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宁都老城厢的各姓祠堂

思源(刘步梯)

<b>宁都县城,素以祠堂众多而闻名,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11记载:“州城祠宇,视他郡县为多。盖东南近闽、广、西北与抚、建、吉安交界。当明季时,山寇窃发,不能村置土堡,建祠于城,为避寇计也。然昔之建祠于城者,必种树,恐无薪也;必掘井,虑乏水也;必造仓,可预稻谷也。太平既久,但置空祠于城,城中无隙地,则于城外置之,盖相沿成俗。大宗祠外复建小宗祠,一族不止一小宗。于是,城之内外,为祠者十之三四,为民居者十之六七。稽之《礼经》,不尽合也。”历经时代沧桑,尤其是经过近年来的旧城改造,这些不适合现代人居住要求的祠堂,大多已荡然无存。宁都县城宗祠的数量及其分布:</b> <b>狮子石下巷曾氏家庙</b> <b>1、曾姓19祠<br>(1)武城曾氏家庙,为曾姓始迁祖原公祀祠,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位于锡居巷(今电灯巷)北口,背西朝东。1987 年拆除,改建为某公司宿舍。<br>(2)宗圣祠,是宗圣曾参祀祠。位于武城曾氏家庙南向,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庙额题有“宗圣庙”三字,石柱上有门联:“宗德流传光阀阅”、“圣功浩大耀乾坤”,照壁横题“渊源一贯”。该祠与家庙同时被拆除,改建为某公司宿舍。<br>(3)曾慎先翁祠,祠址位于东门大街中段(今解放路东段)北侧。早年扩建街道时拆除前部。70年代曾为县工商局所在地,2000年扩建街道时全部拆除。<br>(4)曾遗安翁祠,位于江背井巷北口西侧。祠尚存,现改为民居。<br>(5)曾氏家庙(即曾子云翁祠),位于江背井巷中段,背西朝东,曾为豆腐社所在地,已拆除,改建为民居。<br>(6)武城曾氏东瑩翁祠,位于老学坪中段,背北朝南,曾为雨伞厂所在地,祠犹存,现改为民居。<br>(7)曾氏家庙,位于南门高街(今中山街)镇武阁以南,胡氏祠斜对面,已拆建为民居。<br>(8)曾龙图阁祠,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忠臣、进士曾逢龙祀祠。因其曾诏赠“龙图阁大学士”,故名。祠位于南门高街大井巷口北侧,本世纪30年代扩建街道时拆除前部,2000年再扩建时全部拆除。<br>(9)曾氏家庙,是曾观澜翁祀祠,位于狮子石下巷,背西朝东。本世纪20年代曾被借作孤灯报杜,现改建为宁师附小校舍,但照壁上“巽屏挺秀”四字犹存。<br>(10)曾氏家庙,略公裔崇仁光煜公祀祠,位于小东门小关皇庙前。东与胡氏家庙隔墙为邻,中间仅留一狭巷,俗称“狭巷子口曾屋祠堂”。祠宇曾改建为刘坑供销社招待所,2000 年扩建街道时全部拆除。<br>(11)曾文定公(巩)祠,公讳巩,原居南丰,后裔辗转由福建宁化迁居宁都,初建祠于梅江西岸马路巷,后遭清嘉庆初洪水淹塌,裔孙购里人、明兵部侍郎曾应遴所建家塾“黉门第”再建,址于下西门(登丰门) 内,今胜利路西段。30年代扩建街道时拆除第一进,建国后第二进收归公有,第三进由曾姓裔孙居住,2000年扩建街道时全部拆除。