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艾草生长于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旁、河边及山坡等地,也见于森林或草原地区,局部地区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艾草不挑土地,随遇而安,随处可见它的身影。</p><p class="ql-block">艾草又名艾蒿、医草、灸草、香艾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略呈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幽幽艾香,两千多年前《诗经》里就有“艾草”,《采葛》篇曰:“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古人一边采艾,一边情思绵绵,给艾草披上了一层浪漫相思的色彩。把艾草与热恋的情人联系在一起,可见彼时的人们对艾草是多么的喜爱!艾草还有一些比较生僻的名字,如蓼萧,《诗经·小雅·蓼萧》篇写道:“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关于“萧”的释义,《说文》解释为“艾蒿也”,可见《诗经》里出现的“蓼萧”便是艾草。</p><p class="ql-block">艾草是古时郎中钟爱的药材,主要原因是艾草具有治病祛邪的奇特功效,《孟子》一书便有“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的记述。唐代孟诜《食疗本草》介绍艾叶食疗方法:“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弹子许。”每逢端午,人们在家门口悬挂艾草,这个习俗始于晋朝、兴于宋朝,正如民谚所说“遍插艾草在庭间,百毒百邪不敢侵”。</p><p class="ql-block">作为一种中药材,艾草的医用价值很高,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风止痒、抗菌杀毒等功效。《本草纲目》载:“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古籍《广群芳谱》载:“艾,一名医草,一名冰台,一名艾蒿,一名黄草,处处有之。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近代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到了明代,李时珍在家乡湖北蕲州又发现一种艾草“蕲艾”,并在《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艾叶能灸百病”的功效。因此,艾草又被称为“医草”。</p><p class="ql-block">除了用于治病,艾草还是一种不错的食材。春季的艾草可用于食疗,富含矿物质、脂肪、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食疗本草》记载:“春月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千百年来,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插艾”的习俗,除了因为艾草有“辟邪”的功能,更因其独特的香气有着驱赶蚊蝇、虫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艾草的植株气味独特,有人理解为香,也有人理解为臭。屈原所作《离骚》中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把芝兰、芳草与萧艾作对比,烘托了兰草,赞扬了君子的崇高美德,却也贬低了艾蒿。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愤而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却将他贬为滥草的“萧艾”,与纪念他的节日紧紧联系在一起。把艾视为“臭草”的还有唐代诗人白居易,他在《问友》中写道:“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当然,诗人对艾草没有什么偏见,不过是借题发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已。</p><p class="ql-block">端午就要到了,风中又摇曳起淡淡的艾草之香。随遇而安的艾草,因为自身的神奇功效,成为人们生活和民俗的一部分;又因为与屈原、白居易等文人相关联的故事,让这种本来普通的植物香气中多了一层文化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阅读《中国教师报》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