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遐思——纪念屈原

清汤挂面

<p class="ql-block">  端午遥思君,一樽酹江月。 </p><p class="ql-block"> ——题记 </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与一个传统节日、一种民俗活动的关系之紧密,中国历史上以此为最,首屈一指、唯此一人。 屈原,战国后期楚国人,祖籍湖北秭归。历数古代中华先贤,屈原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传统的开创者;是第一位做追求真理的勇敢者;是熠熠生辉楚文化的缔造者;是高洁情怀的追求者。 </p><p class="ql-block"> 爱国·我为先 </p><p class="ql-block"> 屈原对楚国的爱恋深沉而炽热,身居庙堂时,体恤苍生、心忧天下;身处荒野时,顾盼庙堂、为国尽忠。他的爱国精神首先表现在忠君上,“竭忠诚以事君”,辅佐朝政时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力陈利害时,知无不言、冒死进谏。他心系楚王,责怨其“变黑以为白,倒上以为下”,又怒其不争、怨其不察、哀其不幸,爱恨交织、有怨有诉。屈原在他创作的诗辞歌赋里,饱含对国家社稷的深厚感情,充溢着对国家利益的计较、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对国家前途的担心。置身盛世过好日子时,爱国情愫是人人可以表达出来的心愿;面对强敌外侮、同胞遭受欺凌时,爱国激情一旦被点燃,便呈燎原之势,烈烈燃烧;在遭受社会的不公平、朝廷权臣的打压时,屈原还能保持一颗爱国赤子之心,九死而不悔,万难而不泯,更是难能可贵。屡遭疏远、流放之际,屈原仍然一步三回头,忧楚、兴楚、强楚之心不灭,希冀国强、君好、民安的心愿犹在。在楚才晋用、楚才吴用的年代,他至死也不叛国、不离土、不变节,至死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对朝廷的寄望、对人民的惦念,其情切,其心炽,感天动地。身为楚国大姓贵族、宗室重臣,屈原蹲下身子、伏拜土地,以民为本、为民请命,与劳苦大众心连心、同呼吸、共脉动,难能可贵;他敬天法祖体恤民生,对底层人民充满深深的同情和眷眷的哀怜,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长叹,百姓动容,苍天垂泪。 </p><p class="ql-block"> 生长于楚国,殉情于楚地,忠君、爱民、报国的志向生死不移、终身不改,血荐轩辕。屈原的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世代中华儿女。</p><p class="ql-block"> 真理·我求索</p><p class="ql-block"> 社会的文明程度往往取决于真理的高度,对真理的取向往往决定了社会的走向。发现真理检验智慧,坚持真理考验勇气,贵在发现,难在坚持。屈原负责过许多国计民生大事,有治国理政的宏伟构想,有实践经验,有真知灼见,这是思想上的高度。他勇于改革、鼎新革故、力除积弊,坚持法度、去除心治、以法行事,主张举贤授能、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推动力耕强本、励战图强、统一天下,反对投机取巧、结党营私,倡导赏罚得当、防止蔽壅、克服私情等,举措既出,尽心履职,这是实践上的深度。屈原的楚辞与庄周的散文,同是楚文化的奇峰,精湛的学识是根底,广博的见识是前提,神话和寓言是底蕴,深邃的智慧闪烁思想的光芒,神奇的想像催生精神的翅膀,向真理飞去,让光芒照亮混沌。他敢于对自然发问、向真理敲门,《天问》是诘问、责问、追问,是向神明和权威的挑战,表现出大无畏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等作品充满神奇的想像、神性的色彩,与先帝对话,同诸神共语,通过神巫的刻画反映对人类命运的主宰,通过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具有审美的情怀和哲学的品质,向真理靠近,与思想同行。神话、传说、史实、现实,皆入楚辞;天地日月、风云雷电、芳草嘉木,尽有寓意;天人对话、神人交流,充满思辨,对人类历史的探究,对世界万物的穷理,构成楚辞全部的主题思想。屈原挥椽笔、画宏图,其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天下一统的、法度严明的、以民为本的、没有战争的大同世界,并为建成这个世界而奋斗。这一伟大设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富有先进性和前瞻性。为实现这一理想,他表现出“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追求真理的决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真理的毅力。</p><p class="ql-block"> 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斗争,为真理而牺牲,这是哲学家的思辨、革新家的勇气、科学家的精神、道德家的品格。