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十三届书法展在河南郑州举行

寿阳县传统文化促进会

<p class="ql-block">2024年6月11日,一行五人来到了河南郑州美术馆(新馆)参观了第十三届国展(河南展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前 言</span></p><p class="ql-block">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 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中央关于文艺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定 文自信自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着力发现人才、推出精 品,以绣花之功精心筹办展览,以礼敬之心承传优秀传统文化,以竞胜之心推动当代书法艺术走向新 高峰。按照"全国书协一盘棋"的工作思路,上下联动、协同运行、赋能基层、服务书家,深入推进" 做人的工作"和"推动书法创作"贯通融合。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把工作平台搭建给团体 会员,把创作舞台提供给基层书家。各团体会员广泛宣传动员、培训交流、服务保障,向心力和凝聚 力得以提高。中国书协会员踊跃投稿,参展热情和创作动力有效提升,新文艺群体、高校书法专业学 生入展比例增加,书法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进一步改善。聚焦"推动书法创作"中心环节,评审重视作 品的基本功和技法锤炼,更着意于意蕴和情性、积淀和内涵。本届国展中国书协会员作品入展量大幅 提升,会员在推动高质量书法创作中优势和实力明显。尤为可喜的是,港澳台与海外华人书家创作成 绩亮眼,共有11件作品入展,这进一步激励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书法走 向世界。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出新,精心组织评审。完善评审机构设置,审议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审读 委员会、监审委员会和学术.媒体观察团各机构相互配合、互为制约。规范遴选评委,举行聘任仪式, 提升受聘人员权责认知、强化履职意识。调整完善审读职能,评委和审读委员双向把关,艺文之间平 衡考量。有序做好面试工作,在核验作品是否存在代笔代刻行为的同时,综合考察作者的自然书写功 底和实际创作能力。严格执行评审纪律,明确评委、监委等人员职责,签订廉洁保密承诺书,严格落 实评审组织与评委遴选分离要求,严格执行相关回避制度。应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实行糊名制,力避 人情等因素干扰;采用独立表决,尊重每位评委意愿表达;利用高清视效,提升评审效能;引入二维 码,避免拉票串票。经评审,共有959件作品入展,其中篆书86件,隶书132件,楷书215件,行书 236件,草书182件,篆刻75件,刻字33件。评审坚持中华传统审美风范,在尊重评委艺术主张、价值标准、审美判断中寻求最大共识,结果符合当前书法创作发展实际,符合艺术发展阶段特征,体 现了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中国书协秉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通过国展推动书法 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入展作品来看,雅正书风成为主流,守正出新成为共识。作者更加 注重艺术本体的表现,强化自然书写,清新雅正、刚健质朴的书写风气日趋浓厚。风格面貌丰富多元, 气象气度气格更受关注。在取法经典基础上,书家特别注重从新发现的文字遗迹中汲取营养丰富个性 语言。篆隶楷书笔墨功力普遍提高,书写意趣增强,碑帖融汇成为自觉,传统回归趋势明显。行草书 或激越豪放或超逸优游,法度与情性的有机结合始终是书家的不懈追求。篆刻工稳与写意并重,雅致 精劲与纵横纷披各展风姿。刻字作品中综合材料创作首次进入国展,丰富了刻字内涵,新材料运用未 来可期。以展览推动书法融入时代、走进生活,展示新时代精气神。改进展览结构,既强化"展"、更 突出"览",国展共分三个展区,山西展区展出行书和草书,浙江展区展出篆书、篆刻与刻字,河南 展区展出隶书和楷书,在入展作品中遴选300余件举行进京展。各展区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组织专题特展与书学讨论,山西举办"真山正源一傅山书法艺术展""魏碑溯源一平城时期魏碑书法 艺术展""盟书墨源一侯马盟书文字艺术展",浙江举办"大匠运斤一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名家作品 展",河南举办"汉字中原一汉三阙暨豫地汉碑特展""文明的微笑一龙门二十品特展""从法度到 意趣一千唐志斋唐宋碑志特展"。三个展区分书体展览横向展示当代书法创作的最新成果,挥写新时 代书法人赓续中华文脉、描绘时代精神的笔墨长卷。系列专题特展纵向呈现出中国书法发展脉络,让 博物馆藏、经典典籍、书法遗存飞入寻常百姓家,鉴古开今、汲古出新。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 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我们将努力以一届圆满精彩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回应好社会关切和业界期待,推出一批文质兼美、艺文并重的精品力作,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史 进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我国的石刻文字起于秦,兴于汉,数量众多,是重要的古代文物遗存。这些石刻对纂志征事,正经 补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更是一座灿烂辉煌、取之不尽的书法宝库。学界有所谓"西汉无碑"之成说。正如欧阳修《集古录》中说"至后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汉 时碑碣,卒不可得。"碑的兴起,源自新莽之后墓葬渐趋奢华,东汉建都洛阳,尤其至桓、灵之际,京 师贵戚生时奢靡成风,死后更是极尽铺张,这种厚葬之风为碑刻兴盛提供了基础与机会,于是"后汉以 来,碑碣云起",造碑之风便以洛阳为中心快速蔓延河南全境,周边省份也群起仿效,一时云起之盛, 可以遐观。惜在汉后,碑石即开始大面积磨灭。原因主要有兵燹、水患与禁碑观念之下损毁、另作他用 等。据宋代以来文献不完全统计,河南汉代碑刻有著录但无实物或拓片存世的计一百七十二通。有碑石 或拓片存世的四十九通。两者相加也不过二百余。 近二千年的岁月沧桑,河南"云起"之碑碣,只剩这 区区之数,实在使人叹息!这次展出的首要是我国东汉时期现存唯一的神庙阙《嵩山汉三阙》的复制品和阙身整拓。其中《启 母阙》刻铭,尤令人称奇,其西阙北面及东侧面上方为堂溪协篆书《启母阙铭》,北面铭文之下,即由 其子中郎将堂溪典隶书《嵩高庙请雨铭》,经学家父子同铭一阙,堪为艺林佳话,令人激赏。其次展出的河南汉碑有已知现存最早的墓碑《袁安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书籍碑《熹平石 经》,以及魏晋名品《上尊号奏》、《受禅表》、《三体石经》、《吕望表》,还有散落河南各地的汉 碑残石、刑徒砖等。虽然数量有限,但尽量选取最佳拓本,以方便观众进行评赏。本次展览的筹备工作历时数月,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最终确定了本次展览的主题、作品选择、布 展方案等。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 参与。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次展览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  少室石阙,在河南登封县城西六公里少室山下邢家铺村西, 为少室阿姨庙神道阙,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颍川太守朱宠所建。 形制与太室阙相仿。《少室石阙铭》刻于西阙南面,为篆书,存字 二十行,行存四字。西阙北面上部有双勾阴文篆书题额"少室神道 之阙"六字。东阙北面另有隶书题名四行,无年月.阙身其他石面亦 如太室阙满刻艺术价值甚高之汉画像,因年深日久,剥蚀较重,尚可 看出有赛马、踢球、射猎、斗鸡、角力及与兽相逐等图案。《少室石 阙铭》的篆书宽博朴厚,气象恢宏,有大家之风。清王澍评云:" 石甚租劣,篆文亦未尽善,然刻虽未工而字殊朴茂,商彝、周鼎、 清庙、明堂,可以寻常耳目间珊巧之物同日而语乎?"</p>

书法

评审

少室

创作

篆书

展览

国展

特展

展区

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