外形与今天的酒壶十分相似,器盖上方盘旋着一条龙,器鋬与器盖以虎形连接,壶底部有四个蹲坐的人形,双手背后托起盉身,器身正背两面饰有一对凤鸟纹,寓意吉祥。不知为何线图没有画上虎形连接物。 本馆镇馆之宝之一人龙纹玉璋,出土于虢仲墓内棺盖板上部,应属祭祀用的礼玉,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玉璋由一块完整的和田青玉雕刻而成,长33.3、最宽14.9、厚仅0.7厘米,做工极其精湛,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制玉水平。正背面纹饰相同,上部是屈膝蹲姿的侧面人纹,向后梳起的发丝高高飘逸,人口微张仿佛在低声吟唱。中部向下装饰两条龙纹,一龙在人身下,一龙在人足下,龙身卷曲刚劲有力,仿佛要腾空而起。解说员说这个人就是周天子的形象,驾驭着龙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 虢国墓地有很多纺织品的遗存,除了玉器上残留的丝织品遗迹,虢仲墓出土的一件夹层麻织短裤十分珍贵。其裤腰已残损,裆部相连,裤腿齐平,外层土黄色、内层鲜红色,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麻织连档裤,也是目前年代最为久远的麻织品成衣之一。 晚餐在盛世华章餐厅,菜品很不错,在三门峡喝彩陶坊献礼53度酒,很合适。当日入住三门峡万达美华酒店。 9号,上午参观三门峡市区的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庙底沟遗址经过1956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规划和建设)和2002年(为配合三门峡市政工程)两次大规模发掘,2020年在遗址上建成了一座大型的考古遗址公园。 博物馆旁边有一座明清时代敬奉炎帝神农的“后土神庙”(上图),其下有一自然形成的沟坡,故称庙底沟。在这里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遗迹和文物,与半坡类型风格迥异,房基布局更加合理,器具制作、纹饰更为精美,经过对出土的陶器进行碳化测定,确立其年代为距今6000年-5500年,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同时在同一遗址还发现了距今5900-4800年的属于中原龙山文化早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困扰考古界多年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衔接问题,在庙底沟遗址上得到了初步揭示和佐证。 遗址博物馆门厅上方的花瓣纹饰,是庙底沟文化的图腾和标志性元素。 首先观看博物馆的360°环绕屏幕放映的介绍片。距今7000年前后,人类进入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前后,仰韶文化迎来其高光时刻—庙底沟时代,农业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大型中心聚落出现,手工业繁荣,以彩陶为标识的文化相关扩张到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标志华夏主体族群的确立,庙底沟出现的文明曙光,绵延数万里,璀璨六千年。 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花开中国”为标题,讲述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其中70%的展品是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修复后首次展出的庙底沟时期的文物,是目前国内展示仰韶文化彩陶数量最大、类型最全的史前文化展览。 中国史前文化研究大家严文明教授提出的“重瓣花”格局在这张地图上形象展示,中原文化区为花心,甘青燕辽山东江浙等为第一层花瓣,其他地区为第二层花瓣,多地起源,满天星斗。庙底沟在中原文化主根之脉上第一次形成文化整合,对后世的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三件镇馆之宝。上图:出土于新安荒坡遗址的红陶钵(上图),泥质红陶,直口,尖圆唇,下腹弧收,圜底,器壁均匀,器表光滑,流畅的线条富有美感。中图:1981年出土于渑池仰韶村遗址的月牙纹彩陶罐,呈红褐色,鼓腹平底,器物表面光滑,腹部装饰了一圈月牙纹,表明当时已出现了天文崇拜的现象。这是该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最精美的,也是唯一一件完整器。