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57周年

懿娥🍀🐯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主席讲:</span><b style="font-size:20px;">“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b><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7年6月17日上午8点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由领航员兼投掷手孙福长、机长徐克江、主飞行员杨国祥(誉称“彝族之鹰”)驾驶的苏制轰-6飞机在罗布泊3000米高空投爆成功,当量300万吨级,这是第一次全当量氢弹试验,军地28个单位、6185名科技和保障人员参试,使我国核武器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抢在法国前边,坐上世界第四把椅子,这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打破核威胁的有力武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氢弹与原子弹有质的不同。氢弹是利用核聚变能,原子弹则是利用核裂变能,原子弹到氢弹在科学技术上是质的跨越。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于1952年11月炸响;苏联用了四年,于1953年8月试验成功;英国用了四年七个月,于1957年7月试爆;我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我国之所以快,是提前进行了氢弹的理论预研和热核材料的生产。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还在紧张进行的1960年,刘杰部长提出、副部长钱三强赞同並组织实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初。二机部党组决定由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周光召等领导的九院理论部与由于敏、黄祖冾等人领导的原子能院理论预研人员,统一集中到九院,同心协力进行氢弹理论攻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祖洽(中)与恩师彭桓武(左)、何泽慧(右)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国产一号”专家于敏带领理论设计组(代号470)成员,到上海借用华东计算所大型电子计算机运算,计算方案获得成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5月9日,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为氢弹理论设计提供了热核反应的实测数据;同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一举成功,威力为12.2万吨TNT当量,证明氢弹理论设计可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氢弹,主要核装料是氘化锂-6、氚等产生聚变反应的热核材料。1963年初,我国第一个氚制备实验室建成,1964年9月17日 ,第一批军用锂-6产品问世;9月23日首批合格的氘化锂-6出炉,1965年9月正式投产;1968年5月氚生产线建成出产品;青海705厂保证了202厂重水用量的供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我国军用堆408元件、502棒(氚靶件)、氘化锂-6、氚制备、钚化学研究与钚-239提炼、生产钚产品的高放废液处置预案、核潜艇动力堆元件、核弹外壳等作出重要贡献的曹本熹、張沛霖、徐基乾、刘允斌(刘少奇长子)及所有参与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我国氢弹研制作出重要贡献的青海705厂,功不可没。重水提炼是在几十米高的分离塔分级进行,分离介质是高达四个九的硫化氢,毒性很大,腐蚀性强,操作人员必须带好防毒面具,两人同行,消防车、救护车、医务跟班必备,重水生产属高危作业,职工英勇无惧,谨慎操作,安全产出贵如金的重水,源源不断供给202厂等,当年没有重水就没有氢弹,他们与核一代同根生,共命运,在青海高原大通县的老爷山下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转民受挫,至今留在娘娘山坳仍有70来户职工与家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05厂4幅图片源自百度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沛霖院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曹本熹,在原子弹、氢弹研制中,出色地领导了铀、钚、锂、氘、氚的研制与生产,荣获“氢弹突破及武器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主要得奖人之一),他为我国核燃料事业作出了名载史册的杰出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冶金专家徐基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专家刘允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重水生产厂房仍可见“安全生产重于泰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重水分离塔高大厂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重水厂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通娘娘山坳705厂生活区原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氢弹小型化、武器化,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並作出了杰出贡献。1968年12月5日,时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的郭永怀,在完成热核弹头核试验工作后,乘飞机赶回北京汇报,因飞机着陆时失事而不幸逝世。为了保住核试验的绝密资料,他与警卫员紧紧相抱而英勇献身,夹在两人胸部的资料却完好无损,周总理得知郭永怀的感人事迹后,动情而又惋惜地流下眼泪。国务院追认郭永怀为革命烈士,在空气动力大院修建了纪念亭,张愛萍将军题字:</span><b style="font-size:20px;">永怀亭</b><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年他才59岁。郭永怀舍弃在美国的优越教学科研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归国参加原子弹、氢弹、导弹(火箭)的研制,他是钱学森事业上最好搭档、最好朋友。在他牺牲后的第22天,我国装载氢弹弹头的热核导弹试验成功,当量300万吨,第一次使用钚-239的热核试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钚金属精炼铸造裝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能夠批量生产钚-239的是801工程,即404厂军用生产堆,行政建制归属二分厂。前期由苏联援建,1958年4月,由404厂厂长周秩为组长,核二院总工程师叶德灿为副组长,率中方工作组赴苏联参加设计,反应堆设计总工程师欧阳予、二院薛凡民等在苏工作四个月,参与完成了初步设计。专家叶奇蓁参加了军用堆设计和调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04厂厂长周秩(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反应堆设计总工程师欧阳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专家叶奇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年后的4月,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由核二院承担施工设计,到1960年下半年完成了60-70%施工图设计,当年8月苏联撤走了在核二院的全部专家,停止技术资料和设备供应,反应堆设计与建设遇到重重困难。