<br>(12)曾司马祠,即明兵部侍郎曾应遴公祀祠,里人咸称“司马祠”。位于下西路(今胜利路)西段,祠背北朝南。2000年拆除前二进,第三进改为民居。<br>(13)宗圣庙,是东鲁族处仁公裔所建宗圣参公祀柯,为宁都第二座宗圣祠庙。与东鲁曾氏家庙(处仁公祀祠)、曾梅逸祠三祠相连。位于老衙前高街(今上西路)北侧。该祠民国时出租于南城“德记”中药店。<br>(14)东鲁曾氏家庙,即东鲁族旧公裔始迁祖曾泰祀祠。曾泰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官宁都令,卒于官,子孙遂入宁都籍。<br>(15)曾梅逸翁祠,即处仁公裔讳庸字梅逸祀祠。祠宇长期出租于外县人开古书店及裱画店。里人俗称“书坊下曾屋祠堂”。以上三祠均于1979年同时被拆除,改建为宁都剧院。<br>(16)曾氏家庙,是处仁公裔祠堂。位于削筯街(今建国街) 南端西侧,背西朝东。本世纪30年代扩建街道时,拆除前部,后部现为民居。<br>(17)曾氏家庙,是旧公裔虹公祀祠,又称“十族祠”。为宁都北乡曾氏所建,其规模在县城首屈一指。按,旧公于唐元和二年(807)由庐陵吉阳乡迁乐安云<br>盖之望仙,旧公五世孙虹公由云盖迁虔化镐源(今宁都东韶)。虹公是曾氏最早迁入宁都县境者。祠宇位于削筯街(今建国街)北段的米市街,背北朝南,现<br>为宁都酒厂所在地。<br>(18)曾秋涧翁柯,是处仁公裔所建祠堂。位于建国街北端西侧,祠背西朝东。本世纪90年代由房产部门转售给私人,现已拆除,改建为商店。<br>(19)曾庆林祠,是曾姓人的私祠,祠址在小东门北向巷内,距七仙庙12米。它建于1927年前后,是宁都城厢174座祠堂中最后建的一座,也是最小的一座。其建筑样式与普通民居一样,一进大门,当中是厅堂,两边是住房。厅堂后壁为寝堂,正中安置木主(只有主享,无附享)。寝堂后面为厨房。建祠堂的人是南门狮子石下曾观澜祠老溪坝房的后裔,以做“圆木桶”为业,人称“圆桶师傅”。他早年租店,后积了一点钱,便买了小东门七仙庙北向巷内一所道士先生的房屋,改建成“曾庆林祠”,并搬入其中居住。祠中没有清明、冬季之类的祭祀活动,只是过年、过节时按乡俗“享神”而已。据说“圆桶师傅”夫妇病故后,其子坐食山空,竟把该祠卖给了汽车司机黄华保。于是,“曾庆林祠”的题额被抹去,寝堂被拆除。渐渐地,该祠便被人们遗忘。二十世纪末,宁都建筑文明城市,该祠建筑被全部拆除。</b> <b>李家巷陈氏试馆旧址.</b> <b>2、陈姓11祠<br>(1)陈氏家庙,位于西厢村西口原汉帝庙南向巷口,祠背南朝北,今保存完整,已辟为民居。<br>(2)陈克治翁祠,位于大井巷萧氏祠西,已拆除,改建为粮食系统宿舍。<br>(3)陈氏家庙,位于大井巷东口北侧,2000年扩建街道时被拆除。<br>(4)陈氏家庙,位于城南大街(中山街)镇武阁斜对面,祠背西朝东,2000年扩建街道时拆除。<br>(5)陈英淑翁祠,位于小东门七仙庙背,祠背西朝东,现拆除改建为五金厂车间。<br>(6)陈氏家庙,位于小东门七仙庙前小街北侧,祠背北朝南,2000年拆除后部,前部暂作民居。<br>(7)陈氏家庙,位于电灯巷南旱井子西北边,今辟为民居。<br>(8)陈氏家庙,位于小东门小关皇庙以北的巷口内,祠大门外西侧嵌有“泰山石敢当”碑,2000年拆除,改建新居。