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唐 王勃 白话译文,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唐王勃。(副本)

元亨利貞

<p class="ql-block">🌹《悟》🌹《靜思語》莊嚴寺塔🌹【元亨利贞】</p><p class="ql-block">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唐 王勃 白话译文,</p><p class="ql-block">《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唐王勃。</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昔者,万人疾疫,神农鞭草而救之;四维凋瘵,夏禹刊木以除之。》</b></p><p class="ql-block"> 过去,疾病感染了上万人,神农氏尝遍百草来找到药物拯救他们。当大地四方的人民因生活环境荒芜闭塞而生病凋零,夏朝的大禹砍伐树木开辟荒野改善居住条件来驱除疾病。</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岂非物外其性,则道功出,事愆其和,则任迹著。》</b></p><p class="ql-block"> 难道这些历史不就表明了,当事物偏离了它们的本性的时候,才能用大道来使它们回归——这样就成就了非凡的功绩,事物超出了它们的正常的运行轨迹和规律,整治它们的人们就留下了显著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傍稽素篆,仰叩元扉,即时义而规大觉。因彝伦而伫真谛。》</b></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要旁搜各种文献(稽,稽查。素,白,代指纸),上叩至极(元,第一,终极)的天门,遵守当时的义理,归顺佛的觉悟。沿着常道(彝伦,常道,伦常),坚守天理真谛。</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向使三灾克殄,八正咸修,人握戒珠,家藏宝印,则三十二相,不可得而视也;八万四千法,不可得而闻也。》</b></p><p class="ql-block"> 假使过去三灾(刀兵、疾疫、饥馑)能够消除干净,八种正道(见、思、语、业、命、精进、念、定)全部修成,人人都掌握圣洁的戒律,家家藏有佛家的宝物(戒珠,代指佛门戒律。宝印,佛门宝物,可以避邪。这里是指掌握佛法),那么三十二种大人福相,就看不到了,八万四千(三十二,八万四千,佛家常用数字,表示多,佛祖舍利有八万四千灵珠)法门,就了解不到了。(这些法宝法门用不着了)</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然则圣人以运否而生,佛(神)机以道丧而显。》</b></p><p class="ql-block"> 然而,正因为运数在否(否,六十四卦之一,“否”(pǐ),不是,否定。这里指时运不好),这时天就会下降圣人,因为纯正的大道丧失,所以佛家的机理才会显现功用。</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况迦维授手,摩竭推心,高张妙用之功,自拯横流之弊,盖不获己,岂徒然哉?》</b></p><p class="ql-block"> 况且,迦维(疑为繁体迦罗的省写,迦罗,一尊者,这里是神佛的意思)授以援手,摩竭(佛神)真心对待(我们),(佛神们)高高在上的弘扬佛法的妙用,自己起来拯救江海横流的人间灾害,原因是身不由己,并不是无缘无故的。</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故能业拥大千,化形真一,由乐推而起七觉,因来苏而坐三昧。》</b></p><p class="ql-block"> 所以(他们)能够事业拥有大千(佛家语世界)世界,身形化为最真实的唯一的法界(一真如,一真法界无差别的说法),由于乐意推戴(真理、佛法)而激发出自己的七种觉分(佛门七种觉悟),因为给百姓解除(苏,解救)困苦而能够施行三昧(佛门语定心一处,或者是不起心不动念才有正常的圣者的享受)的佛家修行功法。</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发挥五演,以寂灭为身常;提挈四流,用慈悲为化迹。》</b></p><p class="ql-block"> 发挥五演(疑为五衍,即五乘,五种修行之法也),把寂灭(涅槃,无烦恼情智无轮回的状态)当作人身的常态,提挈改造升华有着四流的凡人(四流,佛家称世间的诱惑总归为四种,这里应该是指凡人的意思),使自己的慈悲行为留在人间,成为佛教化俗人的遗迹。