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一半城池一半墓地 - 寻找记忆中的南斯拉夫波黑篇

徐国强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Sarajevo),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都是通过瓦尔特认识的。在那个电影匮乏的年代,《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伴随着一代人的记忆。而让我真正了解萨拉热窝,则是这次巴尔干半岛的自驾之旅。</p> <p class="ql-block">  长久以来,萨拉热窝以其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闻名于世,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及犹太教在这里交汇共存;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人们在这里和睦相处,萨拉热窝常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南斯拉夫的解体,1992年波黑宣布独立,导致波黑内战爆发,萨拉热窝成为最惨烈的厮杀战场。长达四年多的围城之战,瓦尔特保卫的萨拉热窝变成“一半城池、一半墓地”的殇城。尽管已经恢复了平静,但是,曾经的“欧洲耶路撒冷”仍然悬在“巴尔干火药桶”之上。</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选取111个瞬间,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题曲的陪伴下,分享我所看到的涅槃重生的萨拉热窝。</p> 你好 萨拉热窝 <p class="ql-block">2024年5月6日一早,我们离开莫斯塔尔,驱车130公里,于上午11时许抵达萨拉热窝,入住这家位于萨拉热窝中心的总统大酒店(Hotel President Sarajevo)。</p> 酒店位于萨拉热窝的母亲河米里雅茨(Miljacka)河旁,旁边就是著名的拉丁桥。 <p class="ql-block">酒店房间床头的背景墙是一幅萨拉热窝全景照,萨拉热窝的主要景点天心主座教堂、塞尔维亚东正教堂、萨拉热窝大清真寺以及市政厅等都跃然画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家4星级酒店,软硬件条件还算不错,有停车库,收费15欧/天,标准间房价146欧。</p> <p class="ql-block">图为萨拉热窝游览图,我们入住的萨拉热窝总统大酒店位于萨拉热窝老城中心,萨拉热窝的主要景点都在步行一刻钟范围内,非常方便。</p> 萨拉热窝电车大道 <p class="ql-block">我们游览的第一站是拉丁桥。走出酒店,就来到河米里雅茨河北岸。宽敞的马路上,有轨电车沿着河边疾驶而来。萨拉热窝的有轨电车建于1885年的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它也是当时欧洲第一条投入运营的有轨电车线路,当时的奥地利维也纳还没有。</p> <p class="ql-block">米里雅茨河北岸的这条大道称为奥巴拉•库利纳•巴纳大街(Obala Kulina bana Street),又称电车大道。</p> <p class="ql-block">道路两旁各种不同风格的欧式建筑比邻而立,气势非凡,曾经是奥匈帝国统治时期萨拉热窝的门面。</p> 但是,经历过内战的破坏,还有不少老房子至今未修复,显得十分破败。 国王清真寺 在米里雅茨河南边与萨拉热窝总统大酒店隔河相望的是国王清真寺(Emperor's Mosque),因穹顶为蓝色,又称蓝色清真寺。这是奥斯曼帝国征服波斯尼亚地区后,所建的第一座清真寺,以纪念“征服者”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原址建于1457,毁于世纪末。之后,苏莱曼大帝时期于1565年重建。 该寺于二战和波黑内战中被严重毁坏,现为修复版本。国王清真寺外的这座桥名为国王大桥(Careva ćuprija), ćuprija即意为“桥”。 拉丁桥 <p class="ql-block">沿着米里雅茨河南岸朝西前行约100米,一座三墩四孔石拱桥出现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这座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小石桥就是著名的拉丁桥(Latin Bridge)。在这里发生了一件改变世界格局的大事件:萨拉热窝事件。