<br>(9)陈氏家庙,位于下西路(胜利路)北侧,背北朝南,在三皇庙东北向斜对面。建国后曾辟为采茶剧院,2000年扩建街道时拆除。<br>(10)陈氏家庙,位于原城隍庙厨房门外巷,灵山庙前水井的东边小巷内。祠背北朝南,祠前有池塘,地点虽偏,但面积不小。2000年扩建街市时拆除。<br>(11)陈氏家庙,位于叶屋巷南口北侧,祠背西朝东,建国前曾辟为宁都中医研究所,2000年拆除,扩建为楼厦。</b> <b>老学坪杨氏家庙</b> <b>3、杨姓8祠<br>(1)杨氏家庙,位于南门外四穿亭北侧,背西朝东,祠宇后有大树荫蔽。俗谓“北门桥背蔡屋祠堂,南门城外杨屋祠堂,龙脉最好盖州城”。建国后被拆除,改建为粮食单位的房屋。<br>(2)杨云岩翁祠,位于今南西巷东口南侧,于巷东口北侧刘氏家庙斜对面,2000年扩建街道时拆除。<br>(3)杨苍衢翁祠,位于南东巷西口,与东平庙北向相邻,建国后被拆建为店房(翁名应元,为明万历恩贡,任福州海防同知。《宁都县志》、《宁都直隶州志》有载。南东巷、南西巷明清时多为杨姓祠宇及居屋,苍衢祠东北斜对面有“杨屋井”,石井栏刻“崇祯辛末”四字,可知此井建于1631年,仅晚于水口塔39年,井至今犹存。)<br>(4)杨氏家庙,位于迎旭门(小东门)以南城墙边,祠背西朝东。建国后拆建为民居。<br>(5)杨氏家庙,位于迎旭门以北城墙边,西邻邱氏宗祠。<br>(6)杨氏宗祠,位于西门布下巷南口,桐背西朝东,近年拆建为县司法大楼。<br>(7)杨氏家庙,为杨姓人私祠,位于小东门县委党校南侧城墙边。<br>(8)奉直大夫杨任衡翁祠,位于南门南西巷西口,接近城墙,祠背北朝南,南向面对余氏家庙,近年被拆建为楼厦。(按,任衡出身秀才,相士言其科场无缘,宜捐纳发迹。衡如言,初捐茶陵州同知,后于衙署后花园得意外之财,故再捐巨资,得三品官盐运使。在任所生十一子,年八旬回乡,聘扬州巧匠来宁兴建广厦,其屋三进,两厢对称,房间自成单元,每间各有天井、花窗。任衡卒后,子孙将其改为祠宇)</b> <b>宁都老城宗祠修建时大多很考究,墙垛子都很美.</b> <b>5、彭姓7祠<br>(1)彭氏家庙,位于北门集仙观西侧。建国后拆建为第二小学校舍。<br>(2)淮阳彭氏家庙,位于上西路北侧西端,原开彭姓纸行。建国后拆建为楼厦。<br>(3)彭氏某翁祠,位于大井巷中段南侧,崇福寺后背,原有额题,“文革”时被毁,现祠宇完好,已辟为民居。<br>(4)彭氏家庙,位于下西门刘屋井北侧,祠背西朝东,三进门,建国后门面拆除,改建为职工宿舍。<br>(5)彭氏家庙,位于狮子石下,本世纪20年代曾被借作莲峰中学校舍,建国后拆建为宁师附小校舍。<br>(6)彭宏训翁祠,位于南门高街,十字街东边巷口,2000年扩建街道时拆除。<br>(7)彭质夫翁祠,位于小东门迎旭门南城墙遍,祠背西朝束,今辟为民居。</b> <b>电灯巷温氏家庙</b> <b>6、温姓6祠<br>(1)温氏家庙,位于建国街老城门口西侧,背西朝东,照壁题“覃恩三锡”,建国后拆建为仓库。<br>(2)温氏家庙,位于小东门池塘角背,背西朝东,祠前有池塘。建国后拆建为县民政局。<br>(3)温氏家庙,位于小东门七仙庙北向巷西。祠背北朝南,2000年拆建成新屋。<br>(4)温氏家庙,位于老学坪往西通中山街的巷北,祠背北朝南。