</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黑风宵遁,波旬忘反噬之心;绿沼晨开,天常识问津之所。》</b></p><p class="ql-block"> 黑色的风(疾病瘟疫)夜里逃跑了,波旬(喜杀的恶人)忘记了自己的反噬(不但不感恩还要损害恩人)的心肠,绿色的池沼早晨(在人生的迷雾中)显现,天的常道找到了打探道路的地方(不再迷失,回归正道)。</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括夷涂于九相,蹇步其安;纳慧晷于重昏,迷方自晓。》</b></p><p class="ql-block"> 包含平坦的路途(夷,平。涂,路途)于九种物质状态之中,跛行也是安全的,容纳智慧的指南针(日晷,用太阳的影子指示时间的器具)于重重的昏暗之中,自己也能知道迷失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大矣哉!应物而起,兴运而终,至自于昆冥,复归于无后。》</b></p><p class="ql-block"> (这些能解救瘟疫的佛家精神是)多么弘大精深啊!响应事物而兴起,按照运数而终止,来自于高山大海(昆冥,昆仑山和东溟大海),归结于无穷无尽的远方。(似从佛教兴起说起)</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虽金沙宴驾,双林无可作之期;而玉牒遗文,六尘有经行之俗。》</b></p><p class="ql-block"> 虽然世尊(释迦牟尼在尼泊尔的金沙河边圆寂)逝去(宴驾,婉称帝王之死。宴,通“ 晏 ”),婆罗双树不会再有那样的时刻(指佛陀在婆罗双树下离开人世),不过他留下了佛典,使人间有了学习佛经的风气。</p><p class="ql-block"> 神圣的教理不能没有信奉持守流传的人,精妙的言论不能就此丧失泯灭。</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六千罗汉,竞结香缘;五百仙人,分开讲肆;》</b></p><p class="ql-block"> 六千位罗汉,竞相要和凡人结缘(来感化他们),五百(六千和五百,都是佛门对多的说法)位仙人,到处开设讲坛(来传授佛法)(这里似指佛教东传寺庙奠基之事)</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星龛月殿,俄盈震旦之墟;凤刹蜺旌,坐遍阎浮之域。屈伸阖辟,其道大矣哉!》</b></p><p class="ql-block"> 象星星那样高妙的神龛,象月亮那样神圣的神殿,很快就充满了中国(震旦,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大地,凤凰似的庙宇,彩虹似的旗帜,不久盈塞了人间世界(阎浮洲,梵语音译,佛门称人类居住的地方)。屈伸开合,这里的道理深奥极了!</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夫宝庄严寺舍利塔者,梁大同三年(537年),内道场沙门云裕法师所立也。》</b></p><p class="ql-block"> 这座宝庄严寺的舍利塔,是梁朝大同三年(公元537年),由内道场(梁朝宫庭内的寺庙)的沙门(梵语音译,出家的佛教徒总称,也指佛门)云裕法师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其琅邪贵族,则汉庭峻节,祖德犹传;《梁甫》高吟,嘉声未遂。》</b></p><p class="ql-block"> 法师出生于琅邪郡的贵族世家,继承了他祖先诸葛亮的汉朝忠臣的高风亮节,使孔明吟诵《梁甫吟》的声音没有消失。</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法师夙登真地,深入慧门,照果业于三明,拂尘劳于八解。》</b></p><p class="ql-block"> 过去法师就到过神圣的地方,深入智慧之门(精通佛理),用自己的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照见人间的因果业缘,用八种解脱来拂去尘世的烦恼。</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羊车绮岁,悬欣半月之词;凤阁觿年,已振弥天之响。》</b></p><p class="ql-block"> 法师的声闻(羊车,声闻乘)在少年(绮岁,指年纪很小的时候)之时,称许的言词就已高悬在空中象半个月亮一样(悬欣,可能是欣悬之误写,如果是和下句对仗的话),年纪很小(觿年,指年纪小)时就在宫廷出入(法师出自内道场,应该在宫廷中待过),名声已经播满天下。