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立冬)</p><p class="ql-block"> “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那么,从金黄斑斓到萧索单调,藏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说直白点,冬的终了暗藏着春的开始。冬天宛如怀胎,孕育着一个春天的婴儿。正如英国伟大诗人雪莱那句充滿浪漫主义情怀的诗句说的那样:“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p><p class="ql-block"> 2024 11 7</p> <p class="ql-block">欢迎你</p><p class="ql-block"> 冬天母亲</p><p class="ql-block">随着</p><p class="ql-block">“赤溜”一声</p><p class="ql-block">秋的走远,</p><p class="ql-block">冬的脚步</p><p class="ql-block">已经</p><p class="ql-block">向我们</p><p class="ql-block">走来。</p><p class="ql-block">我喜欢秋天</p><p class="ql-block">喜欢那</p><p class="ql-block">白云飘飘</p><p class="ql-block">秋高气爽的</p><p class="ql-block">蓝天;</p><p class="ql-block">喜欢那</p><p class="ql-block">一抹染红大地的</p><p class="ql-block">美如云霞的</p><p class="ql-block">红叶;</p><p class="ql-block">喜欢那</p><p class="ql-block">枝头挂满</p><p class="ql-block">累累硕果的</p><p class="ql-block">山岗</p><p class="ql-block">原野;</p><p class="ql-block">喜欢那</p><p class="ql-block">如玉如盘</p><p class="ql-block">银辉洒滿</p><p class="ql-block">大地的</p><p class="ql-block">秋月。</p><p class="ql-block">她像孕妇</p><p class="ql-block">那样</p><p class="ql-block">用美妙的</p><p class="ql-block">诞生</p><p class="ql-block">抚平人们</p><p class="ql-block">所有的</p><p class="ql-block">疲惫</p><p class="ql-block">焦躁</p><p class="ql-block">愤懑</p><p class="ql-block">祈盼</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但我也用</p><p class="ql-block">滿腔的</p><p class="ql-block">热情,</p><p class="ql-block">欢迎冬的</p><p class="ql-block">到来。</p><p class="ql-block">它一定会像</p><p class="ql-block">那沉静的</p><p class="ql-block">母亲一样</p><p class="ql-block">用冬的</p><p class="ql-block">符号</p><p class="ql-block">演奏一曲</p><p class="ql-block">安祥;</p><p class="ql-block">用深情的</p><p class="ql-block">回望细数</p><p class="ql-block">春</p><p class="ql-block">夏</p><p class="ql-block">秋</p><p class="ql-block">所有的血脉</p><p class="ql-block">所有的柔肠</p><p class="ql-block">所有的忧伤</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24.11.03</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闲记 </p><p class="ql-block"> (添衣) </p><p class="ql-block"> 衣为寒添橐添轻。</p><p class="ql-block"> 不论出门在外还是在家,古人写因天寒而添衣的诗不少。如“半壁灯光才照字,一窗凉思又添衣。”“京师三月春飞雪,雪后余寒添着衣。”“瓜蔓水生初抹岸,楝花寒动却添衣。”等等。</p><p class="ql-block"> 不知别人如何,读这些诗,在我的情感深处,很容易勾起对母亲的怀念,想起每次天气变冷她对我的嘱咐。</p><p class="ql-block"> “天冷了,多穿点衣服……”</p><p class="ql-block"> 不管用什么方式,嘱咐你这句话的人,不用考证,肯定是你的母親,或者你最亲近的长辈或好友。</p><p class="ql-block"> 本来,冷了就添衣,饿了就吃饭,人之常情,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如果添衣的嘱咐出自另一个人之口,便有了另一种意味。因为嘱咐你天冷添衣的人,必然是最真心关心关爱你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相信,添衣这句嘱咐最早肯安来自伟大的母亲。不是某一位母亲,而是所有的母亲。因为,自从成为母亲,子女的冷暖便挂在了她的心上,冷风吹来了,天下雪了,便会想到子女身边有没有御寒的衣裳。于是,不论不大年纪的子女,在天气转冷时,都会收到母亲转来的添衣嘱咐。虽然,这句嘱咐还可能来自夫妻兄弟姐妹、朋友师长同学,但由母親始,添衣成了温暖的代名词,这是不容置疑的。难道我们成了父母后,不也是这样做得吗?</p><p class="ql-block"> 2023 11 18</p> <p class="ql-block"> 闲记</p><p class="ql-block"> (红叶似血)</p><p class="ql-block"> 秋天的红,是毫不留的紅,仿佛要烧尽世间最后一点温度一般,在暑尽寒来的交替之时,绽放出最后的色彩。但把红叶的红拟比为像血一样红,这是不多见的。</p><p class="ql-block">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这几句是《西厢记诸宫调 小亭送别》中张生的唱词。大意是,不要说男人的心就像铁石,难道你看不见那片片红叶,都是离人眼里哭出来的血。</p><p class="ql-block"> 张生与崔莺莺刚刚完婚,就被迫进京赶考。两人难分难舍,“未知今日别后,何时重见也。衫袖上盈盈,揾泪不绝……”心如铁石的男儿此时此地也哭得眼中滴血,柔肠萦回的女子就更不必说了。</p><p class="ql-block"> 这几句将离人的悲苦刻画得淋漓尽致,虽有夸张,而联想自然,显得真切动人。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这几句演化成“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笔法含蓄,但抒情气氛却不如这几句浓烈。</p><p class="ql-block"> 2022 10 5</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秋色)</p><p class="ql-block"> 色彩是季节的符号,尤其是草木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有一首《秋风辞》流传至今:“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曹丕所作的《燕歌行》开篇即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草木摇落”还是“草木黄落”,反正表达的意思都一样,即树叶黄了,树叶落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因此在他们眼里,秋是萧瑟,秋是苍茫,秋是悲切,秋是无奈……</p><p class="ql-block"> 但在百姓眼里,秋的黄不是萧瑟的黄,不是悲切的黄,而是金色的黄,是丰收的黄,是春华秋实的黄,所以他们把秋叫作“金秋”。