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印象

白色流苏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又被称为魔都,之所以这样称呼,上网查了一下,有这么三种说法(此段资料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一、第一个把上海称为“魔都”的人,是20世纪初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存松梢风,他在1923年来上海访问时写了畅销小说《魔都》,“魔都”一词指代上海。</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上海也具有世界其它城市所没有的“魔性”,当时因租界的设立而形成“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共存于上海的局面。这“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即租界和县城)相互渗透、相互冲突,使上海成为一座举世无双的“兼容”的都市,由此产生了种种奇特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魔都”一词来笼统地概括。</p><p class="ql-block">二、上海的魔都别称真正被叫开来,是因为一部叫做《中华小当家》的动画片(1997-1998年富士电视台播出)。《中华小当家》第34集标题“魔都上海!黑暗料理界的宣战”的广泛影响,90年代的动漫爱好者们在成为新生代网络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播力量的进程中,一定程度上地推广了“魔都·上海”这样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词汇。</p><p class="ql-block">三、相传伦敦、上海、东京、纽约是历史上公认的四大“魔都”,这四座城市的共同点是城市高度发展,旧上海十里洋场可以说是魔都的最好体现,这里被认为是处处有商机,遍地是黄金,许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都想来上海闯荡一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中的上海洋气时尚、繁华璀璨,却又古老复古,清新文艺,是个有风情有气质的城市。</p><p class="ql-block">金秋时节,走在上海的弄巷,清晨的空气中飘着“嗲嗲”的问候,连投射过来的阳光都是温和的,软塌塌的。</p><p class="ql-block">来过几次上海,对上海人印象深刻,无论男女说话轻声细语,像从唇齿间挤出来的一般,上海话腻腻的,甜甜的,委婉缠绵,柔弱矜持,有时会莫名感到十分妩媚,有时又感觉细腻中带着几分骄横与傲慢,即便是从拥挤不堪的弄堂里走出来的普通人,也有着“十里洋场”的恢宏底气,与北方人的粗线条截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走在上海的街巷,不禁会对老上海动情,想起曾经上海滩的金融风云,工人罢工;想起租界,想起烟火气的街巷里弄;想起舞厅的灯红酒绿,摩登的百货公司;想起阮玲玉,《倾城之恋》和张爱玲。</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站在中心大厦俯瞰整个上海,外滩与陆家嘴隔江相望,高楼林立,高架桥纵横,车辆川流,路上形形色色的人们拥走着,数不清的灯光照亮了属于上海的夜空,上海以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姿态海纳百川,它的繁华有着雍容大度的气质,是那么的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上海的“魔都”之说,最初或许是外国人用来形容上海的,我更愿意相信上海被称作魔都是因为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文化融合以及世界一流的经济发展水平,我想魔都也是国人对上海的独特印象,它的独特魅力正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索和体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