</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道惟坚固,行乃头陀。》</b></p><p class="ql-block"> 法师的道心坚定,行动抖擞(头陀,本意是抖擞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百结斯安,斥罗绡而不御;十珍虽贵,对藜藿而甘心。》</b></p><p class="ql-block"> 心安于打了上百个结的破烂衣裳,不屑于穿戴绫罗绸缎,山珍海味虽然美味,法师甘愿饮食野菜粗粮(藜藿,吃野菜,或粗劣的饭菜)。</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于时以丕应天人,大宏缁侣;法师至诚幽感,独步元宗。岂直王公钦振锡之风;固亦天子,降同舆之礼。》</b></p><p class="ql-block"> 现在时势(指当时的形势有利于佛教)极大的响应天人(指僧侣),大力弘扬佛教(缁侣,僧侣,借指佛教),法师的真诚感通幽灵,在众多的教派中首屈一指。(佛教的兴盛)不完全是因为王公们钦敬佛教的缘故,也是因为天子尊崇佛教,给予僧侣和自己同乘一辆车(《魏书·外戚传上·冯诞》:高祖宠诞,每与诞同舆而载)的荣耀。</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宝瓶宵注,则雨露随轩;玉柄朝撝,则风霜满席。》</b></p><p class="ql-block"> (法师的法力无边)夜里把宝瓶(佛教的法器,使用的瓶类器具)用水注满,随即就有雨露降落在轩阁上面。早晨挥动拂尘的玉柄,整个席子(古人以席子坐卧)上就会有风霜。</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既而素怀有在,潜营摈俗之图;爰定我居,首托栖霞之寺。》</b></p><p class="ql-block"> 随后按照平生的抱负,暗自经营没有俗气的愿想,于是选择自己的居所,首先落脚在金陵栖霞寺(位于现今的南京)。</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尔乃岩开石溜,邑跨金陵》</b></p><p class="ql-block"> (栖霞寺)这里岩石上流着清澈的泉水,庙宇位于金陵。</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鱼峰多赞呗之欢,虎溪有送迎之限。》</b></p><p class="ql-block"> 山峰象渔山一样,常有曹植(作洛神赋者)在这里感悟诵经而制作了梵呗(为经谱曲,使之能够歌唱)的欢乐,溪水象庐山的虎溪一样,有僧侣(东晋慧远法师)送迎宾客而止步的界限。</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紫箩山径,居藏胜缘;青松磵户,坐谐幽致,枕石濑流者久之。》</b></p><p class="ql-block"> 山道上布满了紫色的藤萝,居住的地方深藏着善缘。门户旁有青松溪水,坐行都能与幽雅的景致谐调,让人徘徊在湍急的山涧边许久不去。</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原夫见化有缘,应身欲谢;昊天罔极,追怀自远。》</b></p><p class="ql-block"> 本来见到有道者来化缘(不是要钱物,是教化善缘),就要起身相谢,高天没有边界,追想往事自然深远。</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故有诸天会聚,共位神光,列国交兵,独超尘劫。译求其致,岂不深哉?》</b></p><p class="ql-block"> 所以就有诸位天神聚集在一起,大家的神光汇合在一处,(应该是说有许多的高僧躲避战乱来到了栖霞寺)战乱频仍,栖霞寺没有受到骚扰,超出了这些尘世的劫难。寻求(栖霞寺)这样的经历的终极原因,难道不是很深奥的吗?</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然则麟风下灵,犹称瑞贶;玉石微玩,尚腾精彩。》</b></p><p class="ql-block"> 然而麒麟凤凰出现在人世,就称为祥瑞,玉石玩物虽然微小,也会显示精彩的气质。</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亦有楚铎沦照,擢紫霭以冲星;周鼎沉华,吐黄云而喷景。》</b></p><p class="ql-block"> 也有楚国的铎虽然流落在泥里,会升起紫色的雾霭直冲星斗(典故不详),周朝的鼎虽然沉没在水中,会吐出黄色的云,喷发漫天的影象(汉时有术士说周鼎落水的地方上有金宝气)。