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侯国 传奇海昏

柏树

走进南昌海昏侯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关西村,占地面积1188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250平方米,其中地上两层,建筑面积31465平方米,地下一层,建筑面积778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截至2021年末,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出土金器、青铜器、玉器、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1万余件(套)(度娘)。</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内设基本陈列《金色海昏——汉代海昏侯国历史与文化展》,专题展览《丹漆海昏——汉代海昏侯国漆器展》《书香海昏——汉代海昏侯国简牍展》《遇见海昏——汉文化体验互动展》以及临时交流展。这些展览展示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各类出土文物1200余件,包括金器、青铜器、简牍等各类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套),为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内涵最丰富的西汉列侯墓园遗址,具有重要考古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来到海昏侯博物馆,像是翻开了一部汉代历史文化教科书,它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代帝王海昏侯刘贺,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悲剧的人生,他没有经历过任何政权上的磨难,也没有任何条件,就贸然推行“新政”,导致他在朝堂上的时间,只有短短27天。这是中国有史以来被废除得最快的一位帝王,这是何等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上篇“豫章海昏”,共有汉豫章郡、海昏侯国、刘贺世家3个单元。</p> <p class="ql-block">  刘贺夫妇奏牍(镇馆之宝一)出土于海昏侯墓西藏椁的一件漆笥内,为刘贺家族进奏给汉宣帝与上官太后的上行官文书正本,对古代公文研究具有重大价值。</p><p class="ql-block">刘贺夫妇奏牍出土时较为完整,共58版,为成条形片状木牍,大小接近,仅9版宽度约为3厘米。这些奏牍均单面书写,右起分列直书,正文用隶书书写,末尾如有记事或回复文字等内容,则用淡墨章草书书写,以示区别。刘贺夫妇奏牍内容大体与“朝献”“秋请”“酎金”诸事相关,从奏牍上的文字信息来看,刘贺在被剥夺朝请资格后,一心希望朝见帝王,梦想再度回到朝堂。</p> <p class="ql-block">  “刘贺”螭纽玉印(镇馆之宝二)出土时在海昏侯刘贺墓主棺枢内棺中部刘贺遗骸腰部位置,印文“刘贺”二字,为揭示墓主身份是刘贺提供了最直接的物证。</p><p class="ql-block"> “刘贺”螭纽玉印由和田白玉制成,玉质坚硬莹秀,局部有浅褐色沁斑,为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印文“刘贺”二字为阴刻篆书,字迹线条粗细一致,左右等分,规整大气。印纽为高浮雕幼螭,螭身一侧生双翼,螭角、螭尾均阴刻作纽丝状,造型生动。螭为龙的九子之一,西汉螭纽玉印,除此印外,目前仅见“皇后之玺”玉印和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方无字玉印,“刘贺”玉印采用皇帝玺印才能使用的螭纽造型,在汉武帝时期规范印章制度之后的私印中罕见。</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秦砖汉瓦里的汉瓦。它们都是用在屋檐顶上的建筑材料。从图片上可以看出,上面的纹饰非常精美,看上去很像一个个月饼,一个十字为基本结构,形成八出太阳花的模样,寓意着普照八方。瓦当上的纹饰最外一层叫卷云纹,中间部分像一朵朵花一样的叫柿蒂纹,寓意是事事如意。一个简单的瓦当就能想到大汉璀璨的建筑和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  汉代王侯生活很雅致,镇席都这么好看。</p> <p class="ql-block">  金色海昏下篇“王侯威仪”,分为车辚马啸、礼乐宴飨、衣妆盛饰、堆金聚币、闲情雅趣5个单元。</p> <p class="ql-block">  在汉代小小的马车竟然就有十几种,还有马车上的各种精美配饰,看得我眼花缭乱,理不清头绪。</p> <p class="ql-block">  山羊纹银当卢(镇馆之宝三)出土于海昏侯墓车马坑中。当卢是系在马额头中央部位的金属饰品,通过额带固定在马鼻革与额革的交接处。西汉时期,当卢十分盛行,中原地区的汉墓中多有出土。海昏侯墓的这件当卢造型取自独角羊,整器颇具西域文化特色,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p><p class="ql-block"> 山羊纹银当卢为金属银质地,形似盾牌,主体图案为一只独角山羊跳跃于祥云之间。外缘对称雕刻凸起的云气纹,身姿灵动飘逸的独角羊,制作精湛,栩栩如生,堪称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佳作。在汉代,独角羊的形象被广泛运用于匈奴装饰品中,这件山羊纹银当卢的锻造、捶打工艺皆源自西域,经过加工改造,融入中原文化之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礼乐宴飨</span></p> <p class="ql-block">  “昌邑籍田”青铜鼎(镇馆之宝四)出土于海昏侯墓东藏椁室厨具库南侧,是昌邑王举行“籍田”仪式的礼器。此鼎是我国首次发现记载西汉时期诸侯王国“籍田”礼仪的实物资料,也是我国自古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的生动例证。</p><p class="ql-block"> “昌邑籍田”青铜鼎造型规整,为三足圆鼎,鼎口微往里收窄,没有顶盖。鼎腹部有7行15字小篆铭文,字迹清晰,释文为“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卌八斤,第二”。