</p><p class="ql-block"> 草木的颜色,尤其叶的颜色是四季的,它们的颜色在每个季节里都会发生变化,正是通过它们的颜色变化,人们认识了世界,认识了自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秋花)</p><p class="ql-block"> 人们总用“春花秋月”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或情感,实际上,秋天的花并不逊于春花。</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桂花。古人爱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记得小时候就唱过一首革命歌曲,叫《八月桂花遍地开》,具体歌词记不住了,但那优美的歌调现在还会哼。确实,在南方一些城市,桂花一开,滿城飘香,“桂林”这个城市的得名就是因为“桂树成林”。原来北方的桂树只是种植在花房的花盆里供人观赏,现在可不一样了,像我们这里,到处都有种桂花树的,我房前就种有两棵金桂,一开花,满院飘香,闻着就叫人心醉。要不然人们把中状元、拿冠军、升职这样的事叫作“折桂”,把“桂冠”作为光荣称谓,可见桂花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寓意。</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荷花。现在一般稍大的公园都种有荷花,供游人观赏。在我们这里,一般快到中秋,荷叶刚开败,但残花丛中,仍有几朵刚开放的荷花,红荷垂露,白荷带雨,吸引着游人的眼球。</p><p class="ql-block"> 其实到了深秋这个时候,最值得观赏的是菊花。中国历来有重阳赏菊的传统,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到“待到重阳日,还來就菊花”,黄巢也说“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实际上,菊花的花期比较长,中秋的时候,菊花巳盛开,到重阳节仍未开败。而且菊花品种较卜多,每年这个时候我省开封都要搞菊展,各种品种、颜色和样式的菊花争相斗妍,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 2024 9 8</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听秋)</p><p class="ql-block"> 秋色是多彩的,</p><p class="ql-block"> 秋景胜过画廓。</p><p class="ql-block"> 当滿山遍野燃烧着红叶,当丰收的硕果挂滿枝头,当桂花的郁香弥滿庭院,当秋的最得意之笔中秋月悬挂夜空……你会深深地感受到,美丽的秋是可看、可赏、可触、可摸的,也是可嗅的,但你听过秋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秋的最美妙之处在于听。</p><p class="ql-block"> 比如,听秋水的淙淙声,听秋雨的淅沥声,听秋虫的喓喓声,听秋风的飒飒声……就连月宫里玉兔的捣药声,吴刚的伐桂声,嫦娥曲舞霓裳发出的天籁之音,面向明月,只要你诗思文情静静地听,似乎都可以听到。</p><p class="ql-block"> 听是视觉的延伸。有时单纯的听,反而比“观、赏、看、摸、嗅”更雅、更有韵。</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感秋声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写道,宝玉和妙玉去潇湘馆,适逢黛玉弹琴,宝玉要进去看,妙玉道:“从古只有听琴,再没有看琴的。”此语一出,立见境界高下。许多戏剧票友,把看戏称为听戏,就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所以,古人不仅提倡看秋、赏秋,也倡导听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就在诗中写道:“西园碧树今谁主,与近高窗卧听秋。”</p><p class="ql-block"> (品秋) </p><p class="ql-block"> 当树叶褪去青涩的外衣,换上黄色的衣裙,在秋风的邀请下翩翩起舞,飘向大地,那就是秋天中最美好的时候即晚秋向我们走来了。</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值得细品的季节,这话很有道理,特别是对晚秋的美。</p><p class="ql-block"> 一是品它的“黄”,,即秋叶的黄,还有那一望无际金色的稻田和山坡上的谷田;二是品它的“红”,即那红霞似的枫叶,还有那像红灯笼似的挂在树枝上的柿子、山楂以及染红了脸的苹果和石榴等;三是品它的“白”,即蓝天下飘浮的白云,还有那一片片正在等待人们采摘的棉花。这一黄一红一白,就构成了晚秋的主色调,仿佛使我们置身于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中。</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宁静是秋的音符,淡然是秋的装束,</p><p class="ql-block">洒脱是秋的形象,幸福是秋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你想感受秋的静谧的?</p><p class="ql-block"> 你想品味秋的味道吗?</p><p class="ql-block"> 那你就站在树下看那一片片叶子落下,登上山岗去观赏那令人心醉的红叶,走在田野去仰望那蓝天下的白云,抑或坐在窗边去听那秋雨的淅沥声……</p><p class="ql-block"> 2024 9 8</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潘岳与左思) </p><p class="ql-block"> 与朋友闲侃,说起“人不可貌相”,不由就想起了历史上潘岳和左思这两个人。据史书记载,这两个人一个长得很帅,一个长得很丑。</p><p class="ql-block"> 潘岳,即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地道的河南老乡郑州人,其诗歌、辞赋和散文写得都不错,他写的“悼亡诗”,开中国悼亡文学之先河,对后世悼亡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他又是中国古代的第一美男子,所谓的“潘安之貌”指的就是这个人。</p><p class="ql-block"> 《世说新语》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意思是说潘安相貌出众,神采仪态优雅,远近驰名。年轻时挟着牛皮弹弓,气质清雅地走在洛阳道上,妇女们见到他,都手挽着手,围在他周围,不让他走。可以想见,潘安的英俊惊扰了彼时多少女子的芳心啊!用现在的话说,潘安在洛阳城女粉如云。</p><p class="ql-block"> 而同时代的另一文人左思,相貌却对不起观众,妇女们见了即避之。其父都说其“貌寝,口讷……”(晋书 文苑列传),即相貌难看,不善言辞。而左思见到女人们热捧潘安的动人场面,便想模仿潘安,也出去秀一把。《世说新语》载:“思貌丑悴,不持仪饰。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意思是说左思没做任何妆饰打扮,也学潘安挟着牛皮弹弓,素颜走在洛阳道上。结果,一群妇女围过来,朝他啐口水、唾唾沫,左思只好狼狈而归。</p><p class="ql-block"> 但是,虽说比颜值不过,但左思的文章却是一流的。左思模仿班固的《两都赋》以及张衡的《二京赋》,写出了著名的《三都赋》。《三都赋》甫一问世,洛阳的富贵人家便竟相传抄,以至于留下了“洛阳纸贵”的这一成语。