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战鼓如雷,龙舟竞渡。今天 6月10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已是千百年来的民俗,籍以凭吊屈原的愛国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来北京近三年,还没去观看过北京市的端午赛龙舟。 经网络查询, 2024年北京市端午节龙舟大赛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运河举行,来自全市25支代表队的400余名运动员参与角逐。</p><p class="ql-block">我即与女婿、女儿透露了今年想去观看北京端午节的龙舟赛事的想法。小夫妻俩听我这么一说,立马拍板,决定自驾去通洲大运河观龙舟竞赛,满足我的心愿。</p><p class="ql-block">由于是我早晨临时决定想观龙舟,单反相机没充电。只好带上手机充电宝匆匆出发。</p> <p class="ql-block">从我家朝阳区,到通州区运河公园的文化广场也只 25.7 公里,可车到了芙蓉西路就寸步难移了。因停车场停车位爆满,小车排成了几里路的长龙。周边上千车位的巨大停车场客满是个什么概念?再加上几里路长等候入场的车辆,真够壮观,难怪有媒体报道,今天来了半城人。</p> <p class="ql-block">我和女儿只好带着小孙女下车步行,先去运河公园,让女婿慢慢等候停车场腾出的空位。</p><p class="ql-block">我们穿过运河文化广场,只听耳畔鼓点阵阵,不由加快了脚步,呵呵,原来是一群大妈在播放器的鼓点下,有节奏地翩翩起舞,跳着广场舞,令我不禁哑然失笑,被她们涮了一把。我无心欣赏,只奔运河护堤而去。</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其京杭大运河又名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运河路线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曾几经变迁。隋朝以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周至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用长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无锡至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并开凿邗沟(自扬州到江水,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荣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又名汴渠,是漕运的干道。公元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大运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宋两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宋两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疏浚整修。唐时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将自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宋时将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形),使船舶能安全过闸。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通济渠)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进行了清汴工程,开渠50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运输组织方面,唐、宋都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运河每年的漕运量由唐初的20万石,逐渐增大到400万石,最高达700万石(约合今11.62亿公斤)。由于航运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称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武阳决口,灌封丘南下,夺泗水,从今淮阴夺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运路线,是由江淮溯黄河向西北至封丘(开封北)县中砾镇,转陆运180里至新乡入卫河,水运经天津至今通县,再陆运至大都。这条运输路线不仅绕道过远,且要水陆转运。1282年动工挖济州河,自今济宁引洸、汶、泗水为源,向北开河150里接济水(相当于后来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济州河开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黄河、泗水和济州河直达安山下济水。从济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线有二,一是由济水入海,经渤海湾至天津;一是由东阿旱站(东平北)向北陆运200里至临清入今卫河。沿前一路线,漕船常遭海涛风浪之险,沿后一路线每遇夏秋霖潦,粮车跋涉艰难。于是在1289年,自济州河向北经寿张、聊城至临清开会通河,长250里,接通卫河。因为会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间的分水脊上,所以在会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门船闸26座,并在济宁设水柜,南北分流,以调节航运用水,控制运河水位。会通河建成后,漕船可由济州河、会通河、卫河,在溯白河至通县。1291年——1293年,元朝从仅通县到大都开通惠河,建闸20座。从此,漕船可由通县入通惠河,直达今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至此,今天的大运河的路线走向才告初步形成。大运河建成后,元朝专设都漕司正、副二使,总管运河和漕运事宜。但因会通河航道窄浅,水源不足,年漕运量不到10万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两均建都北京,对元朝大运河进行了扩建。明代整通惠河闸坝,恢复通航;1411年扩建改造会通河,引汶水人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势主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柜,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并增建船闸至51座。为使运河免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和避开360里的黄河航程,明朝先后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东济宁南阳镇以南的南四湖东相继开河440里,使原经沛,除州入黄河的原泗水运河路线(今南四湖西线),改道为经夏镇、韩庄、台儿庄到 县入黄河的今南四湖东线,即韩庄运河线。