建国后辟为梅江镇地税单位所在地。<br>(5)温氏家庙,位于东门(通济门)口以南的城墙边,今辟局民居。<br>(6)温氏家庙,位于东门背街中段东侧,祠背东朝西,今辟为民居。</b> <b>刘氏威震彭城</b> <b>7、刘姓5祠<br>(1)刘氏家庙,位于南西巷东口,与杨云岩祠斜对,祠背北朝南,建国后,曾改为县邮电局仓库,现已拆除。<br>(2)刘氏家庙,位于南东巷东口转北的城墙边,祠背西朝东。建国后拆建为宁师附小校舍。<br>(3)刘世祀祠,(宁都人习惯称“刘世世祠”)。位于下西门刘屋井转西的巷内南侧。祠背北朝南,已改建成民居。<br>(4)刘氏家庙,位于刘世祀祠巷西口。祠背南朝北。2000年扩建环西路街道时拆除。<br>(5)刘氏家庙,位于小东门七仙庙北向巷口转弯处,背北朝南。本世纪40年代为避免没收,特将大门额题用石灰垩去,改题“威震彭城”,2000年拆建为新居。</b> <b>祠 堂</b> <b>8、李姓5祠<br>(1)李氏十族祠,位于小东门迎旭门外,祠背西朝东,今改建为县委党校。<br>(2)李鸣五翁祠,位于南门李家巷内,问背西朝东,建国后辟为县印刷厂厂房。<br>(3)李氏家庙,位于上西门原秋成门口城墙东侧,祠背北朝南,建国后拆建为县政协办公楼。<br>(4)李氏家庙,位于南门大街(中山街)西侧大井头南,祠背西朝东。近年已拆建为楼厦。<br>(5)李雁峰翁祠,位于建国街南口东侧,解放路东段,祠背北朝南,曾辟为粮贸市场,前部现拆建为楼厦。</b> <b>祠 堂</b> <b>9、黄姓5祠<br>(1)黄氏家庙,位于叶屋巷北口斜对面,今梅江镇中山北路居委会所在地。<br>(2)黄氏家庙,位于东门大街(今解放路东段)北侧,曾开乾和药店,2000年拆建为楼厦。<br>(3)黄云葵翁祠,位于上西门花园巷西侧,祠背西朝东,现已拆建为县人民医院职工宿舍。<br>(4)黄云山翁祠,位于南西巷东端南侧,祠背西朝东。本世纪40年代,为避免归公,特将祠堂大门题额改为“云山在望”。<br>(5)黄鳌山翁祠,位于南门大街(中山街)南端西侧,祠背西向东,北邻李屋巷井,现拆建为街道。</b> <b>10、谢姓5祠<br>(1)谢氏家庙,位于老衙背巷西转角处,祠背西朝东。民国曾为崇毅小举校舍。近年拆建成楼厦。<br>(2)东山谢氏家庙,位于东门驳城下西口。祠背西朝束,现已拆建成楼厦。<br>(3)谢爱松翁祠,位于工务段巷近东口,祠背北朝南。建国前已改建为民居。<br>(4)谢氏家庙,位于东门梅江路水文站西侧,谌氏家庙背后(北向)。祠背北朝南,现辟为民居。<br>(5)谢泗龙祠,位于削筯街(今建国街)南段西侧,背西朝东,现辟为民居。</b> <b>11、卢姓4祠<br>(1)卢氏家庙,位于东门通济门南城墙西边(即今解放路东段原城墙南西边),祠背西朝东,后面为武城曾氏家庙,前面有石栏杆,院内有石狮子一对,三进门。中门题额“庐氏家庙”,左门题额“兄弟科甲”(指卢通、卢逵),右门题额“淑侄总戎”(指卢受、卢宝)。祠宇内有阶墀,对面城墙即为照壁,民国时曾题写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祠宇与城墙之间有门,题额为“登科门”。此祠乃清乾隆间进士、传胪、詹事府正詹事卢明楷祖祠,因建祠在前,故未见有标明其荣誉的文字。