这里的“籍田”是西汉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从汉文帝开始,每年孟春正月,朝廷在长安举行盛大籍田礼,皇帝祭祀先农后会亲自耕田,祈求五谷丰登,这是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的一种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编钟共二堵(镇馆之宝五),24件,其中鎏金纽钟14件、甬钟10件。编钟是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较为常见的文物,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两堵青铜编钟保存完好,是一套规制完整的西汉实用乐钟,对研究编钟铸造工艺、音律乃至西汉礼乐制度等,有重大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这些青铜编钟造型、纹饰相近,大小依次递减,出土时整齐地悬挂在钟架上。钟体作合瓦形,腔体矮胖、浑圆,钟面多部位饰有鎏金弦纹。正面鎏金纹饰清晰,背面由于经常演奏敲击,致使局部脱落。经专业音乐团队测音,青铜编钟音律准确,五音具备,为可以演奏双音的实用乐钟。</p> <p class="ql-block">  褭蹏金与麟趾金(镇馆之宝六)。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多金王朝,海昏侯墓中出土了文献记载的所有种类的汉代金币,总重量约115公斤,超过了此前历次出土汉代金币的总和。其中褭蹏金48枚、麟趾金25枚。</p><p class="ql-block">褭蹏金与麟趾金均采用花丝镶嵌等细金工艺制作而成,底部铸有“上”“中”“下”字样,褭蹏金呈马蹄状,圆底,中空,麟趾金底部则为椭圆形,内部中空,形如瑞兽麒麟的脚趾。褭蹏金与麟趾金是始造于汉武帝太始二年的黄金纪念币,目的是为了协调“嘉祉”(即福祉),彰显“祥瑞”,其赏赐对象是诸侯王,属于仅诸侯王才拥有的珍贵纪念品,不作流通之用,因此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  熊形石嵌饰(镇馆之宝七)。出土于海昏侯墓主椁室西回廊,为一圆形漆盒上的配饰。它由浅灰白色灰岩雕琢而成,沁蚀严重,但在有限的石料上,工匠寥寥数笔便施展出无限才华,代表着汉代高超的玉石工艺水平。</p><p class="ql-block"> 熊形石嵌饰呈片状,单面浅浮雕,整体呈侧身蹲踞状,熊形爪足,作抚胸招手式。头部为正面剪影,似熊面,小耳圆眼,双眉上挑,张嘴吐舌,兽身圆胖,以涡纹勾勒关节,四肢粗壮有力。此器物雕琢细致,线条流畅,神兽刻画传神,活灵活现。从审美的角度看,熊形石嵌饰因形象怪异而更显神秘,是一件罕见的精美汉代石雕。</p> <p class="ql-block">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镇馆之宝八)。出土于海昏侯墓主椁室西室中部偏西处。其上所绘孔子像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孔子肖像,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对绘画史和工艺史的研究、对西汉中期历史、政治、思想等各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p><p class="ql-block">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集镜体、镜背、镜掩(镜盖)、镜架与图文于一体。其中镜体为光洁的矩形铜板,出土时从中间断裂为上下两块,通体素面无纹饰。镜背木质,保存较为完整,表里均髹红漆,上绘孔子及其弟子画像。此外,衣镜上有1850个字,这些文字用墨汁在漆木器上书写,字迹清楚,内容涉及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另有《衣镜赋》19行文字。由此可见,这是一面具有 “图史自镜”作用的穿衣镜。</p> <p class="ql-block">  釦银贴金人物动物纹漆笥(镇馆之宝九)。出土于海昏侯墓西藏椁,是一件用来盛放梳篦、脂粉类等小物件的妆具。这件器物纹饰精美、工艺精细,具备秦汉贵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漆器轻巧、方便、华丽的特点,体现了西汉漆器的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 釦银贴金人物动物纹漆笥呈长方形,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套合而成。该器物运用了西汉新发明的金银贴花技术,漆笥通体贴金、银箔构成云纹、人物纹、珍禽瑞兽纹等主题纹饰,金银相间,异常精美。色彩的运用上,黑红基调的色彩搭配,交相辉映,给人强烈的艺术美感。釦银贴金人物动物纹漆笥的制作集西汉时期斫木、夹纻、彩绘、釦银、贴金等众多漆器工艺于一体,展现了西汉高超的漆器制作工艺,代表了西汉漆器制作的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  《齐论》简(镇馆之宝十)。海昏侯墓西藏椁5个漆笥中发现了约5200枚竹简,内容包括《悼亡赋》《论语》《易经》《礼记》等文献,其中就有失传许久的《论语·知道》篇,考古人员初步断定属《论语》的《齐论》版本,其文献学价值之大,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论语》分为《鲁论》《齐论》和《古论》三个版本。《齐论》相比其他版本,多了《问王》《知道》两篇,《齐论》失传于汉末魏晋,距今约1800年。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简500余枚,每简容24字,通篇抄写严整,书风总体庄重典丽,但存在变化,似非出自同一人之手。该《论语》抄本保存有《智道》(即《知道》)篇题和一些不见于今本的简文,说明此本应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论》。海昏侯墓是迄今所见殉葬《论语》抄本最早的墓葬,海昏简《论语》使我们得以一观《齐论》原貌,在经学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汉文化体验互动场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匆匆一瞥。</p> <p class="ql-block">  一付奢华精致的西汉画卷;一场鲜为人知的权力斗争;一个令人唏嘘的侯国遗址;一座富丽堂皇的汉代墓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