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头一次听说西充这个地方,是因那一场踩踏惨祸,几十名欢快的少年儿童转瞬失去了生命,血淋淋的教训,自使国内大多地方再不敢举办灯会或其他大型游乐活动。</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还在关东的一个小城市谋生。</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后,我去了南充,以及南充所属的阆中和西充,尤其西充,不止一次去过,听说了一些关于西充的故事,所以也有了聊聊西充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西充县,隶属四川省南充市,位于南充市西北部,周边为顺庆区,嘉陵区,绵阳市的盐亭县、遂宁市的蓬溪县、射洪市,北与南部县相邻,总面积1108平方公里,总人口58.1413万人。</p> <p class="ql-block"> 西充县历史上以种植红苕(又叫山芋、地瓜、红薯等等,川东称之为红苕)而闻名,西充县的环境和气候为红苕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当地红苕质量上乘,闻名遐迩。红苕曾是当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p><p class="ql-block"> 因此人们戏称西充为“苕国”。</p> <p class="ql-block"> 然而,西充另一个名字更为响亮,西充人也爱这个名字:充国。</p><p class="ql-block"> “充国”之称说法颇多,其一,汉高祖刘邦为纪念让自己“金蝉脱壳”而牺牲的纪信,在纪信的家乡设立了安汉县,继又分阆中县置充国县,从此县境分别隶巴郡的安汉县和充国县。</p><p class="ql-block"> 其二,南充位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充国,全境都在古充国疆域范围内,唐武德四年(621年)西充建县时,因晋有西充国,治内有西充山,故名为西充,还是因了古充国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西充的莲花湖</p> <p class="ql-block"> 纪信,西充县紫岩乡人(对纪信的籍贯,世间多有争议),其曾参与鸿门宴,随刘邦起兵抗秦。由于身形样貌与刘邦相似,在荥阳城危时,纪信假装刘邦向西楚诈降被俘。霸王项羽被纪信忠心感动,拟招降重用,但被纪信拒绝,最终用火刑处决,多年后被很多地方奉为城隍。</p><p class="ql-block"> 西汉初,西充县被定为“纪信邑”。现在西充的纪信广场,有“纪信诳楚”大型历史群雕,这是西充县的地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西充安汉广场(纪信广场)纪信驾车冒充刘邦赴死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自汉以后,历代对纪信均加追赠。宋封“忠佑安汉公”,元封“辅德显忠康济王”,明封“忠烈侯”。1576年(明万历四年),西充知县马腾云在木角乡黄桷垭上竖“汉将军纪信故里”碑。后碑、祠、庙等均毁于乱世。</p> <p class="ql-block"> 纪信之后,西充出了一位佛学大师 —— 圭峰宗密。</p><p class="ql-block"> 圭峰宗密禅师(780—841)是我国唐代华严宗第五代祖师,果州(四川西充)人,俗姓何,因长期居住在圭峰山,因而号为“圭峰禅师”,谥号“定慧禅师”。</p><p class="ql-block"> 圭峰宗密是著名佛教思想家,主张“佛儒一源”,认为“顿悟资于渐修”“师说符于佛意”。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唐武宗会昌初(841)年,坐灭于兴福寺塔院。</p><p class="ql-block"> 圭峰宗密禅师生前交结甚广,无论朝野,抑或佛儒。时文宗问佛,裴休撰碑,可说历史上佛家享受到的最高境遇了。刘禹锡的《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白居易的《赠草堂宗密上人》,都表明圭峰宗密和他们有极深的交往。</p><p class="ql-block"> 诗人贾岛有《哭宗密禅师》:</p><p class="ql-block"> 鸟道雪岑巅,师亡谁去禅?</p><p class="ql-block"> 几尘增灭后,树色改生前。</p><p class="ql-block"> 层塔当松吹,残踪傍野泉。</p><p class="ql-block"> 唯嗟听经虎,时到坏庵边。</p><p class="ql-block"> 及至清代乾隆时期,太史李调元赞宗密七绝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第一禅林第一僧,东来西去任飞腾。</p><p class="ql-block"> 个中消息凭衣钵,代代於兹证上乘。</p><p class="ql-block"> 注:裴休(791年-864年),字公美,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中国唐朝中晚期名相,盐税改革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李调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人,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表情凶狠、狰狞的脸很吓人吧,这就是四川梓潼七曲山大庙里张献忠的塑像,这是一个与西充地方极其相关的人!</p><p class="ql-block"> 是他,屠杀了大半四川人;是他,掠夺民间无数金银财宝沉于岷江,无数史料和考古发掘证明这一切并非传说。然而,这个转战南北所向披靡的杀人魔王,一代枭雄,最后战败,毙命西充凤凰山,结束了他残暴杀戮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张献忠(1606年—1647年),字秉吾,号敬轩,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十八日,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西政权的建立者。</p><p class="ql-block">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据米脂十八寨起义,号八大王。