此祠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人文成就来说,都是县城内最著名的祠堂之一。1930年,张姓与萧姓间发生械斗时,宁都县城有“靖卫团”驻扎,而赖村方面,萧姓绅士率领数百名本家欲经过宁都县城出东门,被靖卫团拦阻,萧姓恃人多冲入城里,打死一名姓曹的士兵,于是,被靖卫团包围,萧姓人不能出城,急忙躲避入卢氏祠中,结果被靖卫团枪杀数十人。萧姓势单力薄,不能报复,械斗就此作罢。<br>(2)卢仰元翁祠,位于今县民政局背后,黎氏祠东边转弯处。祠背北朝南,建国后被拆开为道路。<br>(3)卢氏家庙,位于下西门卖柴坪(今胜利路中段)北侧。祠背北朝南。建国前开过罂罐寮,设过小学校舍。90 年代末扩建街道时拆除。<br>(4)卢太常祠(即卢逵祠),位于上西路北侧,小儒学巷口西侧,《宁都州志》有载。</b> <b>东门背街赖氏宗祠</b> <b>12、赖姓4祠<br>(1)赖氏宗祠,位于东门背街南口,祠背北朝南,今辟为民居。<br>(2)赖氏宗祠,位于老衙背东巷北侧,高棚下巷南口西侧。祠背北朝南。照壁有“雪竹凌云”四字。此祠曾是首次设立宁都女子小学的地方。建国后拆建为县中医院。<br>(3)赖文辉翁祠,位于赖氏宗祠西边,与宗祠同时拆建为县中医院。<br>(4)赖萱著翁祠,位于叶屋巷北口东侧,祠背北朝南,祠犹存,今辟为民居。</b> <b>唯一一座王氏家庙遗存</b> <b>13、王姓4祠<br>(1)王氏家庙,位于东门大街(解放路),原搬运公司巷口西邻。<br>(2)王氏家庙,位于南门大街(中山街)东侧,曾龙图阁祠斜对面,祠背东朝西。现拆建为街道。<br>(3)王氏家庙,位于老衙前高街(上西路),东面邻近曾梅逸祠(书坊下)。本世纪20年代末曾是工农商学兵联合会所在地,现改建为民居。<br>(4)王氏家庙,位于原城隍庙厨房门外巷北,为革命烈士王俊所住的祠堂。本世纪30年代,部份祠宇拆建为染织厂及道路,其余现改建成楼厦。</b> <b>14、胡姓4祠<br>(1)胡氏家庙,位于卖柴坪西,建国后拆建为县工商局公共厕所。<br>(2)胡氏家庙,位于南门大街(中山街)南段西侧,祠背西朝东。现拆建为县供销社楼厦。<br>(3)胡氏家庙,位于胜利路东段,与狭巷子曾氏家庙隔巷相邻,祠背北朝南,早年修路时拆去前半部,其余2000年拆建为楼厦。<br>(4)胡氏家庙,位于北门背街,祠背西朝东,现辟为民居。<br>15、郭姓4祠<br>(1)郭梅村翁祠,位于小东门七仙庙背后西南向,陈英淑祠东南向。祠背西朝东,为黄石镇郭姓建。祠内科举中选匾额颇多。民国时曾出租给私立“觉民小学”为校舍。建国后改为五金厂车间。<br>(2)郭氏家庙,南门外大路西侧,今已拆建为宁师教工宿舍。<br>(3)郭氏家庙,位于老衙背巷东端北侧,原东门七仙庙斜对面,祠背北朝南,现已拆建为五交化公司宿舍。<br>(4)郭氏家庙,位于老街背69号(花园巷内),祠犹存,今辟为民居。<br>16、廖姓4祠<br>(1)廖氏家庙,位于下西门外文庙南侧。祠背西朝东。建国后拆建为县人民政府。<br>(2)廖氏家庙,位于南门南西巷,邱良士祠南边小巷内。祠背西朝东,现已拆建成楼厦。<br>(3)廖氏家庙,位于下西门布下巷东边,“彘婆石下”小巷内,祠背北朝南,现改为民居。