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以上为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看到原籍的小麦成熟了,收割机收割、脱粒后用奔奔车拉回后直接倒在院子里凉晒,互相帮忙,两、三天后就可装仓保管或售给粮店变现,这就是当今“㔫口夺食”农业现代化的夏收过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到以上夏收环节使我想起我参加工作前的50年代的夏收环节,那时笔者我己十几岁了,夏收学校放假帮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那时割麦都是人拿镰刀,强壮男汉每天割两亩多到三亩麦,除了自家全齐行动外还要根据种的多少、当时天气情况等还要叫“麦客”来帮着收割,这些“麦客”都是甘肃一代的农民,他们背景离乡成群结队来到我们原籍割麦挣钱,聚集在我们“南湾”村街道两旁等待主人领走割麦,我曾记得这些“麦客”遇到天气好,麦成孰的早,一大早这些“麦客〞都被主人叫去割麦了,有活干,也有饭吃,若是遇到天气不好,麦子还没成熟等待时这些可怜的甘肃“麦客”就没吃的,他们就吃隨身带的“炒面”用水一冲就是一吨飯,解决临时吃饭问题,甘肃来的“麦客”在我们原籍也叫“炒面客”他们的总称名子叫“麦客”或“炒面客”。他们住的地方更可怜,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年部分“麦客”住在“南湾”街道上面的破旧窰里,晚上窰塌了,有三·四位“麦客”遇难,永远回不了他们的家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麦客”将成熟的麦子割倒后先捆成捆堆在地里等待主人往回运,家里劳力少的家庭堆在地里成捆小麦好多天才能运回来,那时我十几岁也帮家里成年人用架子车拉运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成捆小麦运回后堆在场里堆成大摞子,天气好时一天拿下一部分摊在场里太阳晒干后大约在中午时光用牛或是驴拉着碌碡由人牵着在场里转圈圈来碾麦,转的人头昏眼花,支撑不住时还有人替换,可怜忠实的牲口只能坚持着。下午全家齐行动起场(将麦杆和麦粒分、离),晚上只能等待自然风来扬场(将混在麦粒中的麦壳让风吹走)若是当时没风就要睡在场里等自然风的到来,麦粒收拾干净后再交“公粮“和入仓。有时遇到天阴下雨时摞在场里麦摞子好多天才能碾完,有的家庭摞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子经验不足,天阴下雨漏雨或是麦捆不干就造成“芽麦〞,那时没有天气预报,村子有位年长叫“马振乾”的,他“会看天气”,村子里很多人都听他的预报,他也经常预报错误或不准,这时只能凭天由命,靠天吃饭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上是50年代我还没参加工作时的夏收过程,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那时候到以后多少年农民辛辛苦苦种的粮食首先要交公粮,再留口粮,遇到收成不好时口粮还不够吃,就我们原籍来说广种簿收那有多余的粮食出售变现,生活用品和蔬菜只能用粮食对换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改革开放后才有了大变化,农民才不愁没粮吃了,才不饿肚子了,50年代的时代一去不再复返了。</b></p> <p class="ql-block"><b>56十年代的夏收(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b>56十年代交公粮的情景(网络照片)</b></p> <p class="ql-block"><b>改革开放后,农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b></p> <p class="ql-block"><b>村子里两位年长的老人李金,现年87岁,孙凤城现年85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