</p><p class="ql-block"> 左思的《三都赋》,是一篇用赋的文体描写三国时代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洛阳的文章,是这种文体中最出名的长篇之一,也是西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左思不仅长得丑,脑子也不是太聪明,连他父亲都对朋友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 </p><p class="ql-block"> 据说,左思为了写好《三都赋》,足足花费了十年的功夫。</p><p class="ql-block">他广泛收集材料,认真核对事实。凡是《三都赋》中提到的山川、城市,他都要查考地图;就是鸟兽草木,也要和记录地方上各种情况的地方志对照查实;至于风俗、歌谣、音乐、舞蹈,他更是一丝不苟地根据当地的实况来写。为了获得好的句子,来表达深刻的内容,塑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他曾经在室内、庭院、厕所等处的墙上,都挂了纸笔。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想到一个好的句子,就随手把它写在挂着的纸上……十年心血终结硕果,所以《三都赋》一经发行,迅速风靡京都,豪门贵族争相传阅,达到了刷屏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可见,一个人的才华和成就,与他的相貌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努力了,刻苦了,即使相貌丑悴的人,也能造就卓越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2024 8 29</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没事了,咱也熬点鸡汤。</p><p class="ql-block"> (敬慕)</p><p class="ql-block"> 三种人值得令人敬慕:贫困时,与丈夫同患难过苦日子的女人;富贵时,与元配相依偎过日子的男人;久病时,与老伴不离不弃过好每一天的人。</p><p class="ql-block"> (时光)</p><p class="ql-block"> 时光潜行,岁月如流,我们都是时光洪流中被裹挟的一分子。人生都是一个过程,不必过分在乎结果。跟经历问好,与生活握手,向岁月致敬,高高兴兴过好每一天就是幸福。</p><p class="ql-block"> (独坐)</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离开了工作几十年的职场,岁丹悠悠有闲情,这时独坐一隅心自在。独坐是静守的享受,是沉淀自己的方式,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独坐,能让人心灵飞翔,让生命自由起舞。要知道,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安静澄明的心。</p><p class="ql-block"> 2024 8 26</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幸福) </p><p class="ql-block"> 又与朋友扯起啥是幸福。作为芸芸众生的凡夫俗子,我的看法是:幸福就是一种过平淡生活的能力,就是一种对自己生活的自我满足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盛时自我冷静,衰时自我蓬勃;心里总是滿滿的,不羡慕,也不嫉妒、不抱怨;对自己笑,也对别人笑……这样的人内心很强大,世俗世界打不垮他,他却常打败世俗世界,所以他很幸福。</p><p class="ql-block"> 北宋著各学者黄庭坚有一首诗:“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这首诗叫《四休居士诗序》。</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诗的大意就是,不要对撸串、小龙虾、汉堡、比萨、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生出太多渴望,粗茶淡饭是减肥健康的最好搭配;天冷了知道穿秋裤,别把后背、肚脐裸露在衣服之外,穿明牌的未必是明白人,别让名牌影响了你的日子;“三平二滿”是啥?衣、食、住平平常常,滿足于已有的名和位,才会有美好安闲的生活;少点贪欲,少点嫉妒,清心寡淡,会给一个已经退休步入老年的人最合理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总之,百年雨打风吹却,笑看人生过日子,作为老年人,这就是幸福!</p><p class="ql-block"> 2024 8 22</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凿壁偷光)</p><p class="ql-block"> 那天和几个明友闲聊,谈到为官要清廉,一不小心聊到了匡衡“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匡衡这个人,本來由于“凿壁偷光”这件事,名声很好,仕途顺利,官至丕相并被封侯,但最后却因贪腐,落下很不好的名声。</p><p class="ql-block">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不见正史《汉书 匡衡传》,而见于野史《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p><p class="ql-block"> 匡衡从小勤奋好学,但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所以晚上没有办法读书。刚好邻居是个大户人家,蜡烛随便点,晚上灯火通明,很是亮堂,于是匡衡就在自家房子的墙壁上凿了一个洞,把邻居的烛光“偷”过来照明读书。</p><p class="ql-block"> 匡衡勤奋好学的另一个故事是,同乡有一个大财主,藏书非常多,匡衡跑上门去给这个财主打工,分文不取,唯一的要求是可以把财主家的藏书读完。财主听了,感动得不得了,当场同意了这笔“交易”,滿足了匡衡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匡衡凭着自己的努力己,成为名重一时的学者,又在朝庭大员萧望之等的举荐下晋身仕途,从一个掌管地方教育的小官,最后官至丕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堪称“寒1门逆袭”的典型。</p><p class="ql-block"> 如果故事就此定格,倒也不失为一碗非常励志的心灵鸡汤,可惜剧情仍有发展。</p><p class="ql-block"> 据《汉书 匡衡传》记载,汉元帝刘奭赏赐匡衡作为食邑的封地,本来是三千一百倾,由于画地图的时候标错了地界,匡衡的封地白白多出了四百倾。一倾为一百亩,四百倾就是四万亩,可不是小数目。身为丕相的匡衡,对这四万亩土地“将错就错”,据为己有,年年照收租税不误。等到汉成帝刘骜即位,匡衡遭人举报,东窗事发。刘骜念他乃是先帝旧臣的分儿上,网开一面,没有治罪,只是把他从丕相贬为庶人。一代名相,革职还乡,背着不光彩的罪名终老于家,凄然谢幕。</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8 21</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七夕)</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七夕,又到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日子。天上两颗星,一颗在银河西,一颗在银河东,茫茫宇宙中遥望了亿万年。能把两颗星辰编成一个动听的故事并使其久久地流传下來,咱们先人的想象力不得不让世人佩服。</p><p class="ql-block"> 最早编故事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任昉,他写了一本《述异记》,将《诗经 大车》中记载的牵牛和织女两颗星辰赋予了人间的爱情故事。