</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诚浩作者之述,足称希代之贵。》</b></p><p class="ql-block"> 作者的著述实在是浩大,称得上是旷世少有的珍贵。(似指有人提到了佛的舍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况乎释迦妙相,如来真骨,虽八万四千之宝塔,散在群方;而九十二道之灵虹,终闻间出。》</b></p><p class="ql-block"> 况且释迦牟尼的神妙的身体,如来佛的遗骨,虽然有八万四千那么多的宝塔来珍藏,散在四方,不过终究听到了佛涅槃时化为的彩虹再现世间的消息。(九十二,未明出处。佛的舍利留在人间的很多的地方,可以去寻求拿回来供养祈福)</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立诚斯应,瞻庭庑而时逢;非德不邻,历山川而罕致。”》</b></p><p class="ql-block">(佛的真灵)立下诚心就会响应,即使仰望屋宇有时也会和其相逢。(佛的真灵)没有德行,不会陪伴(你),即使找遍了山川也很难找到。</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是以优填顿颡,思存电下之光;波匿投身,愿奉岩间之影。》</b></p><p class="ql-block"> 这样就使优填(现于阗)王对佛屈膝下拜以额触地,想得到永生(电光喻人生短暂),使波匿(恶人)愿做佛的弟子,在释迦牟尼山岩间的身影后侍奉他。</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粤在梁武,精求不暇,以为秦登碣石,而事止寻仙;汉索瀛洲,而心非好善,》</b></p><p class="ql-block"> 到了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坚持追求(佛的真身舍利),他认为秦始皇登碣石,事迹只是寻找仙人求自己的长生不老,汉武帝索求瀛洲,本心只是为了自己,并不是想对民众发善心。</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斋筵凤设,上祈忉利之宫;讲帐星随,下请龙王之藏。轻赍棹海,重赏梯山,庶玉匣之全移,幸金棺之半启。》</b></p><p class="ql-block"> 梁武帝就开设精美的斋宴,来向上天的忉利天(界名,梵语Trāyastrṁśa,作怛唎耶怛唎奢天,多罗夜登陵舍天。译言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须弥山之顶,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之处。)的仙宫祈祷(寻求佛的舍利),设置神圣的讲坛,连星星都来伴随,向海里的龙王请求宝藏,给到海外寻求的人一些赏赐(轻是与重对言,并不一定意味着少),对长途跋涉去寻求的人给以重赏,这样做是为了希望能够侥幸全部得到释迦牟尼的玉匣(葬具),或者是佛的金棺能够开启(将舍利分给梁武帝。全和半只是用来对偶的,意思是要得到佛的舍利,梁武帝想尽的办法)。</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法师智遗人我,识洞幽明;思假妙因,冀通灵感。爰承纶綍,载践沦溟。》</b></p><p class="ql-block"> (梁武帝)认为法师智慧超出普通人,见识洞察有形的和无形的事物,想借助玄妙的因缘,来通会神奇的灵感(与神灵感应),法师于是就接受了梁武帝的诏书(纶綍,诏书),踏上了航海的路途出使扶南国(去寻求佛的舍利)。</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石门而右指,历铜标而左顾。乘桴月溯,戒楫星沼。相彼遐陬,实维荒裔。》</b></p><p class="ql-block"> 法师的从左边经过了石门,从右边经过铜的天柱,乘筏子在天河中上溯月亮,在星星的池沼中划桨,到了遥远的天边,实在都是非常荒凉的地方(这里说法师的路途艰险)。</p><p class="ql-block">(法师终于到达了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音演说,本承听教之乡;五日继明,素隔照临之域。》</b></p><p class="ql-block"> 如来佛用一音演说佛法,是在传教的地方(指印度天竺),五位佛祖(佛祖一身化五身,如同太阳)相继照临之处,一直和中华远隔(描述扶南国)。</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珍奇乃萃,圣德攸传。