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用了三天时间,在国庆节一呵而就地读完了《康巴大地》。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刚刚翻看了两篇,就如同拨动了心灵深处的那根琴弦,一缕倏忽而至的情丝细腻又深沉地唤醒了我对这片土地的共鸣。平时很少有梦的我,在读到第二天的夜里便做了一个奇幻的梦。梦见我用老式电话机不知跟谁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无人接听又非常的安静,仿佛是在一个空旷的屋子里。突然间传来一颗珠子掉落在地,不断击打着地面发出清脆又空灵的声响,不一会儿那渐渐减弱的声响便消失在了渺远的地方。醒来后,我有些怵然,脱口就跟老黄说:“是一颗佛珠……”。</p> <p class="ql-block"> 虽然泸定也地处甘孜,我却从小就觉得那些藏人的生活与我们是两个极其不同的世界。一座海拔“很高”的折多山,如同筑起的一道城墙,世世代代都将汉区和藏区分离开来。一个在山这头,一个在山那头。康定是甘孜的州府,是藏汉区过渡地带也是藏汉文化交融中心。小学时期的假期生活我几乎都是在康定度过的,去爷爷奶奶那里生活一段时间的心情就像出了国似的感到稀奇。因为康定人与泸定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趣爱好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不一样的地方还是挺多的。</p> <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居住的那栋小楼里大多都是外省人和外市人。小楼旁边杵着的一座黝黑宽敞、石木搭建起的两层楼高的藏式四合院在这里显得格外独特别致。我和楼里的小伙伴经常站在楼层高一点的走廊上,伸长脖子、竭尽全力地猎奇那块裸露在藏房中央,方形天井里的藏族人家的起居生活。两栋楼之间只隔着一个狭长的巷子,楼房扶梯间正好对着藏房的正门,所以每天出出进进,两栋楼里住的人也总能碰上好几回。爷爷奶奶和藏房里的主人都是随和友善的人,时间一长,两家人也就自然地亲近了。时常互换食物,我们也就随时都能品尝到一些传统的藏式美食,譬如:糌粑、酸奶子、奶饼子、牛肉蒸饺、坨坨肉、酥油人参果等等。至今这些美食在康定城里也并不陌生,但始终都还是缺少了曾经那浓郁纯正的味道。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学摸着藏族人的腔调,在家里给儿子吼上几声“买——酸奶子……”,儿子傻呵呵地望着我,一脸的呆懵。现在,的确再也见不到背着木桶,气喘吁吁的藏族阿哥阿姐们围着康定城满大街的吆喝了;再也等不来那巷子里尖声厉耳的吆喝声令我扔下手中的作业本,接过奶奶递来的一元钱,一边向窗外大喊着“等一下!”,一边端起碗就冲下楼去的童年里依稀可见的馋嘴时光。</p> <p class="ql-block"> 奶奶是个心态年轻又时尚的人。假期中爸爸去康定出差也就顺带捎上我。刚踏进家门,奶奶看见我的第一眼总是责怪他们没给我吃饱饭,说我这个泸定娃儿长得黄皮寡瘦的,脸上没有血色。他们这些在康定呆久了的外地人也以脸上有高原红为健康标准了,他们认为要像康定人那样在寒冷多风的气候里孕育出来的白里透红的脸庞看起来才更能显得健康又有精神。奶奶总是在我到来前,早早地就为我置好了新衣,每次都要从头到脚地装扮一番才领着我们出门。路上不断地遇见熟人,也就不停地打招呼,一路上教我们亲热地叫这个叫那个。当那些熟人把惊异的目光落在我身上时,她又欣忭自得地介绍:“这是我大孙女,才从泸定上来的……”。奶奶认为入乡随俗还得有一套像样的藏装。这或许是因为在康定读书的堂妹,她的妈妈也就是我的二婶是道孚地道的藏族人,所以堂妹的衣柜里是少不了几套藏装的。奶奶希望我到了康定也能穿上藏装同堂妹一起玩耍,所以偶尔我也就只能装扮成一个藏族姑娘了。藏装需要到专门的藏式服装裁缝店里去量身定做,就像那时候全国各地的成年妇女又开始流行穿旗袍是一样的。奶奶带我在康定最出名的“又一春”服装店挑选好自己喜欢的布料和款式,裁缝给我量了尺寸又约好时间,要我们按时去取。