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9月初,我随陕西职工作家协会赴延安南泥湾采风回来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后来发表在《陕西工人报》上。有一天我刚进岳母家,她就兴奋地递给我一张报纸说:“9月27日,报纸上有你一篇文章,写得很好,我特意给你留着。”岳母家的《陕西工人报》是工厂免费给她订阅的,多年来,读报已经成为她每日的习惯。 随后,岳母很有兴致地问起我南泥湾采风的事情,我便把在南泥湾的所见所闻一股脑说给了她。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岳母听得很入迷,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南泥湾还建了个劳模工匠学院,劳模的家,太好了。”她的声音透露出一种期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您也想去看看?”我试探着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岳母坚定地点点头说:“我到西安已经67年了,南泥湾我都没去过。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去看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我担心岳母的身体,毕竟她心脏搭过几个支架,腿脚又不方便,但看到她如此坚定,还是应了下来:“那好吧,明年开春后,我陪您去一趟。”岳母听后,脸上绽放出欣慰的笑容。就这样,一个多年的梦想在老人心里开始燃烧起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岳母叫李玉芝。今年92岁高龄。19岁参加工作,在山西长治兵器工业304厂工作期间被评为省部级劳动模范。1956年,她两次荣幸的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那段经历至今仍让她感到自豪。1957年底,她随岳父调从山西304厂调到现在的西北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直至退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五一节过后,岳母又问起此事。于是,拨通了延安南泥湾工匠学院严书记的电话,把岳母的心愿告诉了他。严书记热情地表示欢迎,并安排了劳模学院乔主任与我具体对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人员、车辆、行程确定下来后,芒种当天,我一行六人踏上了南泥湾的路程,同行的有:岳母、我妻子、大舅哥以及妻子的两个闺蜜。车辆在西延高速上疾驰,越过铜川界后,道路两侧翠山峰绿,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车窗外,一排排茂密的树木在明暗交错中一闪而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抵达南泥湾景区,首先映入眼帘是一座巨大的稻香门雕塑。它横跨马路两侧,高度足有几十米,拱形上的稻穗栩栩如生,每一粒稻谷都仿佛蕴藏着生命的力量,昭示着五谷丰登的景象,令人惊叹不已。举目眺望,远处的青山如黛,田野如画。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群与稻田相映成趣。岳母不禁感叹:“这南泥湾,真如歌里唱的一样,赛江南,真美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b style="font-size:20px;">南泥湾是劳模工匠精神的发源地。岳母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南泥湾,走进了劳模工匠学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刚进学院大门,乔主任就带着几位老师迎上来,热情地与我们一一握手致意,我们立刻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一位身着白裙,长发飘逸,形象端庄秀丽的女老师,急忙迎过来,她一边搀着岳母,一边亲切地说:“奶奶,我是小尚,欢迎您到劳模学院,您是来我们学院年龄最大的劳模,这几天由我全程陪同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回到公寓楼稍作休息后,我们来到展厅前广场,乔主任和尚老师已经提前在那里等候。岳母在学院的校名前亲切地与两位老师合影留念。 随后,在两位老师的陪同下,我们推开了展厅的大门。走进展厅,眼前一行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赓续红色血脉</b> ,<b style="font-size:20px;">传承劳模精神 。”这几个字一下子点燃起了我们的激情。岳母站在那里仰视了许久。接下来,乔主任和尚老师详细地讲解了学院的发展和南泥湾的奋斗史,岳母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称赞。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在展厅,我们看到了南泥湾时期的诸多劳模形象,学习了新中国时期,孔繁森、袁隆平、南仁东、郝树才、申长林等一批劳模的事迹。这些劳模们,站着是一面旗帜,倒下就是一座丰碑,他们的精神会永远传承且发扬光大。这座建在劳动模范发祥地的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就是劳模工匠的家,更是劳模工匠精神的制高点。</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在毛主席为中共中央西北局表彰的22位生产英雄题词的地方,岳母停住了脚步,她深情地凝视着那些题词,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奋斗和激情的年代。她指着展板上马文瑞的照片说道:这是我们的马书记,担任过陕西省委书记,他女儿和我同一个工厂,我们非常熟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展厅,岳母紧握着尚老师的手,满怀感激地说:“到南泥湾参观学习,是我多年的梦想,太感谢你们了。”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激动和满足,仿佛所有的等待和期盼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完劳模学院,我们一行又来到了党徽广场。广场上有一座巨大的红色立体党徽雕塑。据介绍:党徽高13.8米,其中13代表党中央在延安经历的13个春秋,8代表8年抗战;宽19米长21米,代表建党于1921年。党徽的侧面,用德文书写着《共产党宣言》的原文内容。党徽正前方立着一块入党誓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岳母走到入党宣誓牌前,把拐杖交给女儿,也不让人搀扶,她站得笔直,举起右手,拳头紧握。这位69年党龄的劳模,在党徽前又一次庄严地宣誓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上午,我们又参观了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和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尚老师全程解说,她时刻不离老人左右,还帮助推着轮椅,比我们儿女还精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炮兵学校兵工厂旧址时,岳母仿佛回到了她曾经熟悉的工厂一样,她摸着那台旧车床,看着眼前简陋的加工设备,感慨地说:“我是一名老军工,熟悉这些设备。当年八路军太不容易了,一边生产,一边开荒种地,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来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我们仿佛穿越到那难忘的岁月。伫立在南泥湾359旅的板块前,一张张开荒照片,一幅幅珍贵的史料图,还有一组组可喜的数据,向我们展示了359旅在旅长王震率领下,开始了“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的战斗屯垦生活,3年内,开荒种地超过10万亩,不但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还上交边区政府了上万石公粮。硬是把一片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其间,涌现出了如吴满有、赵占魁、刘玉厚、郝树才等一大批劳动英雄和模范人物,进而形成了如今的劳模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 置身于红色的天地,我们被浓郁的红色氛围包围着。在一副《南泥湾》歌谱前,岳母站起身,和我们一起唱响了《南泥湾》这首歌,嘹亮的歌声响彻整个展厅。歌毕,女儿掏出湿巾给母亲擦拭眼角的热泪。我举起手机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学院之际,岳母被赠予了一枚延安南泥湾工匠学院的校徽,这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对她辛勤付出的肯定。冯老师亲手为她佩戴,那一刻,她站在那里,仿佛站在荣誉之巅,紧紧握住冯老师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尽管只有短暂的两三天,却感悟颇多,收获满满。不论是在学员公寓,还是学院餐厅,或者在院内散步,随便碰到一个工作人员,不是热情地打着招呼,就是微笑着点头致意,让我们有种比回家还要温馨的感觉。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是劳模工匠的精神家园,这里是劳模精神制高点,不论是在这里工作的人,还是不断走进这里的人,一定会将诞生在这里的南泥湾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再铸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想岳母这次红色之旅,不是为了旅游,她是为那些激励她成长的劳模们而来,是为接受红色洗礼而来。告别南泥湾时,她说,她要去延安革命纪念馆、去枣园革命圣地参观学习,还要亲自登上宝塔山。</b></p><p class="ql-block"><b> 写于2024年6月1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