此外,为保障运河通航安全,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和高邮湖一带的运河西堤,并在运河东堤建平水闸,以调节运河水位。清朝于1681~1688年,在黄河东测,约由今骆马湖以北至淮阴开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韩庄运河,南接今里运河,从而使运河路线完全与黄河河道分开。明清两代规定运河漕的载重量为400石。明朝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年漕运量约400万石。清代规定漕船载重吃水不得超过3尺5寸,年漕运量约400万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徙,在山东省夺大清河入海,大运河全线南北断航,清朝后期和是华民国时期,曾几度倡议治理运河,但均未付诸实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3年和1957年兴建江阴船闸和杨柳青、宿迁千吨级船闸,开始了对古老的大运河的部分恢复和扩建工作。1959年以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扩建了除州至长江段400余公里的运河河段,使运河单向年通过能力达到近8000万吨,并扩大了沿岸灌溉面积和排涝面积,确保里下河地区1500万亩农田和80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大运河济宁以北河段,因水源不足,未能发挥航运效益。济宁以南至杭州河段,已建成16座通航梯级,其中大型船闸12座。运河及其沿岸河流、湖泊已节节设闸控制,洪水期调泄,枯水期补给,江水北调工程已初具规模。徐州以南河段,船闸年通过船舶吨位已达1370余万吨,年货运量达5500万吨。为适应货运任务的迅速增长,分流煤炭南运,济宁至杭州段的运河扩建续建工程业已开始,将进一步浚深扩宽航道,加建复线船闸,沟通运河至钱塘江的航道,扩大港口吞吐能力,使运河单向通过能力达到3500~4000万吨,承担起年运量1亿吨的总货运任务。 代中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随着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经济中心基本格局的形成,这条沟通南北漕运的水网成为王朝生存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条件;同时,由于大运河把东部平原连结成一个整体,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导致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东移。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大运河体现了中国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的伟大智慧,对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和繁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不了解大运河就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秦——隋初时代的早期运河;隋——元初时代的南北运河;元代全线贯通的京杭运河;明清时代的运河及其管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大运河与中国古代社会早期运河的开凿主要出于军事与经济目的。随着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的形成,运河的漕运功能直接关系到王朝的兴衰,使运河成为历代王朝建都和稳定政权必须考虑的因素;大运河便捷的交通还极大地活跃了沿岸的经济,使这些地区成为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繁荣、文化最昌盛的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功能(1)、争霸与统一;(2)、民间运输;(3)、灌溉和水利;(4)、巡幸与视察;(5)、运河与中外文化交流;(6)、运河漕运(对历代王朝而言,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漕运。中国的政治中心主要在西北和北方,需将南方的田赋和各种物资运抵京城。陆路运输速度慢、运量小、费用高,运河漕运成为达到这一目的理想方式。作为帝国统治的经济命脉,运河漕运解决了国库存储和官兵粮饷供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p> <p class="ql-block">运河堤上已是游人如鲫,越往竞赛起点走人越多,在人群中由鱼穿而进到摩肩接踵,再到寸步难行……我们只得放弃继续前进,折回原路到人少的地方,依栏而远眺龙舟竞赛的终点处。虽然距离很远。总还是能看到一点竞赛的场面。如在前面,那隔着几层人恐怕连运河的水都看不见呐。</p> <p class="ql-block">一些摄影发烧友凭借手中“武器”的精良,也退到人少的堤栏边架起大口径长焦相机去拍摄自己想要摄取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孙女突然兴奋起来,拉着她妈妈,手指河中心,原来一艘巡逻汽艇在她面前转了个弯向赛点驰去,我忙用手机拍下,这预示龙舟新一轮竞争又将开始。</p> <p class="ql-block">果不出所料,又一组龙舟竞赛开始,岸上顿时人声鼎沸起来,助威声、呐喊声交织入耳,可惜离我们距离太远,看不见龙舟竞发,浆掀浪翻的壮观场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机的 x3 倍的焦距也不够用,只能远远拍下先到终点的龙舟。</span></p> <p class="ql-block">为不失雅兴,也为弥补没能近拍的遗憾,从今天北京新闻官网上采用了两张记者所拍相片。</p> <p class="ql-block">一种失望之感油然而生,我如此跋涉匆匆赶到大运河观看龙舟竞赛,竟是这样的效果,令人大跌眼镜,还不如晚上在家收看北京电视台的实况转播……</p><p class="ql-block">也许失望的人不止我一个,没到赛程结束,返程的人还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即来之则安之。有时得换个纬度去思考问题:</p><p class="ql-block">今天观龙舟竞赛虽不尽意,但终看到了京杭大运河;看到了跨越北运河(京杭大运河起点)的东关桥,它是长安街延长线上唯一一座水桥;看到女儿与孙女在运河公园草坪上嬉戏漫步;看到了女婿、女儿围着孙女喂吃水果点心;看到了其欢其乐一家人……亦不乐乎?</p><p class="ql-block">节假日带孩子出来沐浴阳光,享受自然山水风光,呼吸新鮮空气,释放心灵——思考维度一换,内心的愉悦立即将那一丝不尽意的不快驱逐的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呵呵,中午又吃北京烤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