则知有感必臻,信覃幽境,不行而至,岂隔殊方?》</b></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汇集了各种珍奇的事物,流传着佛祖的圣德。由此知道有感应(佛的显灵)就会显露,信仰会达到幽冥的境地。佛祖(身在天竺)的法力不用脚行走,就会让远方的人感受到,不会被距离隔离。</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法师既达国城,式敷朝命。受铣筐而顶礼,抚瑶缄而跪发。尽收其宝,重载而归。”》</b></p><p class="ql-block"> 法师到达了扶南国都,按照礼仪来完成梁武帝的使命。顶礼膜拜而接受铣筐(应该是装舍利的器具),把梁武帝的信笺跪着交给这里的国君。这样就搜罗尽了这里的宝物,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亦犹珠匿弊衣,须马鸣而后用;金藏陋宇,待龙树而方开。》</b></p><p class="ql-block"> 就好象把珠宝藏在破衣裳里,要等马鸣菩萨到来指点后才能使用。把金银藏在破房子里,要待龙树菩萨到来后才能打开现身。(似指舍利要给到梁武帝手中才可以)</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梁氏之都,妙算而仰神光,家之繇也。》</b></p><p class="ql-block"> 梁朝的国都,早已推算好了法师的行程,一直在翘首等待法师的回归(神光,可以指佛祖舍利,也可指法师),这里是法师启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炎凉可质,往返九十旬;楫柂不辍。风潮八千里。以大同三载,届于兹邑。》</b></p><p class="ql-block"> 法师在路途费时九百天,冷暖四季变化记录在案,桨和舵没有休息(一直在航行),航程八千里。在梁朝的大同三年,到达这里(指广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法师性丰幽澹,质固虚羸,绵历是淹,疲疴屡积。维摩见病,益伸方便之门;道安谢归,思远朝庭之事。愿居此刹,有诏许焉。仍分舍利,俾宏真福。》</b></p><p class="ql-block"> 法师性情丰采幽静恬淡,身体一直不好,经过了这次的旅途劳累,积累了各种疲劳的疾病。佛的信徒有了病,官家应该给他开方便之门,名僧(指取回佛祖舍利的高僧。道安,晋时高僧,长山扶柳(河北正定)人,俗姓卫。)辞别朝廷回归山门,想远离朝廷的事务,愿意居留在这座庙宇(广州的宝庄严寺),皇帝下诏满足了他的愿望。于是就把法师从外国带回的佛的舍利分了一点在宝庄严寺(其余的带回金陵),使佛的福分能够在这里弘扬。</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国惟瓯骆,郡实番禺。》</b></p><p class="ql-block"> 法师驻锡的地方宝庄严寺所在地属于古代的瓯骆地界,郡名番禺。</p><p class="ql-block"><b> 《尔其封疆跨蹑之壮,海陆会同之冲,上当星纪,下裂坤维。》</b></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跨连几个区域的好地方,是海陆交通要道,上应天上的星辰,下分大地的维度。</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阶百越而邻三吴,轵雕题而辄交趾。》</b></p><p class="ql-block"> 以百越(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为房屋的台阶,以三吴(指代长江下游江南的一个地域名称。一般意义上的三吴是指吴郡、吴兴郡和会稽郡。)为邻居,以雕题地方(雕题,古代南方部落名。因额上刺花纹,故称。)为车的轴端,以交趾地方(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地域及其文化遗迹位。初期包括今广东省和今越南北部。秦以后,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为车箱板。</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神仙气色,汀洲建不死之乡;舜禹精灵,原隰现行宫之地。》</b></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人有神仙的气色,所辖的汀洲是长寿之乡。舜和禹都到过这里,在平原和低地上留下了行宫。