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清晨观鱼

邨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天端午,起了个大早,去市场买艾叶,去早了,市场里还没来人。</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过端午,大人们天麻麻亮就出门上山采艾。那艾呈灰白色,绵绵茸茸,味道浓郁。回来路上,他们耳朵上别着艾叶,抱着新鲜的艾枝,见人就问好,没有现在的假道学伪文化说的,端午节不可以问好只能说安康这么一说。</p><p class="ql-block"> 细想也是,端午节在先,屈原投江在后,怎么会是因屈原才有了端午节呢?和伍子胥曹娥更是没有一点儿关系。</p><p class="ql-block"> 大门上插的艾多,其他门上也插,插在门楣上。香气四溢,令人头清脑快。不过,这艾却是蚊蝇蛇蝎的克星。</p><p class="ql-block"> 当然,端午节本来就是“驱五毒”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秦大地乃至北方,端午节没有“赛龙舟”的习俗,正是民俗学所讲的“地分南北”吧,时下的端午习俗和古代也有不同,自然是“时有古今”了。习俗,是活的,不会一成不变。</p><p class="ql-block"> 香囊彩绳似乎是古今相承南北兼有。不过也是有区别,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香囊,虎头茹茹虫虫如意还有,但比过去色彩鲜艳了,个头大了,品种少了,价格高了,做工不精到了。不过,很多制作者还是会告诉你,香囊里有雄黄朱砂。是的,这个非常重要,这是端午节的核心内容,不可或缺,与商家是否在香囊里面是否真放了雄黄朱砂无关。</p><p class="ql-block"> 陕北人爱唱歌,唱生活,唱爱情,唱历史,唱时政。《走西口》《赶牲灵》《蓝花花》《横山里下来游击队》等等,《东方红》就更不用提说,都是文化传承。也有民俗风情的,如《挂红灯》《打连成》,还有酒曲,《十二杯酒》的第五杯酒,内容就是这个。歌词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第五杯酒五端阳,</p><p class="ql-block"> 青白二蛇闹雄黄。</p><p class="ql-block"> 酒过三杯真相现,</p><p class="ql-block"> 吓死了许仙又还阳。</p><p class="ql-block"> 和包粽子一样,饮雄黄酒也是端午的主要内容仪轨。</p><p class="ql-block"> 雄黄酒能否震慑蛇蝎我不知道,艾草能够熏跑蚊蝇绝对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或许蛇蝎也害怕。野外露营,四周点燃艾草,古人就这样做,现在的人依然这样做。</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伏天的夜晚,人们喜欢在院子里乘凉,铺开高粱秸皮编织的席子,大家坐在上面,四下里远远的点燃“艾药子”,蚊蝇蛇蝎都不会来了。</p><p class="ql-block"> 那“艾药子”就是在端午这天采的,而且说这天的药性最强,效果最佳。再长几天,艾的茎就硬了,叶子脆了,老了,药劲小了。</p><p class="ql-block"> 编艾药子很有意思。用九枝艾草,尾部绑扎起来,三枝一股,像女孩编辫子一样。不同的是,这个可长可短,没有定数,三五尺丈二八尺都行。编时那一股短了少了,随时添加,继续往长编织,直到自己满意方好。编好后晾晒在墙头,干了备用。</p><p class="ql-block"> 我见过最长的一个艾药子大概有一两丈长,盘成一圈圈的堆了起来,很是威武壮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市场来人了,艾叶也买了,但不是真正的艾草,我们老家叫这个是“水艾”。长的有点像,叶子大,灰绿色,不是灰白色,几乎没有艾香味。用这样的艾草做针灸用绝对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 咱现在就是做个样子,走个形式,水艾就水艾吧!像这样“水”的事情太多了,大家都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p><p class="ql-block"> 回家,插艾,晨练。</p><p class="ql-block"> 对了,晨练的水榭旁,鱼儿多而漂亮,驻足欣赏也不失为欣事一桩。</p><p class="ql-block"> 是寄情吗?也许。</p><p class="ql-block"> 仲夏清晨风送凉,</p><p class="ql-block"> 灯明水榭影波长。</p><p class="ql-block"> 鱼儿不晓人间事,</p><p class="ql-block"> 蜜粽甘甜入口香。</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