欧阳予临危受命。参与主持了军用堆后续设计,组织科研攻关,解决了30余项技术关键问题;二院堆工总工程师籍孝宏组织了设计院与103公司的安装施工设计,並参加了军用堆安装调试开堆的全过程;1965年二院完成了生产堆设计总说明书的编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404厂),是在大漠戈壁的深处无水、无人区、“天上无飞鸟,地上风刮石头跑”的恶劣环境下建设起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8年1月30日,在酒泉地区选定了军用生产堆厂址,承建军用堆土建施工的是二机部102建筑工程公司二处,承担安装的是二机部103安装公司三处。1960年3月,土建工程破土动工,8月堆本体厂房的地基打上了混凝土底板。由于当年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了一切技术资料和设备材料供应,钚线工程不得不暂时停下来。同时,施工现场出现了灾荒,六成以上人员浮肿,3万人勒紧裤腰带,忍受饥饿,发奋图强,铀线建设不停,队伍不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任建安的领导有:102公司党委书记孙瑞锦、经理魏增宏、总工程师刘文翰;103公司经理周振远、党委书记魏建华、总工程师李延林;赵宏曾任103公司工程处主任,先后参加404厂主工艺厂安装,组织领导了717工程安装,在戈壁滩奋斗了1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02公司党委书记孙瑞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任103公司经理周振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任103公司总工程师李延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曾任103公司工程处主任赵宏(右)、宋任穷部长(中)、宋部长夫人(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二机部分管基本建设和物资供应的副部长刘伟领导下,开展全国大协作,1962年3月一机部、二机部共同成立了生产堆设备领导小组,一机部安排11个省、37个厂落实了560项非标设备的制造任务;三机部承接了电子仪器、自动控制仪表及光学仪器的研制任务。在总厂党委及行政领导下,分厂党委及行政领导坚决贯彻落实,带领全体职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行施工、设计、业主三结合,领导、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计98人组成9个专业组,从1961年1月1日起对工程设计进行复查、修改、补充;二院派薛凡民带领15名设计人员到现场进行40多天的设计交底,至1963年4月底,反应堆厂房设计复查、修改完成。此前,1962年6月13日,经二机部批准反应堆工程主体厂房恢复施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刘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生产堆本体承重构件安装就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建筑工程完成主厂房、冷却塔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分厂党委书记周良辰(老13级)、厂长孙华(副厅级)、总工程师陈维敬、分管基建副厂长傅德厚、副厂长韩志平、欧建新(驻京),党委副书记尤扬。工程建设管理和质量保证、检查,在傅德厚领导下丛中杰担任土建工程科科长,魏洪生承担军用堆工程混凝土浇注质检、审核、签证;陈玉祥担任安装工程科科长,从铁道部山海关桥梁厂调来的工程师关治国、梅河口机车车辆厂调入的工程师陆子馨着重负责0、k两大构件(重达千余吨,反应堆两大关键性的承重结抅)的安装,机动科长姜惠如和有关车间分期分批派人参加质检,物理启动的成功,证明军用堆工程的建筑安装质量好,或优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分厂厂长 孙 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分厂总工程师陈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军用堆工程安装质量管理科科长陈玉祥(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军用堆工程建筑质量管理混凝土专项工程师魏洪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军用堆工程机械动力科科长(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1965年2月中央专委第十次会议批准了二机部关于加速钚线生产建设计划,随即成立了现场指挥部,加强对现场各施工单位的统一领导;同时成立了以生产技术局(二局)局长白文治为主任的开堆委员会。1966年春,反应堆工程开始了堆芯石墨砌体安装,为了保证堆芯清洁度,做到一尘不染,安装人员、质检人员一律剃光头,由于各个环节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保证了总体工程质量。1966年3月,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视察404厂,姜圣阶总工程师在军用堆厂801大厅,向中央首长汇报了404厂生产和工程建设情况;1967年刘杰部长在军用堆生产岗位蹲点一年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机部二局局长、军用堆开堆委员会主任白文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9月,总体安装就位,主要设备进行了单体试车。在总厂厂长周秩、党委书记王侯山、总工程师姜圣阶的领导下,由军用堆厂厂长孙华、总工程师陈维敬负责组织开堆各项工作。反应堆物理启动总指挥姜圣阶,副总指挥陈维敬,主控室主任张清泉负责调试与生产车间的协调;值班主任王鼎铨负责综合试车实施;二室主任周平负责物理启动实施。10月初,开始全堆冲洗、综合试车、物理启动,周平向世人宣布:</span><b style="font-size:22px;">“反应堆物理启动成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10月20日19时,在中国大地上,人民第一次用自己工厂(202厂)生产的铀元件,在自己建造的反应堆内实现了链式核裂变反应。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干部日日夜夜为之奋斗的目标终于实现了。同年12月31日,反应堆功率首次达到额定值的0.5%,随后逐步提升到运行功率並开始了稳定运行。为确保运维质量,二分厂职工队伍从全国25个省市的88个大专院校和工矿企业挑选而来,並经过一年以上的严格培训,重点岗位专送原子能院重水堆实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8年12月27日,我国第八次核试验,第一次使用经军用堆裂变反应、717工程后处理提炼的钚-239,进行当量300万吨级的热核试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用堆建成投产,提高了我国核武器的质量比和研制水平,使核弹小型化、武器化,为核武器试验、装备、储备作出了重要贡献。