</p> <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28日,正在萨拉热窝视察的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被一名名叫加夫利诺·普林西普的塞尔维亚青年刺杀身亡,史称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并由此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p> <p class="ql-block">图为描述刺杀现场的油画。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统治波黑的奥匈帝国图谋进一步吞并塞尔维亚,因此,塞尔维亚人欲置之于之死地而后快。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一个月的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奥匈帝国的盟友德国、意大利帝国形成同盟国,而塞尔维亚的盟友俄罗斯帝国、法国及英国形成协约国纷纷加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由此爆发了。</p> 这里就是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站立的地方。在塞尔维亚方面看,普林西普是民族英雄。1977年,原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将拉丁桥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并在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站立的地方,竖立普林西普的雕像。还用水泥浇铸一双脚印,并在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白色大理石板,石板上刻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利诺·普林西普就是从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匈帝国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王妃。”但是,波黑独立战争以后,波黑的波斯尼亚人当然不会具有塞尔维亚认同,自然也就不认可普林西普的行为,拉丁桥头的雕像就被移走了,又恢复了拉丁桥的原名。 在拉丁桥的北面有一座粉色的楼房,这里是“萨拉热窝1878-1918博物馆”(Museum of Sarajevo 1878-1918)。 由此,由南向北走过拉丁桥,前往博物馆。 <p class="ql-block">走近博物馆,博物馆橱窗上的照片,还原了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场景。</p> 博物馆的墙角嵌有一块纪念牌,上面写着:“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此暗杀了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及其妻子索菲亚。” 萨拉热窝1878-1918博物馆,主要讲述了1878年到1918年奥匈帝国统治萨拉热窝时期的历史,并对刺杀事件进行详细的文字叙述和地图标示。 在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拉丁桥前,立照留存。 贝格清真寺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 Husrev-Beg Mosque),又称萨拉热窝大清真寺,简称为“贝格清真寺”。贝格清真寺建于1530年,由时任奥斯曼派驻波黑的总督格兹·胡色雷·贝格出资建造,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它是波黑最大的一座清真寺,也是巴尔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奥斯曼历史建筑之一。从清真寺望出去,隔壁院子里是一座高耸的钟塔,这座钟塔建造于1529年,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正门的装饰具有明显的波斯风格。 伊斯兰教规定禁止穿鞋进入礼拜场所,清真寺正门两旁建有回廊,供礼拜者脱鞋和存放鞋子。 清真寺庭院内有一座敞开的奥斯曼式八边形凉亭。 八边形凉亭的中央有一装饰精美的喷泉,顶棚有非常精美的木雕装饰和伊斯兰书法铭文。这里是供穆斯林进入清真寺前洗脸、手臂和脚等小净所用。 