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邱克峰</span></p> <p class="ql-block">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高考的日子。“高考”是莘莘学子人生的转折点,是决定一个人将来命运的关建时刻,也是一个人生走向成功的起点;更是无数“大山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契机。能参加高考、考上梦寐以求的院校是所有学子十年寒窗苦苦渴求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每逢这个日子我的脑海里总会呈现出“一张黝黑的面容、一双渴望的眼睛”这事要从五十多年前説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原有的全国高考制度被取消了。直至1968年依据上海机床厂办培训,办工人大学经验,毛主席发表了《七二一讲话》号召:“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1970年全国大中专院校才效此方法重新招生,采用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三步式”方法。这种方式所选拔的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学员”。据有关资料记载,止1977年全国全面恢复高考前,这类推荐制的“工农兵学员”共招收了94万人。这无疑大大降低了原“大中专学生”的标准和质量,给社会经济建设带来一定影响,但这也圆了不少农村青年的“大学梦"。</p><p class="ql-block"> 为了把握当年推荐招生的“质量”各地领导都要在上报院校前对被推荐学员进行一次“基础知识面试”考核,在面试成绩及格后才由领导班子最后综合审核决定推荐与否,这一关至关重要,如通不过就“名落孙山”了。而所谓“面试”的内容,主要分两个基础学科,一是语文学科,以口试形式,测试语文基础知识,口述能力及社会科学知识等。二是数学理科,也以口试为主,测试数学基础测算公式等。</p> <p class="ql-block">1974年夏天我县一年一度的“推荐面试”开始了。考场设在县城原“北岙五七学校”(中小学联办)。那年我很荣幸被聘为文科面试“考官”之一,负责对“被推荐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的面试,并兼任组长。与我同组的理科面试“考官”是年轻的数学教师陈老师(后任副县长)。我们这组被安排在二楼“初中部”办公室,二楼总共有面试考场三间。学生按《准考证》序号分三组到对号的那间面试,每次一个人进入,其他人按序号在一楼走廊排队,等待工作人员唤号上楼。我们按上级规定的《面试提纲》内容分别对每个面试学生进行了认真细仔面试,并在其《推荐表》上记下每个面试项目的得分与评议。那天下午轮到一位中等身材,脸色黝黑,两眼稍小,身穿一件白色衬衫,黑长裤,着一双旧解放鞋,一头平发的青年人,他推门进来,递上《推荐表》,就毕恭毕敬地站在我的办公桌旁。只见他黝黑的脸微微泛红,有点腼腆,看上去二十来岁很朴实敦厚,不象前面那些活泼开朗的学生,似乎比他们成熟多了。我先问了他的基本情况,他紧张地回答:“我叫王金焕,北沙人,赤脚医生。”我说:“你别紧张,我问你几个问题,你照样回答就是了!"他点了点头,原位不动。我接下去就按面试提網先后问了他一些有关中国文学名著、名家和古汉语丶诗词及写作知识等问题。不知他是紧张还是怎样,居然基本答不上来。我看他脸涨得很红,有些拘谨。便再三对他说:“你别紧张,慢慢想、慢慢说"他总是摇摇头。忽然他提高声音很直率地对我说:“老师,这些我都不知道,平时我没时间学这些,我是赤脚医生,我只学医,我只知道什么病用什么草药,你问这些我都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这时另桌的陈老师插问:“那我问你一些数学知识你能答吗?”他向那边看了看,摇摇头说:“也不知道”听了他这番话我心一震:相比前面面试过的学员,他是唯一正宗来自农村底层的赤脚医生,一问三不知。我忙轻声对他说:“你若都答不上来,就无法通过,会被淘汰的。最好再慢慢想想,争取答对几个!”他听后更激动地说:“老师,我在农村当赤脚医生这么多年很多人给我医好,什么药治什么病我都懂,我就是文化太低,我想去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老师!我很想读书,我真得很想读,老师…”,他讲这段话时带有哽咽声,颇激动,脸涨的更红,眼里含着热泪注视着我,我被感动了。虽然后面还有学生在等面试,按理可打发他出去了,但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他内心的焦急与渴望。我忙鼓励他,并改口说:“没事,你别激动!那这样吧,你就给我们讲讲你知道哪些中草药名称?哪些病该用哪些草药来治?你给群众治好了哪些病?好吗?"他听后忙点头答应:“好!好!"一下子整个人放松开来,满脸笑容的一口气如数家珍似的讲了一大堆草药名字;紧接着又一口气接二连三熟练地讲了什么草药可治什么病,什么病得用什么草药以及给谁家谁治愈了什么疔,什么痘,什么疹……。