当时只记得裁缝们手工制作一套藏服还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等待多日后忙不迭地穿上身时,心情自然是极美好的。脱下来叠好放进衣柜里,那耀眼的独一无二也是最珍贵的。</p> <p class="ql-block"> 康定城里就有好几座寺庙,我们经常偷跑进离家最近,矗立在将军桥旁边的那座庙里去玩固定在轮架上的转经筒。但是每次都会很快就被那些红衣僧人发现后赶出来。我们心有不甘地躲在寺庙大门外,耐心地观看藏族老人们在转经廊道上自觉地排着长队,迈着轻盈的步履,一个接一个动作娴熟地用右手沿着顺时针方向轻快而有力地拨动转经筒。那一行行、一排排密密麻麻的转经筒也就在他们来来回回的拨动中齐刷刷地旋转起来。这些看似年代久远、历经了风风雨雨的精美圣物,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一片恢弘整齐的节奏中,穿越了遥远的信仰。它们久立于此,永恒不变地承载着康定人世世代代的祈福与心愿。老人们微低着头,不离不弃的身影,喃喃的诵经声,让一旁的我们也不由的对这寺庙中的一切都心生了虔诚。另外,中桥附近的水井子,完全就是康定城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来来往往的人们走过这里都会驻足休憩片刻。小孩们更是喜欢去看那白条石镶边的水渠,它就如同城中心的两条热闹又灵动的小溪,哗啦啦的水流声远远地就能听见,但是走近了,它又巧妙地掩蔽了丰富多彩的人流汇聚的声响。夏日的康定城因它而充满了生机、朝气与活力。时常会在那里见到主妇们端着瓷盆蹲在水渠的上游一边刷碗洗菜一边大声说笑;也可以遇见个子高挑、身材苗条、头上盘着毛线辫子的藏族姑娘们挠脚挽手的在水渠的下游搓洗衣裳;水渠旁的街道两边也全都是叫嚷着搭摊卖菜的商贩和过往的行人。相对水渠而言,那个藏在角落里不起眼的水井出水口倒是格外的神秘,有专门的石砌围墙的保护,也有供奉着的小庙神龛的护佑,流传着“金鸭戏水”等多个传说故事,也保留着“抢头水”的古老习俗。在这里待上一会儿,便可以看见陆陆续续都会有人提着水桶或者茶壶来出水口取水,这里流出来的可不是普通的自来水而是康定人心目中的神水仙液。总之,对于十分相信神话故事的小孩子们,是最能够真真切切地、深信不疑地、保持着对它的赤诚与恭敬。</p> <p class="ql-block"> 沿着折多河两旁的步道来回地游玩是我们在康定城每天既无聊又有趣的活动。一路来回蹦跳着的欢悦心情伴随着夏季的康定城飞泻而下的折多河水带来雪山的问候与热情。在步道上行走,总会遇见康定城那喜怒无常的河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扑乱我们的头发;总会遇见性急暴躁的河水怒拍着满床的岩石,喷溅起冰凉的水沫打落在我们的脸颊。纵有烈日当空,河道上依然没有酷热,康定城也永远没有炎夏。我们慢行途中,常常与一群群身材高挑的红衣僧人擦肩而过,我总会好奇地回望,一直目送他们说说笑笑地走进不远处的寺院。仿佛寺院就是他们终身笃定的家园,就是他们一生头也不回的归宿,就是他们来世的修行。河两岸的路边上、墙角里也坐满了裹得严严实实的藏族老人,每个人手里都拽着一串长长的佛珠,一颗颗不厌其烦地从上往下拨弄。有的手中还紧握着一只小巧精美的转经筒,轻盈熟练地将其朝着一个方向画圈摇甩,系在两边的小吊坠也随之不停地飞舞。他们全都微闭着双眼,嘴里不停地轻声嘟囔。这些不同于我们泸定街头的民族信仰和文化盛景,竟令我处处都保持着内心的虔敬,不敢轻易去触碰和干扰。</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去跑马山就如同去二道桥泡澡一样都是要择日而行。我们完成了作业,长辈们有了空闲时间,家庭成员都能聚齐时,就全家老小各自分工、大包小包地带上饮料、水果、卤菜、凉粉和锅盔等食物,从离我们较近的公主桥拾级而上。每次经过公主桥的时候大人们都会让我们重温一遍大唐公主远嫁而来的故事,我们也总会怀揣着无比激动荣耀的心情与这位千年前的公主相约随行。跑马山就像是为康定人天造地设的一个转山公园。一首广为流传的《康定情歌》,有多少人能够意想到就在我们攀爬的脚下,就在这跑马溜溜的山上,就在头顶一朵溜溜的云里却能蕴藏着立于世界民歌之林的传世力量。