</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闾阎雾扑,士女云流。讴歌有霸道之余,毗俗得华风之杂。蜃楼高峙,犹埋夕帐;螺台峻积,尚识朝基。信夷夏之奥区,而仙灵之窟宅也。》</b></p><p class="ql-block"> 居民(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的建筑高大密集,象笼罩在雾里,人民众多,男男女女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象天上的云彩。音乐有着秦始皇的霸道的余韵(开发广州的赵佗是秦朝将军),风俗是中华和少数民族相杂。高楼如同海上的蜃楼挺立,仿佛傍晚埋设的帐篷。螺钿的亭台高耸,可以看到台基。广州(广州历史上名称有南海郡(前 汉、晋 代、隋 代)、番禺、广州都督府(唐)等)实在是中华和少数民族居地的重要区域,宝庄严寺则是神佛仙人居住的宅院洞府。</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此寺乃曩在宋朝,早延题目。法师聿提神足,愿启规模,爰于殿前,更须弥之塔。因缘盛力,人以子来。》</b></p><p class="ql-block"> 这座寺庙是(南朝的)宋朝开始建造,象文章的起笔一样早就有了题目(但兴盛扩大还要等法师的作为),法师运用自己的神通,要扩大寺庙的规模,把殿前的须弥(佛教的神山)塔改建(似乎是改成舍利塔)。由于法师的神力,人们冲着法师的大德来帮助兴建寺庙。</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征日官而正墨,集风师而举草。育王奔命,扫地户而献神兵;梵事驰心,感天官而下灵匠。崇阶遽积,宝树俄周,不殊仙造,还如涌出。》</b></p><p class="ql-block"> 征调日官(神仙)来画图纸,聚集风师(神仙)来去除杂草(整平地基),阿育王(古印度摩竭陀国的国王)为之奔走,从户籍(自己的臣民)中点出神兵来相助,佛门的盛事(修筑庙宇)感动了天官,把神灵的工匠降临到人间(来修筑庙宇)。高高的台阶很快就做成,珍宝树一样的建筑一下子造好了,和仙人的建造没有差别,好象突然从地里涌出来的一样(工程浩大精美快速。法华经从地涌出品曰:“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p> <h3>  ”故其粉画之妙、丹青之要,璇基岌其六峙,琱关纷其四照。” 所以它的妆饰得金碧辉煌,四壁的粉刷绘饰得非常玄妙,图画画得精致紧要,美玉做的台基高耸着六个面,雕刻的门光芒四射。 ”仙楹架雨,若披云翳之宫;采槛临风,似遏扶摇之路。” 带着仙气的楹柱似乎要把雨露扛在肩上,宫殿如此之高直入云霄,。彩色的门槛被风吹着,好象要挡住漫天的狂风(形容门槛的高而威严。扶摇,自下向上的暴風)。 ”散华珰于月径,璧合非遥;拨罾网于星浔。珠连可验。” 美丽的瓦当的影子散映在月光下的小路上,好象许多的玉璧紧密地挨在一起(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玉璧连在一起这样稀罕的情景)。仰起头看,好象在银河中搬罾网,有许多的宝珠连成一片。(舍利塔夜间的景象) 玉虬承溜。傃云窦而将骞,金爵提甍,拂烟衢而待翥。” 玉龙似的垂脊对着接屋檐水的承溜(接雨水的檐下的槽),好象要在云里翱翔,高挑的角脊上装饰着金雀(爵即雀),在烟霭中振翅欲飞。 ”瑶窗绣户,洞达交辉;方井圆泉,参差倒景。” 琼瑶做的窗子,雕绘精美的门户,四处通达交相辉映,方的是井,圆的是泉,水中的倒影参差摇曳。 ”雕镌备勒,飞禽走兽之奇;藻绘争开,复地重天之变。” 到处雕刻着珍奇的飞禽走兽,层层的藻井上画着美丽的图画,好象天穹覆盖着大地一样。 ”悬梁九息,良马踆走而未穷;迭蹬三休,的卢骋犍而知倦。” 高悬的梁宛延曲折,骏马在上面奔走却不能达到尽头。层层的台阶既高且长,有三个平台,好让宝马(伯乐《相马经》:“的卢,马白额入口至齿者,名曰榆雁,一名的卢。奴乘客死,主乘弃市,凶马也。” ,三国时期刘备的坐骑却曾救过他)飞跑时也能有休息的地方(台阶长而高,中间的平台是让人在登台阶的时候可以歇口气)。 ”是栖银椁,用府琼函,采舍卫之遗模,得浮图之故事。” 这座舍利塔中存放着装佛祖的舍利的银椁,银椁外面还有玉匣函包裹。这些东西都是按照舍卫国(古印度地名)当时装舍利的器具的样式制作的,象佛教的故事中一样(的做法)。 ”爰自梁末,以迄皇初,城邑屡新,轩墀若旧。” 从梁朝末年以来,直到大唐初期,周围的城郭重建了许多次(毁坏了又重建,经受了许多的灾难),可是这座舍利塔(或指宝庄严寺)没有变化。 ”虽复百魔蜩沸,听鼓铎而怀音;六贼蜂屯,仰椽栾而革面。多迴净施,罕犯仁宫。则知遐吹所会,斯同偃草;慈云所润,岂直流根?” 这期间虽然许多的魔头嘶喊好象蝉声沸腾,他们听到了这座寺庙里的鼓和铎的声音就受到感悟(对寺庙怀有敬意,不来伤害)。