屈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精神,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脉流。</p><p class="ql-block"> 文化·我开创 </p><p class="ql-block">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是李白对屈原的评价,文人相重缘文重,是文化对文化的敬重,文明对文明的礼赞。屈原是文化人,是楚辞的代表人物,学而习之,知而行之,学仕两不误,是屈原为官为学的特点和原点。他与大弟子宋玉,以及景差、唐勒等人多次到兰台,作辞赋诗,聚议国是,教书育人。“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他们被称为“兰台作家”。“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这两曲楚歌的故事,就发生在兰台。所以说,在楚怀王时期,屈原即是楚国学人、文人中的领军人物。尽管推测《离骚》《渔父》《抽思》《天问》等作品可能写于他被流放期间,但《橘颂》《大招》《九歌》等则是他年轻时的作品,出自兰台之宫,文思奇妙,文采斐然,足以奠定他的文学和学术地位。屈原既殁四十年后的楚考烈王时期,春申君以荀子为兰陵令,促其在兰陵讲学著书,推动了楚文化的发展。兰陵学术中心是继兰台之宫后,形成的楚辞讲学、创作的中心,是楚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交流的平台、儒、道、法交融的重地,荀子是中心人物和代表人物。在兰台、兰陵两个学术和文化中心,楚辞的研究、交流、创作得以弘扬发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成就了贯通后世、传承至今泉眼,所有的灵感都在《楚辞》和《诗经》里对接灵感的信号。没有楚辞的六言为主,五言、七言为辅的辞句,就没有后来的五言诗、七言诗;没有楚辞中关于美政、仁政等爱国思想的定调,汉赋唐诗宋词就难有如此宏大的叙事和宏阔的格局。 </p><p class="ql-block"> 屈原和他的楚辞,是楚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原味、珍味、美味,是文化的经典、文学的高峰;他是楚文化的缔造者、弘扬者和集大成者。屈原的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标高和里程碑。这是屈原的伟大贡献,这种文化的韵味绵延至今,文脉永续。 </p><p class="ql-block"> 人生·我追求 </p><p class="ql-block"> 人生因高端而高质,因曲折而丰富,对崇高品格的追求是屈原一生的主题。《离骚》之后再无《离骚》,《天问》之后没有《天问》,《九歌》之后难寻《九歌》,《招魂》之后不见《招魂》,抒发的不仅是艺术的意象,更是人生的况味。他追求真、善、美,以“内美”的高洁情怀,推动“与为美政”,期待建设“大同盛世”,崇高的理想体现了他精神的高尚;他对“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的世俗陋习,深恶痛绝;他敢于剑挑楚国政治的失误、吏治的腐败、贵族阶层的贪婪,刚正不阿;“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把修身作为自律的功课、人生的乐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些葳蕤芬芳、烁金泛银的精美文字,像明镜一样映照着他那纯净的灵魂与高洁的境界;“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他颂的是橘,言的是志,表达了自己表里如一、坚贞不屈的品格取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与清醒自重的秉持,清波一江流,清白在人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爱憎分明不怕死,刚正不阿宁愿碎,浩气凛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宁可清白死,决不苟且生,是屈原人生的高贵所在。生活的提炼,需要火与淬;人生的味道,需要在火上烤、锅里煎、炉中熬。 </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能够自律到如此严苛、如此自虐、如此纯粹,不是完人是何人!借用毛泽东主席评价白求恩大夫的话来说,屈原堪称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的人生取向,指引了后世两千多年。 </p><p class="ql-block"> 他在汨罗江上以身殉国、以身殉道、以身殉志的悲壮一跃,令人扼腕叹息;那惊起的浪花,是血汗与泪水,凝成2300多年来爱国志士们精神跃起的姿势。那是一条生命的归零,却是一种精神的崛起与远征。江水汩汩,岁月不居。流淌至今的,是文化与精神、意志与品质。</p><p class="ql-block"> 礼祭屈原,缅怀先贤。</p>