姜圣阶等七人获“原子弹技术突破与武器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反应堆物理启动总指挥姜圣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室(物理)主任周平(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室(主控)主任张清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值班主任王鼎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起:張廉、钱剑秋、朱霞云、李永江、于洪福、陈维敬、钟兆府、王鼎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排(主控室操纵员)左起:陈松涛、張延发、范维彬、马星若、马克定、俞忠德、盛稼戎、黄银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一次使用钚-239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1月7日,稳定运行2年的军用堆发生了编号为“34-32”的元件烧结事故,以姜圣阶为首的76名“忠诚使命 英勇无惧”勇士们的20多小时连续奋战,及时排除了事故,确保了军用堆的安全。经过整治,3个月后军用堆重新开启,安全稳定运行,这一年9月29日,由轰炸机投放的300万吨级氢弹爆炸成功;9月23日,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打破了美苏核垄断。毛主席十分欣悦地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的群众遊行队伍。周茂功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代表76位功臣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姜圣阶总工程师在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主席登上天安门检阅遊行队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周恩来总理签发的通知和请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国自1964年10月16日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至1996年7月29日最后一次核试验,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氢弹或钚装料原子弹试验有10次,1976年11月17日,中国进行了新的氢弹试验,最大当量(500万吨)空投试验;我国45次核试验中地上核试验23次,当量10万吨级以上11次,100万吨级仅7次,远少于美苏上千次的核试验的数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防止敌对势力对我核设施实行“绝育手术”,1964年1月31日,中央专委向中央和毛主席报告,为了国防安全,尽快调整核工业战略布局,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建设后方基地。1967年在大三线地区设“备胎”,建设重庆涪陵816军用与余热发电生产堆、核化工后处理厂工程,历时18年完成土石方151万方,建筑工程完成了85%,安装工程完成了60%,由于进洞原因不宜继续施工而停建,耗资7.4亿元人民币。1969年5月30日,中央决定在四川广元抢建821工程,1976年4月,出第一批合格产品,终于有了安全“备胎”。李鹏总理曾经指出:“</span><b style="font-size:22px;">没有这两个厂(四0四和八二一),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国际地位”</b><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雄伟的八0一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神密的八一六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山坳里八二一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附 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 一枚有纪念意义的签名极限明信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用堆在苏联设计时,中国专家组由404厂厂长周秩带队,反应堆设计总工程师欧阳予参加;24年后,二机部副部长周秩分管领导秦山核电站建设,欧阳予是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副部长赵宏兼任秦山核电站总指挥、总经理,24年前赵宏参与领导军用堆安装,直接领导了717工程安装,产出钚-239。核工业第一次创业时,周秩、王侯山、姜圣阶共同领导了404厂工程建设与生产, 建成了铀弹、钚弹、氢弹等5条核心部件生产线;核工业第二次创业时,三位领导共同参与和领导了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并网前夕,赵宏专门邀请周秩、王侯山两位副部长视察秦山核电工程现场並检查工作;姜圣阶曾任国家核安全局局长,在投产前检查了各生产岗位三整顿情况。赵宏、欧阳予与姜圣阶共同见证了并网发电的激动人心时刻,两次创业我国有了核武器又有了核电。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国之光荣</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3年10月23日,二机部副部长姜圣阶考察秦山核电工程现场(左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周秩(右5)、秦山核电工程总设计师欧阳予(右6)在秦山核电工程现场又一次相会。这25年,我国建成了核燃料、核武器循环系统,进行了30次核试验,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下水,两位又携手建设我国第一座核电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秦山核电厂第一任党委书记俞潜(右1)、副厂长周振远(右2.正厅级)陪同考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1年12月15日,姜圣阶、赵 宏、欧阳予共同见证了秦山核电3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的激动人心时刻</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链接美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核事业奉献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34-32”事故的成功排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八0一工程老同志聚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抢建八二一工程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居者有其屋》</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参考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当代中国的核工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贾基业《“两弹一艇”人物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原青海705厂第五任厂长李华有关重水厂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方寸天地与两弹一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个别图片选自百度网</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由于本人知识面、知情面有限,编著只能是掛一漏万;因保密原因,那个年代留下照(图)片很少,加上本人属民间爱好者,没有档案资料可查询,难免差错不少,欢迎阅者斧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谢谢!</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方诗经 2024.6.17</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