但真正推动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使它衍生成为一个人们永远忘不掉的节日的,是历史上的几位大文人。</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写的《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一时风行迅速在大江南北流传开来。自此之后,七巧节蕴含了更加饱滿的寓义,少女少妇每逢七夂之夜,都要盛装打扮,在月下秉烛焚香,除了向织女祈愿心灵手巧之外,还期盼遇见一世良缘,或者许愿婚姻美滿。</p><p class="ql-block"> 再一个就是宋代大词人秦观,一首《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超超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又感染了多少才子佳人及大众?</p><p class="ql-block"> 最要命的最勾起人们遐思迩想的,是清代当时的诗坛领军人物袁枚。他的《随园诗话》名噪一时,内中他曾记下了说七夕的两句诗:“笑问牛郎与织女,是谁先过鹊桥来?”这本是人家夫妻久别重逢,他这无关紧要的一问,是呀,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在鹊桥,是谁先走过来呢?沿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怪不得原先的一出悲剧,一下子似黄河改道变成了一出轻喜剧,多少再忙的夫妻特别是小俩口,在这一晚也要全部放下手中的活,早早吃过晚饭,一起吃着瓜果,一起在葡萄架下听牛女二人的窍窍私语。</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8.10初七</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读书) </p><p class="ql-block"> 没事了,还是读点书好,可以长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开阔眼界。</p><p class="ql-block"> 网上有一段精彩的答案,是对“为什么要读书学习”的最通俗的解释。读书,就是不想有一天看到山河壮美之时,只会发出“太美啦”这种贫乏的感叹,而是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你失恋时,你可以低吟浅唱“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7 18</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喝酒) </p><p class="ql-block"> 常听人说,喝酒有三种境界,即微醺、酣畅淋漓和酩酊大醉,这基本上描述了酒后人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酩酊大醉和酣畅淋漓固然可以喝个痛快,一醉解千愁,但酒后容易失态,缺少情趣,而且也损伤身体。</p><p class="ql-block"> 香港艺人蔡澜一生爱酒,对喝酒有独到见解。他说酒徒有两种:一种是喝酒的,一种是“被”酒喝了;而后一种人,无论如何也领会不到酒的妙处。</p><p class="ql-block"> 看来,喝酒还是微醺小酌好。正如宋人邵雍所说:“美酒饮教微醉后,妙花看到半开时。”</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单是“花看半开,酒饮微醺”,许多事情都要将自身欲望控制在合理程度,才能让人回味无穷,达到人生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不过,喝酒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中的乐趣只能爱喝酒的人能心领神会。而不喝酒的人,是很难感受的,正如李白所言:“但得酒中趣,勿与醒者传……”</p><p class="ql-block"> 2024 7 9</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螃蟹与鹰) </p><p class="ql-block"> 齐白石擅长画螃蟹与虾,徐悲鸿擅长画奔马与鹰。</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日本人向齐白石求画被拒绝后不断施压,迫于无奈,老人便画了几只螃蟹,但题款却是意味深长的“横行到几时”五大大字。螃蟹是横着爬行的,“横行到几时”典出《增广贤文》中“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句子,借此宣泄对侵略者的愤懑与诅咒。</p><p class="ql-block"> 也是抗战时期,徐悲鸿画了很多张鹰,其题款多是杜甫的一句诗:“飞扬跋扈为谁雄”,以表达对助纣为虐的伪政权和汉奸卖国贼的仇恨与轻蔑。</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7 6</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明日歌)</p><p class="ql-block"> 读《履园丛话》,其中钱泳所记《明日歌》上高小时学过。现在重读,仍感到震撼。</p><p class="ql-block"> 现全文抄写如下:</p><p class="ql-block"> 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缪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p><p class="ql-block"> 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全文。</p><p class="ql-block"> 世上的许多东西都能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许多人都将“明天”作为一个借口,逃避眼下的努力,而放任自已的懒惰,直到“万事成蹉跎”时后悔不已,正像作者所言“百年明日能几何?</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7.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螃蟹定律)</p><p class="ql-block"> 竹篓里只有一只螃蟹,必须盖好盖子,否则这只螃蟹就会爬出来。</p><p class="ql-block"> 如果竹篓里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螃蟹,就不必加盖子了,因为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把它拖下来……</p><p class="ql-block"> 这个螃蟹定律告诉我们,成全他人,其实也在成全自己;害别人,也是害自已。</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7 5</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爹)</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就常想一个事,为什么我们有些人叫父亲为“爹”,而有些人称父亲谓“爸”,后来看书多了才弄清。</p><p class="ql-block"> “爹”作为父辈的称谓,起源于三国时期编写的《广雅》一书。其《广雅 释亲》中说:“翁、公、叟、爸、爹,父也。”</p><p class="ql-block"> 但也有人说,“爹”字最早见于《南史》梁始兴王憺云:“始兴王,人之爹,救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乳哺我。”</p><p class="ql-block"> 还有人说,大宋朝南渡前后,“呼父为爹、谓母为妈、以兄为哥,举世皆然。”看来,宋代人就已经把母亲叫妈妈了。