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老浙大旧址1一仁爱医院和海星小学

双鱼

<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24日浙江大学西迁后代组织了一次对现存部分相关老浙大旧址(仁爱医院、海星小学,浙江图书馆大学路馆舍,求是书院,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建德村、泰和村和珠碧弄家属、单身宿舍)的寻访活动,活动后袁蕙婷、王宇平、徐正等都作了及时的报导,引起了西迁后代的关注,组织者马衡老师希望我将现场介绍旧址的历史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叙述,让未能参与活动的西迁后代、浙大校友也能分享,对浙大相关历史略知一二,遵旨分几个篇幅呈现给各位,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仁爱医院旧址位于杭州市下城区刀茅巷中段东侧(原刀茅巷174号)现与凤起路交汇处,是一组红砖实叠的西式教会医院建筑风格独立建筑物,共占地约55亩,建筑一律用红砖实叠,饰以花纹,风格均为西式。现为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仁爱医院是1922法国天主教仁爱会修女郝格勒捐出家产开始创建的,1928年仁爱医院挂牌成立,又名圣心医院。在医院筹建没多久之后,郝格勒修女决定创办小学,让育婴室的孤儿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当时医院的第二任院长是一个来自上海的修女彭嬤嬷,是郝格勒修女的得力助手,正是她们搭档的那些年,先后又建立了教堂、X光室、施诊所、免费病室、海星小学校舍等。三十年代的仁爱医院,无论从医术还是医院的规模,在杭城都可算是首屈一指。医院有男、女病房各一幢,X光楼一幢,共为48间,修女楼房一幢,共为26间;海星小学及仁爱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各一所,合为62间;免费病室一幢,为11间;施诊所楼房一幢,为23间;医师住宅12间。抗战沦陷期间,所聘院长已换成匈籍修女,所以未被占据、关闭,是市民避难和免费救治场所,成为杭州唯一正常运营的西方人医院。仁爱医院旧址现存入口门楼1座、院舍4栋、教堂1座。几经保护性修缮,仁爱医院旧址集院史陈列馆及多功能会议室为一体,开设了体检中心和仁爱名医馆仍在继续使用。</p> <p class="ql-block">创辨仁爱医院的法国天主教仁爱会修女郝格勒</p> <p class="ql-block">仁爱医院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7年在修女楼前医师和修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现红会医院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仁爱医院旧址</p> <p class="ql-block">连廊</p> <p class="ql-block">在遗址建筑开设《仁爱名医馆》</p> <p class="ql-block">红会医院新大门</p> <p class="ql-block">  许多人问仁爱医院和浙大有什么关系?抗战胜利后浙大东归从贵州遵义回到杭州,大部分教职工在杭州都没有住房,竺校长一方面为教师租房,另外在刀茅巷建造了建德村、泰和村家属宿舍,在珠碧弄建了单身教职工宿舍。这样生活在这一片的浙大教职工子女就学(读小学)都是选择在仁爱医院下属的海星小学(解放后改名刀茅巷小学),有点小病也都在仁爱医院就诊十分方便,我生在遵义,1946年父母随浙大东归杭州,开始没有住房先住在老浙大的教室里,还不够读书的年龄就进了海星小学下属的幼儿班,就在仁爱医院教堂旁花园附近的一个小屋,第二年我家就住进了建德村丙种房,我也进了海星小学,一直到1953的考入杭二中为止,许多住在刀茅巷一带的浙大西迁后代都有和我一样的经历,这里是他们童年启蒙、成长的地方,这里就象是浙大的附小和附属医院,那些年这里的小学生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贵州话,因为东归的一些浙大教师的家属也成了海星小学的老师,浙大体育教授蒋新的夫人陆鸿图就是我海星小学的老师,她是贵州人,我的贵州话就是跟她学的,我小学毕业时她是刀茅巷小学校长。后来浙大搬到了玉泉校区,但有许多教师仍然居住在建德村和泰和村,他们的子女还是在刀茅巷小学就学。对在这里生活过的浙大教职工和他们的子女,在他们的心里永远驻留着这一片天地。</p> <p class="ql-block">  海星小学旧址就在现在红会医院的北区高楼的地块,现在刀茅巷红会医院西门就是原来海星小学校门的位置,南面门楼是原仁爱医院的正大门,现在不开了,原来我们上学时常走这门,进门往左穿过门楼过道可直接到海星小学的教室,过道一侧有二个太平间,所以走过时会加快脚步,同学之间也常会用此吓唬对方。海星小学解放后就改名为刀茅巷小学,并归属杭州市教育局管理,学校先后经历了两次改名,4次迁移,7校合并,现在的刀茅巷小学已移到回龙庙前50号,是一所“小班化教育实验基地和口琴教育特色基地,有一个亚太地区首家“口琴博物馆”,海星小学下属的幼儿园也独立出来移至建德村填池塘新建刀茅巷幼儿园,2003年併入凤栖幼儿园成为凤栖幼儿园刀茅巷园区。