多少年里,我都一直偏爱着长廊、凌云白塔和九龙池这三处景观。直到前不久再度走进了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时才醒觉到还是留在儿时心中的跑马山长廊更让人游目骋怀、心旷神怡。爬跑马山,一直要到凌云白塔时才能算我们的行程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我们全家都会虔诚地参拜了白塔后才能尽情地享用午餐。在白塔脚下就地寻找一块林荫下的草坪,铺上垫子,摆上食物,头靠着大人的肩膀,仰望白塔高居云天和它的圣洁与雄伟,心中暗暗笃信:塔就是一尊佛,佛就是一座塔。一路上,我们攀爬向上所抛在身后的每一个景观,都留下了长辈们表扬鼓励的话语和我们取得成功的喜悦心情。每个景观呈现出的不同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带来的感官享受也是在那个很少见过大世面的我们所备受喜爱的。</p> <p class="ql-block"> 即使在跑马场彻底地放飞了一天乃至整个假期的欢腾,我们心中却一直惦记着那块干枯着却又深爱着的池塘。哪怕已经双腿发软、筋疲力竭,也还是会因它而再次鼓足勇气,一趟冲向公园的最高处。也许是没有水的池塘更能成为一块游戏的天地,也许是池塘里裸露出的那一组既壮观又惟妙惟肖的荷叶石雕比真实的更富有神韵,也许是盘在池壁四周的九条巨龙容易让人产生闯入龙宫的梦幻,更或许是和那端坐在荷叶上赤裸着身体的胖小子已成了大家的老朋友。总而言之,到了这里总是要千方百计的,使上全身力气才能攀登上荷叶,坐进那胖小子的怀里时才算修成了正果。直到后来才知道,九龙池是相传释迦牟尼佛祖出生时九条龙口吐雸霖为他沐浴的地方,原来那个“胖小子”正是释迦牟尼婴儿时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 康定小城里除了四处都呈现出的藏民族风情给少年时的我带来了不少浓烈的、鲜明的、奇异的吸引之光,另外还有一份炽盛的牵挂便是我和堂妹人生之初的友谊。那份友谊几乎跨越了亲情,比亲情更加醇厚。每一学期我们都会经过漫长的思念,在那个无论是飘雪的冬天还是透凉的夏日都倍感温暖的日子里相聚在康定。美好又忧心的假期,是我们分分秒秒都粘在一起的时光,也是每个夜幕降临时又因减少了一天陪伴的日子而感到无可奈何地失落。白天说不够的知心话会偷偷地等着爷爷奶奶的鼾声响起后继续躲在被窝里呢喃,那些不常见的姐妹之间的呢喃可真是不分昼夜又无边无际……尤其是在那个盛产鬼怪故事的年代,若能随时都有这样一个壮胆的“伴侣”,便可以给那么多的充满阴森与恐惧的长夜带来多么轻松又多么可贵的睡眠希冀。</p> <p class="ql-block"> 除了堂妹,还有好几个半藏半汉的玩伴,他们基本都是亲戚和邻居家的孩子。比如我在康定工作的大表哥,也娶了藏族媳妇,所以我那两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侄儿侄女无论是长相、还是说话的腔调也都掺杂着藏汉民族的混合风采。那种半藏半汉的标记与格调,可能直到现在也只有康定人最清楚熟悉不过了。他们大多数家里的装修风格是半藏半汉,家居陈设是半藏半汉,一日三餐是半藏半汉……一切生活习惯都是半藏半汉。这些所有的半藏半汉结合起来,成为了大部分康定人的独有之处。藏汉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足以在一个家庭的灶台餐桌上,在一个家庭的喜爱厌恶中,在一个家庭的生活气息里得到最协调、最投契地交融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 堂妹是道孚人,但爷爷奶奶从小就带着她在康定读书。奶奶对她的管教比较严苛,以至于她总要小心翼翼地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都默不作声地收藏起来,不能因她把家乡放进心里而耽误了学习,不能因家乡总是填满了她心中的自由和快乐而淡漠了去往康定读书的意义。同样,我也会在假期中受到奶奶的管教,但始终还是短期的,始终是没有那么严苛的。