</p><p class="ql-block"> 而“爸”单字用来指代父亲,虽然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但学者们认为这个称呼是个外来语,可能是古代羌人对父亲的称呼,,后来才逐渐进入了汉语体系;而“爸爸”一词广泛出现,则是1400年后随着清王朝的建立,满族大量使用叠字用法,“爸爸”这个称谓才逐渐普及开来。</p><p class="ql-block"> 但无论怎么说,“爹”字在我们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对父亲的称谓,那时的农村孩子和我们县城小市民的孩子都称自已的父亲谓“爹”。在与人交流说话时,经常听到的就是“你爹”、“俺爹”、“咱爹”、“他爹”、“孩儿他爹”,还有“亲爹”、“后爹”以及“干爹”等,后来随着城乡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这个“爹”字就慢慢让给“爸”字了,以至现在年轻人称父亲为“爹”者可以说屈指可数。而现在仍流行的可能只有“干爹”这个称谓了,但实话实说,这和以前常叫的称谓语“干爹”已经不一样了,它早已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产生了衍生义,那种微妙的关系也让人难以琢磨啦。</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7 3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对司机要尊重)</p><p class="ql-block"> 读《左传 宣公二年》,有这么个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说宋文公任命大夫华元为主帅去迎战郑国大军。主帅为鼓舞士气,杀羊置酒慰劳将士,并亲自分赏。将士们全吃上肉了,唯独为华元驾战车的车夫羊斟没得到。有人建议华元给羊斟一块羊肉吃,华元撇了撇嘴说:“打仗又不靠他!”</p><p class="ql-block"> 结果第二天,宋军与郑军决战中,羊斟忽然驾着华元的战车冲向郑军的阵营。眼看就要陷入敌营,华元急忙呵斥羊斟快停车,羊斟回头说了一句千古流传的名言:“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意思是说,以前分羊肉的事,你说了算;今天驾车的事,我说了算。羊斟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战车赶进郑营,结果华元成了俘虏,宋军一败涂地。这也是我们熟悉的成语“各自为政”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读了这个故事,你说这司机厉害不厉害?只因一块羊肉,就导致了宋军糊里糊涂大败。你说这羊斟是大奸大恶之人吧,似乎也不是,他要求不高,就为一块羊肉,撑足算是个没有家国情怀的小人;但这种小人,你让他不顺心了,他虽然掀不起大浪,但关健时刻他会坏了你大事。但仔细想想,宋军的大败绝不是因为一块羊肉,而是宋军的主帅华元太不尊重司机了,太不把司机当回事了,加上他偏偏遇上了羊斟这样的小人,他不倒霉谁倒霉?不仅害了己,也害了国家。</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它使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网上曾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司机成年累月驾驶着长途客车在一条山线上跑车,有一次半路上上来了两个歹徒,他们不仅收走了全车人的钱和一些贵重物品,还把女司机拖下车强暴。女司机挣扎呼救,全车几十个人没有一人肯下车相救,只有半路才上车的一个小伙子下车与歹徒搏斗,小伙子身子骨本來就弱,肯定斗不过两名歹徒。女司机上车后,强行将这个小伙子赶下车,直接在前方路上把车冲进几十米的深沟,全车无一人幸免。</p><p class="ql-block"> 事后,有人没在第一时间谴责歹徒,而是认为女司机当时肯定是完全丧失了理智昏了头脑,不该让全车乘客为她陪葬,理应受到社会的谴责;有人认为,这车上的乘客在女司机受到侵害百般呼救时,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相救,死了也是活该。但我总认为,女司机当时头脑肯定没有完全昏,不然她不会强行将伸出过相救之手的小伙子赶下车。她是不是也像上面说到的羊斟说的话那样想过,相救不相救是你们的事,你们说了算;但车往哪里开是我的事,我说了算,咱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是应该明白的,那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对司机要尊重,要理解,要关怀,要支持,在关健时刻需要相救的时候要大胆站出来!</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6 30</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垃圾桶》</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城市,每个社区院子里都有垃圾桶。</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一定会发现,每个垃圾桶,每天都会有几茬人在翻找能卖钱的废品,如废纸板,饮料瓶等等。</p><p class="ql-block"> 拂晓,虽然天刚刚发亮,你就会看到,有人开始翻垃圾桶了,或是老妇人,或是年纪稍微大一点的男同胞,还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年纪并不大的中年妇女。看到他们身边装废品的袋子已鼓囊囊的,为了多翻几个垃圾桶、多捡个废品,我想他们肯定起得很早。</p><p class="ql-block"> 有时,一个垃圾桶,这个人翻找过走了,可能过一会又会来个人继续翻找;半晌也有;甚至到了冬天的傍晚,一般家庭都开始吃晚饭了,还会有带着小小照明工具的來找废品的……</p><p class="ql-block"> 每每看到这些拾荒人,我的心总是酸酸地直想掉眼泪。我就老在想,难道我们的国家,难道那些普通的最基层的市民老百姓,他们真得富裕了吗?他们真得已经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了吗?这指标那指标,这标准那标准,我感到有一个标准:一个区域怎么样,别的你不要看,只要睁开眼盯着小区里的垃圾桶,看每天有多少个来翻找废品的,就可以大概判断出该区域人们的富裕程度。</p><p class="ql-block"> 闲侃啦。</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6 27</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享下等福)</p><p class="ql-block"> 无锡梅园有一幅晚清重臣左宗棠写的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p><p class="ql-block"> 其它内容不说,单就“享下等福”,我就一直在想,这老左有意思,这么大的官,把享福分成上等和下等,什么是上等福?什么是下等福?人生不是应该追求完美和精彩嘛,他为什么偏偏要去追求亨下等福?仔细想想,总算慢慢有点明白。</p><p class="ql-block"> 何谓“下等福”?说白了,就是普普通通老百姓认为享得福。比如有工作,能吃上饭;有房住,能遮风雨;有病能看医生,减少病疼折磨;有活干,能养家糊口;儿女孝顺,家庭和睦,儿孙绕膝,能享天伦之乐等等,一句活,就是能在日常的平平淡淡的日子中品偿出生活的乐趣,能在平日的柴米油盐中品味出人生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有道未解的难题始终困挠着人类,那就是钱与福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没有钱,吃不上,喝不上,肚子问题就解决不了,那肯定不是福;但有钱了,而且钱很多,那就叫福吗?不见得。君不见很多有钱人,虽然很有钱,但却感觉不到幸福,一天到晚叹息:“我除了钱,什么也没有。”这个问题,恐怕谁也说不清。