<br>(4)廖氏家庙,位于东门背街北端西侧,老耶稣堂屋背,祠犹存,现改为民居。<br>17、蔡姓3祠<br>(1)蔡氏家庙,位于北门拱辰门外接龙桥背街南边,与南门外四穿亭侧杨氏家庙同称为龙脉最好的两座祠堂之一,建国后拆除。<br>(2)蔡友竹翁祠,位于南门卖柴坪东向,双水龙牌坊口内,祠背北朝南,曾多年出租开中药行,2000年拆建成楼厦。<br>(3)明贡士蔡北崖翁祠,位于南门大街(中山街)东侧,熙熙台斜对面,祠背东朝西,近年拆建为楼厦。<br>18、魏姓3祠<br>(1)魏氏家庙,位于北门,近拱辰门,祠背西朝东,建国后改为民居。<br>(2)魏氏家庙,位于小东门迎旭门外,祠背西朝东,建国后拆建为建设银行。<br>(3)魏(某)翁祠,位于小东门迎旭门外,祠背北朝南,祠外西向有大树荫蔽,建国后拆建为革命烈士馆。<br>19.邓姓3祠<br>(1)邓氏家庙,位于南门城外公路西侧,祠背西朝东,建国后改建为县林业局。<br>(2)邓氏家庙,位于南门大街(中山街)东侧,祠背东朝西。建国后拆建为县粮食局下属单位办公地。<br>(3)邓氏家庙,位于灵山庙井北侧,2000年拆除。<br>20、邱姓3祠<br>(1)邱氏宗祠,位于小东门池塘角北向,祠背北朝南,建国后拆建为民居。<br>(2)邱良士翁祠,位于南西巷南侧,祠背南朝北,东邻黄云山翁祠,今改建为民居。<br>(3)邱云士翁祠,位于南东巷南侧,祠背南朝北,与崔氏家庙斜对,建国后拆建为酱油厂。<br>21、丁姓3祠<br>(1)丁氏家庙,位于上西路西端北侧,西边紧邻彭氏家庙,祠背北朝南,建国后拆建成民居。<br>(2)丁氏家庙,位于老学背巷近路南侧,地点较偏,祠背西朝东,祠犹存,今为民居。<br>(3)丁氏家庙,位于南门镇武阁巷南侧小巷内,南邻姜氏家庙,祠背西朝东,现已拆建成楼厦。<br>22、罗姓2祠<br>(1)罗氏宗祠,位于老衙背巷中段北侧,祠背北朝南,地势略高,建国后拆建成民居。<br>(2)罗迪吉翁祠,位于今胜利路中段通大井巷的北口,南邻彭氏家庙,祠背西朝东,建国后改为民居。<br>23、沙姓2祠<br>(1)沙氏家庙,位于北门工务段巷西口北侧,建国街东侧,祠背北朝南,现改建为民居。<br>(2)沙氏家庙,位于下西门刘世祀祠巷西,西邻刘氏家庙,祠背南朝北,2000年拆建为楼厦。<br>24、揭姓2祠<br>(1)揭奇义翁祠,位于下西门(登丰门)近城门口,原步蟾街北侧,祠背北朝南,2000年拆建为楼厦。<br>(2)揭氏家庙,位于下西门原步蟾街中段,祠背北朝南,近年已拆建为县司法局。<br>25、萧姓2祠<br>(1)萧氏家庙,位于大井巷与卖柴坪西南出口交叉处,祠背北朝南,现改建为民居。<br>(2)萧素直翁祠,位于下西路(今胜利路)北侧,与原卖柴坪相对,2000年拆建局楼厦。<br>26、连姓2祠<br>(1)连氏家庙,位于下西门刘世祀祠斜对面,祠背北朝南,现改建成民居。<br>(2)连宗篁翁祠,位于驳城下东段,祠背西朝东,邻近老城门口温氏家庙。<br>27、余姓2祠<br>(1)余氏家庙,位于东门军山庙北侧,祠背东朝西,现保存完整,大门题额“余氏家庙”犹在,已辟为民居。<br>(2)余氏家庙,位于南西巷杨任衡翁祠正对面,现已拆建为楼厦。<br>28、苏姓2祠<br>(1)苏氏家庙,位于东门大街中段北侧,建国街南口西侧,祠背北朝南,2000年拆建成楼厦。