许多的贼盗象蜂虫一样驻屯在寺庙里(或周围),看见了寺庙的建筑就改变了自己的凶恶的面目。这些恶人大多给寺庙以施舍,很少有侵犯寺庙的事发生。这种情况就可以知道,即使是远方的风吹来(即使力量已经很小了),还可以使地上的草低头。慈祥的云雨能够滋润的,不只是植物的根而已。(描述佛教的伟力,使寺庙在动乱的年代里能够保留完好) ”故能比蜀守之祠堂,长为典制;均鲁王之秘殿,若有明征。宜其作镇一隅,俯炎荒而独秀;盘基有地,冠终古而长存者乎?” 所以这座舍利塔(或是寺庙)能够和蜀中孔明君臣的祠堂(蜀中官长的祠堂能长久保存的,好象只有这几座)一样,长久的当作典范和楷模。又象汉朝的鲁恭王灵光殿可以从西汉保存到东汉一样,是佛力的显明的表征。这样的建筑巍峨的耸立,镇守着边远的地方,俯视着炎热荒蛮的原野独自呈现秀姿,在大地上超出凡物而留存长久直到时间的尽头,不是有道理的么? ”国家业拥太初,事用皇极。” 大唐的功业符合天命,诸位皇帝的事绩宏伟。(梁朝已经过去,现在是唐朝)🌹🌹🌹<br></h3> <p class="ql-block">王勃在广州写下的碑文,被誉为粤版《滕王阁序》,直到近年才破译</p><p class="ql-block"> 在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87号,有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它以"六榕花塔"为特色标志,寺中宝塔巍峨,树木葱茂,文物荟萃;它曾是禅宗道场,与海幢寺、光孝寺、华林寺、大佛寺并称为广州佛教五大丛林,同时也是广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它就是六榕寺。</p> <p class="ql-block">六榕寺</p><p class="ql-block">1、千年古刹,是为禅宗道场</p><p class="ql-block">杜牧诗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座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刹,原名为“广州宝庄严寺”,到了虔诚信佛的梁武帝时,古寺又得到进一步扩建,一座四角形的六层木塔建立起来了,用来专门存放佛陀舍利,木塔内外绘画着佛典图解。</p><p class="ql-block"> 此后,又历经一百多年,任凭外界风云际变,改朝换代,这座古寺一直安静地待在原地,守候着属于自己的一份宁静,只是历经风雨侵蚀,它的容颜变得苍老,但是内涵却越来越丰富。冥冥中似有注定,它与一位才子会有一番美丽邂逅,并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历史长卷终于翻到了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那是一个春天,春暖花开的时节。一位年仅25岁,却名冠海内的青年才俊王勃,离开了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他将一路南下,南赴交趾(今越南)看望他年迈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王勃像</p><p class="ql-block"> 此行是他的救赎之旅,因为自己的鲁莽,擅自杀死了官奴曹达,不仅让自己身陷牢狱之灾,还连累了自己的父亲王福畴,朝廷将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身为孝子的他宁愿受这份罪是自己,所以他说:</p><p class="ql-block">“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p><p class="ql-block">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p><p class="ql-block">2、美丽邂逅,成就鸿篇巨制</p><p class="ql-block">山高路远,道阻且长。王勃从春天走到了冬天,终于在当年的十一月到达广州。得益岭南温暖湿润的气候,在北方一片萧瑟之时,广州仍然绿意盎然,目之所及,随处可见亭亭如华盖的榕树,就像一顶顶迎接远方来客的伞,仿佛专门为他而准备的,王勃内心涌起一阵感动。</p><p class="ql-block">[图片]</p> <p class="ql-block">广州随处可见的榕树</p><p class="ql-block"> 名满天下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到来,当然引起了广州地区文艺界的轰动,而此时恰逢宝庄严寺开设盛大的法会,广州周边各界大佬基本都来了,宝轮法师又是王勃的死忠粉,必须借此机会将偶然王勃请到现场。