下图:2002年出土于庙底沟遗址的弧线三角纹彩陶盆,泥质红陶,器壁内外均涂红衣,唇部及沿面外侧绘一周黑彩窄带纹,上腹部绘黑彩弧线、三角和圆点纹,是该遗址第二次发掘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完整器。 庙底沟文化的彩陶强调色彩和纹饰的对比,图案以点、线、面为基本元素,通过连续、反复、对称、共用等构图方式,组合成多样的母题纹样,体现出先民成熟的绘画技巧和非凡的审美情趣。最有特点的花瓣纹和旋纹,传播范围达数千公里,可以称得上“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专家推测,使用花瓣纹陶器的族群被称为华族,花瓣纹彩陶与“华夏”的得名有某种关联。上左为叶片纹(花瓣纹的一种)、上右为双瓣式花瓣纹、下左为四瓣式花瓣纹、下右为多瓣式花瓣纹。 庙底沟彩陶的颜色以黑色为主,其次是红色和白色,纹饰流畅的线条和出露的笔锋,说明绘彩用的是类似毛笔的工具。庙底沟彩陶的纹样除了典型的花瓣纹、旋纹外,还有象生类纹样(如鱼、鸟、鹿、龟纹)、人面纹、火纹。上图为旋纹、中图为鸟纹、下图为人面纹(眼目纹)。 火焰纹(上图)被认为是鸟纹的变体。庙底沟彩陶上的几何纹样有直线型和圆弧形两类,是庙底沟彩陶的主流纹样,有学者认为几何纹是动物纹的简化之象,下图为直线型几何纹中的网格纹。 庙底沟遗址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石盘状器,整整一个展柜成阵列形式展出,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对于它们的用途有各种猜测,狩猎的砍砸器、制造工具的刮削器、太阳神崇拜的礼器、制作石壁或者石环的胚体、甚至儿童玩具,至今没有定论。 遗址公园面积非常广阔,做了很多考古知识的普及工作,例如对着天鹅湖的这一面,用大型雕塑将仰韶文化彩陶的主要纹样艺术地集合在一起,同时清晰标明每一种纹样的出处,有艺术性,也有知识性。可惜标牌质量太差,只过了几年,字迹已经开始模糊了。 大型彩陶纹样雕塑前方,是为仰韶文化考古作出卓越贡献的三位大家的雕像:左起安志敏、夏鼐、袁复礼。 午餐在三门峡市内。 循众要求,沈领增加了黄河公园的行程,自愿参加。公园正门矗立着“黄河明珠”雕塑,引项翱翔天鹅的抽象造型上刻浪花浮雕,浮雕顶部是一个逆流而上、执浆激浪的艄公形象。 徒步下大坡到黄河边,发现此地黄河水因三门峡水库的原因十分清澈,大呼“黄水清”!据介绍,这里春冬季河面宽阔,碧波荡漾,到了夏季黄河水就会带着黄色的泥沙奔腾而下。 接着按照计划游览陕州地坑院。4000多年前,陕塬(塬是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顶部平坦四周陡峭的高台地貌)先民独创了这种因地制宜的居屋形式。 在黄土塬上平地掘坑,四壁凿洞,依穴而居,形成“见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的奇观,是人类穴居的活化石。 大门口后的照壁上用浮雕表现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高同学从此一直寻找分陕石的所在,不知道后来找到没有。 一个院子两种角度。 这院子的树应该是种错地方了,给自己造了个困局。 晚餐在景区外的火炎院餐厅,名字听上去够火的,餐厅是半窑洞建筑,却很阴冷,所谓的八大碗实在是不怎么样,餐厅老板亲自到场介绍也丝毫不能加分。当晚继续入住三门峡万达美华酒店。 10号,上午第一个景点是灵宝市的函谷关,4年前来过,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该景点分太初圣宫为核心的老子文化和函谷关为核心的军事文化两部分。 紫铜锻造贴金的老子雕像是以六十位河南八十老人的形象为蓝本塑造的。灵宝三宝苹果、黄金和大枣,塑像贴的金箔体现了本地的特产。 奔向道德经。 传老子著作《道德经》的太初圣宫。 1992年重建的函谷关关楼,楼前的广场每天演出秦王嬴政请老将王翦统兵攻楚的情景剧《秦王点将》。 旁边的马场上演的《楚汉争关》马术表演,讲的是刘邦先入关中,项羽的大将英布攻函谷关,双方发生激战的事情。大太阳下看这种表演很辛苦,很多同学躲在阴凉地儿。 中午在景区附近的秦涵私房菜餐厅午餐。 下午行车向东南,抵达河南西南的南阳市西峡县,沿途见到很多香菇种植园。入住锦羽假日酒店,晚餐在酒店餐厅,以素为主,饼囊和酸辣鲈鱼很受欢迎。 晚饭后,到附近的张仲景小镇散步。张医圣是不是在这里有故居不太清楚,但是小镇造得有声有色,夜幕降临灯光璀璨。 经方塔前地上铺的花砖有点意思,分别说明24节气对应的药用植物,当日立夏刚过,对应的植物是赤箭即天麻,味平性温,祛湿强骨。 广场上好像在举行花灯会,美丽的女神是现在流行的精卫造型。 11号,酒店的早餐丰富,最好吃的是香菇形红糖包;因靠近湖北,有热干面供应。不知为何搞清洁的阿姨问我们是不是来看病的,也许和张仲景故居有点关系;见到很多人穿北大T恤又说你们是国家栋梁。出发前在酒店门口与欢迎我们的电子屏幕合影。<br> 上午参观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之一的西峡恐龙遗迹园,这是此行唯一一个与科学而不是文化有关的行程,看的是地球生物史上的重大发现。 