</p> <p class="ql-block">红会医院在刀茅巷西门即原海星小学大门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原仁爱医院在刀茅巷的大门,左侧是二层楼房其一楼有一通道可直达海星小学教室</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保留仁爱医院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原仁爱医院大门内侧,是门楼结构两栋楼上下均有连接通道</p> <p class="ql-block">陆鸿图、蒋新老师全家照</p> <p class="ql-block">1947年海星小学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1951年海星小学老师欢送吴汉仪先生(后排中,后排左2陆鸿图老师,后排右1沈冠华老师,前排右1史玲老师</p> <p class="ql-block">刀茅巷小学1956年毕业照(严欣澂从李莲棣校长处得到)</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吴蓉萼、左三沈世桂、左四陈雅芳、左五白同平、右四周志平。</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左二沈冠华老师、左三体育王老师、左五张芬苏老师、左六李莲棣校长、左七史玲老师、左八徐漱敏老师、左九施建平(小施老师),陆鴻图老师于1954年调黄肉巷小学。</p><p class="ql-block">第三排:右六是王勋民、左六丁湄生。</p><p class="ql-block">第四排:右二是冯缵先、右四吾用利、左四黄式嘉、左五吴尔为。</p> <p class="ql-block">现在移至回龙庙的刀茅巷小学</p> <p class="ql-block">王宇平、吴梁、严欣澂、陆成均在刀茅巷小学前</p> <p class="ql-block">刀茅巷小学有亚太第一所口琴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口琴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海星小学幼儿班1956年迁至建德村,新建刀茅巷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  仁爱医院教堂是遗址中最亮眼的建筑,经修复更光彩夺目,红色的砖墙,彩绘的玻璃窗,尖顶的桃形拱门,袒露的罗马亭柱,四转盘旋式楼梯,花纹雅致的地砖,每一处都风格鲜明,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及历史价值,与四周毗邻的红砖楼房相得益彰,成为仁爱医院时期标志性建筑,饱含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是杭州最美丽的教堂。</p><p class="ql-block"> 原来马衡老师联系的时候是同意我们入内参观的,今天不巧教堂内又开始装修,就不让进了。</p><p class="ql-block"> 仁爱医院教堂是一座天主教的教堂,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有什么区别: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的总称,应该说天主教是从基督教中分离出来的,组织更为严格,除尊奉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神)外还尊奉圣母玛丽亚,圣经除旧约(46卷)外还包括新约(27卷),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以教皇为最高领导。俄罗斯、土耳其等国都信奉东正教,以伊斯坦布尔为中心,我国基督教属新教又称为“福音教”或“耶稣教”也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另一个区别是天主教教堂都是尖顶的,而东正教教堂是园顶的。</p> <p class="ql-block">仁爱医院教堂</p> <p class="ql-block">桃型窗、门拱</p> <p class="ql-block">2019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p> <p class="ql-block">花式地砖</p> <p class="ql-block">吊灯和拱顶</p> <p class="ql-block">通往圣坛四转盘旋式楼梯</p> <p class="ql-block">俯视教堂全景</p> <p class="ql-block">西迁后代寻访活动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  2005年,仁爱医院时期的教堂遗存院舍等建筑群定名为仁爱医院旧址,被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仁爱医院旧址”被国务院核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作为“仁爱精神”的起始地,仍在源源不断地散发着新的生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