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一直以来我的认知都以为世界上有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2023年1月进入南极圈登上南极大陆后,大洋洲就成了我最后未驻足的大洲。计划的2024年1月新西兰澳大利亚游轮游,就是为了实现“打卡”七大洲的愿望。到了新西兰以后,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第八大洲”,西兰蒂亚。而新西兰就是西兰蒂亚大陆露出海平面的部分,新西兰的国土只占西兰蒂亚大陆的6%。新西兰地理上属大洋洲,地质上八千万年以前,就从澳大利亚大陆分离出去了, 科学家们认为西兰蒂亚大陆达到了所有作为洲的条件。无论如何,我都成功打卡过所有大陆了😊。</h1><h1><br></h1><h1>新西兰的南岛与北岛仅隔了一个库克海峡, 差别还是不小。北岛是亚热带气候, 南岛则属温带气候。 南岛拥有美丽的峡湾、海滩和绝美的远足步道,吸引无数徒步侠前来打卡。南岛需要自驾才能有更好的体验。我们游轮停留的港口、时间都受限,徒步就免谈了,所到之处也是蜻蜓点水,在此分享一些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吧!</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登上南岛,感觉气温比较干冷。在北岛的绿油油山丘换成了枯黄光秃的山头,一月正是夏天,有点在南加州荒漠的感觉。</span></p> <h1>南岛的第一站是利特尔顿港(Port Lyttelton ),它是南岛最大城市基督城(Christchurch)的一个郊区,距市中心约12 公里。利特尔顿是当年英国移民通往坎特伯雷 (Canterbury)平原定居的入口港。它现在还是全新西兰农牧业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口岸。</h1><h1><br></h1><h1>我第一次听说基督城是十三年前,2011年2月22日,电视新闻报道那里发生了强烈地震。虽震级不算很高,但破坏性不小,财产损失非常严重,被当时的新西兰总理称为“新西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地震时地壳同时出现横向和纵向移动,使得百分之八十的供水和污水管道破裂,房屋高楼倒塌。频繁的余震引发了大面积的土壤出现液化,使一些街道房屋下沉。十几年后市中心仍然能看到不少当年留下的危楼。</h1><h1><br></h1><h1>那次地震几乎让利特尔顿一半以上的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其中包括历史悠久的阿尔比恩酒店,震后不得不将其拆除。阿尔比恩广场(Albion Square)就是在酒店原来的位置上修建的,于2014年开放,作为当地居民的社交娱乐活动场所。等待基督城游览巴士的空闲时间,顺便在附近转转。</h1> <h1>利特尔顿码头上堆满了将运往中国的木材,<span style="color:inherit;">每年新西兰要向中国出口大量木材,占新西兰木材出口总量的百分之八十。</span></h1><h1><br></h1><h1>据导游介绍,新西兰出口的木材是一种叫放射松的软质松木,十九世纪中期(1870年)从美国加州引入。 估计当时没有对外来物种实行控制的意识。后来因为它生长周期短,25-30年即可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木材, 新西兰的林场开始大面积种植。现在新西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种植林都是放射松林。新西兰现在对所有外来物种采取非常严格的控制,我在<a href="https://www.meipian.cn/54by456c"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i> </i>新西兰北岛点滴</a> 已有提及,入关时一定要谨慎,仔细检查携带物品,违反规定会被处以高额罚款。目前大面积种植放射松已对新西兰本地的植物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从而也间接影响到新西兰极力想保护的本地鸟类的生存空间。可是对大多数个体种植民来说,而立之年种上一些放射松,就相当于给自己存的退休金一样。而出口到中国更可以获取到比本国零售价还高的丰厚利润!放射松的种植现在仍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h1> <h1>我们的巴士在翻越海港山(Port Hills),来到塔卡西古堡(Sign of Takahe), 它建于1918年,是基督城的一个著名的文化遗产。在2011年地震中被破坏,于2017年修复重新开放。</h1><div><br></div><h1>我们到达时间段还没有开门,无法进去参观,在外围转转也足以感受到它的昔日的风采。古堡外的观光平台可以对基督城一览无余。</h1> <h1>基督城是南岛最大的城市,曾经也是仅次于奥克兰的第二大城市。自2011年地震之后,人口大量流失,至今还没有达到震前水平。