西峡恐龙遗址形成于距今7000-9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时间尺度一下子放大到以千万年计!),以大量的恐龙蛋化石闻名中外,其中西峡巨型长形蛋(上图)和戈壁棱柱形蛋(下图)世所罕见。恐龙产蛋有的很规律,一圈一圈的很整齐;有的很随意,胡乱一堆一堆的,也许和恐龙个体的性格不同有关? 以恐龙蛋形状建造的恐龙蛋遗址馆是该景点的核心区域,在原地原貌建立保护建筑,就地展览和研究,有效保护恐龙蛋化石。 西峡盆地至少存在17个恐龙蛋层,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保存好,堪称世界之最。馆址所在的三里庙遗迹现场出露的恐龙蛋位于最高的产蛋层位,有恐龙蛋化石1000多枚,走入地下隧道,随处可见。<div>在附近餐厅吃午餐,用熏鱼方式烧的黄河鲤鱼很好吃;烙饼和酸辣汤味道不错,放点没味道的面条到汤里正好;这地方出香菇,每个菜都放了点。<br></div> 下午到内乡县,参观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县府衙门。其原因是内乡贫穷,1984年之前县委县政府各主要部门都在此办公,后来迁出之后修复成为博物馆。 这是李同学无人机拍的俯瞰图,完整显示县衙的布局。 大门外的宣化坊是宣讲诏喻、发布行政命令的地方。 现存的建筑群建于清光绪年间,严格按照清代官衙规制而建,体现衙署坐北面南、左文右武、前衙后邸、监狱居南的传统礼制。一进大门,还没进入衙门区域,左边是接待上级的招待所(寅宾馆)右边是招待上级的餐厅(膳馆)。 仪门(上图)仅供新官上任使用,平时出入走东边的小门。大堂(下图)是公开审理刑事案件的地方。 民事案件一般在二堂审理,便于调解结案,调处息讼。二堂对面的匾额上书写天理国法人情,是为办案准则。 三堂是知县的私密空间,会客更衣之用。 遇到一个摄影班子正在为县衙拍宣传片。 参观之后观赏大院中演出的县衙审理赡养老人案件的情景剧,以及在县衙小院戏台上演出的内乡宛梆,后者虽然只有短短的几段,却也非常惊艳。内乡所在的南阳古城“宛”,明末清初东路秦腔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宛梆发音高亢宛如鸟啼,风格独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四点半入住内乡中州国际酒店,六点集体外出晚餐。 晚餐在“回家吃饭”餐厅。 酒店位于湍河岸边,晚餐后在河边散步,晚霞很美。 12号,吃完酒店丰富的早餐,在湍河边再次欣赏美景。 当日行驶方向转东,前往南阳市。沈领拿出在仰韶遗址随手捡的陶器碎片,还让嬿姐在群里发一张骷髅头骨照片,在车上为考古小白恶补基础知识。左图为夹砂陶,在陶泥中掺入砂石可以使陶器更牢固,防止加热时爆裂,用作煮食器;右图是泥质陶,用经过筛洗澄清的陶泥制成,质地细腻,用于食器和水器。右图陶片上的纹路是用慢轮加工的痕迹,称为旋纹,说明仰韶文化的陶器加工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那么它是哪一种器物的残片?沈老师说能答出来就可以考古专业本科毕业了,有人居然蒙对了:小口尖底瓶!但硕士题就答不出来了:是仰韶早期还是晚期?老师说,早期瓶口收敛,晚期敞开,所以是早期的。而骷髅头骨是用来说明几千年前的开颅手术的,为参观殷墟作知识准备。 上午参观淅川县移民民俗博物馆。国家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分东、中、西三条线,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淅川境内的丹江口水库,受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从1959年开始,淅川先后有36.7万人抛家舍业,远迁他乡,写下悲壮的移民变迁史。 中午在渠首小院午餐。 下午在观景台远眺中线渠首。南水北调中线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是世界规模最大、距离最长、技术最先进、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大、移民最多的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横跨河南河北湖北两省,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湖。水库的水源来自汉江、丹江和淅水,楚国始都丹阳就在丹淅交汇之地,现在已经全部被淹在丹江口水库湖底。 从淅川到南阳市区开车两小时,正好当作午休。南阳汉画馆建于1935年,1999年建了新馆,收藏汉画像石2500多石,是国内建馆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汉画像石专题博物馆。