我仿佛在听“山东快书”差点给蒙了!他也似乎与刚才判若两人,滔滔不绝。好在我的祖母生前也曾是民间草药师,我年轻时也曾自学过“中草药”略知一二,今天派上用场,才能在他滔滔不绝中听懂一两个草药名:如“犁头草”可治疔等。更有幸与我同组的陈老师是中医世家,其父亲是我县著名中医师,他听的更懂,边听边点颔。听完后我确信他没说假话,也佩服他“有实践经验”,晃然一悟,忙对他说:“你讲的不错,有实践经验,这样吧,你先出去在外边等一下,我们商量一下,再叫你进来。”他似乎听懂什么似的,再次用含着热泪的眼神渴望地注视着我们说:“老师,我真的很想读书!很想!”我说:“知道了,你先出去!”他忙点了点头退出并带上门。我忙对陈老师说:这人文化知识是过不了关了,但人诚实又没背景,有民间从医经验。内部推荐有一条规定:如面试文化知识不合格,但确有丰富实践经验也可推荐(大意)。</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否可以按这条给推荐一下?”陈老师本也是心善之人,听后也很赞同说:“行!”于是我就在王金焕《推荐表》的<面试老师意见>栏内写上“该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请予推荐上学!"并签上我与陈老师两人名字。这是我们参与高校推荐面试工作以来唯一一次在文化课各项不及格的情况下,以特定的理由破格推荐的一次大胆举动。然后我叫王金焕进来,对他说了我们建议推荐他的理由,并预祝他推荐成功,鼓励他今后好好学习!他高兴的连连点头连声道谢!</p><p class="ql-block"> 这事给我触动很大,王金焕面试中那双含泪渴望读书的眼神时时在我脑海里呈现。使我深深体会到在那特殊的年代处于农村、处于社会底层的年轻学子求学的艰辛和无奈,渴望实现梦想的焦虑与急切,并深表同情!</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说王金焕顺利地被推荐到金华卫生学校读书,终于实现了多年愿望。毕业后他先后被分配到洞头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工作。一次偶然机会我到县人民医院就诊,在药房窗口取药时忽然看见他穿着白大挂在里面工作,虽然多年不见,但还认得出他。他也看到我,忙凑近窗口向我打招呼:“老师!老师你好!很多年没见到你了!!"我说:“是的,我也多年没见到你,你在这里工作啊?好!好!"自那次后,每次碰见,他都会打招呼!但显然他一直不知我姓啥,每次只唤“老师”两字,从没带姓。印像中是一个很老实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2016年的一天下午一个名叫王和坤的年轻人突然登门拜访我,并带来了他亲自撰写的两本厚厚的书籍送给我。第一次见到这年轻人,他长的很清秀,身材修长、文质彬彬,口齿伶俐、笑容满面,甚有礼貌。刚坐下,他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并讲自己业余一直在做洞头家谱调查研究及金石传印、碑刻托拓等文物工作。他还说他爸是医生曾在县中医院工作。一开始我将他误认为是我以前一个姓王学生的弟弟,还大谈与他爸王医生曾是同一条街邻居认识之事。讲到最后,他却说他爸是北沙人,叫王金焕!这突如其来的名字,让我吃了一惊,急忙问:“你爸叫王金焕?是北沙人?以前是赤脚医生,现在中医院工作?你是王金焕儿子?"他惊讶地说:“是呀!老师,你也认识我爸?不过他现在已不在了,多年前出意外逝世了!”“什么?逝世了?”我谅愕地问道。他向我详说了他爸意外逝世的经过,听后甚感可惜、悲哀。然后,我也向他讲述了当年我给他爸面试的往事。他第一次听说,很感激,当场表示感谢我和陈老师的宽容推荐。回去后他又马上去找陈副县长(当年陈老师)印证了我讲的往事。陈副县长还告诉他:他父亲毕业后在县人民医院工作期间参加了陈副县长父亲创办的《中医培训班》聆听陈老医师(时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教导。这事加深了王和坤对他父亲的了解与怀念,后来他还专门为其父亲求学之事写了一篇文章,以示感恩与怀念。</p><p class="ql-block"> 2017年8月区文联在“红泥巴”举办“国画公益培训班,聘我讲课,王和坤也去参加,学习很认真,画得很不错,还跟我到东岙写生,加深了我们的关系。据说他继承了父亲的爱好,对全区植物(中草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标本,拍摄了近六百多种植物照片,成就斐然。显示了他勤奋好学、多才多艺的品格。我从他身上再次看到当年其父亲锲而不舍,刻苦上进的好学精神;也从他们父子两代人身上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未来”的真理。</p><p class="ql-block"> 但愿这一故事能激励当今莘莘学子努力奋斗,拼搏向上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7日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