</h1><p class="ql-block"><br></p><h1>基督城的中心图书馆也在那场地震中消失,下面的是于2018年新建的。</h1> <h1>内部环境非常舒适,方便,由新西兰和丹麦图书馆设计专家共同设计的。碰巧其中不少设计元素、理念与2018年建成开放的卡尔加里市的中心图书馆相似,我感到非常熟悉亲切。</h1> <h1>图书馆顶层的四面都有阳台,教堂广场(Cathedral Square)四周的景色可以尽收眼底。</h1> <h1>还在修复中的大教堂</h1> <h1><br></h1> <h1>一条非常具有特色的购物街,街上仍然行驶着有轨电车。</h1> <h1>造型独特的会议中心也是震后重建的</h1> <h1>伊沙克皇家剧院(Issac Theater Royal),它是目前新西兰仅存的仍在使用的爱德华时代风格的剧院,也是基督城的历史文物建筑 。地震之后关闭了四年,修复后的剧院具备了抗震性能。</h1> <h1>基督城的邮政总部,曾为政府大楼,也是新西兰的历史文物建筑之一。地震以后一直关闭,直到2023年。</h1> <h1>当我看到市中心街上摆放了不少大大小小各种造型装饰的大象雕塑时,我有点困惑。大象并非新西兰的动物,为什么会作为他们的吉祥物展示在公共场合。原来这些大象是根据幼儿启蒙教育“寓言大师”大卫•麦基的《大象艾玛》为蓝本由当地的艺术家们创作的。基督城的脑损伤信托发起这次活动,旨在提高人们对脑损伤的认识。展出从2023年11月到今年2月,我们正好赶上。活动结束以后,这些大象就在3月份公益拍卖会上卖掉,筹得资金32万。</h1> <h1>这只大象“Sneaky Kiwi”拍出了最高价格3万。</h1> <h1><br></h1> <h1>在图书馆里</h1> <h1>在基督城街上还注意到街上的大型壁画,因为我喜欢野生动物,所以随手拍了几张。后来发现热门旅游网站,寂寞星球,在介绍基督城的书中写到,基督城是世界上的当代街头壁画的首都,与纽约,巴塞罗那,柏林,伦敦等大都市齐名。推测可能与2011年的坎特伯雷地区的地震有一定的关系,基督城从地震的悲剧中重新诞生,丰富的街头壁画就成了复兴城市能量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h1> <h1>游船停靠的第二站是查默斯港(Port Chalmers),距离新西兰奥塔哥区的首府达尼丁(Dunedin)只有15公里。 达尼丁被称着南半球的爱丁堡,到处可以看到苏格兰风格的建筑。苏格兰人1848年涉足达尼丁并在附近发现金矿,随后淘金者蜂拥而至,包括华人,顶峰时期,华人总数都达5000余人。达尼丁一度成为新西兰商业财富的奠基石和最大的城市。</h1>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达尼丁也是一个大学城,总共十几万人的城市就有两万五千的大学生。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是新西兰的第一所大学,虽然在全球排名并不靠前,但它的医学院是第一个成功实现试管婴儿的医学中心,因此它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的牙医学校在大洋洲排名第一。不仅如此,达尼丁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文学之城。</span></h1> <h1>达尼丁火车站历史悠久,建于1906年,曾经每天有多达100次列车来来往往,是达尼丁当之无愧的地标建筑。导游说火车站是拍照最多的新西兰建筑。在南半球它仅次于悉尼歌剧院的上镜率。今日火车站已经没有昔日的繁忙,每天只有几次为游客提供独特体验的观光火车运行。</h1><p class="ql-block"><br></p><h1>用大量石头建造的火车站,以乌釉陶瓷砖镶嵌,配以皇家岛顿马赛克的地板,的确风采依旧。</h1> <h1>达尼丁市政府在1994年买下火车站以后,重新开发了它的用途,目前主层有一个农产品市场,餐馆,楼上有新西兰体育名人堂和奥塔哥艺术协会。每年三月火车站举办一次时装秀,火车站的站台堪称全世界最长的T-台。</h1> <h1>火车站对面就是达尼丁法庭,也是一栋著名的历史建筑。</h1> <h1>鲍德温街(Baldwin Street)以世界上最陡峭的街道被收入吉尼斯记录,每年夏季在此都要举行充满乐趣的达尼丁艺术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达尼丁的民风民情,还能够体验生活在这条陡街上的乐趣。游客们甚至还在这条街上尝试各种各样的运动,挑战极限。</h1> <h1>我们没有在市中心花很多时间,还有一些标志建筑都是在车上见到,没有时间下车拍照。导游兼司机,给大家指出并介绍。导游大约年龄在70岁上下,身体强健,思维敏捷。 他的祖父一辈从苏格兰移民到新西兰,以后就没有离开过达尼丁。他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西兰人。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一路上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述了很多故事,流露出他对这里一山一水的热爱。 他认为达尼丁是一座非常低调的城市,也是新西兰最美丽的城市。