大门是汉阙造型,一下子把观众带到2000年前。 院子里巨大的石板复制了鲁迅收藏过其拓片的苍龙星座画像石,右图为馆内收藏的原石。 大厅上方的壁画复制了馆藏的一些珍品,例如中央的伏羲女娲,周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 汉画早期主要是指汉画像石,所以南阳的第一座汉画像石专题博物馆被命名为“汉画馆”,后来扩展到囊括汉代所有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陶塑、画像砖、瓦当、摇钱树等。原位于东汉汝南太守宗资墓前的两座石雕像僻邪神兽(上)和天禄神兽(下),有驱除邪恶不祥、保佑富贵安康之意,陈列在大厅。 画像石大多数为浅浮雕作品,具有雕刻与绘画结合的独特性,主要用于丧葬和宗教建筑的装饰。上图《舞乐百戏、车骑征战》左刻舞乐百戏表演场景,包括击鼓、摇鼗鼓吹排箫、击铙、甩袖而舞;右刻车骑征战,主帅乘三马驾驭的驂车,前有三人骑马开道,后有三个护卫骑马弯弓射杀后面追来的骑兵。鲁迅先生收藏过此石的拓片。 汉画石重现了当时社会生活艺术科学以及风俗,被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西汉时期南阳郡的治城宛城是五大商业都会之一,东汉时南阳是开国皇帝刘秀的故里也是人口最多的第一大郡,上图《耕耘图》描绘了生产劳动场景,是馆内唯一这一题材的石刻。 《鼓乐宴飨》用平视和俯视两种视角描绘宴乐场景,比较少见。上格是墓主人欣赏鼓乐,下格是为了墓主人准备的肉串、大鱼、鸡鸭等食物和饮品,有意思的是用下挖凹陷的立体手法表现装酒的耳杯。 《投壶》描绘汉代流行的饮酒游戏,画中央置一壶,宾主二人各抱数矢轮流投壶,不中者罚酒一杯。画左有醉汉被侍者搀扶坐于地上。 天象与神话是南阳汉画的重要主题,既有南北斗、彗星、苍龙星座等古人对天象观测的记录,又有四神、阳乌、月中蟾兔、风伯雨师等对自然现象的神话解释,还有牛郎织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左起:女娲、伏羲、月神捧月、日神举日。 左图《嫦娥奔月》是国家一级文物,左上刻一轮满月,月内有蟾蜍,一人身蛇尾面向月轮作飞升状,画面繁星点点,云气缭绕,生动描述嫦娥奔月的情景。1999年汉画石邮票就是以此为画面,其拓片还搭乘神舟九号遨游太空。右图《雷公车》,三只翼虎牵引一车,以云气为轮,车中树鼓,车乘二人,前为驭者,后为雷公,均为肩生双翼的羽人形象。 南阳汉画中的“角抵”在全国汉画艺术中独树一帜,有人兽斗、兽兽斗、人人斗三种,形象生动夸张,人物勇猛矫健,动物野性十足,展示崇武尚力的时代精神。左图《象人斗独角兽》,一人戴象人面具,徒手力斗长角犀利肩生羽毛的独角兽,再现汉代斗兽之风。右图《斗牛博狮》,一力士徒手博牛,右侧一狮被力士斗败落荒而逃,鲁迅收藏此石拓片。 这件《许阿瞿观舞赏乐》是本馆的镇馆之宝,上格左上方坐在榻上观看儿童游戏的小童叫许阿瞿,他的名字刻在红框内;下格中是舞乐百戏。左边的隶书铭文136字,叙述许阿瞿小朋友五岁于东汉灵帝建宁三年(173)夭折,家人为其短暂的一生深感悲伤。因为大多数画像石都在后世被挪作其他建筑材料,有详细出处来历的就弥足珍贵。这块画像石是1973年在一个小型的三国墓地发现的,可见当时已经被二次利用了。 <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对汉画情有独钟,生前曾先后搜集南阳画像石拓片200多张,说“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也。”</p> 晚餐在南阳市内的花城酒店,尝了丹江口的鱼,很不错。 入住富康中州国际酒店。酒店没有续办外籍客人入住的资格,但又没有事先告知,部分同学夜里搬到附近酒店,其他同学次日也都搬去那里。 13号,去黄山遗址途中,见到树状月季苗圃。树状月季是由一个直立树干通过扦插、养根、育干、嫁接、修剪、整形等园艺手段种植出的新型月季,在河南地区很盛行。 当日是此行的高光行程之一,参观位于白河之西,中国四大名玉独山玉产地独山之北的黄山遗址。麦子已经熟,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前方低低的山坡上的绿树后面,就是我们要去的黄山遗址工地。 <p class="ql-block">此黄山可不是安徽那个大名鼎鼎的旅游胜地黄山,这里的黄山海拔不到200米,面积约30万平方米。这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的中心性聚落遗址,发现了沿用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三个时期的码头和人工河局部等遗迹,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组织状态,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将来要在此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因此在考古界是大大地有名。