在清真寺的东侧有两个陵墓,右边是格兹·胡色雷·贝格自己的陵墓,左面小一点的是奥斯曼帝国将军默拉特·贝格·塔迪奇(Murat beg Tardić)的陵墓。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隔壁的钟楼(Clock Tower/Sahat Kula),高30米,始建于16世纪,它是二战轰炸中幸存的少数几个奥斯曼地标建筑之一。 <p class="ql-block">这个钟楼也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图为电影剧照。</p> 贝格博物馆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北面正对着的是格兹·胡色雷·贝格博物馆(Gazi Husrev-Beg Museum),里面展览了一些奥斯曼时期的文物。它原本是建于1537年的神学院(Gazi Husrev Bey's madrassa)。 博物馆的几个高耸的烟囱特别引人注目,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经常出现。 圣心主教座堂 离开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我们沿着Ferhadija步行街前往圣心主教座堂(Sacred Heart Cathedral)。 Ferhadija步行街是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欧式风格街区。 突然,在步行街的一栋老建筑入口处,看到了熟悉的中文“中餐”,这让我们的中国胃顿时兴奋起来。 在整个波黑,中餐馆十分罕见。我们一到萨拉热窝,就找寻中餐馆,结果一无所获。最后,只能用这碗10欧一份的打卤面满足中国胃特殊要求。 圣心主教座堂,正式名称是“耶稣圣心座堂”,建造于1884年至1889年期间,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大教堂。 这栋哥特式的建筑,入口处上方窗户的设计绘有萨拉热窝州的州旗和风景。 在圣心主教座堂的前方,矗立着一座教皇若望·保禄二世(Sanctus Ioannes Paulus PP. II)雕塑,用以纪念教皇在1992-1995波黑内战中推动当地的和平。 11/07/95画廊 “11/07/95画廊”(Gallery 11/07/95)名称中的1995年7月11日是指发生在波黑东部城市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的大屠杀事件发生日期。波黑内战期间的1995年7月11日,塞族军队对斯雷布雷尼察发起了总攻,并占领了斯雷布雷尼察。后来的海牙法庭指控塞族军队残忍屠杀了当地逾八千名穆斯林平民,而塞族方面则认为判决夸大了受害者数量,他们并没有屠杀平民。 <p class="ql-block">11/07/95画廊设在圣心主教座堂旁。建筑墙上,悬挂着大幅的广告,上面写到:你是我的见证人(You are my witness),仿佛是在写给站在旁边的若望·保罗二世看的。实际上,2010年,萨拉热窝的穆斯林议员曾反对在这里矗立若望·保罗二世塑像。在萨拉热窝,宗教的矛盾至今无法消除。</p> <p class="ql-block">画廊的入口很简陋,甚至有些破败。</p> 入口的一面墙上,展示一些描绘战争之殇的“创意海报”。蒙娜丽莎头像上面是被轰炸的萨拉热窝;英女王的眼睛被一条黑布遮住,上面写有“上帝,拯救萨拉热窝,1993”;可口可乐被“享受萨拉热窝 1993”所替代。画廊里面展出有关波黑战争的纪实资料和摄影摄像作品,进入参观需要购票。 <p class="ql-block">在另一面墙上,密密麻麻地刻着在战争中死去或失踪者的名字。当然是怀念,难道没有仇恨?波黑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战争给不同种族、不同宗教的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p> 塞尔维亚东正教堂 圣心主教座堂南面不远处就塞尔维亚东正教堂(Serbian Orthodox Cathedral in Sarajevo)这是1863年由萨拉热窝的塞族人集资兴建的东正教教堂,采用了明显的巴洛克风格。 教堂巨大的钟楼尖顶高达45米,与贝格清真寺的宣礼塔几乎同高,打破了贝格清真寺对萨拉热窝制高点的垄断。这在当时,曾引起了穆斯林群体的不满。 <p class="ql-block">教堂西侧是萨拉热窝解放公园(Park Oslobođenja),绿地上,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活泼、快乐地玩耍。无论是过去的萨拉热窝,还是今天的巴勒斯坦加萨,在战争中,最受伤害的就是儿童。萨拉热窝围城战中,有超过1500名儿童遇害,还有15000名儿童受伤。