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报

渤海渔翁(婉拒献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光阴的故事之三十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天娘问我辽篮总决赛最后一场的时间,我才猛然觉得茶几上少了点什么。陪着娘看了一个赛季的男篮,目睹着辽篮从常规赛到季后赛,从八强到四强,从半决赛到决赛,最后捧起总冠军,整个过程一场没落。所有比赛时间都是手机上一荡,再无其它。但就在不远的过去,这样的事情却一直依赖一份报纸,它叫广电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说的广电报的全称叫锦州广播电视报,是个周报,不仅预报了一周的电视节目,还发了一大堆其它内容,很受百姓欢喜。其实每个城市应该都有自己的广电报,也算是时代的产物吧。我家从85年搬到锦州就一直没少过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家里的老三样是解放军报、前进报还有广电报,只不过前两份是公家订的,广电报是自费订的。父亲那代人当时哪听说过什么书报费,都是公家给什么就看什么。原来还有份参考消息,也是给了多少年,离休后就一鼓脑儿给取消了。也是,都不工作了看什么参考消息?当好你的“酒菜花”干部就行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广电报当年可是家家必备。不像有的报纸靠红头文件拼发行量,而广电报躺在床上就卖了。彼时电视称为百姓第一娱乐并不为过,就为春晚那一张节目单这广电报也能卖出一年的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说来我与广电报还有点渊源。年轻时也学着人家文人墨客的划拉几笔,虽然笔秃墨淡,但语句还算通顺。不过投稿时比较犯难,外地的基本上不投,觉得写点东西如果身边的人看不到,就犹如楚霸王的“着锦衣而夜行”之感。而本地的稿费又参差不齐,更有甚者有的报听说还得请人家吃饭才能发稿。像俺这样的本来就是指着一星半点稿费补贴家用,别说请吃饭,少给稿费都断断不可。陆续试了几家,最后发现还是广电报财大气粗,给的多。呵呵,以后就是它了,再没换过。这里应该检讨一下,那时投稿的信封都是用的单位的,邮票是自己的,不是不想用,只是当时邮寄都是办公室负责。现在想想,虽然信封不值几分钱,但常言说的好,“针鼻大的窟窿能透过斗大的风啊”,还是占了公家的便宜,自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有一年广电报搞了个有奖征文活动,好像是关于汽车的。当时我买了辆车叫开迪,别误解,是开迪但不拉客,不是那个美系的卡迪拉克,一辆面包造型的原汁原味德国工具车。我兴趣勃勃的罗列出开迪的所有优点,投了稿。没多久,接了电话,“哪天来领奖品吧,对了,把你那开迪开来,大家都想看看”。一等奖品是一套TCL的音响,一大堆箱子,看着还精致,应该是广告商赞助的。后来让我拉沈阳送一大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娘所在的干休所负责免费订广电报,但再后来又不给订了,个中缘由就不知道了,莫非停刋了?所以茶几上就少了点东西。也不奇怪。一是从趋势上看,电视受众人数日趋减少,一票的年轻人家里已难寻电视机的踪迹了,更不用提广电报了;二是万能的手机无所不能,任何信息唾手可得,何况电视预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时代的发展让人眼花缭乱,万物逆旅一词不虚。与过去的生活相比,无疑已是云泥之别。想来不久后的博物馆得开辟新展厅了,因为不久前的物件已变成了希罕物,就像这少见的广电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呢?难道也只能是百代过客不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