当年的考古队长如今的研究员85级师弟马俊才和沈领的徒孙马小帅给大家介绍黄山遗址考古的最新发掘成果。</p> 南阳盆地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序列,最早可以追溯到裴李岗文化,黄山遗址的发现延续了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填补了原始玉石器工业体系的考古发现空白,更可能是发现了一个区域性的古王国。现场的照片不允许公开,好在2023年9月郑州博物馆举办过“玉出中原”特展,而导游小卢又是郑博的志愿者讲解员,就借他拍的特展照片来说明一下。右上图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罐,有我们已经很熟悉的花瓣纹;右下图是M77号墓葬发现的玉钺,应该是很漂亮的绿色,现场灯光关系照片呈现不出来。不久以后M216墓葬又出土了4把精美的玉钺,这些高等级墓葬的迹象给马队长和他的团队更多的想象空间,是不是发现了一个王国? 中午在小灶居午餐。 下午参观纪念张仲景的医圣祠。新建的包括张仲景博物馆、仲景书院、中医药体验馆、中药标本馆等的医圣文化园区当日上午才正式开放。 张仲景(约150-219年)是东汉末年南阳人,建安三神医之一,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新建的医圣文化园占地广阔,内容丰富,但是本团同学只对真古迹感兴趣,这些都直接跳过了。 医圣祠创建于何时无确考,明清时复建并多次修葺,至清末发展盛极一时,1981年修复。坟塚四周雕有羊头,被百姓摸得光亮无比,据说可以祛病消灾。 大门口的照壁上是一块巨大的照壁,用一块完整石料制成,长宽各为3.5米,为当代碑林所罕见,正面刻写的是已故中医黄竹斋(1886-1960)先生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黄医生自学成才,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在针灸和中医文献整理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曾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南阳是诸葛亮躬耕之处,南阳卧龙岗的武侯祠远远没有成都的名气大。 南阳武侯祠(左上)始建于魏晋,如今的建筑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诸葛草庐(左下)匾额为郭沫若手书。诸葛亮躬耕处碑(右图)是1901年南阳知府所立。 当日最后一个景点是南阳府衙,始建于元代,经元明清修建扩建至今,是国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府级官署衙门,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大堂是清朝的建筑,外廊则是2002年重修的。 重建于清初顺治四年(1647)的二堂是知府预审案件,以及审案时退思和小憩之所,称“思补堂”,有深思熟虑之意。上方的木匾额隐约有“意”和“保”字,有专家推测在民国时期曾写有一心一意保卫党国的字样,中间是青天白日图案。 此地是廉政教育基地,内宅门的檐梁上悬挂着的一条木鱼,来源于成语典故“羊续悬鱼”,对官员起警示作用。 最吸引的是入口处小院子里的王莽造币厂遗址考古成果展。 2017年秋天一场暴雨造成府衙东区地面塌陷,市考古所2018年进行了抢救性考古调查,结果发现这里是2000年前新莽官府的铸钱作坊。 主要出土文物有1.“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陶母范数百枚块(中左),王莽忌讳刘字所含的金、卯、刀,故废除旧币,将钱币称“泉”;2. 部分母范带有“始建国元年(9)三月”、“后钟官”铭文(上左、右),钟官主观铸造御用钟鼎彝器,汉代成为铸钱机构,钟官分为前、后,始于王莽朝;3. 有的铜钱未经打磨,边缘粗糙(中右),可能是残次品或者试验品,未进入市场流通。一众考古专家在出土文物拓片下方签名(下图),大概是认可这次考古的重要性,其中也有马师弟的名字。 <p class="ql-block">南阳府衙前有一片步行街,商铺林立,入夜后排挡营业,热闹非常。晚餐就在府衙隔壁的鱼庄吃火锅。远离领队的一桌搞了点自由主义,每人出了不到10元,加了两份该店的招牌菜斑鱼片,果然惊艳。斑鱼就是黑鱼,肉质比较紧实,涮着很好吃。这家餐厅服务很到位,服务员不嫌我们到得早,倒水上水果很热情。</p> <p class="ql-block">配乐是一位不知名的女歌手唱的《南阳》,采用了很流行的赵雷的《成都》的曲调重新填词,变成了宛城的宣传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