可能是因为不常在一起,奶奶始终还是舍不得批评教育,也可能是奶奶和我的感情始终是不如她和一手带大的堂妹。总之,我也懂得如何乖巧孝顺,从爸爸领着进门的那刻,平时随意散漫的习性自然也就条件反射性地收敛了起来。而堂妹则是无需拘束、无需收敛的,却又自始至终都在隐藏着自己,隐藏着她内心真实的想法,隐藏着家乡道孚时时处处都在她心中,都是她心中那个晶莹剔透的梦。仿佛隐藏就是她今后的生活,隐藏就是她今后的人生。这些恐怕在当时或许直到现在都只有我是最清楚不过了……在我们相聚的眼神里,在她对我说不尽的悄悄话里,永远都是家乡在她心底的,一切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家乡有吹过自由自在的风,家乡有飘过无拘无束的云,家乡有明亮激荡的草场,家乡有回味无穷的小溪,有美丽藏房里传来的清丽喜悦的歌声、有慈祥的阿妈为她亲手编织的温暖的牵挂。我的心也情不自禁地随着她的思念汇成了无穷无尽的渴慕。渴慕着在那沁人心脾的蓝天下,告别凡庸,以马为梦;渴慕着在那一望无际的碧绿中,洗净铅华,聆听每朵花儿的倾诉;渴慕着与她的家人走进专属的秘境“跳锅庄、耍坝子”,享受草原的欢乐与夏日的清凉;渴慕着她的阿哥带我们踩着没过脚背的小溪去追赶那一堆堆黝黑发亮的鱼群;渴慕着观看贴在树干上的啄木鸟资深又老练地用尖细的嘴巴啄出洞来,又巧妙地伸出细长的舌头尽情地觅食……</p> <p class="ql-block"> 堂妹给我生命最初镌刻进了真实自然、纯洁无瑕的藏地情愫。心中那座矗立已久的高山开始慢慢地向无边无垠的草原蔓延,直到那片属于我们又制约着我们的小天地变得更加辽阔,更加高远。于是,我就一直梦寐以求地怀揣了置身于天地旷野间的美好期愿,等来了小学毕业的那个难忘的暑假。那个在我妹的家乡亲眼见到的,永远留在生命里,一同逃离了一切限制、一切无趣与枯燥的,又仿佛已经脱离了固有的生命状态后重新获得的新生的自由。那自由散发的光芒直到现在依然在心中扑闪着,燃烧着。可是几十年过去了,一个个亲人也在陆续地离去,而裹挟羁押的生活仍旧在前行。迅猛发展的生活让我们的目标投向了城市,我们有了条件在城市里拥有了狭小的居所,我们也有条件培养并为我们的孩子们创造去城市里读书的机会,我们还可以一一看见广袤的中华大地未曾到过的每一处。但是我们跑遍了任何地方,仍然渴望回到这里守候这片宝贵的山水与阳光,渴望历经了烨然与暗淡后还能回到最初的平常。</p> <p class="ql-block"> 有幸读完《康巴大地》后,勾起了我已经淡忘了许多但又还深深雕镂在心底的一些记忆,对于这片土地我了解甚少,却又并不陌生。18个县在这片净土上所秉持的汉藏文化的特色内涵和那么多与世界无关的风景,通过这本书又给我留下了如同儿时对康定的好奇与对道孚的深深向往之情。有的地方恐怕此生都是我这渺小可怜的身子已经无法触足的区域,但我仍然庆幸可以通过阅读与想象见到作者内心在那片流淌着神话与传奇、质朴与热爱的土地上看到的,他的一切贴近灵魂的,最真实的信仰。不知道打开了这个曾经尘封在繁华角落里的世界还能否继续给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留住那份最原始、最古老、最贴近自然与生命的家园……那座小时候不敢轻易翻越的折多山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心里变得矮小了,似乎每个人来了都可以征服山巅,似乎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比我们更熟悉、更向往、更热爱这里。但我的内心却浮起了迷蒙的愁绪:真希望这里永远能留给那些需要纯粹的心灵与自由灵魂的人们;真希望到来的财富不要消磨了它的自由,不要让大众的流俗来侵蚀了它的灵魂;不要让密集的人群来惊扰了它的信仰。如果一定要让这无尘的世界浸染了喧嚣与拥堵,那它以后还会是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吗?唉,真怕一个个问世后的世外仙境都消失在那一串串的脚印和一道道的车轮碾压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