转战陕、晋、豫、鄂间。十六年,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次年再取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大顺三年(1646年)末清兵南下,他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死。</p><p class="ql-block"> 传张献忠曾路经四川梓潼七曲山,“仰视神庙,题额张姓,曰:‘此吾祖也。’追上尊号,曰始祖高皇帝”。命修庙刻石祀之。七曲山大庙里至今还保留有“张献忠祠”。</p><p class="ql-block"> 注:七曲山大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之禄神文昌帝君祖庭,文昌帝君及文昌文化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始建于晋,为蜀地百姓祭祀张亚子而建。大庙始建于东晋末年(约390年) 。</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正面宣传张献忠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 凤凰山,位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境内的多扶镇,海拔414米,蜿蜒数十里,形若凤凰,故名。山上东、南、西三面筑有石寨门,周围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山顶为平地,曾是张献忠大营所在,顶峰系大西军挂军旗处,名“插旗山”,东面山岭,被人们称为“带箭岭”,传说张献忠即殁于此。</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当时清军前锋已经潜到大西军大营门口,张献忠对敌情仍半信半疑,并不披挂铠甲,腰边的箭壶里随便插上3支箭,嘴里吃着东西,大大咧咧地带几个亲兵出帐到寨前查看敌情。因其身披蟒袍,明晃晃非常显眼,立刻被清军发现,鳌拜手下的蒙古勇士雅布兰本善于骑射,尤其有一手百步穿杨的神射绝技 ,他即张弓搭箭,一箭正中张献忠咽喉,其未及做出反应即落马而死。</p><p class="ql-block"> 雅布兰从此成为了清朝的大英雄。</p> <p class="ql-block"> 关于张献忠的两件有争议的事件,一是屠川,二是沉银。如今沉银已经被考古发现证实了,自2017年开始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截至2023年4月,总共完成六期围堰考古,共出水文物7.6万余件,金银财宝数量之多难以想象!这些财宝都是张献忠不敌清军,携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率部向川西突围,途中遇阻战败,张献忠下令凿船,于是千船金银沉入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水底。</p><p class="ql-block"> 其他且不说,几年发掘出妇女首饰如银耳环、银耳钉就成堆成堆的,应该是张献忠打家劫舍,从女人头上拽下来的,这些银首饰还都是张献忠来不及化成银锭、元宝的,已经化成银锭、元宝的应该更多,由此可见,张贼杀人如麻不是谬传。</p> <p class="ql-block"> 话说西充,自然要提到西充第一的名人张澜。</p><p class="ql-block"> 张澜(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男,字表方,汉族,四川西充县莲池乡人,清末秀才,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p><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澜受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频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p><p class="ql-block"> 1939年11月,与黄炎培、章伯钧等参与发起民主宪政运动和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其宗旨是促进团结,共同抗日,实施宪政。</p><p class="ql-block"> 1941年张澜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1941年10月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p><p class="ql-block"> 题图即为西充的张澜故里,下图为张澜像。</p> <p class="ql-block"> 王缵绪(1886—1960),字治易,四川西充人,1904年入顺庆中学,与刘湘、杨森是同学;1906年考入四川陆军弁目学堂,后转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炮科,毕业后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军政生涯。先后任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抗战初期担任四川省主席。</p><p class="ql-block"> 在抗战中恳请赴前线指挥战斗,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继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重庆卫戍总司令、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制宪国民代表大会和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诸多军政要职。</p><p class="ql-block"> 1949年蒋介石离开成都前,曾派蒋经国嘱王速整理家产,与蒋同机飞往台湾,为王拒绝。12月25日王率部起义,促使四川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 1956年因企图越境,被捕入狱,1960年病死狱中。