</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如此,我很赞成有句话说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行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无论钱多、钱少,一定取之有道。如果你不该得到的硬要得到,按老百姓的说法,一旦事发了,那恐怕你连下等福也享不上了。你看那么多高官,在他们被押上法庭的时候,在他们绯徊在高楼上要不要跳下去的时候,在他们听到法官宣读判决书他们将受到终身监禁的时候……我想,那时候,他们是多么渴望过平凡人的生活,享下等福,可是已经晚了。</p><p class="ql-block"> 唉,这么看来,所谓的下等福,其实也是上等福呀!</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6 27</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老”与“老鼻子”)</p><p class="ql-block"> 中国民间有些词语是很有意思的。如人们习惯夸张某些事物冠以“老”字。</p><p class="ql-block"> 如“外面的气温老冷冷”、“某人的闺女老俊俊”;若言某人家特别有钱,便会说“这家人老有钱啦”;若言某人很会为人处世,便会说“这人为人老好好”。这几天听到最多的是路边卖西瓜人声情并茂的吆喝声:“黄河滩的大西瓜,老甜甜、老甜甜……”</p><p class="ql-block"> 这个“老”字,在这里是“非常”“特别”的意思,按《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即副词“很”或“极”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说到“老”字在这种语境下的意思,就会想起咱这里有句俗语或者方言叫“老鼻子”。</p><p class="ql-block"> 如“这东西值老鼻子钱啦”,“这事费老鼻子劲啦”,“这里离那里老鼻子远啦”等等。从人到物,在多得无法计量时,用“老鼻子”來形容多得没边没沿,便是一语到位。在这里,“老鼻子”表示得就是“多”或者“很多”、“特别多”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那么,为什么“老鼻子”有“多”的意思呢?这就要追溯词源才能说清楚它的演化过程。</p><p class="ql-block"> 按照资料记裁,在造字之初,“鼻”写作“自”;至春秋战国,在“自”下加“畀”,方有“鼻”字,初义指自已,泛指个体“人”。</p><p class="ql-block"> 其实,只要观察生活就不难发现,凡自称“老子天下第一”时,往往是用拇指指着自已的鼻子说活;若斥责他人便会指着对方的鼻子,而非指着其它部位,因为鼻子被视为人的中心点。古人认为,人从胚胎长成人形,最先长出的是鼻子,所以“鼻”字便有了“最早”的含义,之后方有“鼻祖”一词。在古代,称长子为“鼻子”,意思是最先出生的儿子。此时的“鼻子”不仅是五官之一,亦是动词的“初始”,如“始祖”,进而引伸为“早”“多”“遥"等义。</p><p class="ql-block"> 如上所述,“老”在这里是“非常”“特别”的意思,将“老”放在“鼻子”之前,这就更加起到了强调和强化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简言之,“老”字就不说了。“老鼻子"是由两个语素自由结合并生成新义的一个方言词汇,即借用原始的本意,而衍生出的新义。</p><p class="ql-block"> 方言或俗语,它的魅力就在于它凝结了人类语言的智慧,体现了民间话语的归属、连接与延伸。这也是这类诙谐与学问并存的词汇流传至今的缘由。</p><p class="ql-block">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6 24</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命如花》</p><p class="ql-block"> 每每看到路边和公园里盛开的鲜花,脑子里就蹦出四个字:“生命如花”。其实应再加四个字:“花如生命”。</p><p class="ql-block"> 花的一生有绽放时的夺目闪光,也有落花流水似的伤离。但无论怎么说,所有花朵,任尔幽香长在深山,傲雪如梅矗立廊前,更或如籍籍无名的野花铺滿村野小径,她终有无尽的芳香洒在人间。</p><p class="ql-block"> 人也一样,从最初的出生,到临终的告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腰杆挺拔之时,也有俯首弓背之时,有手可摘星辰的成功得意,也有无能为力的卑微无奈。无论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卓越人生,还是一辈子碌碌无为的普通人,你终归在这世上走了一遭。</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6 20</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不迎合) </p><p class="ql-block"> 记不得在哪里看过一段话,意思是说,在乡村、在树林、在田野,你只要留心就会发现:低矮的树木,不会想着往高大树本那里凑,去追着它们,向高生长;同样,高大的树木,也不会参照低矮的树木,放慢自身的生长速度,等它们。那些花花草草,没有哪一朵、哪一棵,为了迎合周边的花草去改变自己,而是该绿就绿,该黄就黄,该绽放就绽放,该凋谢就凋谢。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长,不迎合,仿佛是它们立于天地之间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每想起这段话,我就老在想,人呢?</p><p class="ql-block"> 杨会来</p><p class="ql-block">2024.6.20</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写诗和读诗)</p><p class="ql-block"> 对诗来说,我是外行,就是没事了爱读读,也算是陶冶情操,其实也是闹着玩。</p><p class="ql-block"> 那天和几个爱好写诗的朋友闲侃,我说,现在真正会写出好诗的人真不多,别说涌现出像老人家、“李杜”那样的大诗人了,甭说律诗,就是打油诗,要想写得好那也是有讲究的;再就是,真正能读懂诗、欣赏诗的人也不多,因为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p><p class="ql-block"> 最简单的诗,比如打油诗,并不是你随便写几句顺口押韵的句子就是打油诗。提到打油诗,往往就会想到张打油这个人,相传打油诗这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就是由他的名字而得名。有人说他是唐朝人,或说元朝人,但他那首咏雪的五绝:“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却是传播甚广,名气很大。此诗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遣词用字,贴切传神;通篇写雪,不着一个“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充分体现了这种诗体幽默诙谐、轻松悦人的魅丽和力量。想想,现在能写出这样打油诗的人恐怕不多。</p><p class="ql-block"> 就现代诗來说,咱读得不多。“诗应该是时代的纪事”,这话谁説的记不住了;应该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爱祖国、爱劳动、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不说艾青、田间、何其芳、郭小川等这些大诗人,随便掂出一个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诗,第一句就是:“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一急于要看到母亲延安的激动心情,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心紧紧抓住了……,试问,现在谁能写出这样的诗?