的确,短短的一天时间,都让我最喜欢上它,一个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诗情画意的乐园,是一个可以住下来慢慢品的城市。</h1><p class="ql-block"><br></p><h1>我们这个小团的重要景点还不是达尼丁,而是去参观我向往已久的黄眼企鹅和皇家信天翁保护地。导游还告诉我们,每当夜幕降临,蓝企鹅就会成群结队出来,可惜我们的船没有机会在这里过夜,如果我下次有机会再来这里,一定会来看看蓝企鹅。</h1> <h1>沿着蜿蜒的海湾的滨海公里,我一路欣赏眼前的美景,一路憧憬低潮的海滩上行走着可爱的蓝企鹅。</h1> <h1>一小时左右就到了黄眼企鹅的保护地,黄眼企鹅是世界上非常珍稀的一种企鹅,也是新西兰特有的企鹅。在达尼丁的奥塔哥半岛上与毛皮海豹生活在同一片沙滩上。</h1><p class="ql-block"><br></p><h1>黄眼企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在陆地上繁殖的企鹅。身高60-80厘米,体重3-8公斤。它在每年换毛期会减重3-4公斤。黄眼企鹅生性“腼腆”,很少成群结队,和人们印象中的企鹅聚集群落不同。繁殖期间它们通常会从海边向陆地上爬坡一公里左右,选择隐蔽树林。它们喜欢独立门户,巢穴和巢穴之间企鹅互相是看不见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它们在圈养中无法进行繁殖。按照最新统计,世界上仅有1600-1700对繁殖期的企鹅,总数大约6000-7000只,主要是因为栖息地的减少。 黄眼企鹅很有可能是企鹅中最古老的物种。</h1><p class="ql-block"><br></p><h1>从九十年代到现在,海水温度上升,人类的捕鱼等活动导致了奥塔哥半岛的企鹅减少了四分之三, 已经被列为濒危物种。</h1><p class="ql-block"><br></p><h1>下面的照片是保护地的企鹅康复中心拍的。如果工作人员在附近发现受伤或生病的企鹅,就把它们安排在中心进行护理,康复以后放归自然。</h1> <h1><span style="color:inherit;">参观完中心,工作人员</span>开着吉普车在单行土路上把我们几个送到壕沟前,然后大家一起再步行十分钟才能到达隐蔽棚。保护区里有多个企鹅的巢穴,只有几个巢穴附近搭建了供游人观赏时使用隐蔽棚,不同的壕沟出口到不同的隐蔽棚,监看不同的巢穴。因为有了这些壕沟和隐蔽棚,才有可能把对企鹅的影响降到最低,也能让游人更近距离看到企鹅们的真实生活环境。每组参观的时间有限制,所以不是任何时间段都有机会看到有企鹅在巢穴里,我们那天运气不错。工作人员一般根据前边的情报,选择了带游人去哪个隐蔽棚。</h1> <h1>据介绍,下面这只企鹅是雄性的,它去年的伴侣今年没有回来,它也一直没有找到新的配偶,所以今年不会有小企鹅诞生了。<br></h1> <h1>新西兰毛皮海豹(New Zealand Fur Seal)</h1> <h1>皇家信天翁也属于濒危物种。这个繁殖群落位于奥塔哥半岛末端的岬角,世界上唯一在大陆上的信天翁群落, 自50年代开始被保护起来。皇家信天翁中心则由奥塔哥半岛信托运营,第一个私人慈善保护信托。据统计大约有100对在这里繁殖,而且呈上升的趋势。</h1><p class="ql-block"><br></p><h1>这里每年大约要接待十万来访的游人,每年第一只皇家信天翁来到这里的时候, 达尼丁都会敲响庆祝钟声。</h1> <h1>康奈尔鸟类学实验室在这里装有摄像头,繁殖期时在油管上可以看到实况转播。因为我们离得比较远,当它们孵蛋的时候,它们也很少走动。我们回来以后,倒是看到一些比较有趣的小鸟的实况。但是无论如何,这是我第一次在陆地上看见信天翁,以前去南极都是在海上见到。</h1> <h1>皇信天翁(Northern Royal Albatross),翼展3米,每年只有繁殖期间才会登陆.</h1> <h1>在这两个保护地及附近的海湾,我还有幸看到几种新鸟。 新西兰虽然鸟的种类不是很多,但鸟的数量可真不少。回程时,导游随便选择了一条和来时不同的路,为了让我们看看不一样的风景,没有想到我这个鸟迷顺路看到这么些新鸟。导游也是一个爱鸟人士,每次都给我停车,让我照相。</h1> <h1>澳洲红嘴鸥(Silver Gull)</h1> <h1>澳洲长脚鹬(Pied Stilt)</h1> <h1>南岛斑蛎鹬(South Island Oystercatcher)</h1> <h1>白颈麦鸡(Masked Lapwing)</h1> <h1>这一天的收获很大,黄眼企鹅和皇信天翁都是濒危物种,我能近距离地欣赏它们,达成了我的心愿。</h1> <h1>达尼丁是我们船最后一次在新西兰上岸。第二天我们巡游南岛西南端的峡湾国家公园(Fiordland National Park),也是新西兰最大的国家公园。这里一年有二百天以上的时间是下雨。我们也赶上了大风大雾,原本会进入几个南岛著名的峡湾, 达斯奇湾(Dusky Sound), (Doubtful Sound)和米尔福德峡湾(Milford Sound), 后来因为风太大,峡湾有的地方太窄,船长不得不放弃进入神奇峡湾。</h1> <h1>结束了新西兰的日程,我们在塔斯曼海(Tasman Sea)上漂泊两天后抵达澳大利亚的墨尔本。</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