在萨拉热窝新城区,有一个专门纪念被害儿童的广场“萨拉热窝遇害的孩子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网上收集到的一张经典的波黑战争照片,留下战斗的父亲,隔着车窗和逃离萨拉热窝的妻儿告别。时至今日,这个孩子也不知道是否再见到他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站在塞尔维亚东正教堂旁的Zelenih Beretki 大街街口,回头望去,可见对面街口的圣心天主教堂。萨拉热窝曾以宗教多样性闻名于世,在不到一公里的范围内,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以及犹太教堂共存其中,不同的宗教与信仰的人们和平相处,因此,被称作欧洲的“耶路撒冷”。然而,今天的萨拉热窝不再是个民族大熔炉,塞族与穆族分别生活在萨拉热窝不同的区域,萨拉热窝汽车站有两个,穆族和塞族各一个,各开各的车,各停各的站。但愿萨拉热窝能抹去战争之殇,火药桶不会再度被点燃。</p> <p class="ql-block">离开塞尔维亚东正教堂,我们沿着Zelenih Beretki 大街返回酒店休息。Zelenih Beretki 大街被当地称为绿色贝雷帽街,“绿色贝雷帽”是波黑战争中由穆族组建的武装组织,名字出自于美国陆军特种部队。这大街昵称应该与萨拉热窝战争有关。</p> 古罗马驿站遗址 <p class="ql-block">在Zelenih Beretki 大街靠近酒店处,无意中发现了这一处古罗马帝国时期的遗址。</p> 这里曾经古罗马时期一座商旅驿站,1879年的大火后只留下残破的废墟。 贝格大巴扎 古罗马驿站遗址格旁边是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Gazi Husrev-begov bezistan)。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是1542年至1543年由格兹·胡色雷·贝格建设,它是一个带有屋顶的市场,相当于今天的超市。作为一个历史遗址,它依然作为商品市场在使用。巴扎的大门入口颇具历史感。 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的外观为矩形。 内部顶部为拱形结构,长度达109米。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巴扎内部的商铺主要出售丝绸衣物或地毯等纺织品。如今,这里充斥着兜售各类廉价生活用品、首饰、小商品的商铺,光顾的人并不多。 东西文化分隔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罗马驿站遗址与格兹·胡色雷·贝格巴扎之间的小巷地面上,用英文写有“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这就是萨拉热窝东西文化分隔线。分割带以西是奥匈帝国时期的欧式风格街区,以东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兰风格街区。此时的我们,从西到东,跨过了这条东西文化分割线,来到了东侧的奥斯曼帝国街区 - 巴什察尔希亚老城。</p> 巴什察尔希亚老城 萨拉热窝老城区被称为巴什察尔希亚(Baščaršija),是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商业地区。巴什察尔希亚名字源于土耳其语,意为“主要的市场”。老城区由一个个小街小巷组成,仍然保留着500年前的样貌,是这座城市历史的缩影。 <p class="ql-block">酒席稍作休息后,我们首先来到巴什察尔希亚老城的这个广场。广场四周布满了各种商铺,人来人往,十分热闹。</p> <p class="ql-block">位于广场中央的圆柱型建筑为瑟比利喷泉(Sebilj)。它巴什察尔希亚乃至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喷泉建筑平面呈奥斯曼式六边亭形,叶片状悬垂屋檐以及穹顶等丰富的伊斯兰装饰元素。</p> <p class="ql-block">喷泉建于1753年,曾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主体部分为八角造形,加上蓝色的圆形穹顶,水从铜质龙头中流出,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p> <br>在瑟比利喷泉周围,无数只鸽子在觅食,人们与象征着和平的鸽子互动留影。 这位妈妈与两个孩子亲密地与鸽子合影。 广场东北侧街道对面也有一座清真寺,名为切克雷克奇清真寺(Čekrekči Mosque),它由穆斯里胡丁·哈吉·穆斯塔法(Muslihudin Hajji Mustafa)出资,始建于1526年,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一批清真寺之一,清真寺有一个单穹顶和单宣礼塔。