</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对诗的欣赏。小时候上语文课,老师总是讲,好的诗尤其是古诗都很有时空感、层次感,即按照时间先后或空间关系来安排诗句,读起来应该是一种心情愉悦地美好享受。那时候小、不懂,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再來读那些熟悉的古诗,感觉就确实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 比如杜甫那首大家都熟悉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先叙空中所见,再写窗外景观;头两句,先写下,再望上;后两句,先望远,再看近。给人的感受,空间序列很强,一句就是一幅画,四句就是一幅立体画。</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苏轼那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滿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诗视觉上由远及近,从江岸到江面,近景远景的层次感、上下错杂的高低感、人与禽鸟的共情感、生机勃勃的自然感、所见与想见的明暗感都很强,成功地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抒发了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清新、舒畅之感。仔细品读,真是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扯多啦,打住。</p><p class="ql-block">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6 18</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父爱如山) </p><p class="ql-block"> 有人把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看作父亲节,对这种舶来品,我一点不感兴趣,甚而反感,中国人口众多,又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什么咱自己就不能确定一个父亲节?但趁此机会,侃侃父爱还是不错的。</p><p class="ql-block"> 谈到父爱,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爱如山;还有的说,读懂了父爱,就读懂了人生。我就老在想,为什么父爱如山?那母爱就不能如山?后来仔细想想,慢慢就有点明白啦。</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男主外,女主内”老观念的影响。由于受制于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常被称为“家庭的顶梁柱”或“当家的”,往往承担着更多养家糊口的责任;而母亲则承担着更多养育子女的责任。这样在人们的情感世界里,父亲往往就是一个静默的、刚毅的、缺乏温馨和温度的形象,他就像一座山一样不声不响讫立在孩子们面前,支撑着家庭的大厦。</p><p class="ql-block"> 其次,为了支撑一个家庭,一般来说,父亲长年在外奔波,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母亲,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亲角色认知有限,使他们往往难以在情感上认同和亲近父亲。即使成年后,也要有足够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境界,才能体味出含蓄的父爱、如山的父爱。所以,读懂父爱才能读懂人生,这话说得确实很有哲理。</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在家庭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因此,父亲一般具有刚性的品质,使父爱有着不同于母爱的精神养分。在父爱的滋养下,孩子的性格会融入坚硬的钙质。这样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能够坚毅勇敢、自信力强,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勇往直前。据有关资料称,现在心理学家提出一种叫“缺乏父爱综合症”的疾病,其表征为任性、孤独、多动、暴躁、攻击性强、缺乏自信和创造力等等,可见,父爱对孩子的行为、心理、性格以及情感,对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看来,父爱如山,父爱不可缺呀!</p><p class="ql-block">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6 16</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才女的婚姻)</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四大才女,除了卓文君,还有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那天和几个朋友聊起这四大才女,我总觉得,她们虽然才气满满,但她们的婚姻生活都不咋地。相比较而言,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毕竞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连司马迁撰《史记》都专门列传记戴了这件事,但中间他们也确实闹了许多不愉快。</p><p class="ql-block"> 先看蔡文姬,她是东汉未年文学家蔡邕之女。她父亲与曹操关系不错,是铁哥们那一类。老家河南开封杞县,是河南老乡。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先嫁卫仲道,丈夫死后被南匈奴左贤王所掳带往匈奴。按她自己说,她很不适应匈奴的生活,每天都是腥臊的牛羊肉连饭都吃不好。她在匈奴生活了整整12年,为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后来被曹操重金赎回又嫁给了董祀。她的代表作就是《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称为“这是继《离骚》以來最值得欣赏的一部长篇叙事诗。”全诗1200多字,写的就是她在匈奴的悲苦和感概。不过,这首长诗结合胡笳的声调和音乐形式,创造出了一种适应抒发悲痛感情的诗歌新体裁,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李清照,这位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活了71岁,是四大才女较长寿的一个。她的婚姻生活,先甜后苦,反差很大。她18岁由父母包办嫁给了赵明诚,两人志趣相投、感情融洽,在一块生活了30年,这是她比较幸福的一段生活。赵死后她已48岁,又嫁了张汝舟,开始张对她还不错,但由于“三观”不同,后张对她是拳脚相加、大打出手。为了摆脱张,她告张有欺君之罪,其实就是张在考取功名时有作弊行为,结果张被发配,而她自己也招致牢狱之灾。虽然她被判两年,由于前夫赵家的活动和她的文学名声较大只关了9天就出狱了,但她的精神却受到了很大刺激。出狱后她已进入老年,她晚年的代表作《声声慢》中有一句:“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感慨,就形象地反映了她老年心理上的包袱有多么沉重。也有学者说李清照这个人虽有才,但人品不咋地,又好赌又贪杯,咱看书少不清楚,也或许与她晚年心理负担沉重有关系。</p><p class="ql-block"> 最后就是上官婉儿,也是咱河南老乡,三门峡陕县人。她生于公元664年,公元710年被杀,活了46岁。就是她,谏言提高妇女社会、政治地位,敢为女性说话,这与当时是女皇武则天是大当家、她又与大当家关系不错有关。