<br>(2)苏谷臣翁祠,位于上西路小儒学巷口西侧,现辟为民居。<br>29、段姓2祠<br>(1)段氏家庙,位于上西路谢屋坎下谢氏家庙北侧。祠背西朝东,隔路有照壁,题:“龙翔凤翥”,2000年拆建成楼厦。<br>(2)段仙槎翁祠,位于老衙背西段,祠背北朝南,原建筑尚存,现辟为民居。<br>30、何姓2祠<br>(1)何氏家庙,为青塘镇何姓所建,位于长庚门外,里人咸称长庚门外何屋祠堂,祠背西朝东,近年改建成“皓银楼”民居。<br>(2)何氏家庙,位于下莲塘巷东侧南边,现辟为民居。<br>31、黎姓2祠<br>(1)黎氏家庙,位于胜利路县民政局后面,西邻陈氏家庙,祠背北朝南,建筑尚存,现辟为民居。<br>(2)黎氏家庙,位于江背井巷南端西侧,现已拆除。<br>32、宋姓2祠<br>(1)宋氏家庙,位于下西门刘世祀祠巷内北侧,前有“斯为美”三字拱门,祠背北朝南,现已拆除。<br>(2)宋氏家庙,位于上西路淮阳彭氏家庙斜对面,祠背南朝北,已拆建成楼厦。<br>33.以下诸姓各一祠<br>(1)龚氏家庙,位于建国街北端西侧转弯处,祠背西朝东,已拆建成楼厦。<br>(2)湛氏家庙,立于东门外,南邻宁都起义纪念馆(原耶稣堂),祠背北朝南,祠尚存,现辟为民居。<br>(3)俞氏宗祠,位于鸡鹅市(中山巷)西口,祠背北朝南。现拆建为宁都酒家。<br>(4)曹氏家庙,位于叶屋巷北口东侧。祠背北朝南。祠尚存,现改为民居。<br>(5)邹氏家庙,位于曹氏家庙东向,祠不存,原址已建为民居</b>。 <b>吴氏家庙遗存.</b> <b>(6)吴氏家庙,位于小东门迎旭门以南,与彭质夫翁祠相近,祠座西朝东。建筑尚存,现已改为民居。<br>(7)饶氏家庙,位于小东门老七仙庙北巷口西侧,祠背西朝东,建筑尚存,现改为民居。<br>(8)钟氏家庙,位于小东门七仙庙东北巷口,祠背南朝北,与狭巷子口曾氏家庙相对。祠残,今改为民居。<br>(9)姜氏家庙,位于南门镇武阁巷南侧小巷内,祠背西朝东。现已拆建为楼厦。<br>(10)上官氏祠,位于南门镇武阁巷内北侧,祠背西朝东,现已拆建为楼厦。<br>(11)管百三翁祠,位于南东巷东口向北转弯处,祠背西向东。现已拆建为民居。<br>(12)崔氏家庙,位于南东巷杨屋井东侧,为黄石镇江口崔姓家祠,亦即南宋承相崔与之祖祠,建国后已拆建成民居。按:崔与之属南宋绍兴癸丑进士,累官至丞相,卒封南海郡开国公,谥清献,著有《菊坡文集》。因崔曾为广东安抚使,故子孙流寓广州增城。<br>(13)江氏家庙,位于南西巷中段北侧,李家巷南门“古庠序地”门坊西侧,祠背北朝南。现已拆建为楼厦。<br>(14)赵氏家庙,位于南门李家巷李鸣五祠西向,祠背西朝东。现拆建为宁都印刷厂。<br>(15)柯氏家庙,位于今胜利路西口北侧(近登丰门),祠背北朝南。2000年拆建为楼厦。<br>(16)张氏家庙,位于今胜利路中段北侧,祠宇大门门额上有石雕人物楼阁,甚精细。祠背北朝南,同一边东西各有一座揭姓宗祠,俚语谓“一‘张'刀扯做两‘截’”,2000 年拆建为楼厦。<br>(17)甘氏家庙,位于下西门布下巷内两侧,邻近杨氏家庙,祠背两朝东,建筑犹存,今改为民居。<br>(18)孔氏家庙,位于上西路小儒学巷南口两北侧,西邻丁氏家庙,祠背北朝南。现已拆建成楼厦。<br>(19)欧阳氏家庙,位于上西路东端南侧,近旧衙。