跟中亚或伊朗的清真寺宣礼塔相比,奥斯曼帝国宣礼塔更显纤细高耸,直入云霄。 广场周边联接着多条狭窄曲折的小巷子,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这些小巷子均是手工匠街道,且每个小巷各代表一个行业,小巷内的店铺建筑错落有致,各有特色。 其中铜匠街(Kazandžiluk Street)基本保留了原来的风貌。铜匠街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街,1489年就已存在,现在规模只是当年的三分之一。 在铜匠街一屋顶上的这尊巨大的土耳其水烟壶是这条街道的标志。 这里的铜匠师傅们还在制作和出售各类精美的铜器制品,巴尔干半岛的女子有使用铜饰品的习惯,一般家庭也爱用铜制器皿,传统的铜锡工艺品有70余个品种,包括餐具、咖啡壶、烛台、灯具、水壶、水盆、理发沐浴器皿等。 <br>铜锡制作技艺是从奥斯曼土耳其传入的,直到今天仍是萨拉热窝受保护的行业。这个土耳其水烟壶堪称艺术品。 铜匠街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取景地之一。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有这样一个场景,当瓦尔特和游击队员们躲进铜匠街时,铜匠们心领神会地一起敲打铜器,通过声音掩护瓦尔特的去向,躲避纳粹军官的追捕。曾经在电影中出镜的这家铜匠铺,如今由他的儿子传承。店门外用中文写有“欢迎中国朋友”等字样,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游人最爱打卡的地方。 <p class="ql-block">用子弹壳制作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漂亮雅致的铜盘</p> 除了铜匠街的铜器制品外,还有各类皮制品店铺。 各种冰箱帖,上面的图案代表了萨拉热窝的特点。 地毯与灯具 衣帽纪念品,可以说是,商品齐全,应有尽有。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地人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的露天茶室,完好地保存了奥斯曼的风格,承载着这里古老的历史。</p> 旧市政厅 从铜匠街向南步行不远,来到米里雅茨河畔。米里雅茨河北岸的这座摩尔风格的建筑就是旧市政厅(Vijećnica)。这座建筑是奥斯曼帝国时期派到这里担任总督的鲁斯特姆帕夏居住的地方,奥匈帝国统治时期被改造建成市政厅,后来被用作萨拉热窝市政府及图书馆。 萨拉热窝旧市政厅是这座城市在奥匈帝国代管时期最杰出的建筑,也是波黑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后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在1892年由奥匈帝国出资建造,建筑风格糅合了新古典主义和安达卢西亚风格(摩尔风格),被称为伪摩尔风格。 据说奥匈帝国时期,萨拉热窝大兴土木,修建崭新的欧式建筑以取代原本破旧的奥斯曼建筑。 建筑外部是罗马式拱形廊柱和圆栱,结合土耳其式的清新彩绘与雕饰,充满奥斯曼风味。 <p class="ql-block">然而,在1992年8月波黑战争期间,它陷于大火之中,约90%的馆藏付之一炬。在这一立柱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到:不要忘记,记住并警告!1992年8月25-26日的夜晚,塞尔维亚在这个地方犯下的罪行,2百多万册书籍和资料被付之一炬…”等字样。</p> 旧市政厅前的桥为牧羊人桥,对岸的山坡上坐落着层层叠叠的建筑,颇为壮观。 <p class="ql-block">在旧市政厅河对面的平台上,立有萨拉热窝#Sarajevo字样的霓虹灯,一到晚上亮起灯光显得十分漂亮。</p> 科瓦西墓园 <p class="ql-block">在旧市政厅东侧,有一通往山上的石阶梯。向上攀爬10来分钟,就能看到一座立有密密麻麻白色石碑的墓园:科瓦奇墓园(Kovači Cemetery)。1992年3月,波黑独立爆发了波黑内战,萨拉热窝被围困4年之久,期间有11541人在包围战中死亡,这里埋葬着遇难的战士和市民。</p> 墓园被白色的金属栏杆围了起来,栏杆上伊斯兰的新月标记十分突出。新月标识代表一种新生力量,从新月到月圆,标志着伊斯兰教摧枯拉朽、战胜黑暗。 远处的宣礼塔高高地耸立在墓地上方,告慰逝去的亡灵。 墓地与居民区一路相隔,当地人们应该是并不忌讳与墓地为邻。 <p class="ql-block">拉近了看,可以看到有人在墓园里祭拜逝去的亲人。</p> 白色墓碑上,刻有遇难者的出生和遇难的年份 这是一张新闻照片。2012年4月6日是波黑战争爆发20周年纪念日。