此女从小聪慧善文,文才极高,14岁就受到武则天的欣赏,成为女皇的贴心秘书,负责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据说,百官奏牍,都由她先行过目,并加拟签,武则天只在上面批个字就可以颁行天下,成了除武则天以外最具权柄的女人,被称为“唐代巾帼宰相”。她伴陪武则天整27年,直到710年被李隆基诛杀。其实,李隆基很佩服她的文才,在她被杀第二年,李隆基就派张说收集她的诗文,辑了整整二十卷。她的婚姻生活名义上被中宗李显即位后封为昭容,暗地里她是武三思、崔湜的情人。</p><p class="ql-block">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6 15</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热)</p><p class="ql-block"> 天气预报,昨天38度,今天37度,明、后天40度。</p><p class="ql-block"> 还不到三伏天,这天气热得,脑子里油然就蹦出《水浒传》里智取生辰纲白日鼠白胜挑着担子唱的那首曲:“赤日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用“火烧”来形容赤日炎炎,还真形象</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这一回,施耐庵老先生有一段描写天热的文字写得挺不错的,立即拿来书本翻找,在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中,确有如下一段描写:</p><p class="ql-block"> “热气蒸人,嚣尘扑面。万里乾坤如甑,一轮火伞当天。四野无云,风寂寂树焚溪坼;千山灼焰,咇剥削石裂灰飞。空中鸟雀命将休,倒攧人树林深处;水底鱼龙鳞角脱,直钻入泥土窖中。直教石虎喘无休,便是铁人须汗落。”</p><p class="ql-block"> 细品一下,特别是后几句,“空中鸟雀”“水底鱼龙”“石虎”“铁人”都热成那个样子,可见那天气热得了得!</p><p class="ql-block">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6 11</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农家历) </p><p class="ql-block"> 我的床头总放一本《农家历》,没事了就爱翻翻。</p><p class="ql-block"> 那天和朋友闲侃,我说,现在不少人,你给他一本《农家历》,他不一定能全看懂,包括一些高中生。</p><p class="ql-block"> 为啥呢?</p><p class="ql-block"> 因为要看懂一本《农家历》,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起码要懂得以下历法常识:</p><p class="ql-block"> 1 什么叫“阴历和阳历”?这两种历法的制定依据和区别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2 在农历中,为什么要“置闰”(即闰年、闰月),置闰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3 什么叫“朔”、“望”、“上弦”、“下弦”?</p><p class="ql-block"> 4 什么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干支纪年”是怎样设置的?</p><p class="ql-block"> 5 “十二生肖”与“干支纪年”的关系,“十二生肖”是怎样没置的?其意义是啥?</p><p class="ql-block"> 6 二十四节气是怎样设置的?含义是啥?</p><p class="ql-block"> 7 节气与节日的区别是啥?</p><p class="ql-block"> 8 每个节气分三候,含义是啥?</p><p class="ql-block"> 9 一年分四季,一季分孟、仲、季三个阶段,你知道它的含义吗?</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些东西你没弄懂,或者说似懂非懂,你要真正看懂一本《农家历》还真难。小孙子曾问我《农家历》上的问题,还真被他问住啦!</p><p class="ql-block">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6 14</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缅怀屈原啥?)</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侃也只能侃侃屈原。</p><p class="ql-block"> 我总在想,每逢端午节,人们就要缅怀纪念屈原,面怀纪念他什么?其实就是缅怀和纪念他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他出身贵族,却希望自己如橘树那样:“深固难徏,廊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他有一首诗,其中一句:“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这就是屈原。</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做过朝庭的左徏,还当过三闾大夫即掌管王族中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大事。但他秉性耿直、不畏强权,一个高洁的灵魂,在那充滿妒忌和诋毁的环境,他怎能不悲愤?一部《天问》,又何以能抵制那顽固的没落朝代?</p><p class="ql-block"> 宋玉曾劝他:“今王方眩于佞口,酣于乱政。楚国之人,皆贪靳尚之贵而响随之。大夫乃孑孑然挈其忠信而叫噪其中,言不从,国不治,徏彰乎彼非我是,此贾仇而钓祸也。”看来,那是他宋玉不懂得屈原。</p><p class="ql-block"> 在读《史记》关于屈原列传时,我就曾想象,在汨罗江边,在他报国无门后,他成了一个披发行吟的诗人,边走边吟,且笑且哭;他是那么地清瘦,又是那么地孤独、委屈、羞辱和悲愤;他涉过湘水问苍天,始终不渝清白之志;于是他悲愤的一跃,成为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啊,这就是屈原,这就是屈原精神!</p><p class="ql-block">杨会来</p><p class="ql-block"> 2024 6 10</p> <p class="ql-block">闲侃</p><p class="ql-block"> (幸福) </p><p class="ql-block"> 又与朋友扯起啥是幸福。作为芸芸众生的凡夫俗子,我的看法是:幸福就是一种过平淡生活的能力,就是一种对自己生活的自我满足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盛时自我冷静,衰时自我蓬勃;心里总是滿滿的,不羡慕,也不嫉妒、不抱怨;对自己笑,也对别人笑……这样的人内心很强大,世俗世界打不垮他,他却常打败世俗世界,所以他很幸福。</p><p class="ql-block"> 北宋著各学者黄庭坚有一首诗:“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这首诗叫《四休居士诗序》。</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诗的大意就是,不要对撸串、小龙虾、汉堡、比萨、大鱼大肉、山珍海味生出太多渴望,粗茶淡饭是减肥健康的最好搭配;天冷了知道穿秋裤,别把后背、肚脐裸露在衣服之外,穿明牌的未必是明白人,别让名牌影响了你的日子;“三平二滿”是啥?衣、食、住平平常常,滿足于已有的名和位,才会有美好安闲的生活;少点贪欲,少点嫉妒,清心寡淡,会给一个已经退休步入老年的人最合理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总之,百年雨打风吹却,笑看人生过日子,作为老年人,这就是幸福!</p><p class="ql-block"> 2024 8 22</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