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秘的西黄寺

草重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从自驾车去过西藏一趟,我对藏传佛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回来之后,我注意到,其实在北京城,也有二座非常有名的藏式庙寺:雍和宫和西黄寺。</p><p class="ql-block"> 雍和宫,两年前我去过一次。说实话,那时候我对藏传佛教虽有耳闻,但人云亦云,不甚了解。加之在雍和宫参观,人声鼎沸,人流如潮,我只能随波逐流,走马观花。我仅知道,它是康熙皇帝建造的,后成为清朝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再深入一点的知识,就云雾迷蒙不清楚了。现在想想,我应该找个静谧的时光,再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而西黄寺,许多外地人闻所未闻,甚至很多老北京人,听了也很陌生,去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也难怪,西黄寺为清代重要的皇家寺院,后来成为达赖、班禅在京的驻锡地,这无疑赋予了它更为特殊的历史地位。在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时间,西黄寺一直保持着封闭性,从不对外示人,保持着其神秘色彩。直到2018年后,才向世人敞开大门。然而,三年疫情原因,不得又暂时关闭了。直到今年初,西黄寺终于重新开放,迎接信徒和游客,为了保护这个珍贵的文化遗产,只有每周的周末二天才对外开放,并要网上预约,每日限流300人。我知道消息后,立即网约后赶往参观。</p> <p class="ql-block">  走进西黄寺,红墙黄瓦,古树葱茏,佛塔嵯峨。清脆的鸟鸣声不时在空中回荡。我悠然自得在寺内观看,内心感受到一份难得的宁静与祥和,这里没有旅游景点的喧嚣、纷扰和商业气息,只有内心的平静、安宁与深沉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我曾一直以为,藏传佛教的寺院,肯定就像西藏的寺庙一样,香客如云,烟火缭绕,信徒们虔诚地三拜九叩。但是在这里,让人觉得静谧深邃,风轻气爽。令人诧异的是,这里居然不允许烧香。跪拜的身影也颇为罕见。细想一下,我恍然大悟:西黄寺不仅是藏传佛教寺院,更是达赖、班禅来京的驻锡之所,也兼具博物馆的功能,同时也是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所在地。 因此,这里不像一般的寺庙,更像是一个学习历史、珍藏文物、纪念藏传佛教大师的场所,其重心在于在文化的体验与传承。在这样的氛围中,烧香求神拜佛显然并不适宜。</p> <p class="ql-block">  在展馆里,我看见一张老照片,它清晰地揭示了这片土地,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的名字——“黄寺”。因为藏传佛教有四大教派中,最有实力的是格鲁派,且被称为“黄教”。达赖和班禅都是属于黄教。黄寺原来的面积很大,分有“东黄寺”和“西黄寺”,后来由于战争破坏了大部分建筑,东黄寺已完全损毁,不复存在。现存的西黄寺,以清净化城塔为核心的。</p><p class="ql-block"> 寺院建筑外观大部分都是典型的汉式风格,尽显中国传统的韵味。而清净化城塔的建筑风格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为寺院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景,其大殿内的布置、装潢以及佛像,都是呈现藏传寺庙的特点,营造出神秘的宗教氛围。</p><p class="ql-block"> 我缓缓的西黄寺漫步,思绪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清顺治八年的春天。那年,五世达赖喇嘛来京驻锡于此,寺庙的钟声、诵经声交织一块,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期间,他多次觐见顺治皇帝,汇报西藏地方政教大事,并在此度过农历新年和藏历新年,开启了西黄寺的正月祈愿法会制度。五世达赖喇嘛为西黄寺增添了深厚文化底蕴,促进了藏汉文化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六世班禅的故事,更是为这座寺庙,增添几分传奇的色彩。1780年,他从遥远的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率领了2000多名僧侣,历经一年多时间的长途跋涉,最终抵达北京。他是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之后,第一位进京的班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途中,“天花病”肆虐,需要接种天花疫苗,六世班禅鼓励大家都要接种天花疫苗。然而,命运似乎与人们开了一个残酷玩笑,班禅竟然不幸染上了天花,最终圆寂在西黄寺庙。六世班禅患病期间,乾隆皇帝亲自探视,班禅圆寂让他非常悲伤,他说:“班禅笃诚远来,并未能平安回藏,朕心实为悼惜”,并书写碑文《清净化城塔记》《写寿班禅圣僧并赞》。</p><p class="ql-block"> 为缅怀这位伟大的佛领袖,人们建造了清净化城塔,也就是如今我们称的“班禅塔”。该塔最核心处,是在位于顶部的衣冠塔,保存着六世班禅的帽子、靴子、袈裟、佛珠和碗。我们游客,只能抬头仰望。 班禅塔的造型,非常独特,精美雕刻和繁复细腻的花纹,让人叹为观止。塔的四周各有一座八角形塔式经幡,每层供有八座佛像,塔身正南雕刻着一个佛龛,内有三世佛,展示了藏传佛教的独特风格,是中国佛教建筑中的杰作<span>。</span>也是清代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之间的重要纽带,承载着一段文化交往交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藏经阁,我看见整整齐齐保存着很多藏文经书,就像一座小型藏文图书馆,到处弥漫着熟悉的藏香味道,仿佛我转眼又回到遥远的布达拉宫和扎什伦布寺。 寺内的展厅丰富多彩,包括藏传佛教展、六世班禅展、乾隆御笔石刻展、唐卡展、清净化城塔展等,全面展示了藏传佛教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通过认真观看展览,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洗礼,更是一次心灵震撼,让人对藏传佛教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畏。</p> <p class="ql-block">  在那静谧的寺院之中,我看见好几棵长得枝繁叶茂的柿子树。此时节,树枝上正结着青涩小巧的柿子,很多人正在围绕着它们拍照留念,以此象征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有人对我轻声说道,这些柿子树,是六世班禅当年亲手栽植的,它们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更有“事事平安、万事如意”之寓意。</p><p class="ql-block"> 我联想到,前不久在西藏难忘的十七天的游历,我耳边时常回响着藏民温馨话语“我们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这生动形象的比喻,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团结一心、和睦相处的愿景。在西藏的任何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只要有人家的地方,你就一定会看见,屋顶上一面鲜艳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是藏民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强烈表达。这一面旗帜,不仅代表着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也激励着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  我慢慢走出西黄寺。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寺院上,仿佛为这段辉煌的历史披上一层金色的外衣,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那份庄严与肃穆之中。西黄寺的历史,像一幅历史长卷,真实记录了藏传佛教领袖人物,爱国、爱教、利民的功绩;又像一座饱经沧桑的石碑,把各民族团结、友好、爱国的坚定意志,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让后人世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0日南山草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