当天,在萨拉热窝市中心的铁托元帅大街上,11541把红色椅子组成一条800米长的"血河",每把椅子代表一名战争期间遇难的萨拉热窝市民。萨拉热窝遭塞族部队围城40多个月,有11541在萨拉热窝遇难,包括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哈依鲁丁·克尔瓦瓦茨。他导演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有句经典的台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有谁想到,1993年的萨拉热窝真的是“空气在颤抖,天空在燃烧”了呢?(注:照片来自网络) 黄堡 沿着墓地旁的甬道继续向前不远,一个石头垒起来的多边型炮台出现在眼前。这就是黄堡(Žuta Tabija/Yellow Fortress),黄堡建于1727年至1739年之间,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曾短暂用作刑事处决的场所,在奥匈帝国时期则被用作武器库。 黄堡免费对外开放,拾级而上,通过这扇小门就可以进去, 如今,它是最受旅行者欢迎的瞭望台。登上黄堡,视野豁然开朗,萨拉热窝一览无余。 <p class="ql-block">这一角度,萨拉热窝的巴什察尔希亚清真寺、圣心主教座堂、东正教堂这代表着波黑三大民族的三种宗教建筑同框而立。</p> 俯瞰萨拉热窝旧市政厅。 萨拉热窝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坐落着密集民宅,其中可见另一块颇具规模的墓地。 站在黄堡上,用视频记录下眼前的萨拉热窝。 夕阳下的萨拉热窝 傍晚时分,我又一次来到黄堡。此时,黄堡平台上的游客,比白天时多了很多。 <p class="ql-block">黄堡上有一个小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在黄堡围墙处,设置了一些木制餐桌椅,人们一边喝咖啡,一边欣赏萨拉热窝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此时,太阳逐渐落山,天边被染成了金色。很多人,坐在黄堡边缘的围墙上,目送着落日下山。</p> <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给山谷中的萨拉热窝染上了一层暖色。</p> <p class="ql-block">群山环抱的萨拉热窝宁静、祥和。</p> <p class="ql-block">人们坐在墙头上,欣赏夕阳下的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在夕阳金色光线笼罩下,山腰上的波斯尼亚民居显得十分温馨,只是红顶白墙的建筑中,那一片片白色的墓碑群让人感到丝丝凉意。</p> <p class="ql-block">夕阳即将落山,此时,山下的清真寺宣礼塔诵读起古兰经,天主教堂的钟楼响起肃穆的钟声。曾几何时,这里是不同宗教、不同种族的融洽和谐生活的地方,遗憾的是,内战让这座美丽的城市陷入仇恨和厮杀之中。</p> <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科瓦西墓园,显得格外宁静,“一半城池,一半墓地”的场景是这座城市永远无法去除的伤痛。</p> <p class="ql-block">这位身着伊斯兰黑色长袍的美丽少女,一个人站在黄堡的围墙上,长久地凝视着萨拉热窝。或许她在欣赏萨拉热窝的迷人夕阳,或许是在触景生情地追思自己的亲人,或许在期许萨拉热窝永远像今天这样美丽动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剧照,电影中的纳粹德军冯·迪特里施上校与党卫军比绍夫上尉也曾站在这里,俯瞰萨拉热窝。冯·迪特里施上校对比绍夫上尉说:“啊,一座很美丽的城市,比绍夫。”比绍夫上尉回答到:“是啊,可是并不平静,该是让她平静的时候了。”正如冯·迪特里施上校所说,萨拉热窝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正像比绍夫上尉所言,萨拉热窝不是一个平静的城市。从奥斯曼帝国统治到奥匈帝国占领,从加入南斯拉夫联邦到寻求独立的战争,萨拉热窝从来都是不平静的。萨拉热窝有太多讲不完的故事,只是都是痛苦的情节。但愿,它能像今天一样,一直平静下去。</p> <p class="ql-block">明天,我们将告别萨拉热窝,离开波黑共和国。临别之际,我站在黄堡上,以夕阳下的萨拉热窝为背景,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并欢迎朋友们继续关注我的下篇游记《诺维萨德印象- 寻找记忆中的南斯拉夫结尾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