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端午,增强文化自信

👁👁

<h3>一.我在杭州这样过端午</h3> <h3>挂艾草在杭州的端午节中具有丰富的寓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h3> <h3> 艾草象征温暖与治愈:<br> 艾草被视为一种具有温暖和治愈力量的植物,其燃烧时散发的光线被认为能够与人体产生同频共振,从而实现养生调理的作用。<br><br>  艾草美好祝福:<br> 艾草在民间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吉利的植物,插在门口或家中被视为对家人幸福和睦的美好祝福,也是对长辈们的一种爱的表达。</h3> <h3>艾草生旺招运:<br> 艾草的枝叶四季常青,代表着家庭财运生生不息,挂在门口能够起到集财的作用,寓意着家庭在来年的财运会得到更好的发展。<br><br>艾草身体健康:<br>  艾草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其香味中含有多种挥发性油,能够消毒杀菌,挂在门口还寓意着家人身体健康,能让身体免受病灾的侵害。</h3> <h3>艾草使人身体健康:<br> 艾草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其香味中含有多种挥发性油,能够消毒杀菌,挂在门口还寓意着家人身体健康,能让身体免受病灾的侵害。<br><br>  此外,艾草还被认为具有辟邪、招福的作用,端午节把艾草挂在门上以求家人吉祥平安。艾草的这些寓意和作用使其成为端午节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通过挂艾草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h3> <h3>  杭州的赛龙舟是最为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h3> <h3>  龙舟掠过湍急的江水,如矫健的蛟龙展翅飞舞。群众呐喊声中,龙舟迅猛的切开波浪,留下一道洁白的肌理。雄壮的鼓声随着划桨的节奏回荡在湖面上,龙舟如凶猛的野兽,勇往直前。强壮的龙舟手装备齐全,他们坚定地滑动长桨,带动龙舟腾起浩荡的浪花。仿佛如漩涡般,龙舟,极速旋转,掀起水花四溅。</h3> <h3>  赛龙舟的寓意是多层次,多方面的。</h3> <h3>纪念屈原 :<br>  赛龙舟最初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三闾大夫,因多次谏言楚王而被贬谪和流放,最终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盛大的赛龙舟活动。</h3> <h3>祈求丰收:<br>  龙舟在水中竞赛代表着农业,而龙则象征着吉祥和丰收。人们通过赛龙舟来祈求这一年天气适宜、农作物丰收。</h3> <h3>团结和合作:<br>  赛龙舟象征着团结和合作。队员们需要相互配合、团结一心才能在比赛中获胜。这种精神不仅在赛龙舟中体现,而且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合作精神。</h3> <h3>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br>  赛龙舟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寓意着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h3> <h3>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br>  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h3> <h3>  在粽叶襁褓中酣睡的粽子,同样也是杭州端午节一道靓丽的风景,</h3> <h3>  但是,在端午节吃粽子,可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哦!吃粽子的寓意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丰富。</h3> <h3>  但是,在端午节吃粽子,可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哦!吃粽子的寓意要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丰富。</h3> <h3>纪念屈原:<br>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源于纪念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楚国人民为了防止鱼虾损害屈原的身体,将米饭用粽叶包裹后投入江中。<br>  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以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精神。</h3> <h3>人丁兴旺:<br> 粽子中的“粽”字与“中子”谐音,寓意着家族人丁兴旺,多子多孙。</h3> <h3>光宗耀祖:<br> 粽子的“粽”字与“宗”字谐音,寓意着光宗耀祖,希望家族能够发扬光大,取得荣誉。</h3> <h3>高中功名:<br> 在古代,粽子中的“粽”字与“中”字谐音,寓意着高中功名,希望学子能够考取功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h3> <h3>高中功名:<br> 在古代,粽子中的“粽”字与“中”字谐音,寓意着高中功名,希望学子能够考取功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h3> <h3>驱赶蛟龙:<br>  传说中,粽子是用艾叶包裹,用五色丝线捆扎,以驱赶江中的蛟龙,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破坏。</h3> <h3>  这些寓意体现了粽子在端午节中的文化意义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也是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流传的美好期望</h3> <h3>  这些寓意体现了粽子在端午节中的文化意义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也是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流传的美好期望</h3> <h3>  众所周知,降水是影响饮食习俗,粮食种植环境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杭州降水丰富,才有水田千里,稻香四溢的场景,才会有如今飘香四溢的粽子。</h3> <h3>  端午节的历史,也如时间的长河源远流传。</h3> <h3>  先秦之前,中国南北地区对于端午节的理解以及习俗都有所不同,唯一相同的是南北都将五月五日视为一个特殊的日子,但过节方式却大相径庭。</h3> <h3>  秦朝时由于国家统一,南北地区实现了文化上的交流,而南北地区对于端午节的理解也进行了初步交流和融合,只是差异仍然巨大。</h3> <h3> 直到汉代时端午节文化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由于汉代重新实现大一统,且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南北方思想和文化进行了大统一,因此南北地区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也相互融合。不仅如此,朝廷为了统一节日,方便过节,还将历法变动,并正式确定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br>  不过与现代不同的是,汉代时人们将五月初五视作“恶日”,并且认为这一天是五毒最为猖獗的一天,五月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而且当时有“不举五月子”的习俗,比如王充就在《论衡》当中解释道:“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此月)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这个记载也多出现于《后汉书》等汉代史书当中,因此可以确定时人确实将五月看作一个不吉利的日子,并且会在这一天进行各种辟邪的活动,如“避五毒”“躲端午”等,并因此形成了端午节的许多习俗。</h3> <h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士人最为悲情伟大的一个朝代,但同时也是人民生活的最为凄惨的一个朝代。<br>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人民饱尝战争之苦,因此当时的端午节习俗也与防避战争灾害有关。比如“辟兵缯”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端午节习俗,所谓辟兵缯,就是一种古代的辟邪饰品,多为绕在手臂上的五色丝线,人们认为这样可以躲避战乱,祈求平安。汉代学者应邵在《风俗通》中云:“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br></h3> <h3> 唐朝时,国家富强,人民相对更加富足,同时唐朝的思想较为开放,与世界联系也非常紧密,因此端午节在唐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有了质的改变。<br> 在唐朝时,不仅继承了前朝端午节的风俗习惯,还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增添了许多娱乐活动,端午节正式成为一种象征欢乐气息的节日,就连皇帝都对端午节非常重视,比如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br>  足以可见,在唐朝时,从上至下都将端午节视作佳节。</h3> <h3>  宋代时端午节的习俗有了新的变化,前朝在端午节时大多贴钟馗捉鬼图或者悬挂艾虎,而宋代时人们却喜欢在端午节时贴天师符。<br> 比如陈元靓就在《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除此之外,宋代还借鉴了辽端午节的习俗,比如“射柳”等游戏,这一习俗一直盛行于清末。</h3> <h3>  明清时代端午节习俗变化不大,只是南方赛龙舟活动更加盛行,规模相比于前朝也庞大许多,每年端午节时赛龙舟成为影响力巨大的活动。</h3> <h3>  当端午节发展到近现代时,随着科学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人们已经摒弃掉旧时端午节的封建思想和习俗,比如类似于“不举五月子”这种封建的思想。不过与此同时,人们保留下端午节中的精华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习俗,比如包粽子、赛龙舟、饮雄黄等,都是现在中国许多地区仍然保留的端午节习俗。</h3> <h3> 纵观端午节的发展历史,它诞生于远古时期,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发展,从一个小型部落的节日成为如今的世界性节日,这是中华民族的成就,也是先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