祠背南朝北,建筑犹存,今改为民居。<br>(20)严氏家庙,位于上西门花园巷西侧,北邻黄云葵翁祠。祠背四朝东,隔路照壁题有“山高水长”四字,已拆建为县卫生局所属楼厦。<br>(21)谭氏家庙,位于原城隍庙厨房门外巷北向,东邻王氏家庙,20世纪30年代扩建马路时拆毁,建国后在原址上建染织厂(后改塑料厂)。<br>(22)范氏家庙.位于南门大街,正对斗诗巷西口。祠背西朝东,已拆建为县工商行政管理局。<br>(23)章氏家庙,位于南门大街(中山街)范氏家庙斜对面,现巳拆建成楼厦。<br>(24)许氏家庙,位于南门大街(中山街)西侧,南邻曾龙图阁祠。2000年两祠同时拆建成楼厦。<br>(25)朱氏家庙,位于东门南城墙边,旱井子南侧,祠背西朝东。建筑犹存,今改为民居。<br>(26)林氏家庙,位于小东门(迎旭门)外西南侧,祠背西朝东。现已拆建成楼厦。<br>(27)白氏家庙,位于小东门(迎旭门)外东南侧,祠背西朝东。现已拆建为县民政局某下属单位办公地。<br>(28)叶氏家庙,位于今解放路东端,江背井南口西侧,祠背北朝南。祠门额上直书“都督府”三字,这是为纪念清乾隆间武进士、御前侍卫副将加总兵衔叶信而题。2000年已拆建成楼厦。<br>(29)汪氏家庙,位于老学背西向巷口北侧,祠背北朝南,东邻温氏祠。建国后已拆建为梅江镇税务所宿舍。<br>(30)伍氏家庙,位于上莲塘巷中段北侧,祠背北朝南。建筑犹存,现改为民居。<br>(31)郑氏家庙,位于老学背巷南侧,温氏家庙对面,祠背西朝东,是北宋皇佑癸巳(1053)状元郑獬祖祠。建筑犹存,今改为民居。<br>(32)雷氏家庙,位于老学背通大街(解放路)巷里西侧,祠背西朝东。建国后曾辟为梅江镇卫生院。2000年拆建成楼厦,更名“梅江医院”。<br>(33)宁氏家庙,位于老学背巷北侧,祠背北朝南。建筑犹存,现改为民居。<br>(34)过氏家庙,位于小东门(迎旭门)北向城墙西侧,北邻杨氏家庙巷口。祠背西朝东,建筑犹存,今改为民居。<br>(35)冯氏家庙,位于小东门(迎旭门)北向城墙西侧,邻近过氏家庙,现已拆建成民居。<br>(36)孙氏宗祠,位于南门外西南向,距县城南门(阜民门) 口约200米,是宁都孙氏五贤的祖祠。祠背西朝东。原存许多珍贵遗物已毁。建国后曾辟为屠宰场。前几年,屠宰场迁移。后寝被南门群众用以安置东平庙木主。<br>(37)熊氏家庙,位于老衙背巷东段北侧,祠西与罗氏宗祠相邻。祠背北朝南,整座建筑用碎砖建成,现建筑犹存,辟为民居。<br>(38)高氏家庙.位于城东门内背街(今解放路东段)南侧,祠背北朝南,西隔电灯巷与武城巷相邻,现已拆毁。<br>(39)聂氏家庙.位于东门白衣阁(阁在城墙上)北边,南邻莲塘巷县政协家属宿舍。<br>(40)夏氏家庙,位于西门布下巷东向,彘婆石下廖氏家庙东侧,祠背北朝南,建筑残破,今辟为民居。<br>(41)傅氏家庙,位于叶屋巷西口北侧,祠背北朝南,2000年拆建成楼厦。今为中山北路居委会所在地。<br>(42)周氏家庙,位于叶屋巷中段,东北面斜对曹氏家庙,祠背西朝东,现内部已拆除,但门楼尚存。<br>注:限于许多宗祠随着岁月而消失,笔者只拍得部分家庙。<br> (资料来源:宁都梅江之春论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