</p> <p class="ql-block"> 鲜英,1885年出生于四川西充,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寒。1908年鲜英投考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入弁目队,并于同年加入同盟会。在陆军速成学堂与杨森、刘湘等成为同窗好友。</p><p class="ql-block"> 1925年出任江巴卫戍司令驻防重庆,1933年春,鲜英与张澜代表刘湘赴广西与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联络反蒋抗日,为后来的红桂川协定的签订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1937年在成都与张澜、钟体乾代表刘湘与中共代表李一氓签订联合抗日反蒋的秘密协定。1939年后他开始拒绝仕途。鲜宅名“特园”。特园是众多国共要人、民主人士的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 1957年,鲜英被划为右派。1962年董必武怕鲜英受到伤害,把鲜英接到北京保护起来。</p><p class="ql-block"> 1966年8月,北京红卫兵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各民主党派在72小时之内自行解散并登报声明。之后大批民主党派领袖和成员受到严重冲击,鲜英也没能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 1968年,鲜英在北京病逝,后葬八宝山革命公墓。特园在1968年的武斗中被大火烧毁。</p> <p class="ql-block"> 说说西充美食吧。</p><p class="ql-block"> 下图依次为:米豆腐、狮子糕和锅盔。就笔者而言,只有饿的时候才会觉得好吃,当然只是饮食习惯而已,西充人的感受一定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米豆腐接近凉粉又不是凉粉,如果没有川味佐料相拌,只有一股碱味,然而用各种佐料拌一下,顿时鲜美可口了,如果不是太麻辣的话。</p><p class="ql-block"> 狮子糕名字有点吓人,怎么看也看不出与狮子有任何瓜葛,无论形状还是口感,倒是十分像沙琪玛,其实区别还是很大的。沙琪玛源于满族饮食文化,狮子糕则是我国西南省份特产,尤以西充历史悠长;沙琪玛原料以面粉为主,狮子糕则是以糯米粉为主;就口感而言,除了同样香甜可口,沙琪玛酥软,狮子糕则酥脆。</p><p class="ql-block"> 锅盔也是西南省份的特产,然笔者唯尝过西充的锅盔。</p> <p class="ql-block"> 那是五六年前,慕名来到西充一家锅盔店,排了队才买来刚刚出炉的锅盔,原以为可以捧起来像吃大饼那样直接吃,其实不然。店主从锅盔中间裂缝处将锅盔剖开一个大口子,从中灌入拌好葱花、豆瓣酱一应调料的凉粉,然后把锅盔递给你,这时才可以大快朵颐。</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很辣,倒是十分可口的,外面松脆热乎乎,里面鲜嫩凉丝丝,别有风味,不过吃起来有点狼狈,里面的凉粉和酱汁弄不好满嘴满手。我吃了大半个已经饱了,待几个小时后再吃,放凉的锅盔则没有吃头了,不但撕咬费劲,全无松脆鲜嫩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 化凤山位于四川省西充县晋城镇东北部九条渠山脉尽头。1995年7月动工建,1998年完成主要景点建设,公园依山而建,占地2300余亩,森林茂密,峰峦叠翠,是西充人休闲游玩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下图即西充化凤山</p> <p class="ql-block"> 在1984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8点左右西充县化凤山发生了踩踏事故,死亡数十人。这是西充发生的最为惨烈的踩踏事件,本不想提起,但作为教训,为警示后人,还是说一说吧。</p><p class="ql-block"> 下踩踏照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下面用亲历者的回忆片段来展示当年的惨状:</p><p class="ql-block"> ……当时决定在西充中学操场里面表演的,可是后来决定搬到化凤山上的西充文化宫上面表演,由于观看的人实在是太多,当城一小的学生表演队正上石梯子的时候,石梯子顶端的电线杆子倒塌了,于是所有看演出的人全部从石梯子下面涌,这群表演的学生十几分钟之内几乎都被踩踏在脚下面,当场就死了五十多人。我是运气好,被好心人拖上石岩的。由于当时人小,没力气,所以我是过了好久才从梯子上下来回家的。回家的时候,家人抱住我就哭,听说他们也到人民医院去找过我了。那时能参加腰鼓队的都是学习好长得乖的。</p><p class="ql-block"> ……城一小锣鼓队的学生正上山 悲剧由此发生 当时我爸还拉了一个10多岁的人起来 是我们同院子的 死了的人是埋在花果山又称烈士墓。</p><p class="ql-block"> ……当天我们是从文化馆后头上的山,万幸人太多挤不到前头去,前面出事之前有个看热闹的从树上摔下来,没有引起大家的警觉,过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出大事了,是挂电线的两根竹竿被挤倒了,怕触电,引起恐慌造成踩踏事故。我记得我们班至少死了一个,太惨了,血的教训呀!</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在城二小读4年级,班上一蒋姓和一张姓女同学遇难,此事故中城一小死亡12人 城二小死亡6人。</p><p class="ql-block"> ……事故发生后有关领导从后山走了,救援的人大多是当时县城的二杆子,把倒在地下的人往下面平台处转运,这时有一大人转下来后,居然醒了过来,从死人堆里爬出来,悠悠晃晃独自走了。</p><p class="ql-block"> ……我哥哥是城一小鼓号队员,当晚参加了山上的活动,是一个好心人把他从人堆里拉出来,从川剧团后山爬下来的,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打住,从这些回忆片段,大致可以了解事件当时的情景了。</p><p class="ql-block"> 前事之鉴,后世之师!</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10日 端午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