王勃虽然深受儒家思想之深,放不下济世之怀,但历经宦海几度浮沉,信佛的思想逐渐在他内心有了一片空间,他得知广州有这么一座禅宗道场,遂决定接受邀请前往拜访。</p><p class="ql-block"> 于是,广州宝庄严寺与“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就有了一次美丽邂逅。此次法会异常隆重,举行的很成功。会后,王勃受宝轮法师所托,还写下了一篇三千余字的碑记《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这是一篇采用骈文写就的鸿篇巨制,这对擅长写骈文的王勃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再加上有写《滕王阁序》的实战经验,所以这次对他而说就是一挥而就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王勃一挥而就的这篇碑记,竟是我国文学史上至今已知篇幅最长、内容包罗最广的宝塔铭文,被称为“粤版《滕王阁序》”,全文共有3200字;而《滕王阁序》全文才不过954个字(不计标点符号,正文717个字)。</p><p class="ql-block">[图片]</p> <p class="ql-block">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竟然也是王勃才子的绝笔。在写下这篇碑文的第二年,王勃在看望父亲王福畴回来的路上,于南海遇到飓风,王勃不幸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6岁。</p><p class="ql-block"> 大唐一颗冉冉升起的一颗文学巨星就这样黯然坠落,让人无比惋惜。</p><p class="ql-block"> 3、破译密码,传承文化基因。《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自成文以来,一直没有被翻译成完整的白话文。每当世人近观碑文的时候,就会想起1000多年前的王勃,试图通过揣摩王勃才子的内心,来理解眼前这鸿篇巨制,然而没有深厚功底,实在难以理解,它就像一道文化谜底。</p><p class="ql-block"> 要想破译它,是一项艰巨的工程。</p><p class="ql-block">首先,3200字的古骈文可谓鸿篇巨制,注解和翻译需要相当时日;再者,碑文除记述六榕花塔外,更涉及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各个层面, </p><p class="ql-block"> 译者还需要是一个历史学霸;其三,碑文有许多佛教专有术语,译文要做到信、达、雅,颇见功夫。翻译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古文、历史知识,还要通晓佛理、佛法等,要求颇高。</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现代,此去王勃才子逝世已有1340年。</p><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13日,广州六榕寺(广州宝庄严寺已于北宋时期更名为六榕寺,大文豪苏东坡亲笔题写“六榕”二字)方丈在《南*方都市报》广发英雄帖,诚邀各方破译《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让这一尘封千年的巨制早日呈现在公众面前。</p> <p class="ql-block">英雄帖一发出,全国各地志愿者热情高涨,纷纷表示想要参与其中。他们有的是专家学者,有的是地方志编撰人员,有的是作家、杂志编辑,还有大学教授、在校学生,还有的是爱好和研究古文的退休老人……大部分志愿者通过网络报名,有的甚至到六榕寺现场报名。</p><p class="ql-block"> 如今,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译出7000多字的《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白话文初稿,虽然仍有不少有待补充完善的地方,但至少初步解开了这道文化谜底,让更多的现代人领略到一代才子王勃另一番文采风流,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没有辜负一千多前那场美丽邂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